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传播流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泡泡男孩 —— 大卫 菲利浦 威特 年 9 月 21 日,他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休斯敦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 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 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 陷疾病 ─ “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 SCID ) ” 。 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 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
Advertisements

《株洲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应急预案(试行)》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庞力娟 2009 年 7 月.
第 9 课 激素调节 浙教版科学总复习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植物的感应性 1 )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a 2 )描述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 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a 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列举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的作用 a.
古田一中 生物教研组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
矿物质 __ 锌 碘 硒 锌 碘 硒 07 级 食检班 董欣新. 锌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吸收与排泄 吸收与排泄 吸收与排泄 缺乏与过量 缺乏与过量 缺乏与过量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泌尿系结石病人的护理. 1. 详述对泌尿系结石病人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 施。 2. 说出泌尿系结石病人存在的护理诊断 3. 概述对泌尿系结石病人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评 价。 4. 能对泌尿系结石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并能应 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 5. 能对泌尿系结石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反应 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处理。
组长:倪运超 小组成员:徐悦、曹吕卿、孙浩、徐圣尧. 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 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  上海的文化 —— 建筑 上海的文化 —— 建筑  上海的文化 —— 美食 上海的文化 —— 美食  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 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 香港的文化 —— 建筑 香港的文化.
健康生活方式从我做起健康生活方式从我做起. 英年早逝的精英 人民的音乐家 —— 施光南 心血管意外,倒在钢琴旁 享年 49 岁 代表作:《祝酒歌》 《月光下的凤尾竹》 《希望的田野上》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一、 突出解析几何复习中的重点问题的通法通解 解析几何中的重点问题 一、 突出解析几何复习中的重点问题的通法通解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重点一.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一、贫血 贫血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护理评估】 (一)病史 贫血发生的速度、贫血的程度 (二)身体评估 评估主要体征,包括皮肤 甲床、粘膜是否苍白、血压的改变、肝 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三)心理 - 社会资料 (四)辅助检查.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及其预防 疾病名称是否患过此病是否接种过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麻疹 麻疹 水痘 水痘 肺结核 近视眼 结膜炎 贫血 龋齿 蛔虫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
内科护理学. 第四节 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李玉环 案例 李先生, 54 岁。因腹胀、乏力及食欲下降 1 年,意识不清 2 小时入院。既往乙肝病史 20 年。 查体:意识模糊,面色灰暗、巩膜黄染、腹部膨隆, 肝未触及、脾大,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 凹陷性水肿。 血液检查: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拥抱青春 健康美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 2015年9月14日.
中国CDC麻风病中心 王洪生 医学博士 副教授
传染病流行病学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神经系统用药和治疗精神障碍药 药学部 2014年3月
知识聚焦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场所 原料 产物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有光无光都可以 需要光 主要是线粒体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Pb2+ 对大麦根尖细胞的 遗传损伤作用 (综合设计性试验)
第十三章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的科技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在今天,源自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中医学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矿物质与畜禽营养 项目目标 理解矿物质的营养原理;能应用矿物质的营养特点,预防和治疗畜禽矿物质元素缺乏症
腰部劳损.
时间与我们的世界 Pb 段心蕊.
神创造万物及人类.
中 医 内 科 学.
饮食与健康.
选修Ⅲ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1 基因工程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淮南一中 张秀娥.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与资助思考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领域有: 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医学卫生等 应用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高二生物 绪论 制作人:李 绒.
食品的卫生管理.
“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 麻风病专题研究报告
雄伟的金字塔.
繪本變作有聲書.
高血脂 CHENDEFANG
麻 风 病健 康 教 育 余庆县天湖小学刘秀峰.
方舟® 氧氟沙星胶囊 ——产品介绍 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
高淳区沧溪中学初一备课组. 高淳区沧溪中学初一备课组 蝌蚪能够变成青蛙,刚出生的婴儿会吮吸乳汁,还有人遇到寒冷的刺激会打哆嗦,引起上述行为的是一种物质——激素。 激素是由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一些物质。
第十一章 海洋天然药物 主讲:吴方评.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陈旧性会阴Ⅲ度裂伤 护理查房 妇科一病区.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实验五 网织红细胞计数.
诸葛亮广场.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陈湘龙
①在医药卫生方面,基因工程有哪些应用和前景?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第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麻风患者脾脏改变4例 陕西省商洛疗养院 杨万根 刘玉琴.
第六课 我们的 中华文化.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落实基础 提升能力 ——高三生物高效备考30天 2013、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鉴别试验 何应金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足太阳膀胱经.
麻风病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武文斌 电话:
安 全 献 血 考 前 辅 导.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
开 学 第 一 课 六年级3班.
兔肝脱氧核糖核酸的提取.
第一部分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霸气车辆.
3.2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麻 风 leprosy.
香港傳統的農村生活.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本节聚集: 1.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复习:蛋白质的形成 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 氨基酸 …….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教师:王建友.
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 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 走上成功讲台 --从评委视角谈魅力课堂! 温州市第八中学 李先明
C型肝炎病毒假想圖:最外層為套膜,內包裝有一單股之RNA分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麻风病的传播流行

