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Advertisements

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专业发展 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苏德杰.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中小学教师 & 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宋维红.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面试公开课 封面 山西省考面试QQ交流群: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倾听、识别与表达: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主讲: 《大众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培训系列课程 精神分析师 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自主创业.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3级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前锋学校 2013年12月10日.
XXXX学院2014年度 本科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1月15日.
第五章 幼儿教师与师幼关系 一、幼儿教师的涵义 (一)幼儿教师与托幼机构教育 (二)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 二、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课程泛雅 2017/3/15.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称:***(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
“关注差异,以学定教”课堂学习研究 胜利二小 王爱东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上交材料说明 2015年1月23日.
姓 名 出生年月 所在学科 最高学历/位 专业 毕业学校 成果内容 本人业绩 (一)教学内容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ppt.glzy8.com海量PPT模板免费下载
简介IB和AP.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于时政热点问题,政史地学科横向统整”的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和外语实验校初中外语 教学改革实验的历程及启示
教学资源系统简介 主讲人:张耀炎.
第三篇 组织工作.
教学媒体 朱京曦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 Tel&Fax: Mob:
Harvard ManageMentor®
Harvard ManageMentor®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Harvard ManageMentor®
萧惊鸿 Hsiao, Ching Hung 纽约州立大学Oswego校区 现代语言文学系
河北省综合实践展示课 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碳和食物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尚静.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实用网络营销基础 冯英健 2006年8月6日 首页.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Harvard ManageMentor®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在行动 中学习 在研究 中成长 凌 蕙.
Harvard ManageMentor®
简历 WESTIN.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徐晓东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幼儿园教研活动“执行主持”管理机制的运用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XX大学XX学院 多色复古论文答辩PPT模板 X124-2 蓝梦 学号.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江苏省溧阳中学 王澄
第八讲 评价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讲座1:教学评价的含义 陶保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应用” 点评专家:谭一宁.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jksyf@163.com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自我反思 (二)同伴互助 (三)专业引领 二、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教学型教研 (二)研究型教研 (三)学习型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教研 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功能: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途径; 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本教研是学校文化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渠道。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

1、“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其中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在学校中”: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课堂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认识论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就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2、“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方式 “校本教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它区别于一般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 行动研究更强调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研究具有情境性、非线性、多元生存性,是在行动中不断改善行为的过程。 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

3、“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 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像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

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 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4、“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 (1)“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 (2)“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 (3)“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 (4)“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

5、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 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 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 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

6、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方式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和行为方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人与自我的关系)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 的三条通道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 (人与自我的关系)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书”的关系) 教师专业成长 的三条通道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1、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建立自我反思的制度, 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我思”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激发,使教师不断回归自我,寻找自我,构建自我; 反思是“后思”,是事后重新体验原初的经历,一个不同于原本的再造,以“换个角度,换个思路”寻找新的可能性; 反思是“否思”,重在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检讨、批判与更新,通过自我解构,重建自我,超越自我。

经验+反思=成长 经验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量的积累) 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机制。(质的飞跃) 反思的实质:自我对话(本我、自我、超我),是教师内在的觉悟、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深层的体验, “教学自我”的建构。

2.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精神成长)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质变成生物体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把经历、体验中积极、有效的因素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财富); 把经历、体验中消极、无效的因素消除,排出“心”外。 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防止“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成因: 重复而又繁忙的教学生活节律容易滋生匠气和惰性,使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它不仅可能销熔教学生活原本的别开生面和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而且可能消磨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

更为严重的是,在缺乏突破和改变的繁复的日常生活中生活过久,教师就会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自我满足,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 “磨道效应”: 路走了很多,却是一直在围着原地打转,实际并没有走出多远,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长足的提高。

教学“日常化”: 在这种日常教学生活中,没有创造性教学思维和创造性教学实践的空间,教师的教学思维出现重复性、简单化、线性化的倾向,教学行为以重复性实践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自发地运用教学常识、教学经验或教学习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 在这里,教师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产生“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对教学常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

