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外科教研室 岑晓勇
课时目标 了解外科感染概念、分类 了解外科感染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熟悉外科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掌握常见软组织化脓性疾病、破伤风及气性坏疽等疾病的预防措施、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第一节 概述 外科感染(surgical infection)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或有创性检查、治疗后等并发的感染. …
外科感染的特点 多数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少数在感染早期为单一细菌所致 大部分感染的局部症状和体征明显而突出 感染一般集中在局部,发展后会导致化脓、坏死等
外科感染分类 按致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 非特异型感染 特异性感染 特殊的病菌真菌感染 按病变进程分 急性感染 多在3周以内 特异性感染 特殊的病菌真菌感染 按病变进程分 急性感染 多在3周以内 慢性感染 持续2月 亚急性感染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菌的致病因素 病菌有粘附因子 病菌毒素 侵入人体组织的病菌数量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机体的易感性 皮肤黏膜的病变或缺损 留置于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 体管腔阻塞,使内容物淤积 局部组织缺血或血流障碍 皮肤或粘膜的其他病变 局部原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机体的易感性 严重创伤或休克、糖尿病、尿毒症等 长期使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放疗 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 艾滋病人发生致命性感染 全身抗感染能力降低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机体的易感性 条件性感染
病理生理 炎症反应:细菌繁殖激活凝血补体,炎症介质生成;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反应 感染的转归 炎症局限 炎症扩散 转为慢性感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急性感染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局部 触痛,局部可触及肿块或硬结 急性感染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局部 触痛,局部可触及肿块或硬结 慢性感染也有局部肿胀或硬结。如病变的位置深,则局部症状不明显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 特异性表现:如破伤风病人表现为肌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可出现皮下捻发音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 (二)影像学检查 B超 X线 CT和MRI
处理原则 局部治疗与全身性治疗并重。消除感染因素和毒性物质(如脓液、坏死组织),积极控制感染,促进和提高人体抗感染和组织修复能力。
处理原则--局部处理 保护感染部位:避免受压,适当限制活动或加以固定。 局部用药 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
处理原则--全身治疗 支持治疗 抗生素治疗 中西药治疗
浅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护理
疖 俗称疖疮,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可由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致病。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面颈部背部、腋部及会阴部等。
疖---病因和病理 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
疖---临床表现 疖初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然后逐渐肿大:化脓后,其中心处先呈白色,触之稍有波动,继而破溃流脓并见黄色浓栓。“危险三角区”部位的疖被挤压会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
疖---处理原则 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理疗、敷药 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见脓点或有波动感 抗菌治疗
疖---护理措施 保持疖周围皮肤清洁,以防感染扩散 避免挤压未成熟疖,尤其是“危险三角区” 疖化脓切开引流后,应及时更换敷料 疖伴有全身症状者,要注意休息,全身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
痈 痈指邻近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中医称为“疽”,颈后痈俗称为对口疮,背部痈为搭背。
痈---病因和病理 病因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 感染一般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感染皮下脂肪---皮下组织--沿深筋膜扩散至周围--侵及脂肪柱--毛囊群而导致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
痈---临床表现 早期小片皮肤肿硬、色暗红,界限不清,表面有几个凸出点或脓点,疼痛较轻破溃后呈蜂窝状如同“火山口”状,其内含坏死组织和脓液。痈向周围和深部组织发展,伴区域淋巴结肿痛。 血白细胞计数增加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痈---处理原则 局部处理 初期用50%硫酸镁湿敷 手术切开排脓 创面大者植皮 全身治疗
痈--护理措施 保持痈周围皮肤清洁 伴有全身反应病人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敷料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脓肿切开引流者,应及时更换敷料、换药 注意个人日常卫生,尤其夏季