麻风病 麻风病的命名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 Mycobaterium leprae,ML,麻风菌 Hansen 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 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 ML一般特征 染色(+)、G+ 染色光镜下:长1~8μm ,宽0.3 ~0.4μm ,短小直棒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 1条菌重:3.9±1.0(SD)×10-14克 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 染色特点: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 形态特点: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 菌球 形态与活力相关(图)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 ML的生物学特征 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 Mtb 20h 最适生长温度:30℃ ~ 36℃ 最小感染量:3 ~40条活菌 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 致病力与种族、地理环境无关; 高平顶株与低平顶株比免疫原性强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 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 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 土壤中(室温) 活43天 0.5N NaOH (20′) 活力不变 10%二甲基亚砜(DMSO) (4℃) 保护剂作用 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 煮沸(30′)和高压(15~20′) 死亡 (焚烧更彻底)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8) ML的病原学意义 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麻风反应 瘤型(LL) 界限偏瘤型(BL) 中间界线类(BB)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结核样型(TT) 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 麻风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 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Ⅱ型麻风反应(ENL) 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9) 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 LL、BL 强阳性 BB 变动,但多能查到菌 BT 多为阴性和弱阳性 TT 几乎总为阴性(有时正常活跃的皮损查到少量菌) I 常为阴性和弱阳性,如为中、强阳性则转为LL(注意排除早期LL) N (纯N炎麻风) 阴性,要多部位查菌,排除早期LL

麻风病人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排出的麻风菌可沾染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是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病是慢性传染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最长可达10年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

传染源 1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 2 少菌型麻风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 3 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野生犰狳尚无定论 4 在麻风高流行健康带菌者传播作用尚无定论 5 环境中(水、土壤)含菌有报告

麻风病的传染 传染源 ?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健康携菌者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健康人皮肤中查到AFB) ? 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 鼻粘膜有菌:72%LL,2%BL 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溃疡有菌相关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瘤型麻风的鼻分泌物或溃疡是主要传染源 动物 疫源性

传染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感染:有报告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的环境中可存活9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染麻风菌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土壤时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3 节肢动物作为传染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存在,没有证实

侵入门户 1 传统的看法认为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当这些部位的粘膜有破损时 2 自然获得性麻风犰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常发现有荆棘刺,提示破损的皮肤是麻风菌侵入的途径

易感个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后表现,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少部分人对麻风菌易感,且易感程度也有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临床上各型麻风的表现。麻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风病人的家属发病率较高,除长期密切接触以外,遗传背景对麻风传染的易感性

个体之对麻风病的易感性有很的差异。 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取决于受染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 宿主的遗传素质可能与感染后的发病型类有关,其是否明显影响到感染后的易感性尚无定论。

90%以上成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只有少数人对麻风易感。 免疫学试验证明:麻风菌感染比有症状的麻风病人更常见。 这种感染可在开始接触麻风菌后短期内发生,人们称之为“亚临床感染”。

这种感染可在1年内发生或消退,呈反复变化的动态之中。 亚临床感染时,其抗体滴度可高达临床病人水平,故对麻风诊断意义不大,只可用来进行麻风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 只有免疫学指标持续异常者,才有可能发病。

所有能够降低个体免疫力的因素,如营养不良、酒、妊娠等,均可增加其对麻风的易感性。 研究表明:在血清抗体出现临界阳性后,如抗体持续阳性,并不断升高,一般2年左右即发病。

