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诊 疗 技 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Advertisements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脾陽虛證脾陽虛證 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陰寒內 生,溫運失司所致的証候。本證 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或過食生 冷,或服用寒涼藥物太過,傷損 脾陽,或腎陽虛,火不暖土所致.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泄 泻.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妊娠恶阻.
恶阻 目的要求: 掌握 恶阻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 恶阻的病因病机。.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内科。脾胃.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脾.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便秘.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气血同病辩证.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泄泻.
第 八 章 固涩剂.
胃肠炎(Gastro-enteritis)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七节 泄泻.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疗效与原理 陈永萍 中医博士.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小组分工】 主讲人:刘易 ppt制作:罗廷、纪燕、张亚玲、曾红梅 查找文献、资料:彭婷、张春燕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形态结构 (三)脾 脾位于中焦,膈膜之下。呈扁平弯曲状。 《针灸大成》:“脾形如 犬舌,状如鸡冠”。 《医贯》:“形如刀镰” 《医学入门》:“扁似马 蹄”。 《难经·42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3寸,长5寸,有散膏半斤”。

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1、脾主运化 含义: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精微 (2)运化水液

精微 物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运化水谷精微 食物 胃 心肺 脾主运化 运化食物功能失调 化生 胃 上输心肺 布散 运化食物功能失调 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含义:指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功能。 (2)运化水液 含义:指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功能。

布散全身 濡养机体 宣发 外达皮毛 排泄汗液 脾 吸 收 水 液 肺 转输 肃降 气化 体外 肾 膀胱 尿

运化水液功能失调 湿、痰、饮、水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浮肿 臌胀

2.脾主升清 (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

病理表现: 头晕目眩 耳鸣乏力 腹胀腹泻 脾不升清 上气不足 脾 失 健 运 久泻脱肛 腹坠便频 内脏下垂 脾气下陷 中气下陷

3、脾主统血 脾不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 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 肌衄

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病理: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足痿软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 病理: 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

3、在志为思 生理: 脾气健旺 → 思维敏捷 病理: 思虑过度 →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

涎 ---为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 病理: 4、在液为涎 涎 ---为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 脾气和调 → 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 病理: 脾气不和 (不摄)→ 涎液化生异常增多 → 口角流涎 脾精不足 → 涎液化生减少 → 口干舌燥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生理: 病理: 治疗: 长夏为夏末秋初,跨越农历夏至至处暑5个节气。 脾之运化旺于长夏。 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 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胃 (一)概述 1、位置:居膈下腹中,上接食管,下通小肠, 与脾以膜相连。 2、结构:呈屈曲状,又称胃脘,包括上脘(贲门)、中脘(胃体)、下脘(幽门) 3、别称:“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3、经脉: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1)含义: 是指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 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故将脾胃并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意义: 生理: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功能正常—食欲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身体健康 病理: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减退—纳呆、厌食、胃脘胀满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亢进—多食善饥、胃中嘈杂

2、主通降、以降为顺 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而且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 ①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②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形成粪便; ③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胃气通降, 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举, 脾宜升则健 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而且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 脾升胃降协调共同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并调节全身 气机,故其为“气 机升降之枢纽”

病理意义: 胃失和降—胃脘胀痛、纳呆厌食或嗳腐吞酸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口臭

(三)胃气 胃气主要反映于:脉象(从容、流利、和缓),舌苔(有根),面色(红润光泽),食欲。可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判断疾病的预后。 1、含义: ⑴ 脾胃的运化功能;⑵ 脾胃运化产生的气血;⑶ 胃的功能;⑷ 正气。 胃气主要反映于:脉象(从容、流利、和缓),舌苔(有根),面色(红润光泽),食欲。可代表人体的抗病能力,判断疾病的预后。 保胃气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润恶燥 是指胃应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易成燥热,津液受损。

三、脾与胃病的辨证 脾病的常见症状:纳呆,腹胀 ,腹泻,浮肿,肢体倦怠,出血等。 胃病的常见症状: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

(一)脾气虚弱: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证 主症: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或见脱肛,阴挺,内脏下垂,大便滑泄不禁;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常用方:健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脾不统血证:出血+脾气虚证 主症:多种出血如: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兼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少气无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脉弱或沉缓。 治法:补气摄血。 常用方:归脾汤加减。

(三)寒湿困脾证 主症:脘腹胀闷,呕恶便溏,食少纳呆,舌淡黏腻,头身困沉,懒动懒言,脘腹隐痛,体虚浮肿,面色皮肤晦黄,白带过多;舌胖苔白滑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燥湿。 常用方:香砂胃苓汤加减。

(四)脾胃虚证(脾胃阳虚) 主症: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喜暖喜按,嗳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 治法:健脾益胃,温运中阳。 常用方: 黄芪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五)胃阴不足 主症: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食,便干溲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 常用方: 益胃汤或麦门冬汤加减。

(六)胃火炽盛 主症: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 常用方:清胃散加减。

(七)食滞胃脘 主症: 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常用方:保和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