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區簡介 人口:315,628人 面積:約11.3614平方公里 本區位於台北市中央地帶: 台北市第七大區 本區位於台北市中央地帶: 東邊以光復南路、基隆路、和平東路二段與信義區為界 西邊以新生南路、杭州南路、羅斯福路與中正區為鄰 南邊以莊敬隧道、辛亥隧道、福州山、蟾蜍山與文山區相擁 北邊以市民大道與中山區、松山區分隔。 大安區簡介
地理環境 區內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路為經,敦化、復興、建國、新生等路為緯,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不但縱橫交錯,而且四通八達 本區面積11.3614平方公里,為全台北市第七大區;惟人口高達31萬5仟餘人,共53個里、1067鄰,均居全市第一。 區內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路為經,敦化、復興、建國、新生等路為緯,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不但縱橫交錯,而且四通八達 木柵線、淡水新店線及板橋南港線等捷運通車後,更突顯本區在台北市交通樞紐的地位,其中仁愛路三段為一百公尺寬的林園大道,為台北市最寬闊的馬路。 此外,本區也是台北市高所得、高地價、低出生率、高遷入率的行政區;區內居民素質極高,達官顯貴雲集,可說 是處處有名人,巷巷有名宅。 地理環境
大安區重點導覽
山脈 東南部有山丘外,全屬平原,昔日是台北市最典型散居型農村,現在玻璃帷幕取代稻畦村舍,繁華接替寧靜,呈現台北國際性都會的發展縮影。 以前台北人要到文山堡,經過蟾蜍山時,就會出現一陣煙霧,然後路人就消失不見了。呂洞賓認為是蟾蜍在搞鬼,於是站在仙跡岩上將蟾蜍釣起來降服,由於蟾蜍又大又重,呂洞賓用力過猛,雙腳竟在岩上留下足跡。從此,蟾蜍山不再出現路人不見的事情。
河川~淡水河 淡水河流供應台北盆地大部份飲用水源,為台灣北部最重要的一條河川。 它,曾是凱達格蘭族的天堂、漢人嚮往的移民夢鄉、更是經濟發展重心,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先後曾有西班牙人、荷蘭人、日本人與清朝佔領此地。 淡水河主要支流有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再加上台北縣境的南北勢溪、疏洪道、景美溪,匯流成為台北盆地的大動脈,幹流長度158.70公里,流域面積廣達2726平方公里。
河川~ 新店溪 新店溪全長約84公里,流域面積約916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為北勢溪與南勢溪,兩溪於龜山下游匯合後始稱新店溪。 新店溪為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它的主流發源於棲蘭山,因流經台北縣新店市而得名。 新店溪全長約84公里,流域面積約916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為北勢溪與南勢溪,兩溪於龜山下游匯合後始稱新店溪。 南勢溪發源於塔曼山、拳頭母山,河道約長45公里,流域面積332平方公里,坡陡流急,適合水力發電之開發,已開發的電廠有龜山、烏來兩處。 北勢溪發源於棲蘭山,河道長50公里,流域面積310平方公里,河床坡度平緩,已開發的電廠有「翡翠水庫」,供應大台北地區之公共給水。 新店溪又與鄰近的景美溪會合,自木柵經過景美匯入新店溪,至江子翠會入淡水河,在台北盆地內的長度約16公里。 據環保署監測及資訊處所發布的資料顯示,新店溪秀朗橋段的水質污染情況已達嚴重階段,主要來自垃圾充斥。 河川~ 新店溪