在麻风高流行地区调查也证明:即使在同一高流行区,各自然村人群麻风亚临床感染率差别很大,而且麻风发病率与亚临床感染率无明显相关。 理论上来说,由于HIV感染者存在着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因而可以明显增加病人对麻风病的易感性。 虽然HIV感染者中已有麻风病例发生,但尚无病例-对照研究证实其对麻风发病的影响。

麻风杆菌侵犯并损害周围神经 手部 尺N--爪形指(手) 正中N--猿手 桡N--垂腕、垂指 足部 胫后N--足底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损害导致如下临床表现

流行状况

麻风病的流行特点 一、人间分布: 各种年龄者都可患麻风,在少数爆发流行情况下,所有年龄组都有受染的危险。 1.年龄: 各种年龄者都可患麻风,在少数爆发流行情况下,所有年龄组都有受染的危险。 但婴儿发病罕见(虽有年龄最小的有3周的报告)。

在流行地区,发病年龄的第一高峰通常为10--20岁。然后,往往在30岁以后又出现第二个高峰。 儿童麻风(≤15岁)是个比较敏感的流行病学指标。 瘤型麻风病人的发病年龄小于其他非瘤型病人。 经过多年防治后,儿童麻风在新发病人中的比例在下降。

我国目前儿童麻风发病比为2―4%。 儿童患者多家庭内发病,原因可能与密切接触传染及遗传因素有关。 流行后期或流行控制后,有发病年龄上移。可能与疾病的潜伏期长,或在晚年自身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病。 在麻风低流行的国家与地区(如日本、美国和北欧等),大多数病人发生在成年人之中。

2.性别: 麻风病可以侵犯男女两性。 世界大部分地区男性发病明显比女性多见。 通常男:女=2:1 ,此差异在成人中更为明显。 发病率的两性差异,主要可能与两者麻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医务人员少),社会活动频率与负载的差异等因素有关。

部分地区(尤其是在非洲)麻风的两性发病率相似,甚时有时女性高于男性(如在乌干达、尼日利亚及马拉维、赞比亚等) 我国男女之比在3:1左右,但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 在麻风型类之间,多菌型麻风的发病率男性更加高于女性。

3.种族: 4.型比变化: 有学者报告临床上单一皮损麻风病例增加及见到单一皮损的瘤型麻风。 对这些病例诊断时应慎重,应严格掌握麻风的诊断标准。

二、空间分布: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 十九世纪麻风的地方性流行达到了北极圈。 发病呈集簇状分布和地方性流行性特点。 麻风在世界上流行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国之间流行时间和程度差异很大。 1.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 十九世纪麻风的地方性流行达到了北极圈。 发病呈集簇状分布和地方性流行性特点。 一个地区相邻两个县流行情况可不同。 甚至一个乡范围内,各自然村患病率也有差别。

2.家庭内集聚现象: 患者家庭内或其居住地周围可发生多例患者。 麻风不是遗传病。 新生儿如出生后很快与未治患病父母分开,可免于发病。 夫妇间麻风传染发生率很低(2-5%)。

三、时间分布: 公元4世纪,欧洲就有麻风流行,直到13世纪达到高峰。 历史上欧洲麻风病院曾多达数千所,以后麻风病人逐渐减少。 1982年,欧洲估计病人数为2.5万例,患病率降至0.02‰以下。而同期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估计病人数分别为350万,467万,200万,患病率分别为31.4/万,15.6/万,6.1/万。

概述 麻风如果在早期阶段得到确诊,则易于治疗并且不会引起残疾。 大多数麻风患者发病缓慢,且隐匿性地进展,早期症状多不明显。

概述 麻风初起时通常为皮肤斑损,但也可累及和损伤神经。如果不予治疗,神经损害会影响到面、手、足,导致永久性损伤的发生。

亚临床感染 麻风菌侵入人体后,繁殖很慢(繁殖世代一般为11~13天),加上毒力很弱,繁殖初期可不为机体所识别。 麻风菌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绝大多数人对麻风菌有不同程度免疫力,可杀灭和清除麻风菌而不发病。 在免疫学上表现为机体淋巴细胞的激活和抗体升高,称之为“亚临床感染”。

