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寐
一、概述 (一) 定义 不寐又称失眠,是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症。
世卫组织诊断标准 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 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 h。 日间残留效应( diurnal residual effects) ;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二) 沿革 1. 不寐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 2 (二) 沿革 1. 不寐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 2. 《难经》首先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3. 汉代张仲景对不寐的临床证候和治法丰富了《内经》的内容,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4.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明确地提出以邪正虚实作为本病辨证的纲要,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5.《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五个方面。至此对不寐的理法方药的认识已比较完善。 清代叶天士、唐容川等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所发挥,从而使不寐一证,从理论到实践,均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三) 范围 西医学中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三) 范围 西医学中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1. 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不安。 2. 病后体虚,心血亏虚: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3. 心肾不交,火扰神明: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暗耗,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4. 情志所伤,肝阳扰动: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 5 4. 情志所伤,肝阳扰动: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 5. 心虚胆怯,心神不安:心虚胆怯,决断无权,遇事易惊,心神不安,也能导致不寐。 6. 胃气不和,夜卧不安: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不得安寐。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 病性:实证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所致。但失眠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1) 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 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多梦、心神不宁等。 2.情绪因素及劳累为发病常见的诱因。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生理需要: 成年人7-8小时 婴儿16-20小时 老年人6个小时 约1%的人少于5小时,7.5%的人少于6小时。 生理需要: 成年人7-8小时 婴儿16-20小时 老年人6个小时 约1%的人少于5小时,7.5%的人少于6小时。 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周; 亚急性失眠:病程大于4周,小于6个月; 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
(二)、鉴别诊断 不寐需与“不得卧”相鉴别。“不得卧”是指患者因疾病所苦,不能躺下或失眠而言。与不寐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不难鉴别。 (二)、鉴别诊断 不寐需与“不得卧”相鉴别。“不得卧”是指患者因疾病所苦,不能躺下或失眠而言。与不寐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不难鉴别。
四、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脏腑: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脾、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痰浊内盛;心悸而烦,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 2.辨虚实:失眠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实证多为火盛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心火亢盛或肝郁化火、痰火扰心所致。
(二) 治疗原则 1. 注意调整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如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等。 2 (二) 治疗原则 1. 注意调整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如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疏肝解郁,降火涤痰,消导和中等。 2. 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施以安神定志,如养心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疏肝解郁。 3. 配合精神治疗,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三)分型治疗 1.心火炽盛 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 加减:若胸中懊恼,胸闷泛恶,加山栀、豆豉、竹茹;若便秘溲赤,加大黄、淡竹叶、琥珀。
2. 肝郁化火 症状: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加减法: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3.痰热内扰 症状:心烦不寐,胸闷痰多,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加减法:若心悸动甚,惊惕不安,加珍珠母、朱砂。若经久不寐,或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用礞石滚痰丸。若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用半夏秫米汤;若宿食积滞较甚,见有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可加保和丸。
4. 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加减法:若心烦心悸,梦遗失精,可加肉桂。此外,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也可酌情选用。
5.心脾两虚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可见于外伤或产后失血过多者。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 加减法:若血虚较甚,加熟地、白芍、阿胶;失眠较重,加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
6. 心胆气虚 症状:心烦不寐,多梦易醒,心悸胆怯,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加减法:若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 此外,病后血虚肝热不寐者,宜用琥珀多寐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不寐者,可用交泰丸主治。
转归和预后 失眠一病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大多属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属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或过用滋腻之品,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虚,又食滞内停,往往导致虚实错杂。属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证者,如病情加重则有成狂或癫之势。 本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因病情不一,结果亦各异。病情单纯,病程短者易治愈;病程长且虚实夹杂者,多难短期治愈,且与是否能够祛除病因密切相关。 预防与调摄 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等,对于提高治疗失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均有促进作用。
病例分析 (1)刘某,女性,58岁,近三年来,因家人生病,一直服侍床边,身心皆劳,日渐夜寐不安,甚则彻夜难眠,伴周身乏力,心悸不安,头晕目弦,食欲不振,二便尚调,舌淡苔薄白,脉沉而弱。 要求:写出本病例的诊断、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及调护。 (2)何某,男,48岁,不寐多年,近来因工作繁忙而病情复发加重,并伴见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腰酸梦遗,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请写出本病例的诊断、证型、治法、方药(含方名、药物的剂量、用法)。
答案1: 辨证分析:思虑劳倦太过,耗伤心脾,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营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阴不敛阳,神不守舍,则夜不能寐;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故而头晕目眩,周身乏力,舌淡,脉沉弱亦为心脾两虚之象。 中医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 治法:补益心脾,补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当归10g茯神10g、远志6g、酸枣仁15g、龙眼肉10g、木香10g、合欢皮20g、白芍10g、炙甘草6g。 调护: ①注意精神因素,解除烦恼,消除顾虑,避免情绪激动。 ②睡前不吃茶,不吸烟,不喝酒。 ③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答案2: 诊断:不寐(阴虚火旺型)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处方:熟地黄25g、山茱萸12g、淮山15 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2g、黄连6g、黄芩10g、芍药12g、阿胶10g(烊化)、熟枣仁12g、柏子仁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