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母嬰護理現況與趨勢 戈 依 莉 博士 護理學系 副教授 輔 仁 大 學 2012/02/14
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以協助孕產婦適應
家庭的定義 由兩個或以上的人因分享需要和情緒親密而結合在一起,他們均認同自己是家庭的 一份子(Friedman, 1992)。 We are Family
家庭型態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透過合法婚姻關係建立的小家庭,包含丈夫、妻子和未成年的子女住在一起。 擴展家庭(extended family) 單親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二人的核心家庭(dyadic nuclear family) 重組家庭(reconstituted family) 三代同堂的家庭(three-generation family)
家庭功能 情感功能 社會化 生殖功能 社會地位延續 教育 經濟 健康照顧 宗教和娛樂 (Friedman,1992)
角色結構 提供者 娛樂的角色 兒童照顧者 家務角色 兒童社會化 維持家族關係角色 治療性角色 性角色
家庭成員互賴特色 角色互補 家庭角色與社會規範一致 家庭規範與社會規範一致 角色滿足心理 角色調整與適應
權力結構 傳統權威型 情況權威型 分享權威型
溝通型態 家庭中處理成員間衝突的方式有4種: 犧牲自己,同意別人 責難別人 與自己無關,漠不關心 容許自我的表達
溝通型態(續) 家庭決策方式有三種不同型態: 磋商共識 讓步妥協 聽天由命
價值系統 是一種思想態度和信念。 受家庭的文化習俗、宗教、社經地位、教育背景及社會價值觀念所影響 天主教不允許避孕、墮胎 佛教徒不吃葷食 回教徒不吃豬肉
家庭系統理論 和社區中社會福利系統、教育系統、政治系統、法律系統、傳播系統、健康照顧系統及宗教系統互動。 次系統:配偶、親子、兄弟姊妹等。 有其獨特界限(boundary)。
周產期家庭之調適 以不同家庭理論評估和應用,計畫出對家庭的護理,減低生產造成的壓力和改變 結構功能理論 發展理論 互動理論 衝突理論 丈夫失業在家照顧孩子,妻子外出賺錢 發展理論 青春期的父親必須斷絕對原生家庭的依賴,為新家庭建構穩固的經濟基礎 互動理論 家庭成員透過溝通來扮演角色 衝突理論 開放的溝通 對衝突事件有正確的了解 建設性的努力
台灣家庭凝聚力(cohesion)
助產士 vs. 產科醫師 接生
過去物資缺乏的年代 vs. 提升人口質的現在
家庭計畫政策改變
生命統計: 一、人口總數、人口密度 台灣地區的「人口總數」於民國100年時是二千三百四十萬多人。 『人口密度』: 為每平方公里644人,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二、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指一年中每1000名人口,活產嬰兒出生人數所佔之比率。 民89年時是13.76‰ 民90年時是11.65‰ 民92年時是10‰ 民93年時是9.5‰ 民94年時是9.0‰ 民99年時是7.2‰(內政部,2010)
台灣歷年出生人口數 民國86年 32.4萬 87年 26.8萬 88年 28.4萬 89年 30.7萬 (該年為龍年) 90年 25.7萬 民國86年 32.4萬 87年 26.8萬 88年 28.4萬 89年 30.7萬 (該年為龍年) 90年 25.7萬 91年 24.6萬 92年 22.7萬 93年 21.7萬 94年 20.6萬 99年 16.6萬(52%♂99492: 47.59%♀981818) 100年 19.6萬 101年 預估21萬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生育給付、教育費多幫忙、推鼓勵婚育措施 資料來源:2012.01.08 蘋果日報
三、自然增加率(Nature Increase Rate) 人口的「粗出生率」減去「粗死亡率」的結果。 民國50年時為31.07 ‰ 民國89年降至8.08 ‰ 民國90年又降至5.94 ‰ 民國100年更降至1 ‰
四、一般生育率(Fertility Rate) 每一千名育齡婦女(15~44歲)中所生的活產人數。 民國四十年代約為200‰ 民國六十年代約為100‰ 民國七十年代約為89‰ 民國八十年代約為58‰ 民國八十九年時為48‰
台灣成生育率最低國家 世界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台灣和南韓女性平均每人終生僅生1.1胎(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PRB,2006),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 自發性“一胎化” 學者推估40年後,老人和小孩比例達3:1