潜 伏 期 少部分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麻风菌持续繁殖到一定数量使宿主发生临床损害。 潜 伏 期 少部分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麻风菌持续繁殖到一定数量使宿主发生临床损害。 由于麻风病发病慢,症状不明显,感染麻风菌的时间难以确定,故潜伏期只能以临床情况来推算。 大多数人在血清内出现抗麻风菌抗体后,经2~5年发病,由此可推算麻风病潜伏期一般为2~5年,也有长达10余年者。

症状 没有一种人类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似麻风的多样化,往往涉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和周围神经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而且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麻风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主要临床表现是: 皮肤出现单个或几个与皮肤齐平或边缘高起的浅色、淡红色或紫铜色斑疹;也可发生淡红色或紫铜色的丘疹或结节。面部、耳朵及四肢皮肤肥厚,潮红,发亮。眉毛脱失。

上述皮损不疼,多数不痒,不出汗,皮损部位浅感觉(触觉、痛觉、冷热觉)迟钝或丧失,毛发生长障碍。有时虽无皮疹,但四肢麻木,并伴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触痛。 有的病人在皮损部位刮取组织液涂片或活检,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皮肤症状 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 尽管麻风的皮肤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很大,就形态学来讲并无特异性,但局部麻木、闭汗、毛发脱落,部分患者查见麻风菌以及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皮肤症状-斑疹 1. 与皮面平行,仅为皮肤局限性的色素改变。往往伴有浸润、闭汗、毛发脱落、浅感觉障碍。 1. 与皮面平行,仅为皮肤局限性的色素改变。往往伴有浸润、闭汗、毛发脱落、浅感觉障碍。 2. 多为麻风初发损害,可自行消失。常发展融合成斑片。

皮肤症状-斑疹 3.因斑疹颜色不同,又分为: 红斑 浅色斑 色素缺乏斑,又呈麻风性白斑 色素沉着斑 靶型斑,又称“徽章样斑”

皮肤症状-丘疹 1. 丘疹为高出皮面的丘状隆起,顶端尖或扁平。主要见于TT麻风。 2. 损害呈暗红色或皮色,密集成簇或排列成环形、半环形,也有发生于斑块的边缘上。 3. LL如有此类损害称“丘疹状小结”,查菌阳性。

皮肤症状-结节 1. 结节为高出皮面,位于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黄豆至胡桃大小的损害。主要见于LL患者。

皮肤症状-斑块 斑块呈局限性浸润性高出皮面较明显的损害, 面积较大,扁平状,环状或不规则形。见于除未定类以外的各型麻风。 斑块呈局限性浸润性高出皮面较明显的损害, 面积较大,扁平状,环状或不规则形。见于除未定类以外的各型麻风。 TT的斑块附件皮神经往往粗大,质硬,呈所谓“网球拍状”,查菌多阴性。

皮肤症状-斑块 BB的斑块中央常有“免疫区”或称“空白区”,“双形性损害”。 BT患者较大的斑块周围,常有较小的皮损围绕,称“卫星样损害”。

皮肤症状-斑块 BL的斑块,数目多,分布广泛,多发生在浸润性损害的基础上。 LL麻风的斑块也发生于弥漫性、浸润性损害的基础上或由结节融合而成,边缘不清,表面不平,损害小而多,广泛对称分布,查菌阳性。

皮肤症状-弥漫性浸润 1. 弥漫性浸润是指广泛的累及身体某一部位,如耳、面或上、下肢等,主要见于LL与BL患者。 2. 按病变部位的深浅分为:

皮肤症状-弥漫性浸润 浅在性弥漫性浸润:常见于面部和四肢。LL面部有此损害时,表面光亮,略带粉红色或蜡黄色,无明显边缘,似“酒醉状”或“水肿”样,眉毛稀疏或部分脱落,查菌阳性。

皮肤症状-弥漫性浸润 深部弥漫性浸润:多见于中、晚期LL和BL患者,以面部、四肢为主,呈灰褐色或棕黑色。皮肤肥厚、肿胀、皮纹增生,表面凹凸不平,质硬,用手指不能捏起,在面部呈“狮面”,查菌阳性。

皮肤症状-ENL 1.ENL为LL和BL患者II型麻风反应的主要皮损表现。早期损害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结节。 3.患者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表现。

