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翁孝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张春玉.  糖尿病  冠心病  高血压  痛风  甲状腺结节  心理健康.
Advertisements

从循证医学角度谈尽早启始 胰岛素治疗的益处 MAP No. "L.CN.GM "
33 胰岛素和抗糖尿病药 Insulin & Antidiabetic Drugs 毛一卿 Tel : :
糖尿病管理 -- 合理用药与综合治疗 北京同仁医院 朱良湘. 患者徐某,男, 62 岁。 8 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数字记不清),未 得到重视。 3 年前,因 “ 上感发热 ” 在某医院就诊, 查餐后 2 小时血糖 15·4mmol/L ,无三多一少症 状,仅平时口干乏力,下肢时而麻木疼痛。 查体:体重.
运动与生命 阳光、空气、水和体育 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 泉 有氧运动在美国 高血压发病率下降 30 %以上 高血压发病率下降 30 %以上 心梗死亡率下降 37 % 心梗死亡率下降 37 % 脑卒中死亡率下降 50 % 脑卒中死亡率下降 50 % 人均寿命延长了 6 年 人均寿命延长了 6 年.
警惕!低血糖的心脑血管危害 Warning!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amage by Hypoglycaemia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心血管中心 李虹伟.
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的 安全性评价. 目 录 降糖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影响 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 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社区老年糖尿病的 综合防治与管理 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 袁梅英. 老年糖尿病的防治 老年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增加,在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比例增加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增加,在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比例增加 年度对全国 14 省市的调查显示: 20 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
疾病离我们有多远? 张晓林. 我们的健康出了什么问题? 高科技、高收入带来了什么? “ 五高现象 ” 长寿命、老龄化催生着什么? 健康维护 快节奏、快经济发达影响着什么? 心理健康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尿酸 生活指导、健康咨询、康复训练、有效防护 适应生活工作的节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恰当.
莊曜聰 醫師 高血壓與高血脂. 92 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及每日死亡人數 NO.2 腦血管疾病 ( 每 42 分 22 秒有 1 人死亡 ) 34 人 / 日 NO.3 心臟疾病 ( 每 44 分 36 秒有 1 人死亡 ) 32 人 / 日 NO.4 糖尿病 ( 每 52 分 30 秒有 1 人死亡.
代谢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 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黄慧. 简史 1988 年 Reaven 将肥胖症、 2 型糖尿病 (或 IGT )、脂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胰 岛素血症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的现象 , 称为 “ X 综合症 ” 。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 杨金奎 慢病管理与社区糖尿病防治.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 杨金奎 社区糖尿病防治指南及一体化管理. 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 第一部分 社区糖尿病的预防 第二部分 社区糖尿病的检出 第三部分 社区糖尿病的评估与治疗 第四部分 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
对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疾病的 早期预防: 通过晚期预防来治疗还是评 估个人的风险? 第一部分 Professor John S Yudkin Professor of Medicin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orwegian Postgraduate Course in.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及其临床意义. 1 .据 WHO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统计,按目前的糖尿病增长速率, 2025 年 全世界将由 1995 年的一亿三千万增长到三亿。 2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 20-75Age ) 3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 4500 多万,Ⅱ型糖尿病为 93.7% ,Ⅰ型为 5.6%
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策略 中日友好医院 李光伟..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 大庆糖尿病研究 (1995)
40 多岁的王先生, 最近一年来, 开车 时偶尔会有一点点胸闷、背痛的 感觉, 他以为自己应该是工作太累 了, 且往往休息一下就没事, 所以并 不以为意。有一次从林口开车返 回台北, 在山路上, 突然觉得胸口疼 痛不已, 还好车内刚好有顺路搭他 便车的同事, 立刻将他送到医院, 照 心电图发现心脏缺氧,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 发病机制与治疗新策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振文. 代谢综合征 (MS) 代表了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 子的聚集状态, 包括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异常 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MS 与动脉粥样硬化性 CVD(ASCVD) 和 2 型 糖尿病.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内皮功能障碍 NO等舒血管物质的产生减少、生物活性降低 胰岛素抵抗 高血糖 FFA  内皮细胞、平滑肌
全科医生糖尿病管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
复习前节内容.
第二十九章 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用药
常见病及多发病讲座 大连市体检中心 张文洁.
磺脲类 双胍类 α- 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6. DDP-4抑制剂
认识及预防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的技巧之一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 袁申元.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深圳市中医院 治未病中心主任 汪栋材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管理及达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识别、处理和预防.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临床实验 控制 Nathan Wong 翻译:郑威扬 校对人1:李丽莎 校对人2:王望.
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 梁新国.
糖尿病与冠心病 ——新研究,新启示 运城同德医院 潘莉华.
糖尿病 药物治疗.
脑卒中的预防 汉中市疾病预防疾控中心 慢性病防制科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与管理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 内分泌科 郑欣.
心内科科普教育 动脉粥样硬化 山东省交通医院心内科 张奇志.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策略探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潘琦.
糖 尿 病 概 论 光山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张海涛 电话: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 的血糖管理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 田利平.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焦点 — 从循证医学到临床实践.
糖尿病 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 复旦大学校医院防保科 张一梅 健康院系行.
毛季萍,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1993年赴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研修1年。曾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和中华糖尿病学会足病学组委员。 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内科学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培养研究生11名。曾参与国家“九五”攻关重大疾病防治研究项目,完成省卫生厅、省科技厅科研课题4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
达美康缓释片:中国T2DM患者的优化降糖方案
糖尿病肾病 怀柔区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杨正强.
降血糖药物 Hypoglycemic Drugs.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
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健 康 大 课 堂.
强化降糖与心血管受益之世纪之争 ——ACCORD/ADVANCE之困惑.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药物治疗篇.
干细胞再生治疗 症例.
你达标了吗? 您在医院看病时可能会听到医生说“血糖达标”这个词,什么是血糖达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 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 许樟荣
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陈宽林 2017/3/20.
糖尿病患者预混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高 宇
诺和锐®30成功病例分享 Slide no 1 • •.
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诊治进展概述.
相约健康 ——教师职业保健与健康讲座 乐成三中 尚晓珍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 南山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聂 雷.
第十章 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 第一节 口服降血糖药
药师深入临床 指导糖尿病人个体化给药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朱剑波.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 药物治疗.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正确认识糖尿病患者的 强化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
危险因素综合控制,防治心血管疾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孙宁玲
ACS的血糖管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关怀敏.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翁孝刚

