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Advertisements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任脉 (the Ren Meridian, RN) 循行 功能 病候 腧穴. 任脉循行 《素问 · 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难经 · 二十八难》: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the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Shaoyang,SJ) 经脉循行 经脉循行 经脉病候 经脉病候 腧穴 腧穴 手少阳三焦经.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第二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 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 络脉别于偏历。 经别入柱骨,循喉咙。 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靳三针疗法.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经络与穴位 穴位.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The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and Acupoints
经外奇穴.
奇 穴.
督脉.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穴位选修课(二).
督脉 Du Meridian.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足厥阴肝经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R)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任 脉 Ren Meridian.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The Stomat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十方泰和经络治疗初级班讲义 5. 手少阴心经 第四讲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手厥阴 Hand Jueyin.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 2、掌握腧穴的生理功能。 3、掌握腧穴的分类及定位方法。 4、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 布及作用特点。 5、掌握腧穴的定位与主治。

第一节 腧穴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 。 第一节 腧穴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 。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3类。 1、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2、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 3、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⑴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 ⑵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 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⑶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共同点。 2.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3.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4保健作用 同一穴位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4种: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⑵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例: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1>固定标志法: 例: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⑶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

(4)简便定取穴法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第一节 结束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二节 常用穴位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2、体内联系 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1.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可摸到肱二头肌腱,其桡侧凹陷处为穴。 主治:①咳嗽 气喘 咳.②咽喉肿痛.③肘臂挛痛血 操作: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列缺 定位: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为穴。 主治:①头痛项强 面瘫 ②伤风 咳嗽 气喘 ③咽喉肿痛 ④手腕疼痛无力 操作: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可灸。

3.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取法:沿甲底部引水平线与沿指甲桡侧缘引垂线交点处。 主治:①咽喉肿痛,咳喘.②急救:中风 昏迷.③高热抽搐 癫狂痫暑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注意: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穴不宜用直接灸。

二、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经) 2、体内联系: 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1.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取法:将对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为穴。 主治:①头痛,眩晕,面瘫 面肿, 齿痛 ,牙关紧闭, 目赤肿痛,鼻渊,鼻衄, 咽喉肿痛 耳聋,耳鸣   ②热病 多汗 无汗    ③妇科病:闭经 滞产     ④上肢痿痹 手指挛痛     ⑤腹痛 便秘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2.曲池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咽喉肿痛 齿痛 目赤痛 面瘫 ②皮肤病:荨麻疹 全身瘙痒 湿疹 主治:①咽喉肿痛 齿痛 目赤痛 面瘫 ②皮肤病:荨麻疹 全身瘙痒 湿疹 ③热病 高血压 ④上肢不遂 肘臂疼痛无力 ⑤腹痛 腹泻 刺灸:直刺0·8~1·5寸。可灸

3.肩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 取法: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3.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疾:鼻塞鼻衄 鼻渊 ②面瘫 面肿 面痒 面肌瞤动 ③胆道蛔虫症 主治:①鼻疾:鼻塞鼻衄 鼻渊  ②面瘫 面肿 面痒 面肌瞤动 ③胆道蛔虫症 刺灸:斜刺或平刺 0·2~0·5寸;可灸(不宜疤痕灸)

三、足阳明胃经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2.颊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 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口角瞤动。 操作:直刺0.3~0.5寸,治口眼歪斜向地仓平刺1~1.5寸。

3.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 ①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 便秘 肠痈 ②月经不调 痛经 刺灸:直刺1~1.5寸。 ①绕脐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 便秘 肠痈 ②月经不调 痛经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妊娠禁针灸。

4.足三里 定位: 髌骨下缘下3寸, 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取法: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外上缘,四指直下,中指尖为穴。 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秘 肠痈 ②下肢痿痹 瘫痪 脚气 水肿 ③强壮保健穴 虚劳赢瘦 ④眩晕 癲狂痫 ⑤乳痈 乳汁少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治疗各种虚证,为保健要穴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咽、舌、心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胃痛 食则呕 嗳气 腹胀  便溏 黄疸 身重无力 ②舌根强痛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1.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主治:①腹胀肠鸣 泄泻  ②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带下 阴挺 难产 不孕 不育 阳萎 遗精 遗尿 小便不利 水肿 ③下肢痿痹 脚气 疝气 ④失眠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孕妇慎用。

2.血海 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取法:屈膝,以左手掌心置于右侧髌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食指呈45°角,拇指尖为穴。 主治:①月经不调 崩漏 闭经 痛经    ②皮肤病:瘾疹 湿疹  ③膝股内侧痛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应用:崩漏配关元。 月经不调配带脉 瘾疹配三阴交、合谷,曲池

