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EBOLA)知识讲座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奉光举 2014-08-22
最新数据(08-20)
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病死率高,可达50%-90%。
爆发历史 1976年 苏丹 1995年 刚果 现主要在非洲国家流行
爆发原因一 非洲丛林里有携带埃博拉病毒动物:猴子、猩猩等 某些地区把丛林里的猴子和蝙蝠等野生动物当做食物
爆发原因二 在非洲一些地区特殊的直接接触的葬礼习俗:保留死者的体液、全体亲吻死者等 在埃博拉的历次爆发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参加葬礼而感染
爆发原因三 非洲医疗条件和防护措施低下 医护人员感染的概率很高 医务人员溃乏 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等 本次爆发源头可能是2013年12月6日于几内亚盖凯杜镇的一名2岁儿童,这个镇基本确定为本次爆发的发源地。但具体感染原因不明。
病原学知识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 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外亚型均致人发病。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其天然宿主是果蝠 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或动物 自然宿主为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 黑猩猩为首例传染源,但无法查出病人从何处感染 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一(动物、人—人) 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 病人的身体 病人或动物的体液:血液等 呕吐物 分泌物:唾液、汗液、精液等 排泄物:粪便、尿液 及其污染物:脏衣服、床单、用过的针头及周围污染环境等
传播途径二 医护人员检查及诊疗患者致医护感染及医院内传播是导致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接触病毒后通过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后感染
发病机理 病毒进入机体后,破坏人体的体内的正常防御系统及损害重要脏器功能 导致多脏器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IN SUDAN, 1976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IN SUDAN, 1976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临床表现 潜伏期 2-21天 早期 :类似普通感冒(1~3天) 病情进展迅速(5~7天) 潜伏期 2-21天 早期 :类似普通感冒(1~3天) 病情进展迅速(5~7天) 1. 突然发热,经常为高达 (39.4-40.5℃) 2. 极度虚弱,喉咙痛,头痛 3. 大量呕吐和腹泻(上述症状发生 1-2 天后)
临床表现 极性期 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 临床表现 极性期 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 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人称:“死神”, “七窍流血” 多脏器受损。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 IgG抗体 病原学检查:病毒抗原、核酸检测、病毒分离 Noguchi Memori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ch
鉴别诊断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排除的其它疾病 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伤寒 恶性疟疾 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诊 断 疑似病例:疫区、接触等病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实验室血清学 病毒检测
治 疗 治疗原则(无特效治疗措施) 隔离 休息 对症和支持治疗
特点及预防一 不属于呼吸道传播疾病 通过空气传播可能性很小,但建议保持一定距离(1米)
特点及预防二 特点:有症状的患者才具有传染性 两类人特别要注意安全 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 接触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
特点及预防三 严禁直接身体接触感染者:握手、拥抱、接吻触摸等(保持距离) 严禁接触感染者一切事物:唾液、呕吐物、腹泻物、血液、汗液和衣物等(尽可能的远离)
特点及预防四 远离野生动物,特别是蝙蝠、黑猩猩、猴子、森林羚羊及豪猪等可能带病毒的动物等 尽可能减少与有宰杀及食用野生动物习俗的当地人员及场所的接触 吃熟食
建议一 勤洗手,保持房间清洁,注重个人及家庭环境卫生 清洁可用肥皂、酒精、碘酒、洗水液等用品,外出时配带口罩及一次性手套 避免受伤,尽可能减少暴露伤口 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建议二 减少外出及各项聚会 尽可能减少同疫区人员的接触 和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持距离,少吃生食 尽可能的远离葬礼或死亡动物等 请特别告诉当地员工,作好宣传工作
建议三 不要恐慌,不要听信谣传 如有身体感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问题一:西非出差(国家卫计委)
问题二:风险程度(美国CDC)
问题三:出差注意事项(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