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 从“三重奏”到“恶兆八重奏” 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 从“三重奏”到“恶兆八重奏”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初为 肝糖生成增加 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引发的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DeFronzo教授认为除了这三个方面外,还有更多的组织器官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三重奏

不协调的四重奏——脂代谢紊乱 脂肪组织也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增强,游离脂肪酸( FFA)释放入血增多,成为T2DM的第4种病理生理机制 FFA增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能够引起 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 增加肝糖输出 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精粹的五重奏——肠促胰素(GLP-1)作用减弱 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 IGT及T2DM患者餐后 GLP-1分泌减少 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水平升高 使得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

尖锐参差的六重奏 割裂的七重奏 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 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增高,会导致基础肝糖输出增加 尖锐参差的六重奏 割裂的七重奏 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 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增高,会导致基础肝糖输出增加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与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蛋白2(SGLT2)有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SGLT2增加,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中枢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下丘脑对血糖的调控紊乱 下丘脑在调节能量摄入和饮食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与身材较瘦的人比较,肥胖者摄入葡萄糖后下丘脑室旁核和腹正中核的抑制显著减弱,并且达到最大抑制的时间明显延迟。

DeFronzo教授将所有这些影响2型糖尿病高血糖形成的因素称为糖尿病生理病理 “恶兆八重奏” “八重奏”进一步揭示了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的复杂性,为临床用药带来了新的思考

T2DM治疗现状——血糖控制不理想 T2DM以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缺陷为特征,其自然病程为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受损(IGT)和(或)空腹血糖受损(IFG)、糖尿病,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 β细胞功能在病程中逐渐衰退,但初始衰退远早于预期。有研究发现,处于IGT阶段的患者,β细胞功能丧失已高达80%。