昔日大安1 大安在清代時稱大灣,先民在今坡心的灌溉設施,在東北角今大安、松山兩區交界處成彎曲狀而得名。還被諧稱為「大冤」,是「打架」的意思,傳說曾有兩位孩童大打出手,大人都阻不了。日據時期,改稱大安,希望地方安寧。 最初至大安移墾的,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人,當時較顯赫的家族有陳姓,林姓、周姓、廖姓、淩姓等十數家。各家族曾擁有幅員寬闊的田產,建了不少棟相當考究的華麗古厝。今日在原地仍保有昔時風貌的已不多見,陳姓古宅、義芳居、芳蘭大厝及黃家古厝,則是少數僅存之古厝。
昔日大安2 ‧龍安國小、國北師在日據時代只收日本學生。科技大樓是過去日本的高級住宅區。 ‧古亭國小在日治時代是台灣銀行的運動場,校門前的人行陸橋是台北市首批興建的七座陸橋之一。
昔日大安3 日人自東京聘請知名教授來台在溫州街一帶(現臺大教職員宿舍)蓋了每戶占二三百坪的教授宿舍。於新生南路上的紫藤盧,便是當時留下來的宿舍。 原為高等學校的師範大學,最初師資也多源自帝大,在青田街一帶,建了比溫州街小一點的宿舍。由於溫州街和青田街自日據以來,便是名教授住宅區,因此該地被喻為「臥虎藏龍」之處,目前仍有不少名人住在這塊地區。
昔日大安4 新生南路與羅斯福路交口處,至與仁愛路交叉口止,以前為璢公圳的圳道。圳道兩旁都種植著搖曳生姿的楊柳,放眼望去的景致頗有蘇州的風貌。後來新生南路上瑠公圳加蓋,原本寬廣的圳道再加上圳道左右兩邊的小路 ,使得今日的新生南路較其他道路來得寬。 新生南北路是沿著河道興築,據說當該路至仁愛路口時,河道突然左轉至仁愛路二段,再右轉到金山南路,然後才直行,這也是今日的新生南北路為何不能成一直線的原因所在。
1. 文教中心---- 本區擁有台大.師大.科大.台北技術學院.文大.輔大城區部等,享有高等教育資源謂全台之冠.連同區內40餘所高中職.國中小學,及師大附近,和平東路.忠孝東路沿線書畫廊.古董店,形成典型文教區. 而佔地26公頃的大安森林公園,自 年完工以來,除了提昇當地居住品質亦是藝文舉辦表演活動之熱門場所;建國高架橋下假日均有花市等活動,而緊接其間的市圖總館形成了一條文化走廊,再再突顯了此區的文化涵養. 2. 交通便捷---- 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東路為經,敦化.復興.建國.新生南路為緯,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不但四通八達,尤在捷運木柵線.新店線.板南線相繼通車後,更顯本區在台北交通樞紐的地位. 3. 商業發達---- 在自然發展的狀態下,本區發展出深具特色的生活圈, 如: 由鼎泰豐作先鋒的永康街美食街,通化街.臨江街夜市,珠寶業進駐帶動的頂好生活圈.加上後起的敦南.忠孝高級商圈,都使本區的商業活動有高度持續的發展. 今日大安
歷史沿革 大安區在清代時稱大灣庄,先民在今坡心的灌溉設施,在東北角今大安、松山兩區交界處成彎曲狀而得名。還被諧稱為「大冤」,是「打架」的意思,傳說曾有兩位孩童大打出手,大人都阻不了。日據時期,改稱大安庄,希望地方安寧,亦有最初到大安庄移墾者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大安庄代表「偉大安溪人的住宅」之說。 最初至大安移墾的,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人,當時較顯赫的家族有陳姓,林姓、周姓、廖姓、淩姓等十數家。各家族曾擁有幅員寬闊的田產,建了不少棟相當考究的華麗古厝。今日在原地仍保有昔時風貌的已不多見,陳姓古宅、義芳居、芳蘭大厝及黃家古厝,則是少數僅存之古厝。