皮肤症状-溃疡 1. 溃疡是指因皮肤病变或损伤致使真皮及皮下组织缺损或破坏。

皮肤症状-溃疡 2. 麻风溃疡分两种 麻风性溃疡:由于麻风细胞高度浸润所致的原发性溃疡,溃疡可查见大量麻风菌。

皮肤症状-溃疡 肢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溃疡:继发于局部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皮肤麻木、无痛、局部循环不良以及各种物理性损伤所致的继发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手指及小腿等肢端易受压、受损的部位。久治不愈的溃疡可发生癌变。

皮肤症状-水疱 1.水疱为高出皮面,腔内含液体的局限性损害。 2.有报告少数麻风病人初发症状即为水疱。 3.麻风I型或II型反应时,有的因组织剧烈反应可出现局部水疱。

皮肤症状-水疱 4. 麻风患者肢端神经和血管功能障碍、麻木、营养不良、手、足易外伤(从事体力劳动的病人因工具摩擦,病人食指和中指夹烟部以及热水洗脚或肌肤用热水袋取暖时),在看来几乎“正常”的皮肤上发生水疱,即所谓“麻风性天疱疮”

皮肤症状-萎缩 1.萎缩是麻风病多种皮损消退后的一种继发性退行性变,表现为皮肤全层变薄、起皱、色素减少或增多。 2.萎缩斑往往麻木、闭汗和毳毛脱落。

皮肤症状-瘢痕 1.瘢痕为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新生结缔组织修复而成。 2.瘢痕见于麻风的多种皮损溃疡和(或)肢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溃疡愈合后。

皮肤症状-其他损害 风团样 苔藓样 角化过度 皮肤钙化 鱼鳞病样改变

皮肤症状-皮肤附件 1.毛发(毛发脱落) LL与BL(因一些内分泌腺受累后相应功能障碍与麻风性肉芽肿压迫破坏毛囊) 其他类型(皮损处细胞浸润,毛囊受损而萎缩与局部神经、血管功能障碍、营养不良)

皮肤症状-皮肤附件 麻风患者毛发脱落主要见于中、晚期瘤型病人,其程度与病期成正比,其中脱眉更引人注目。 LL病人眉毛一般由外侧1/3开始稀少脱落,逐渐向内侧延展,直至全部脱光。

皮肤症状-皮肤附件 2.汗腺(少汗或闭汗--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 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汗腺萎缩破坏(瘤型端患者闭汗主要是汗腺受麻风菌侵犯,炎症细胞的浸润破坏而丧失功能) 周围神经受累,排汗功能受阻(结核样型端多为周围神经受累,泌汗神经纤维破坏,使局部出汗减少或无汗)

皮肤症状-皮肤附件 3.皮脂腺(皲裂和鱼鳞病样改变) 皮脂腺因炎性细胞浸润破坏,皮脂不能形成; 因神经受损立毛肌不能收缩,皮脂难以排出;

皮肤症状-皮肤附件 4.甲(指趾甲的甲板增厚、粗糙、变色,失去光泽而破裂)

神经症状 麻风菌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 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 麻风神经损害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的损伤,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炎症细胞的浸润。

神经症状 TT的免疫力强,使感染局限,仅1~2条神经受累,但局部组织反应强烈、迅速,神经受累往往较早、较严重。 LL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如,组织反应轻微、缓慢,然而感染易扩散,神经受损广泛,但不像TT那样出现早而严重。

神经症状 BB的神经损害介于两者之间。 I的神经损害轻微,仅皮损处有浅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症状-形态变化 1.神经粗大(重要、常见的特征之一,对麻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有重大价值) 麻风性神经炎因其束膜增生及炎症反应致使神经粗大,在此基础上可呈现均匀形、梭形、结节形或念珠状粗大。 粗大的神经常无自觉症状。常见的两根粗大的神经是尺神经和腓总神经。

神经症状-形态变化 2.神经脓疡与钙化 神经脓疡实际上就是神经组织的坏死,继而钙盐沉着。 神经脓疡多见于TT和(或)BT麻风反应的尺神经、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

