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备课和讲课 的思考 黄恕伯 2014.2.15
一、备课和讲课要有顶层设计的思路 1.顶层设计是三维目标的总体思考 只有目标是正确的,我们的教学措施才有价值,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目的地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目标错了,方向反了,教学过程将会对学生产生危害。“只顾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然而,现实中并不少见。 测电阻
一、备课和讲课要有顶层设计的思路 1.顶层设计是三维目标的总体思考 2.过分地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合时宜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 ●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电子天平 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一、备课和讲课要有顶层设计的思路 1.顶层设计是三维目标的总体思考 2.过分地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合时宜 3.优化学科教学的具体途径(以物理为例) ●学习兴趣 ●实践意识 ●分析习惯 ●科学态度 ●方法能力 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
二、用二列方框图等方式优化备课过程 1.备课需要解决的两个主题 ●讲什么 ●怎么“讲” 2.备课时对待两个主题的基本策略 ●讲什么—— 依据课标,尊重教材,以知识为线索 ●“讲”什么——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不能以知识为主
二、用二列方框图等方式优化备课过程 1.备课需要解决的两个主题 ●讲什么 ●怎么“讲” 2.备课时对待两个主题的基本策略 3.用“二列方框图”优化备课过程 ●第一列 内容线索——解决讲什么的问题 ●第二列 教学活动——解决怎么“讲”的问题 以下以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说明:
知识线索 教学活动 提出问题 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一定快? 实验探讨:学生活动 分析:重物体不一定下落快 学生猜想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 演示:牛顿管实验 教师总结 演示:光电门自动收集数据 分析图象,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估算3秒内下落的位移 探究性游戏——人的反应时间测定 不同重同时落下 同重不同时落下 演示:计算机绘制s-t 2图像 研读各城市重力加速度表 提出问题 返回 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得一定快?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 定义: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链
“测人的反应时间”教学片断
建议:做一个“人的反应速度跟踪测量”的专题研究课题 (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 “测人的反应时间”的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做下落书签的游戏 引入 “人的反应灵敏度” 激发学习积极性,为“反应时间”概念过渡 启发学生:能否设计一个 测量“人的反应时间”的装置? 让学生创造,而不是教师讲授 老师用一个“神秘”尺子很快 就测出了两个学生的反应时间 激发好奇心、求知欲,为下面伏笔 启发学生进行 s - t转换,水到渠成 问:尺子的奥秘是什么? 建议:做一个“人的反应速度跟踪测量”的专题研究课题 引导物理联系生活,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意外”现象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2011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5 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 深海5 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5 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1 000 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
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 用物理知识“揭密”魔术
增添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牛顿第一定律:太空搬运
增添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趣的惯性
增添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体的相互作用
课堂上引入有感染力的视频 牛顿第三定律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什么要编入以上练习题?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什么要编入以上练习题? 杯子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控制例题难度,让学生能听懂 ●控制习题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摒弃死记硬背,让学生感受融会贯通 ●控制习题数量,让学生做作业不觉得是负担 ●未必刻板预习,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要改变备课只备知识的现象,应该把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列入备课内容,在讲课中予以实现。
四、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1.实践意识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也是教学现实中提高纸笔测验成绩所必须的。
从一道2011年高考物理题评价的对立观点看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下面是对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的评价 红黑榜
黒榜题的理由: 红榜题的理由: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度估计不高;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黒榜题的理由: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度估计不高; ●本题有一些干扰的数据,如鸡蛋的大致质量和抛鸡蛋的最大高度,不利于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考生拿到分。 红榜题的理由: ●本题源自真实的生活,所涉及的知识点是高中核心知 识,这是真正的物理题。 ●本题让真正会学习的同学、注重联系生活的同学得到收获,是一道好题。
本题应该是“最佳题”,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本题应该是“最佳题”,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无论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现实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1红榜题:昆明市中考物理试卷第24题 甲 乙 点评文章请见: 人教社网站、物理(学会)网页 具有实践意识的学生,能在考场中“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会很自然地想像出甲地离直流融冰装置的距离有几十公里远,而不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糊涂地把输电线的甲端跟直流融冰装置连接起来。 学生的实践意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为提高电网对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国家电网公司2008年重点科技减灾防灾项目——直流熔冰装置研制成功。该装置需要1至2万千瓦的功率,最大融冰电流可达6000安,最长融冰距离可达200公里,从而避免因线路结冰而倒杆断线。如图为位于某电网线路上相距几十公里的甲、乙两地之间输电线路和处于乙地的熔冰装置示意图,熔冰装置上的“+”、“-”是两个接线端子。(进行熔冰时交流电已切断) (1) …… (2)若要对甲、乙两地之间的“2”和“3”两根输电线同时熔冰,请你在图中以笔画线代替导线,进行切实可行的连接,实现熔冰。 1 甲 2 乙 3 直流融冰装置 + - 点评文章请见: 人教社网站、物理(学会)网页