教育概況 本區轄內擁有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師範學院、台灣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城區部、文化大學城區部、輔仁大學城區部、 政大公企中心等大專院校,享有高等教育資源可謂全台之冠,連同區內四十餘所高中、高職及國中、國小形成典型的文教區。 國立台灣大學的前身即是日據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民國17年,34年台灣光復後,才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大學一直是莘莘學子所嚮往的園地,亦是台灣第一所最完整、歷史也最悠久的大學,從這出來的學生,許多都成為如今政、商界的重要人物,可說是獨領風騷的學校。 台北科技大學是台北市第一所工業職業學校,校史始於一九一二年日本政府設置之工業講習所,此後歷經七次變更,由專科而學院,終於一九九七年升格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宗教中心1 金山南路、信義路、和平東路和新生南路所圍起來的區域,為台北市各宗教最集中的地區。 回教寺廟為清真寺,民國四十九年落成,建地約一千坪,清真寺專屬獨特的建築造型,擁有肅穆莊嚴、傳統阿拉伯式建築的大殿,一般遊客僅能在外觀看。殿內整齊靜縊,陳設素淨簡單,可同時容納千餘人做禮拜與集會,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回教教堂,亦是最著名的回教信仰中心之一。 第二座興建的是天主教聖家堂,這座於民國五十三建好的教堂,為臺灣七教區中最大的一所教堂;歐美進口建築材料,彩繪玻璃加上迎面的巨幅壁畫,將教堂襯托得更加聖潔。 衛理堂、真理堂、靈糧堂、法雲寺等等。 位於金山南路與愛國東路口,還有座造型頗特別的摩門教聖殿與教堂。
宗教中心2 第二座興建的是天主教聖家堂,這座於民國五十三建好的教堂,為臺灣七教區中最大的一所教堂;歐美進口建築材料,彩繪玻璃加上迎面的巨幅壁畫,將教堂襯托得更加聖潔。 衛理堂、真理堂、靈糧堂、法雲寺等等。 位於金山南路與愛國東路口,還有座造型頗特別的摩門教聖殿與教堂。 座落在復興南路與信義路交口附近的世界紅卍(ㄨㄢ 、)字會,是信奉五教同源(不同於一貫教的五教合一)的宗教,奉老祖(李耳)為教主。 本區境內教堂、寺廟共計一百五十多所,為佛、道教以外各種西洋宗教的最大集中地,尤其新生南路、和平東路沿線,因有聖家堂、靈糧堂、懷恩堂、真理堂等教堂,而有「天堂之路」的雅稱。
藝文重鎮1 大安森林公園是位於新生南路、信義路、建國南路、和平東路所包圍的區塊上,佔地26公頃,是台灣少見的大型都會公園,可說是「台北市之肺」。 附近學校林立,文教氣息瀰漫,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亦在其旁,可由其上賞俯瞰整個公園的景緻。 公園內綠蔭盎然,露天音樂台常常舉辦活動,並還有健康步道、兒童遊戲區、自行車專用道、涼亭休憩區等設施,適合休閒與舉辦大型活動。園區內外栽植的多樣的植物,分為帶狀密林區、榕樹區、水生植物區、竹林、棕櫚林區、誘鳥引蝶紅葉區等,也闢有自然水池,生態蓮花池,更有不少的國小、國中學生來此校外教學,大安森林公園嚴然像是一個鳥語花香的大自然教室。
藝文重鎮2 建國南路高架橋下,每逢假日均有花市等活動,此外緊臨其間的市立圖書總館及沿線的古董店,以及師大附近, 和平東路及金山南路沿線書畫廊、古董店,形成一條帶狀文化休閒走廊。 位於新生南路一段之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設有台灣資料庫,為研究台灣史之珍貴寶藏,更能突顯本區藝文特色。