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蜂窝织炎--病因和病理 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局部化脓性感染灶 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或其他类型链球菌。 常引起脓毒症或菌血症。
急性蜂窝织炎---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和组织红肿、疼痛,边界不清,并向四周蔓延,中央部位缺血性坏死,若病变部位的组织疏松则疼痛较轻; 深部组织急性蜂窝织炎,表面红肿不明显,局部组织肿胀深压痛,全身症状明显,白细胞高
急性蜂窝织炎---处理原则 1、局部处理 2、抗菌治疗 3、全身处理
急性蜂窝织炎---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病情观察:(1)对体温较高者,给予物理降温;(2)特殊部位可能影响病人呼吸,严密观察呼吸情况,警惕突发喉头痉挛,做好气管插管等急救准备。 3、合理应用抗生素 4、厌氧菌感染者,注意观察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面和湿敷的效果
丹毒 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好发部位是下肢与面部。
丹毒---病因病理 皮肤病变—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 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丹毒---临床表现 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局部烧灼样疼痛,可起水泡,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少见化脓破溃。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丹毒---处理原则 注意皮肤清洁,及时处理小创口,局部可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全身应用抗菌药物,防止医源传染;足癣、溃疡、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以避免复发。
丹毒---护理措施 1、做好床边隔离 2、观察局部及全身症状 3、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特异性病人感染的护理
破 伤 风
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之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菌 破伤风杆菌 致病条件 开放性损伤,新生儿 致病菌 破伤风杆菌 致病条件 开放性损伤,新生儿 发病因素 缺氧环境 伤口外口小,有坏死组织,血块充塞或填塞过紧、局部缺血。如果同时存在其他需氧菌感染,后者消耗伤口内残留氧气,使本病更容易发生。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通常6~12天,个别1~2天。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天发生,常称“七日风”。 1、潜伏期: 通常6~12天,个别1~2天。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天发生,常称“七日风”。 2、前驱症状: 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汗、烦躁不安、打呵欠、咀嚼无力、局部肌发紧、扯痛,并感到舌和颈部发硬及反射亢进等。
临床表现 3、典型症状 出现前驱症状后,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肌群是咀嚼肌,随后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表现:张口困难、蹙眉、口脚下缩、咧嘴苦笑、颈部强直头后仰,“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因轻微光、声、接触、饮水等刺激诱发发作 4、其他症状
处理原则: 凡有外伤史,不论伤口大小、深浅,如果伤后出现肌紧张、扯痛、张口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均应考虑此病可能性。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血循环是关键,还可采取人工免疫(自动、被动)。
处理原则 1、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创敞开引流 2、中和游离毒素:TAT早期使用 治疗原则 3、控制和解除痉挛:使用镇静和解痉 4、防治并发症:呼吸道并发症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3、有受伤的危险 4、尿潴留 5、营养失调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1、环境要求:遮光安静 2、减少声光冷刺激 3、严格隔离消毒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5、加强营养 (二)病情观察:痉挛抽搐发作次数 (三)呼吸道管理:通畅、排痰、防误吸呛咳
护理措施: (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五)保护病人,防止受伤 (六)人工冬眠的护理 (七)留置导尿 (八)基础护理 (九)健康教育
气 性 坏 疽
气性坏疽通常是指由梭状芽孢杆菌所致的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因其发展急剧,预后严重。
临床表现: 1、潜伏期:可短至伤后8~10小时、长可达5~6日,一般伤后1~4日。 2、局部症状:伤肢沉重或疼痛持续加重,有如胀裂,程度常超过创伤伤口。皮下如有积气,可触及捻发音。伤口恶臭。 3、全身症状
处理原则: 伤口内分泌物涂片检查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和x线检查显示患处软组织间积气,有助于确诊。 彻底清创,包括清除失活、缺血的组织,去除异物特别是非金属性异物,对深而不规则的伤口充分敞开引流避免死腔存在,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
1、急症清创 :切开引流冲洗 2、抗生素 :PG1000万U,氨基甙类抗生素无效 3、高压氧治疗 4、全身支持疗法
护理措施: 1、严格隔离消毒 2、监测病情变化 3、疼痛护理 4、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