神经症状-形态变化 3.神经纤维化 毁坏的神经纤维被增生的结缔组织所修复取代,原来粗大的神经变细、变硬、功能障碍趋于明显,不可恢复。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1.浅感觉障碍(重要的症状和体征) 系感觉纤维受损所致。 较运动障碍出现早,以感觉缺失为最重要。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先为温度觉,次为痛觉,最后为触觉,深部感觉和震动觉一般不受累。 TT和有麻风反应者出现早而明显;LL和无麻风反应者以及面部的发生迟且不明显。(TT皮损在3个月左右出现,LL在1年左右出现)。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2.神经痛 是各型麻风病人常见的有时又是难以忍受的自觉症状。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3.运动障碍 TT较LL病人出现早而明显。 麻风菌好侵犯体表、低温,近骨骼、肌腱、关节和沟管等易受外伤、受压等某些神经的特定部位。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麻风病常见受累神经及易损害的部位: 面神经--颧弓及面N出颈乳孔 桡神经--肱骨桡神经沟内 正中神经--上臂和腕管 尺神经--肘关节、腕部尺骨茎突 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后上方 胫神经--内踝后上方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1)尺神经: 较早受累,为小指和无名指关节屈曲,小鱼际萎缩,对指活动障碍,形成爪形指。严重者尺侧腕屈肌可萎缩瘫痪。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2)正中神经:表现为大鱼际肌萎缩,影响拇指对掌和外展,造成拇指与手掌平行,形成猿手。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如捏纸、持针、拿筷子等。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3)桡神经:伸腕肌和伸指肌瘫痪形成垂腕。前臂 肌肉消瘦,伸肘和前臂旋后功能减弱。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4)腓总神经:胫前肌及伸趾肌瘫痪和萎缩,使足不能背屈、外翻,发生足下垂,行走时患足抬高,呈跨步态。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5)胫神经:骨间肌、趾屈肌和蚓状肌的瘫痪造成爪形趾,同时足的弹性和强度消失,形成扁平足,难以支持体重,易产生足底溃疡。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4.营养性障碍 周围神经含自主神经纤维,受累后往往发生相应的神经血管功能性及营养性障碍。 皮肤、骨、肌肉的营养障碍。

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 5.循环障碍 周围神经中自主神经纤维受损,血管舒张功能紊乱,肢体循环发生障碍,局部温度降低; 局部循环不良,使麻木加剧,肢体常因缺血痉挛 ,发生疼痛。

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 (一)皮肤感觉障碍 (二)皮肤闭汗、干燥--皲裂 (三)肌肉瘫痪--畸形 (四)神经疼痛和触痛 (五)神经粗大

分类 历史演变 1.以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为主进行分类(1925年以前) 2.以临床症状结合细菌学检查进行分类(1925~1945年)

分类 3. 以临床、细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为基础进行分类(1945~1962年) 4.光谱免疫分类(1962年至今)

分类 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推荐使用免疫光谱五级分类法。

麻风神经炎 麻风菌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且皮肤损害与神经损害是相互关联的。

检查-体格检查 (一)皮肤损害的检查 1.检查时要有良好的光线。 2.在病人可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暴露皮肤,对隐秘部位也应尽量作检查。 3.首先从远距离观察皮肤,然后近距离观察,防止漏掉浅色斑疹。 4.检查皮损时应注意:

检查-体格检查 皮损的种类和形态 损害边缘 数目及大小 颜色与光泽 皮损表面 分布 质地及活动度 浅感觉及查菌

检查-体格检查 (二)神经损害的检查 1.周围神经干的检查 在两侧对比下,检查各对神经的粗度、形态、质地,有无触痛或脓疡等;

检查-体格检查 1.周围神经干的检查 检查皮损或麻木区内及其附件的皮神经有无粗大及异常。 因神经干部位表浅,低温及解剖学的限制,以下浅表神经干易受到麻风杆菌的侵犯。

检查-体格检查 2.功能检查 浅感觉神经功能检查 运动神经功能检查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温度觉:用两支试管,一支放冷水,一支放热水(50℃),用试管下端不规则交替对比,测试皮损和相对应部位的正常皮肤,以了解其对冷、热觉的敏感性。减退者往往答复不正确或迟缓;消失者分不清冷热,仅感到有物体触及。

检查-体格检查 2)痛觉:取大头针或缝针尖头或钝头交替刺激皮损及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痛觉正常者可分辨尖或钝,痛与不痛,且有避开动作;减退者,尖、钝分辨不清或反应缓慢;缺失者,无痛感,辨别不出尖、钝,仅感有物体触及。