这种日常化或常规化教学为教师提供熟悉感和“在家”的感觉,教师只需知道“教什么”而不必思考“怎么做”,也不用考虑“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这种自在性、重复性教学实践被内化为固定的教学图式,成为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状态下从事的工作也只能是为着生存和生计所不得已的被动消耗。他感受不到身心的快乐和幸福,也体会不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 教师除了生存和生计的需要外,他还有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充实人生、实现自我、感受自由、体验创造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离不开反思和研究了。

3. 反思是教师个人知识(缄默知识)的改造与升华 知识观的重大突破: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 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书本里保存的只是“别人的教育理论”,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却保存着“个人的教育理念”。 个人知识的实质:个体独特经历、体验、感悟、思考形成的知识;个人对公共知识的个性化解读产生的知识。

个人知识的特性: ①主观性(个体性)——客观性 ①主观性 ②实践性 ③情境性 ④无形性 对个体的依附性,难于剥离于个体而存在。 ①主观性  ②实践性  ③情境性  ④无形性 ①主观性(个体性)——客观性 对个体的依附性,难于剥离于个体而存在。 一旦离开了个体,或是从个体中剥离出来,这种知识就无法存活,就没有活性,没有力量。教师自己受教育和学习的经历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支撑。(对于大师来说,他写的和说的相对于他的思想永远都是有局限的。)

②实践性——符号性 理论知识:“说的知识” 个人知识:“做的知识” 教师所拥有的个人知识蕴含于教师的行为之中,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而不是一系列与行为相分离的命题知识。 个人知识通过教师个体行为表现出来,个人知识通过教师个体实践形成(自然性、生成性)。 理论知识:“说的知识” 个人知识:“做的知识”

③情境性(境遇性)——普适性 个体知识往往是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是一种情境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作用,离开特定的情境就无效。 情境性知识、案例性知识 本土知识(本土气息、文化)

④无形性(隐型性)(整体性) 这一特性是就其存在形式而言的。 教师拥有的缄默知识体现出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的特点,它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包括融于教育教学中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这些是与教师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积累和创造的结果。

教师个体拥有的这种缄默知识体现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它与教师的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个人知识的上述特性,使其得不到应有的澄清、质疑和批判,导致教师长期陷入“理所当然的狭隘的经验世界”而不能自拔。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外在行为的真正改变主要是重构其内在知识基础与信念的结果。这就必然触及到教师个体从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所获得的缄默知识……没有对这种缄默知识及其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完整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也就不可能真正重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日本的左藤学教授通过参与性课堂观察研究,借助于诸多实践记录和报告,他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1)它是依存于有限境脉的一种经验性知识,同研究者的“理论性知识”相比,尽管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却是极其具体生动的、充满弹性的功能性知识。 (2)它是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境脉”(context specific),以“特定的教材内容”(content specific)、“特定的儿童的认知”(cognition specific)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case knowledge)加以积累和传承的。

(3)它是不能还原为特定学术领域的综合性知识,是旨在问题解决而整合了多种学术领域的知识所获得的知识。 (4)它不仅是意识化、显性化了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无意识地运用“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在发挥作用。 (5)它具有个人性质,是基于每个教师的个性经验与反思而形成的知识。 ([日]左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P369-370)

教师的个人知识(缄默知识)是教育的一份极其宝贵的财产。 积极作用 在起作用(活性) 缄默知识 消极作用 不起作用(惰性) 惰性 活性

通过反思,让缄默知识“说话和发声”,这是一个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在知识的过程。使教学 由经验 理论 由自发 自觉 由“随意” 有意 特别推荐:①教育随笔 ②教学日记 ③课后备课 ④成长自传-反思的成果表现 感性 个性 叙事

4. 自我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条通道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1〉反思的进程和阶段。 按教学的进程,教师的自我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等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2〉自我反思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

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3〉反思过程 1)分析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教师要自觉地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如通过写反思日记、自传等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界定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了解问题为何事(what)、为何(why)以及如何(how)。并通过集体的讨论,明确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帮助教师善于从无问题处发现问题。

2)从各种角度审视问题 问题明确后,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根据美国学者布鲁克菲乐德的观点,教师可以从四个视角去透视这些问题: (1)自传反思所提供的视角。包括回忆教师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教学的体会以及当教师后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2)自己学生所提供的视角。请学生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请同事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 (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视角。阅读一些教育文献,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此外,教师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总体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分析和把握问题,向问题的本质靠拢。