本區發展出幾個深具特色的生活圈,如 ◎通化街及臨江街的夜市: 通化街夜市位在信義路四段與基隆路二段間,由臨江街及通化街39巷所構成的十字型夜市,夜市內的攤位與商家各佔一半,除了大快朵頤之外,還可邊散步邊逛街;一到夜晚便攤販雲集、人潮洶湧,各種小吃攤,其中較著名的有紅花紅桂香腸、台南蔡家碗粿,石家割包、通化魷魚羹、今日壽司店、35年老店台南意麵等,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臨江街觀光夜市大紅牌樓歡喜揭幕,全街招牌更新,街道換然一新,吸引更多人潮,通化夜市除了小吃之外,還一條俗稱家具街的文昌街,是台北市家具集散地之一。文昌街家具店擁有幾種類型,有販賣中式家具、走西式家具、也有充滿現代感的家具店。 ◎頂好、敦南、忠孝商圈: 頂好商圈的範圍籠罩了包括捷運忠孝復興以及忠孝敦化兩站,介於復興南路至光復南路之間,以忠孝東路及敦化南路為軸心,往北延伸至市民大道,往南延伸至仁愛路。商圈內各式商店林立,有百貨公司、服飾店、精品店、書店、速食店、KTV……等等,同時還有許多攤販,是台北人逛街瞎拼的好地方,亦是台北市最熱鬧、繁華的地段,經常可見打扮新潮的年輕人漫步其中,讓人以為置身東京街頭。
古蹟名稱 義芳居古厝 古蹟位置 基隆路三段一五五巷一二八號 古蹟等級 第三級古蹟 古蹟類別 宅第 創建年代 清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 古蹟名稱 義芳居古厝 古蹟位置 基隆路三段一五五巷一二八號 古蹟等級 第三級古蹟 古蹟類別 宅第 創建年代 清光緒二年(西元一八七六年) 古蹟簡介 義芳居古厝為台北早期開拓者陳氏族人所建,義芳居陳氏家族,原籍屬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乾隆年間,其始祖渡海來臺開墾。先前他們已有住屋,至清光緒初年才投下鉅資,建造義芳居。這座三合院古宅為典型的台北盆地古宅,正身入口作凹壽式,正身及護龍之牆壁皆為堅固之磚石厚牆,門窗開口較少,另在外護龍建二層樓的銃櫃,備盜匪來犯時可以還擊自保。此外他的窗子多用石材,取自台北所產砂岩,亦具地方性特色。其門額題「義芳居」落款為丙子年,據推算為清光緒二年所建。近代台北市發展迅速,像義芳居這類清代古宅第已經愈來愈少,它對臺北之開拓有歷史見證作用。
『義路禮門仁者之道 芳蘭故宇古蹟之光』 ●義芳居的緣由 義芳居陳宅渡台始祖三十四世陳振師,早年家貧,九歲時隻身渡海來臺,受雇於艋舺舊街芳蘭記船頭行,而後刻苦好學,展現商務長才、信譽卓佳,久之亦成巨富。嘉慶年間,擇福地建築『芳蘭大厝』,該地即以『芳蘭』為名,後來所傳子孫眾多,便建立了『義芳居』、『玉芳居』,當地遂有『芳蘭三塊厝』之諺。 而在有清一代,大陸來臺移民願在臺灣建造房屋者,至少需具備三個主要條件: (一) 相當的財力 (二) 起碼的家庭規模 (三) 在臺灣有非永久但長期居住的意願 而陳氏芳蘭厝其財力之豐不言可喻,家庭規模也不容小覷,而陳振師隻身來臺,歷經四十餘年的經營奮鬥,在艋舺擁有相當的財富與地位,如此成就得來不易,,若要放棄而歸返故里過於可惜,所以常居於此是可料想的到。
2. 清代治安欠佳,散居型住宅深受盜賊禍害之擾,故多增闢防衛設施,以保身家財產安全。 ●義芳居的特色與風水 臺灣民宅由於南北氣候和拓墾制度之差異,而有北部散居與南部集居之別。而北部散居住宅的形成,其較明顯的因素有二:自然影響與土地拓墾制度,而造成結果亦有二: 1. 建造房屋時不必受制於鄰宅,可遵照中國傳統堪輿學之優勢擇取良好地點與方位,以得福地,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風水。 2. 清代治安欠佳,散居型住宅深受盜賊禍害之擾,故多增闢防衛設施,以保身家財產安全。 而義芳居所處之地理位置,據芳蘭陳氏族譜序載: 『背對芳蘭山峰,坐東南,像觀音山尖峰。』 