检查-体格检查 3)触觉:以棉签或羽毛轻轻触试皮损及相对应正常皮肤部位,嘱病人如有物触及,用手指出触试的部位,或顺序报出触试的次数。仅轻触皮损,勿扫刷,每一个部位仅轻触一次。正常者,能正确指点触试部位或报数无误。减退者多指点或报数不正确或缓慢,消失者不能指点或报数。正常人指出离触及部位的正常距离在手臂是1厘米,在面部是2厘米,在背部和臀部是7厘米。

检查-体格检查 一般先测痛觉,而后测触觉,两者均缺失时不必再测温度觉,如痛觉、触觉正常时,应再测温度觉。 只有温、痛和触觉均正常时,才能判断为无感觉障碍。 不是所有麻风损害始终均有浅感觉障碍,特别是瘤型端的早期病例,浅感觉往往轻度减退,但查菌阳性。

检查-小结 9.在没有瘙痒的慢性皮肤病应想到是否为麻风

检查-小结 10.要严格确认为麻风阳性体征 如神经的粗大,皮损的存在,感觉的障碍,查菌的阳性, 皮损病理的麻风特异性改变。在临床和实验室所见不符时要仔细找原因,如查菌试剂问题,取材是否适当,神经是否异常粗大,病人是否配合感觉检查。未能确认的麻风体征,要谨慎考虑。

检查-小结 11.早期麻风皮损没有明显感觉障碍;一般 病期在3个月的TT,BT麻风皮损还不会出现明显麻木,病期在1年以内的BL,LL麻风皮损没有明显麻木。在典型的临床麻风面部皮损一般没有麻木;在皮肤浅感觉检查中,温觉常最先丧失。

检查-小结 12.早期瘤型麻风在躯干部表现为浅色斑,如 指甲或银圆大小,数量多,如同白色糠疹或汗斑,皮肤损害感觉正常。这类皮损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才能观察到浅色斑损害,要避免阳光直射下检查。另外早期瘤型麻风两侧眉毛外侧稀疏脱落。

检查-小结 13.对疑似早期瘤型麻风检查时,要注意检查芝麻或绿豆大小的丘疹损害,这些损害在数月后将发展为结节。 14.神经检查要求两侧反复触摸对比,早期多菌型麻风常没有神经粗大,特别是瘤型麻风。

检查-小结 15.只要怀疑麻风就应做皮肤查菌检查, 多菌型麻风查菌必然阳性,阴性就可排除瘤型或偏瘤型麻风。 16.皮损查菌未能确诊,应该做皮损病理活检。

检查-小结 17.仅有神经粗大和相应部位的麻木区,而无皮损,应考虑为纯神经炎麻风。 18.许多麻风患者初诊时可伴有麻风反应如I型反应或II型反应,应引起注意。

麻风病的诊断 1.诊断标准 1)皮损伴或暂无麻木, 2)周围或皮神经粗大, 3)皮损查菌阳性, 4)皮损活检有麻风特异性改变 4条标准中一定要符合2 条或2条以上标准方可诊断麻风

诊断 仅有皮损麻木+神经粗大= PB麻风 皮损(可无麻木)+ 查菌阳性= MB麻风 皮损(可无麻木)+ 病理阳性 = PB或MB麻风

麻风病的治疗 (一)抗麻风病药物 1.利福平(rifampin,RFP)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但不抑制哺乳动物的DNA依赖的RNA多聚酶。是至今最强的杀麻风杆菌药。一次口服600mg,维持有效浓度24h,峰浓度是MIC30倍,空腹服药促药物吸收。600mg/月即有高度杀菌作用。每月1次服用安全。副作用为溶血性贫血、肾衰、血小板减少、肝炎和流感综合征(在治疗3个月时发生)。

治疗 2.氯法齐明(clofazimine,B663)抗菌机制尚不明了。50~100mg/d治疗3个月,杀灭麻风杆菌。该药间隔给药疗效差,宜每天给药,常规剂量无毒,胃肠道反应少,可预防和治疗ENL。与DDS合用治疗3个月,杀菌率达99.99%。副作用为色素沉着(6~12个月明显,为淡红-棕褐色,停药半年后消退),鱼鳞病样皮肤,视力下降(停药后3~6个月好转)