3)进行目的——手段分析 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明确通过问题的解决要达到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从已有的知识、其他教师、各种文献中去收集相关的信息,找出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手段,然后对各种能实现目的的手段进行评估,从中择优选取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调动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掌握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行动 选取行动方案后,反思性教学进入实施阶段。要把各项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在实施的时候还要不断观察和反思实施效果,并随时对行动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

5)总结评估 反思性教学计划实施一个周期或阶段之后,教师要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一个专业判断并得出一个暂时性的结论。 其中着重要对反思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并做出相应的评估。 这次的总结和评估,是前一段行动的终结,也是新一轮反思性教学的前奏。 以上五个步骤的划分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

5.当前自我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泛泛而淡没有深度的反思; 没有执行和行为跟进的反思。

(二)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1. 建立同伴互助的制度,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 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佐藤学) 同伴互助的实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 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每个教师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共生意识(团队意识):专业团队的灵魂 教师文化的灵魂:决不落下一个教师!

2. 课程改革呼唤“合作文化” 在许多人眼里,学校中的关系规范是个人的、竞争的互动模式,教书一直被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教师只有同辈(peer),没有同事(colleague),更缺少同事情谊(collegiality)。教师职业的孤独限制了他们吸收新的思想和交流有益的经验,以获得较好的改进方法,限制了他们对成功的认定和赞美,导致形成保守性和对改革的抵触。

合作文化(culture of collaboration)的建立,需要重塑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应建立关怀的、信赖的和有共同目的的关系规范,要增加同事间的对话、讨论、交流和协商,同事间应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共享经验和理念,将合作精神和同事情谊体现于每天的教学生活中。

今天的教师已不是个体的劳动者,他要把同事关系变成一个协作、互动、共同专业成长的教师群体。那些充满生机、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同时是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组织,这种健康的组织文化,保障着教师同伴德业相劝、相互鼓励与欣赏。(朱小蔓)

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制度。之所以有必要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佐藤学)。

3. 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二条通道 〈1〉同伴互助的类型。 同伴互助在活动形式上有组织型和自发型两种类型。 组织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研讨活动。

自发型是指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或学校管理者或同仁或专家)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 实际上,这种形式的互助是大量的,具有经常性的特点。

〈2〉同伴互助的主要方法。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方法、形式有: 对话 协作 帮助

(1)对话 对话的类型又可分为: ①信息交换。 比如:信息发布会——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读书汇报会——彼此交流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 ②经验共享。 举行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大家把自己的成功事例和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与同事分享、交流。

③深度会谈(课改沙龙)。 深度会谈可以是有主题的,也可以是无主题的。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发散过程,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 ④专题讨论(辩论、质疑、答疑)。 专题讨论是大家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2)协作 协作指教师寻找伙伴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任务,既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 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在合作中,教师思想交流是自由的,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正是在合作中生成的,他们在合作中不断受到一些启发。

教研组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最主要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也是建立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 同时,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工作在校本研究中,将备受关注。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其活动的表现方式之一。其长处在于,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

(3)帮助 帮助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或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 学校各类骨干教师要在同伴互助中通过 “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形式发挥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成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公开课展示,也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是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和交流。 它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指导,应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理念要更新,行为要落实,要有教学评价活动,重视教学反思过程。

4.当前同伴互助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同伴互助有形式而无实质; 同伴互助不能替代个人钻研。

(三)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建立理论学习(读书) 和专业引领的制度 专业引领的实质: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是两者之间的对话、互动。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盲目、被动; 没有专业引领的教学:同水平的重复。 遗憾的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学实践存在着明显的排斥理论指导的倾向:

(1)经验主义教学实践 所谓经验主义教学实践,就是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或用教学经验排斥教学理论,以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

(2)操作主义教学实践 所谓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就是对教学理论作用片面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认为教学理论应该具有直接可操作性,不能直接操作的教学理论是无用的理论。

(3)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 所谓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就是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教学理论,把教学实践的价值目标惟一化、片面化,忽视乃至无视教学实践中的规律性联系。