T2DM治疗现状——血糖控制不理想 盖德(Gaede)等研究发现,仅有15%的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控制目标 UKPDS研究随访6年后发现,现有治疗(包括胰岛素、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单药治疗)未能改变T2DM自然病程 200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ADOPT研究显示, 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单药治疗5年累计失败率分别为15%、21%和34% 现行T2DM治疗策略对血糖控制的总体效果不理想。

T2DM的自然病程及现行治疗方案

T2DM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 现行方案保守, 遵循“阶梯式”原则,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当患者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 β细胞功能已严重衰退 未实现个体化治疗 处方降糖药保守,缺乏可阻断β细胞功能衰竭的新药 胰岛素作为治疗的最终手段,忽视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使患者尽快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部分恢复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并延缓并发症发生。

T2DM的治疗应当遵循的原则 基于T2DM生理病理“八重奏”, DeFronzo教授认为 需用多种药物联合纠正T2DM的多种病理生理缺陷 对T2DM的治疗应当基于已知的病因,而不只是简单的降低HbA1c 必须在T2DM自然病程早期给予干预,阻止β细胞功能衰竭

T2DM治疗新模式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吡格列酮+GLP-1类似物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都有心血管保护作用,GLP-1类似物和吡格列酮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二甲双胍和GLP-1类似物则能够抵消TZD引起的体重增加 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不担心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3药联合能够充分发挥益处,有望HbA1c<6.0%

降糖药不同的基础:作用机制不同 降糖 磺脲类,格列奈类 增加脂肪的合成 和葡萄糖的代谢 双胍类,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 双胍类 双胍类,胰岛素 增加肌肉的 葡萄糖摄取和代谢 抑制肝糖的产生和输出 双胍类 双胍类,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 降糖 促进胰岛素分泌 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磺脲类,格列奈类 α糖苷酶抑制剂

GLP-1在人体中的效用: 肠促胰素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有大血管收益,而磺脲类/胰岛素无 UKPDS研究: 二甲双胍有大血管收益,而磺脲类/胰岛素无 心肌梗死 全因死亡 P=0.044 P=0.011 P=0.010 Lancet 1998;352:854-865. 18

2型糖尿病防治新策略

SELECT高质量降糖六大要点 平稳 Smooth 早期 Early 长期 Long-term 有效 Effective 联合 Combination 降低总危险 Total Risk Reduction

平稳控制血糖——Smooth 降低高血糖 避免低血糖 减轻血糖波动

低血糖是血糖达标的最大障碍 DCCT (1型糖尿病) UKPDS(2型糖尿病) 发生1次或1次以上严重低血糖 的患者比例(%) 5 4 3 6 9 12 15 随机化后时间(年) 强化组 常规组 研究期间HbA1C 水平(%) 100 80 60 40 20 7 8 10 11 13 14 低血糖发作次数/100 病人年 另外,著名的DCCT与UKPDS研究的结果说明:不管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与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增加相关。DCCT研究:血糖-HbA1C 水平越接近于正常,低血糖发生率也就越高。UKPDS研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糖得到控制之后,低血糖的发生也会随着增加.因此,低血糖也是血糖控制达标的最大障碍。 1. DCCT Research Group. Diabetes 1997; 46:271-286. 2. UKPDS Group (33). Lancet 1998; 352:837-853.

低血糖使全因死亡率增加 以色列14670例冠心病患者的8年死亡率随访研究 **P<0.02 *P<0.0001 * * ** * 在FISMAN EZ等人的随访研究之前,对冠心病患者低血糖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而这项以色列大型8年随访调查结果的出炉,提示我们低血糖是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目的背景:试图阐明冠心病患者低血糖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癌症死亡率的关系。 方法:共纳入14670名患者,年龄跨度在45-75岁,并分为6各组:低血糖(上限血糖69 mg/dl),131人;正常血糖低限(70-79 mg/dl),731人;正常血糖(80-109 mg/dl),9308人;IFG(110-125 mg/dl),1577人;糖尿病临界(126-139 mg/dl),617人; 糖尿病:随访8年后,在糖尿病组及低血糖组的全因死亡率叫正常血糖组显著升高(p<0.001),CAD死亡率在糖尿病及临界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另外生存分析表明正常血糖和正常低限组的死亡率最低。 图示为校正后的低血糖组全因死亡率、冠心病死亡率、脑血管意外死亡率、肿瘤死亡率与正常血糖的的比较,可见低血糖组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 结论:低血糖是CAD患者全因死亡率的预示因子(HR=1.84 95%CI(1.29-2.61)) ** * Fisman EZ,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2004, 1:135–143.