依山川形式分析,背對芳蘭山屬樂地優勢,像觀音山尖峰,屬朝山型福地,可見義芳居兼具樂山與朝山兩大明顯優異特質。另據其傳人口述,義芳居為一蝦穴,大宅之處為蝦身所在,屋後兩旁各有一口池塘,即為蝦之兩大觸鬚所在,可不斷挹注地氣,是滋養蝦穴活脈的泉源。 而中國傳統北方建築均採座北朝南之方向,但臺灣地型狹長,地勢起伏,故建屋取向於地形、土地分界等,因而形成不規則方位的配置型態。義芳居屋宅取東南向,除依風水方向趨吉外,對於居住環境及氣候調適億句相當功能。其夏季可迎接迎面而來的東南季風,透過四周的水田,將涼風吹入室內,亦可躲避夏日炎陽直射;冬季可防濕冷的東北季風,其在住屋氣候調適上可謂運用得宜。 參考文獻: 黃淑清 民78.09 〈淺析義芳居古厝與臺灣傳統民宅〉,《臺北文獻》
古蹟名稱 師大原高等學校講堂 古蹟位置 和平東路一段一六二號 古蹟等級 市定 創建年代 昭和四年 (西元一九二九年) 古蹟簡介 今師範大學禮堂為原高等學校講堂,高等學校為進入大學之前必讀學校,因此它的設立與臺灣大學同時期。建於一九二九年,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它的出現也視為臺灣高等教育的里裎碑。師大舊校舍包括禮堂等都採用一種略帶中世紀歌德建築風格的形式,它的特色是將屋頂女牆作成古堡城垛造型,門窗採用尖拱,並有凸出窗,以便引入較多的光線。講堂的外觀雄偉而莊嚴,內部近年雖經整修,但現代化設備皆採隱藏式,手法高明。講堂後牆仍保存日治時期收藏教育敕語,深具有歷史見證之價值。
古蹟名稱 台北監獄圍牆遺蹟 古蹟位置 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 古蹟等級 市定 創建年代 大正年間 (西元一九一0年) 古蹟簡介 臺北監獄初建於一九一0年代前後的日治時期,當時臺灣各地抗日義軍蜂起不斷,日本統治者乃在臺北與臺南首建規模龐大的監獄,臺北監獄即是臺灣近代獄政史的具體見證。如今其遺蹟只剩北面與南面幾堵高牆,但仍令人感受到沈悶肅殺氣份。臺北監獄的平面呈輻射形 ,此為十九世紀世界各國監獄潮流,他的四周圍以高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一九一0年代拆除的台北府城牆,主要為安山岩及唭哩岸石,這些都是清末光緒年間從大直與內湖附近石場運來建造臺北府城之材料,當時先至山上運至基隆河邊,再以舟船經淡水河運至河溝頭碼頭,於今視之也具有深遠的古蹟價值。
古蹟名稱 紫藤廬 古蹟位置 新生南路三段十六巷一號 古蹟等級 市定 創建年代 大正年間 (一九二0)年代 古蹟簡介 紫藤廬為位於新生南路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木造建築。它始建於一九二0年代,屬於中級官員宿舍,獨門獨院,鄰近學校區,環境極為寧靜而清雅。戰後日人搬走,由財政部接收,再由居住者後代開設茶藝館。由於後棟古屋充滿文藝氣息,吸引許多藝文界及關心時政人士常來聚會。紫藤廬即為自由主義及社會、政治改革運動的空間代名詞,為了彰顯紫藤廬的文化價值,近年經過藝文界人士及業者奔走,免去被拆之浩劫,由台北市政府鍵定為古蹟而獲保存。
古蹟名稱 臺北工業學校紅樓 古蹟位置 忠孝東路三段一號 古蹟等級 市定 創建年代 大正七年(西元一九一八年) 古蹟簡介 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為日據時期臺北州立工業學校,初建於一九一二年,稱為總督府民政部附屬工業講習所,至一九二一年才改制為州立工業學校。是日時期臺灣最重要的工業學校,被認為是早期工業人才之搖籃。初設化工科,電機科,機械科及建築科等。其校舍早年多為磚木造,一九三0年之後陸續改為鋼筋混凝土造,近年屢經更新,舊校舍幾乎不存。