2. 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区与重建 表现:只承认实践检验理论 问题:理论能够检验实践吗?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但不能因此否认用理论检验实践的必要性。因为实践有合理与不合理、正确与错误、自觉与盲目之分。某种实践活动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自觉的还是盲目的,当然可以根据实践的后果作判断,但那只是做事后诸葛亮,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如果能在事前对实践活动的目的、方法、步骤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从理论上加以审视、论证和预测,在思维中加以预演,则可能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表现:理论与实践关系上的自发论 问题:生活之树常青是无条件的吗?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但不能因此认为:只要实践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理论;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就自然地会形成什么样的理论;实践活动越多的人,掌握的理论就越多,理论水平就越高。这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的自发论。

实质上,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前人传下来的思想材料,不掌握相关理论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即使实践再多,实践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提出任何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更不能提出系统的新理论。 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勤于实践,又要重视理论学习与理论引导。

3.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条通道 〈1〉专业引领的主要方式。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引领的主要方式, 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 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教师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

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包括学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建立研究或实验基地,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 校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除了大学与学校的平等合作以外,还要注意校际间的交流。

〈2〉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 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 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4. 当前专业引领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只谈理论,缺乏以课例为载体(操作性); 缺乏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1、自我反思。 2、同伴互助。 3、专业引领。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以校为本和实践第一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统帅和灵魂;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是力量和凭借; 问题、设计、行动和总结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环节,是过程和阶段。

二、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教学型教研 (二)研究型教研 (三)学习型教研 教(学) 教师职业生活 的三种方式 学(习) 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职业教研方式 教学(教育者)——教学型教研 研究(研究者)——研究型教研 学习(学习者)——学习型教研

重建职业生活方式意味着在中小学教师中形成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专业化、卓越化的机制) 传统职业生活方式(平庸化的机制): 只教不学(不研) 教得多学得少(研得少) 教、学、研三者分离 我们强调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合一,但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研究与大学教师的学习、研究有重要区别。

(一)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个体反思及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有研究含金量的教案、教学设计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A. 课例研究的相关概念 1. 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2.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3. 说课、听课、评课

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三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课例显然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如果说,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案例则又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 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 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 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

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3. 说课、听课、评课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 说课一般包括: ①说课标、说教材 ②说思路、说环节 ③说教法、说学法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听课,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看”,所以不少专家建议把听课改为“观课”,其重点包括: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高不高)、交往状态(学生彼此的交往、互动如何)、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怎样)、生成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大不大);看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情境创设恰当否?气氛调节如何?问题处理合适否?教师的观念先进否?文化素养高否?

实际上,听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听、看,还需要记、思。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评课案例:《电线杆间的榕树》 在一条小街的路旁,立着两根高高的水泥电线杆,这两根电线杆离地三四米间的铁架上安着一台变压器。 几年前,不知是谁在相距很近的两根电线杆之间种植了一棵小榕树。这棵榕树逐渐长高,如今树梢已达四层楼的高度。(评课的视角和高度)

我经过这里时停下脚步,站立在路旁观察、思考…… 我心中忽然感到这儿潜在一种隐患:下雨时,电流会不会从树枝间传递到地面,给路过这儿的行人引发某种猝不及防的祸难? 我希望自己的这一担心,只是一种无端的疑虑。(郭风)

樊发稼点评: 这是郭风先生新近创作的又一篇“微型散文”,文字朴素之极,通篇几乎不用一个形容词,细细赏读,觉得情感像是经历了某股圣洁清泉的洗浴,心灵仿佛承受到某种思想光辉的烛照。

作品第一、第二段是纯粹白描。只有十几个字的第三段,既是白描的延伸,又是过渡下文的“桥梁”,接下来的寥寥数语,便是作品的“精魂”所在———道出了“我”的“思考”和“担心”,使人春风拂面般地领略到:只有拥有博大人本襟怀的大智者和崇高人道精神的大爱者才会有的对于庶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安全的无微不至的体恤和关注。人世间多一点这样的体恤和关注,社会、生活必定会更加安宁、祥和。

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行动模式) 一人同课多轮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性。第二研究性。第三实践性。 多人同课循环 同课异构 互助式观课 邀请式观课 反思式观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性。第二研究性。第三实践性。