治疗 3.氨苯砜(DDS)抑制二氢叶酸合成。病人口服100mg/d,治疗3~4个月可杀灭体内99.9%活菌,MI降至5%以下。PB治疗3~5年可治愈,MB治疗6~8年细菌可阴转。副作用为溶血性贫血、剥脱性皮炎、WBC减少、精神障碍。凡药物过敏、肝肾损害、极度衰竭、贫血和精神病患者禁用此药。

治疗 4.氧氟沙星(oflocacin,OFLO)抑制细菌DNA螺旋酶,杀菌活性仅次于利福平。临床以400mg/d治疗1月,可杀灭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副作用为恶心、胃肠不适,失眠,头痛和眩晕等。

治疗 5.米诺环素(minocycline,美满霉素,MINO)属于四环素类药物,通过直接连接30s和可能50s核糖体亚单位抑制蛋白合成而杀灭细菌。杀菌活性在氧氟沙星后。临床给药100mg/d,峰浓度大于MIC10~20倍,治疗1个月,可杀灭病人体内麻风杆菌。副作用为色素沉着、消化道、牙齿变色和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 6.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LARI)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通过连接50S核糖体亚单位,阻止转移核糖核酸与核糖体分离,引起RNA依赖的蛋白合成终止。杀菌活性仅次于米诺环素。副作用为胃肠不适,恶心呕吐,与剂量有关。成人剂量每次500mg,每日1次。

治疗 (二)联合化疗(MDT) 定义:用2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 1.WHO的MDT方案 RFP DDS B663 疗程 成人多菌型 600 mg/m 100mg/d 300mg/m 加50mg/d   RFP DDS B663 疗程 成人多菌型 600 mg/m 100mg/d 300mg/m 加50mg/d 24个月 成人少菌型 600mg/m - 6个月 儿童多菌型 小于5岁 150mg/m 25mg/qod 50mg/m 加50mg/qod 5~9岁 300mg/m 25mg/d 100mg/m 加50mg/qd 10~14岁 450mg/m 50mg/d 200mg/m 加50mg/qd

治疗 成人少菌型患者泡沫包装的药物 成人多菌型患者泡沫包装的药物

治疗 2.MDT规则治疗 MB方案治疗24个月,每月服药不少于20天,一年中至少服药8个月。如果连续中断4个月应重新治疗。整个疗程可在36个月内完成。 PB方案治疗6个月,每月服药不少于20天,可在9个内完成。如果连续中断3个月应重新治疗。

治疗 较轻的副作用有: 利福平使尿液变红; 有时氨苯砜可引起皮肤的黑色斑点,伴瘙痒,但无危险性; 氯法齐明可使皮肤着色,在白皮肤的人可呈轻度橙黄色;其他人种皮肤可变黑。这无危险性,在完成治疗后会消退。

治疗 7.临床治愈标准 各类型麻风病患者完成规定的MDT疗程后,在监测期内活动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退,且皮损查菌阴性,3个月细菌复查仍然阴性;或病人初诊时皮损查菌阴性,活动性症状和体征消退后,皮肤查菌仍然阴性为临床治愈。

六、监测:新、复发病人在治疗前应做皮肤查菌。MB麻风于治疗1年和2年时各查菌一次。完成治疗后的监测期每年查菌一次,至细菌阴转。PB于完成治疗时检查一次,监测期每年1次至临床治愈。

七、判愈:完成MDT的病例在监测期间活动性症状 完全消失,且皮肤查菌阳性者待阴性后每3个月查菌1次,联系2次持续为阴性者,以及皮肤查菌阴性者在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后皮肤查菌仍为阴性者则为临床治愈,即不列为现症病例登记和统计。

病例发现工作

3. 手、足麻木或有麻刺感; 4. 手、足或眼睑肌无力;

5. 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 6. 面部或耳垂出现水肿或肿块;

7. 手或足发生无痛性伤口或烧/灼伤; 8. 眉毛稀落、眼睑闭合不全、歪嘴、爪手、垂足等畸形(晚期麻风)

六.可疑线索核查 接到可疑线索的报告后,专业人员要及时赴现场进行核查,了解实际 情况,保证不漏掉任何可以线索,并对可疑线索进行排除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