青少女生育率亞洲先進國家之冠 台灣15-19歲青少女生育率達12.95‰(內政部,2002) 南韓僅2.8‰ 日本4‰ 新加坡8‰ 台灣小媽媽和老媽媽愈來愈多 外籍新娘日漸增加
五、孕產婦死亡率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指每十萬名活產中,於懷孕期間或懷孕終止後42天內死亡之婦女人數。 民國50年時403人死亡,死亡率高達95.89‰00 民國89年時24人死亡,死亡率7.86‰00 民國90年時18人死亡,死亡率6.91‰00 民國98年時孕產婦死亡率8.4‰00 (衛生署,2010)
六、新生兒死亡率 (Neonatal Death Rate) 指每1000活產中,出生28天內的新生兒死亡人數。 民50年5664人死亡,死亡率高達13.84‰ 民89年1038人死亡,死亡率降至3.40‰ 民90年865人死亡,死亡率3.32‰
七、周產死亡率 (Perinatal Death Rate) 指每1000生產中,超過500公克的胎兒死產數,及出生28天內新生兒死亡的人數。 民國八十六年時是8.9 ‰
台灣產科護理現況 家庭結構與性別角色改變 外籍配偶家庭 折衷家庭增加 女性教育、經濟能力提升 晚婚、不婚增加及生育力下降 高齡產婦、單親家庭增加 外籍配偶家庭 語言障礙、教育程度低下、文化弱勢、早婚、早育、避孕實施率低
台灣「生育保健」現況及問題 生產環境過度醫療化 產前、產後檢查 生命統計數據 剖腹產率高居不下 醫療常規與措施 母嬰親善認證與母乳哺育率 2006 C/S 33.2%(衛生署,2009) 醫療常規與措施 生產醫療化:入院待產on IV、shaving、enema、on fetal monitor 母嬰親善認證與母乳哺育率 57%比英、美、日本仍有差距
台灣「生育保健」現況及問題(續) 外籍配偶生育保健 新台灣之子增加,需關切其國文化的孕產照顧服務 出生時低體重及早產比率卻比台灣之子要低 (衛生署,2009)
台灣「生育保健」現況及問題(續) 健全生育科技發展 不孕夫妻比率為10~15% 不孕藥物治療風險與不確定性 倫理議題:多餘胚胎處置、儲存、銷毀或贈與 (國衛院,2008)
台灣「生育保健」現況及問題(續) 衛生署提出3個目標 充權女性生育相關健康議題與自我保健 建構兩性參與之生育支持環境 女性對生育決策的自主能力 建構兩性參與之生育支持環境 提供友善及多元的產前、產後檢查服務 健全生殖科技發展與應用,並建構監測系統 降低不孕與人工流產偏見與性別歧視 (衛生署,2008)
2020 健康白皮書 (Health People 2020) 台灣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逐年下降中 1984為2.01人,2010為1.05人(世界日報,2010) 孕產婦死亡率雖下降,但仍應致力於生產出血、子宮外孕、人工流產、羊水栓塞、PIH合併症的下降 高齡孕產婦死亡率高 新移民婦女子女的健康管理及原住民孕產照顧品質需增加
台灣地區母嬰護理趨勢 母嬰同室(Rooming-in) 提升母乳哺餵率,目前產後4個月: 產前媽媽教室 準爸爸陪產 完全哺餵率為35.9% 純母乳哺餵率5%(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2000) 產前媽媽教室 準爸爸陪產 LDR(Labor-Delivery-Recovery): 鼓勵家人參與分娩過程 具有家庭氣氛的分娩室 產後護理機構(坐月子中心)
母嬰親善醫院 (Baby-friendly Hospital) 訂定明確的支持哺餵母乳政策。 提供相關工作人員教育訓練。 提供孕婦哺餵母乳之相關衛教與指導。 幫助母親產後儘早開始哺餵母乳。 提供母親哺餵母乳及維持奶水的分泌等相關衛教及協助。 非有醫療上的需求,不得提供母乳之外的食物或飲料給嬰兒。 實施母嬰同室。 鼓勵依嬰兒的需求哺餵母乳。 不得提供嬰兒奶瓶或安撫奶嘴。 鼓勵院所內成立母乳哺餵支持團體,並建立轉介系統。
醫護人員有關哺餵母乳迷思 過度強調乳房護理而不是早期餵食 沒有依嬰兒需求餵食 肝炎及新生兒黃疸不能哺餵母乳 餵母乳的嬰兒仍須補充水分 (陳昭惠等,2001)
台灣母嬰照護不良點 WHO’s Women and Children’s Health Dept. Dr. Wagner評論 高C/S比率35%(WHO標準10-15%) 催生引產比率過高63%(WHO標準10%) 100% Episiotomies (WHO標準10%)
謝謝您耐心的聆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