新生儿硬肿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 陈 珊
概 述 新生儿硬肿症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 概 述 新生儿硬肿症是以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 主要由寒冷、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长时间受寒引起冷伤致体温过低造成寒冷损伤综合征。 是新生儿期的危重急症,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发病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寒冷和保温不足 新生儿,尤早产儿易发生: 1. 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 2.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 3. 躯体小,总液体量少,储存热量少 4. 缺乏寒战反应,靠棕色脂肪产热 5. 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含量高,其熔点高, 低温易凝固。
病因和发病机制 疾病:感染、缺氧、心衰等,使消耗增加、热量摄入不足、产热不足 多器官损害:缺氧和代酸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生后一周内婴儿,特别是早产儿,寒冷季节及地区易发生。感染及其他因素使硬肿可发生在夏季及南方。 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低体温
临床表现 皮下硬肿: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病变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易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犹如硬橡皮,皮肤呈紫红或蜡黄,硬肿呈对称性,累及的多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背胸腹等部位,可按烫伤法估计硬肿面积。临床按皮肤硬肿面积百分数,分轻、中、重三度; 硬肿面积与预后及器官损伤程度关系密切。 多器官受累:肺出血、DIC、呼吸衰竭等 。
评分 体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评分标准 评分 体温(℃) 腋-肛温差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轻度 ≥35℃ 0 <20% 无明显改 中度 <35℃ 0或正值 20%~50% 明显功能低 重度 <35℃或<30℃ 负值 >50% 功能衰竭 注:1.测肛温应持续4分钟以上,腋温应前臂紧贴胸部8~10分钟。 2.硬肿范围按烫伤面积估计:头颈部20℅,双上肢18 ℅,前胸及腹部14 ℅,背部及腰骶部14 ℅,臀部8 ℅,双下肢26 ℅
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行血常规、生化、血气、DIC筛查等
诊 断 病史 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严重感染史,窒息,产伤,畸形;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临床症状 诊 断 病史 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当;严重感染史,窒息,产伤,畸形;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临床症状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 低体温,体温≤35℃,重症常<30℃,腋-肛温差随病程由正值转为负值,夏季感染者不定出现低温; 硬肿多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表现为硬、亮、冷肿、色泽暗红,常呈对称性,依次从小腿→大腿外侧→臀→面颊→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多器官功能受损(MOD)甚则衰竭(MOF),常合并肺炎、败血症 。
鉴别诊断 新生儿水肿:低蛋白性水肿 、Rh溶血 新生儿皮肤感染:皮下坏疽
治疗原则 低体温者正确复温,防止复温后休克及肺出血。 合理供给液量及热卡 积极去除病因加强监护,维持脏器功能,及早防范脏器功能衰竭。
治疗方案 复温-对低体温患儿是治疗关键 轻、中度(>30℃) 产热良好(腋、肛温差为正值)。患儿置预热至30℃温箱内,通过暖箱自动调温装置或人工调节箱温于30~34℃使患儿6~12 h恢复正常温度。 重度 体温<30℃或产生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 ℃的暖箱温度加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 ℃ ,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体温调整暖箱温度。
治疗方案 热量及液体补充: 产热、复温需要足够的能量,开始按每天209KJ(50 kcal)/kg并迅速增至418~502.o kJ(100--120 kcal/kg,给予经口喂养,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重症伴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控制感染: 根据并发感染性质选用敏感、肾毒性小药物。 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问 题 新生儿硬肿症病因?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标准? 新生儿硬肿症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