四、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2. 增强实践意识的教学思路 (1) 选择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 ① 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② 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 ③ 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 ④ 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 ⑤估计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量大小
四、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2. 增强实践意识的教学思路 (1) 选择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 (2) 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 优 化 ① 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 ② 让学生列举实例 ③ 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 优 化 ④ 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 ⑤ 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 ⑥ 学生操作体验 ⑦ 学术性游戏 ⑧ 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鸡蛋碰地
传统教学的是关注知识的结果,讲授活塞抽水机的构造、原理等,让学生记住。 甲. 乙. 丙. 传统教学的是关注知识的结果,讲授活塞抽水机的构造、原理等,让学生记住。 然而,重新设计的教学可以注重过程,从“玩”开始。
创设一个有趣的活动——用手做阀门使一根管子能抽水。 然后不断改进、创新。 把 学习知识→进行创造。 甲. 乙. 丙. 创设一个有趣的活动——用手做阀门使一根管子能抽水。 然后不断改进、创新。 把 学习知识→进行创造。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 审题习惯 (1) 具体审题,不死记硬套 (2) 画草图并在正确位置标注相关物理量 (3) 把题目文字转化为物理情景 (4) 把物理情景转化为具体条件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 分析习惯 (1) 学会具体分析,避免抽象“分析” (2) 初步形成“研究对象”的意识 (3) 初步形成思考公式适用条件的习惯 (4) 运用图形、图象帮助分析 (5) 避免用“套类型”的方式解答新情景问题 (6) 不死记大量“××法”解题的公式和结论
一节初三物理复习课:测电阻的各种方法 方法1:伏安法 方法2:双伏法 方法3:双安法之一 方法4:双安法之二 方法5:单伏法之一 A V R1 R2 方法2:双伏法 V1 R1 R2 V2 方法3:双安法之一 R2 R1 A1 A2 方法4:双安法之二 R2 R1 A1 A 方法5:单伏法之一 V1 R1 R2 方法6:单伏法之二 V R1 R0 方法7:单安法之一 R2 R1 A 方法8:单安法之二 R2 R1 A 方法9:单安法之三 R1 R2 A 返回
●这种要学生死记题目类型答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盲目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让学生产生对物理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物理学的兴趣,致使学生发出“我讨厌欧姆!”的呼声;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将贻误学生的一辈子。 ● 一段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启示 (以下照片摘自华东师大张华教授的演示稿)
1901-2007,诺贝尔物理、 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 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 其中美国204人,占43.5%; 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 奖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 其中,美国:30人,占65%; 也许有人问:这样教学,高考行么? 不同的老师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和价值观作出各自的判断。
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用书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高考第二轮复习用书
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该学生的解答过程,恰恰符合高考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
六、学会持有正确的态度 1. 平和细心的态度 (1) 不浮躁、不仓促,不“一目十行” (2) 题目的解答不盲目追求“速度” (3) 通过把控任务的“量”调整学生心态 (4) 处理好紧迫和细心的关系、详与略的关系
六、学会持有正确的态度 2. 严谨认真的态度 (1) 依既定的科学程序,不东一枪西一炮 (2) 按规定的操作要求,不随随便便 (3) 作图、书写清楚明晰,不潦草马虎 (4) 对待事物具有思考理由、关注证据的意识
六、学会持有正确的态度 3. 实事求是的态度 (1)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客观分析实验数据 (2) 把实践作为检验结论的标准 (3) 既敢于坚持正确观点也勇于修正错误认识 (4) 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尊重自然规律
七、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1.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1) 重视学生对具体方法的感性积累 (2) 不要让学生死记和背诵一些方法的名称 (3) 避免方法庸俗化(把各类题目情景命名为法) (4) 教学中采用“渗透”方式让学生掌握方法
七、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2.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着能力目标 (2) 能力发展注重循序渐进,不“一步到位” (3) 课堂教学设计中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设计 (4) 把课标“基本能力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怎样猜想? 第15章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 《物理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要求(二级主题): 第15章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怎样猜想? …… 《物理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要求(二级主题):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力要求
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猜想的铺垫——探索活动设计 公园的某一地块有两个游览点(用亭子表示),其游览的入口和出口都已确定,请按以下要求设计该地块的行走道路: (1) 游客由入口到出口,先后经过两个游览点; (2) 游客由入口到出口,只经过其中任意一个游览点。 出口 入口
为灯泡的串并联特点提供了猜想的经验,符合课标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要求。 入口 出口 探索活动为学习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打下基础。 人的流动→电荷流动 记住→领悟 入口 出口 为灯泡的串并联特点提供了猜想的经验,符合课标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要求。 重点教材分析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讲座强调,优化 备课与讲课,应该: ●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让学生学会持有正确的态度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并不排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把知识作为载体,时时刻刻关注着兴趣、意识、习惯、态度、方法、能力等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这就是优化备课和讲课的总体思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