五、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起于腋窝的极泉穴→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小肠经) 2、体内联系:属心,络小肠。 并与肺、咽喉、眼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心痛 咽干 口渴 目黄 ②手心发热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变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取法:将腕横纹三等分,在尺侧1/3的中点。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证,胸胁痛。 操作:直刺0.2~0.5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体内:络心,属小肠。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它是唯一的一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的经脉。 (二)主要病候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1.少泽 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作用:开窍泻热,利咽通乳。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昏迷热病等急症,头痛、咽喉肿痛。 操作: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少泽

2.天宗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平第4胸椎。 取法:肩胛岗下缘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中1/3交界处。 主治: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乳痈。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 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沿背腰骶中线旁1.5寸→股外侧后部下项 →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股外侧后缘→膕窝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体内:属膀胱,络肾。并联络眼、脑、耳部。 (二)主要病候: ①小便不通 遗尿  ②癫狂 热病 疟疾  ③目痛 见风流泪 鼻塞多涕 鼻衄 ④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肺俞 2.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主治:①咳嗽 气喘 咳血 骨蒸潮热 盗汗 ②鼻疾 皮肤病 ③项背痛 主治:①咳嗽 气喘 咳血 骨蒸潮热 盗汗 ②鼻疾 皮肤病   ③项背痛 刺灸:向下或向内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肺俞

5.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 主治:①月经不调 带下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 主治:①月经不调 带下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 萎 遗尿 水肿 小便不利  ②腰腿痛 ③耳鸣 耳聋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7.委中 定位:腘横纹中央。 取法:股二头肌腱(外)与半腱肌腱(内)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 下肢痿痹 ②小便不利 遗尿 主治: ①腰背痛 下肢痿痹  ②小便不利 遗尿 ③腹痛 吐泻  ④丹毒  刺灸:直刺1~1·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八、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经)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①咳血 气喘  ②舌干 咽喉肿痛  ③水肿 大便秘结 泄泻  ④腰痛 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1.涌泉 定位: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 交点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主治: ①急救:小儿惊风 癫狂痫 昏厥 中暑 ②头痛 眩晕 失眠 ③咽喉肿痛 失音 ④小便不利 便秘 足心热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2.太溪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 闭经 遗精 阳萎 小便频数 ②失眠 多梦 健忘 ③咳喘 咳血 便秘 2.太溪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 闭经 遗精  阳萎 小便频数    ②失眠 多梦 健忘 ③咳喘 咳血 便秘   ④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  ⑤腰膝酸痛 足跟痛 内踝痛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二)主要病候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9穴)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 (二)主要病候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9穴)

1.曲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 肌腱尺侧缘。 主治:①心痛 心悸 ②胃痛 呕吐泄泻 ③肘臂痛 ④热病 刺灸:直刺1~1·5寸。 1.曲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 肌腱尺侧缘。 主治:①心痛 心悸    ②胃痛 呕吐泄泻     ③肘臂痛     ④热病 刺灸:直刺1~1·5寸。 治热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可灸。

2.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痛、心悸。 2.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痛、心悸。 2、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癫痫、热病、 失眠、眩晕、偏头痛。 3、消化系统病证:胃痛、呕吐、呃逆。 4、呼吸系统病证:胸闷、胸痛。 5、临床急救穴之一。 操作:直刺0.5~1寸。可透外关。

3.劳宫  定位: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时中指尖接触处。 主治:心痛,呕吐,癫狂,痫证,口疮,口臭。 操作:直刺0.3~0.5寸。

十、手少阳三焦经 ①腹胀 水肿 遗尿 小便不利 ②耳聋 耳鸣 咽喉肿痛 目赤肿痛 颊肿 ③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支脉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体内:属三焦,络心包,支脉到额角、面颊、目眶下和耳内。 (二)主要病候 ①腹胀 水肿 遗尿 小便不利 ②耳聋 耳鸣 咽喉肿痛 目赤肿痛 颊肿 ③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3穴)

1.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直刺0.5~1寸

2.肩髎  定位: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 呈现凹陷处。 主治:肩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直刺1.0~1.5寸。 ○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后、颞部、肩,沿胸、腹、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与目、耳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口苦,目疾,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44穴)

2.风池 定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斜方肌上端与胸 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感冒 发热 头痛项背强痛 ②眩晕,癫狂痫 定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斜方肌上端与胸 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感冒 发热 头痛项背强痛   ②眩晕,癫狂痫     ③目赤肿痛 青盲 鼻渊 鼻鼽 鼻衄    ④瘿气,疟疾 刺灸: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0.5~1寸。 可灸。 操作: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3.肩井 定位: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瘫痪,难 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瘫痪,难 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操作:直刺0.5~0.8寸,或向后斜刺0.5~1 寸。内为肺尖,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