低血糖患者心脏缺血事件明显增加 美国19例72小时血糖检测研究 * * 发生事件数 低血糖 无快速波动 的正常血糖 高血糖 全部事件 这是一项对19例患者进行72小时血糖检测的研究。 记录心肌缺血(胸痛)症状和低血糖症状。结果记录到54次低血糖发作,59次高血糖. 54次低血糖发作中,10次与胸痛症状相关,其中4例心电图异常。而只有1例胸痛发生在59次高血糖期间。血糖正常时无胸痛和心电图异常发生.。提示低血糖患者心脏缺血事件明显增加。 * * N/A 全部事件 胸痛/心梗 心电图异常 *P<0.01 与高血糖和血糖正常期间事件数相比 Desouza C, et al. Diabetes Care 26:1485–1489, 2003.

降糖药物与低血糖 抗高血糖药: 双胍类:二甲双胍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唐苹®) 降血糖药: 磺脲类 可能引起低血糖 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 D-苯丙氨酸衍生物:那格列奈 胰岛素

早期控制血糖—— Early 消除胰岛糖毒性 减少微血管并发症

VOL359 NO Sep UKPDS 30年研究新结果公布 再次指引: 早期严格血糖控制 全面改善预后

UKPDS 结束后随访结果 HbA1c的变化 磺脲类/胰岛素 vs. 常规治疗 A B UKPDS results presented Mean (95%CI) B Rury R. 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1618-20 28

早期血糖控制所带来的延续效应(Legacy Effect ) 强化治疗 (磺脲类/胰岛素)显著减少大血管微血管事件 综合终点 1997 2007 任何与糖尿病相关的终点 RRR: 12% 9% P: 0.029 0.040 微血管疾病 RRR: 25% 24% P: 0.0099 0.001 心梗 RRR: 16% 15% P: 0.052 0.014 全因死亡 RRR: 6% 13% P: 0.44 0.007 1 Rury R. 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359(15):1618-20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药物进行强 化治疗的患者,不但还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也能降低长期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UKPDS研究30年结果带来的临床启示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药物进行强 化治疗的患者,不但还能够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也能降低长期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提示应及早进行降糖治疗。 30

长期控制血糖—— Long-term 改善代谢记忆效应 纠正血管毒性作用

VADT研究: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随病程延长显著增高 32

46% Steno-2 研究 : 13年结果 全因死亡率 57% 心血管死亡 59% 包含降压,降脂,降糖的多因素干预治疗策略 心血管事件 N Engl J Med 2008,358:580-91

有效 ——减少血管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联合——克服血糖控制的障碍,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降低总危险 ——规范治疗,各项达标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中国指南) <6.5 指 标 目标值 血糖(mmol/L) 空腹 4.4~6.1 非空腹 4.4~8.0 指 标 目标值 血糖(mmol/L) 空腹 4.4~6.1 非空腹 4.4~8.0 HbA(%) <6.5 血压(mmHg) <130/80 TC(mmol/L) <4.5 HDL-C(mmol/L) >1.0 TG(mmol/L) <1.7 LDL-C(mmol/L) <2.5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男 女 <2.5(22mg/g) <3.5(31mg/g) 尿白蛋白排泄率 <20μg/min(30mg/天)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150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非超重患者 BMI<24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 3个月后HbA1c>6.5% 加用胰岛素 患者依从性差时推荐用一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治疗流程 超重\肥胖患者 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二甲双胍 BMI≥24 3个月后HbA1c>6.5% 加用以下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噻唑烷二酮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 3个月后HbA1c>6.5% 加用胰岛素 注:患者依从性差时推荐用一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37

2型糖尿病防治策略 一个中心: β细胞保护最重要 两个基本点: 避免低血糖,避免不良代谢效应 及早控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治疗方案 “一刀切”是危险的 有效的方案需要全面考虑的因素 年龄 体型 血糖水平及特点 并发症 合并症 依从性 ……

Thank you for atten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