(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A.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 问题与课题 课例研究以课为载体,课题研究以问题为载体。何谓问题?陈桂生教授认为:“一是所‘问’之‘题’,或有疑问之事;一是指事物的严重性,如通常所谓‘成问题’。” 教师只有养成向教育教学日常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提出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

但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相对封闭特性和教师日常生活的重复性特征却容易使得教师对他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熟视无睹,当问题习以为常地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问题就无疑成为天方夜谈或曰痴人说梦,课题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和层次来分,有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实践问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从问题性质和意义来分,有真问题和假问题,其区分维度在于事实——虚构、有意义——无意义。 在教学研究中,真问题起码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

第一,客观性。 即所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是教师(研究者)“自己的问题”而非“人的问题”。 第二,价值性。 即所说的问题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意义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

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到确定问题的过程,确定问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2. 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 ③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一般是小课题,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

④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⑤从研究成果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界定研究内容 如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我们界定的研究内容是: 第一,侧重理论方面的有: ①自主学习的本质和特征; ②自主学习能力构成和表现; ③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第二,侧重实践方面的有 ①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②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③各学科自主学习的特殊性。

2. 设计研究方案 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 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3. 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但是这种行动不是一般意义的行为和动作,而是一种变革、改进、创新,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验证性,检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这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的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 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总结研究成果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 第二,评价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

第三,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

课题研究报告 在上述工作之后,教师应该撰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 ①课题提出的背景; 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③已有研究成果; ④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⑤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这是一般的体例,切忌将其形式化和绝对化,写作过程也要避免“科学化”、“客观化”的纯理性论述,要积极采用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突显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反映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使研究报告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

(二)对课题研究(教研)的反思 如果一个教育者进入了思考的层面,也就无所谓课题不课题了,如果一个教师承担了课题而没有进入思考层面,那么课题报告是官样的,过程也是格式化的,那是盲目跟风赶时髦,而这种现象在实际中又是很多的。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因为思考,你就必须读书和学习; 因为思考,你就必然要记录和写作; 因为思考,你就会实践和探索; 而因为思考,你其实就在做研究性的工作。 因此,我最提倡中小学教师写教育日记。 (程文忠)

(三)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A. 教师学习的意义 1.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为学生而学习 2.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为教学而学习 3.对教师个人的意义 ——为自我而学习

B. 教师学习的对象与途径 1.读书(读文) 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着重读好以下三类书: 第一类:教育类。 ①新课程图书。 ②教育文章。

一份调查表明,教师最喜欢阅读的教育文章依次序分别为: 一是“叙事性教育文章”(占54%), 二是“教育案例分析”(占32%), 三是“教育杂感或随笔”(占12%), 四是“理论性文章”(占2%), ③教育名著。 第二类:专业类。 第三类:文化类。

2.读“图像” 3.读“人” 听专家讲座和报告。 听名师现场授课或观看名师课堂录像。 观看“教育电影”和“教育电视(节目)。 读“人”首先是读与自己直接交往的人,向同事学习。 读“人”还可以读与自己间接交往的人。

4.生活学习——“第三条通路” “第三条通路”倡导教师从个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出发,积极进行人生的实践和体验,并在其中感悟、学习、提高。显然,这种学习,不是一种纯理论、纯概念的学习,而是融入于教师生活之中的全部内容。

5. 网络学习——课堂博客 它需要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学习的内容;在积极的人生体验中,完成感悟和提高。 “第三条通路”并不反对书本的学习、理论的学习,但是它更侧重教师从实践体验出发,实践联系理论,在个人的体验感悟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升华。 5. 网络学习——课堂博客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它们的有机结合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外延。 提倡教学型教研,防止把校本教研“神化”; 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把校本教研“泛化”; 提倡学习型教研,防止把校本教研“窄化”。

这三种教研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实践中,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 我们必须深刻地领会各种校本教研的精神实质,既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又注重相互间的整合,卓有成效地把校本教研推进下去。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自我反思 (二)同伴互助 (三)专业引领 二、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一)教学型教研 (二)研究型教研 (三)学习型教研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谌业锋主页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谢谢大家!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E-mail:jksyf@163.com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