4.环跳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中1/3 交界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 腿痛。 操作:直刺2~3寸。

5.阳陵泉 定位: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偏瘫,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1.5寸。

十二、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外侧端,从足背经内踝前,沿胫骨内侧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脾经的后面,再沿大腿内侧中间上行,绕阴器,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肝,络胆。与胃、肺、咽喉、外阴、目、脑等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三)常用腧穴

1.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中风、癫狂、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等肝经病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黄疸、胁痛等肝胃病症。 操作:直刺直刺0.5~0.8寸,可灸。

十三.督脉 (一)经脉循行 体表:从会阴沿骶、腰、背、项正中上头顶,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体内:起于小腹内,出会阴,支脉入络脑。与生殖器、脊髓、脑、鼻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实证见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虚症见头晕目眩、摇曳不定。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有28穴)

2.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 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作用:补肾壮腰。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萎,腰骶痛,下肢痿痹。 应用:腰脊痛配肾俞、次髎、委中;腰腿痛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遗精阳痿配三阴交、关元。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3.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益肾固精,调经止带。 主治:阳萎,遗精,遗尿,尿频,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厥冷。 应用:阳痿,遗精,遗尿配肾俞、太溪;五更泄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 肾虚腰痛配肾俞、三阴交; 腰扭伤痛配阿是穴、委中;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4.大椎 定位:在项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腰背痛,腰脊强痛,风疹。 应用:外感热病配曲池、合谷、风池、外关; 咳喘配肺俞、尺泽、丰隆; 痫证配照海、申脉、丰隆;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5.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 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头面部疾患: 眩晕头痛、, 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脑供血不足。 神志疾患: 小儿惊痫、癫狂、痫证、癔病、健忘、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休克。  脏气下陷: 脱肛、阴挺、胃下垂、子宫下垂。 应用:配中脘、足三里、气海治疗中气不足,胃下垂。 操作:正坐或卧位取穴。平刺0.5~0. 8寸,局 部酸胀,可灸。

十四.任脉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小腹内,出会阴。与生殖器、唇、目有联系 。 体表:从会阴沿腹、胸、颈正中至口唇下。支脉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二)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4穴)

2.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遗尿,尿频,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 应用:中风脱证配神阙隔盐灸;虚劳羸瘦配足三里、脾俞、大肠俞;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配三阴交、血海;阳萎、遗精配大赫、肾俞、次髎;泄痢不止、五更泄(肾阳虚衰)配太溪、肾俞。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灸

4.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应用:配足三里治疗肠鸣腹痛,配气海、阴陵泉治疗泄泻不止。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刺,多用艾条或艾柱隔盐灸。 神阙

5.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法: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点。 作用:和胃理气,通腑化滞。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 应用:急性胃痛、呕吐配梁丘、内关;胃脘痛、吞酸配胃俞、太冲、三阴交、公孙; 脘腹胀满配气海、足三里、百会。 操作:直刺1~1.5寸。妊娠3个月后慎针灸。

6.膻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 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降气,宣肺通乳。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应用:咳喘配天突、肺俞、定喘; 呕吐、呃逆、噎膈配膈俞、中脘、气海;产后缺乳配乳根、少泽。 操作:平刺0.3~0.5寸。

第三节 经外奇穴

[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 主治: 1 头痛,眩晕、中风偏瘫、癫痫。 2 失眠、健忘。 刺灸:平刺0.5~0.8寸; 可灸

[印堂]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之 中间。 主治:1. 头痛、头晕 2. 鼻渊、鼻衄、目赤 肿痛、颜面疔疮. 刺灸:提捏局部皮肤,向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之 中间。 主治:1. 头痛、头晕 2. 鼻渊、鼻衄、目赤 肿痛、颜面疔疮. 刺灸:提捏局部皮肤,向 下平刺0.3~0.5寸, 或 三棱针点刺出血; 可灸

[太阳]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 目外眦之间,向后 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口眼喎斜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 寸; 可灸。

[腰痛点] 定位:在手背,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 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处,一侧两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头痛; 手背红肿疼痛; 小儿急慢性惊风。 刺灸:直刺0.3~0.5寸; 可灸。

[落枕] 定位:在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 节后0.5寸。 主治: 1、落枕; 2、手背肿痛,手指麻木,五指屈伸不利。 刺灸:直刺0.5~0.8寸; 可灸。

[胆囊] [阑尾] 定位:阳陵泉直下2寸 主治:胁痛;胆囊疾患。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定位:犊鼻穴下5寸, 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胃脘疼痛、纳呆,下肢萎痹。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End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