這座小巧的紅磚小樓卻完整地保留下來,現稱為思賢樓。它約造於一九一八年,為僅存之第一批校舍建物。牆體均為紅磚砌成,柱子凸出,形成修長的立面,內有兩層樓,外設廊道連結其他校舍。窗臺下的通氣孔,以鑄鐵製成,鑲有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整座建築以精緻的磚工表現出嚴謹比例之設計精神,在科技大學校史上及臺灣所存二十世紀初期的校園築中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古蹟名稱 臺大校門 等級 市定 位址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創建年代 昭和六年(西元一九三一年) 古蹟簡介: 台灣大學校門建造於一九三一年,為原台北帝國大學正門及守衛室,現仍為台大主要校門,具有台灣高等教育史上啟扉之象徵意義。建築物外觀雖然低矮,造型平實,但施工極為精良。中央設守衛室,管制左右兩側出入口。建築物由當年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建材使用台灣所產褐色面磚與啊哩岸石,頗具本土特色。 校門的形式頗像堡壘,呈現厚實堅固之感,色彩與校園內其他同時期校舍相同,具協調之美。校門前的廣場氣度恢宏,且是近數十年來青年學子關懷校園與社會改革之言論廣場,深具空間見證之意義。
等級 市定 類別 其他 位址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創建年代 昭和三年(西元一九二八年) 古蹟簡介 : 古蹟名稱 台灣大學原帝大校舍 等級 市定 類別 其他 位址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創建年代 昭和三年(西元一九二八年) 古蹟簡介 : 台灣大學生前身為台北帝國大學,當時日本為培養殖民地人才並進而研究南洋而設。開辦時即成立文政及理農等學部,後來又將醫學部納入。成為規範完備的大學,其校區廣大,建築風格統一,也成為二十年代末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台大從一九二八年創校以來,培養人才無數,在理工及法政領域尤為出色,戰後改制為台灣大學,更增加許多系所,成為青年學子所仰慕之學府。台大校園主要以東西向的中軸大幹為主道,兩列則分種椰子樹,朔造出亞熱帶的地景特色。椰林大道兩側則分佈著圖書館、理學院、農學院、文學院及行政大樓等略具古典風格的建築,蘊藏著濃厚的學院氣氛。這所於民國十七年成立的殖民地大學,當時的臺灣人並不歡迎,因只准臺籍學生念醫農部,不准讀文政部,且非常難考;所以帝大自設立至民國二十六年止,十年中臺灣學生只有一百二十五人。
古蹟名稱 清真寺 古蹟位置 新生南路二段六十二號 古蹟等級 市定 古蹟類別 寺廟 創建年代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 古蹟簡介 台北清真寺始建於民國四十七年(西元一九五八年),為近代台灣最早的回教建築。當時由於我國與世界回教國家外交往來頻繁,國內回教徒期盼殷切,由外交部長葉公超先生倡議,並由回教友邦資助籌款興建,在台北市新生南路邊建造了仿伊斯蘭建築式樣的禮拜堂。台北清真寺的建築參照伊斯蘭建築之特色。包括圓頂,栱廊以及喚拜尖塔之造型。在建築內容方面,包含了入口門廳,禮拜大殿,兩翼迴廊,辦公室,圖書室,洗淨水房及庭園等。其中禮拜大殿為大跨的空間,室內高達十五公尺,寬度也達十五公尺,中央無柱,非常壯觀。回教建築不使用動物圖案,而多運用植物或幾何紋樣作為裝飾,使建築呈現高雅清靜之感,外觀莊嚴,它的圓頂與喚拜尖塔成為台北市的地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