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主讲 吴为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我认识了这些韵母朋友: ———————— 我认识了这些声母朋友: ———————— o ü u i ɑ e h ɡ dlbkfnp mt.
Advertisements

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一只公鸡 j j j.
普通话口语训练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曾诚 2010年5月27日.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 深圳大学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 地址:深圳大学师范学院B楼办公区710室
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
普通话部分 听说训练一 普通话测试概述.
发音训练 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
常用 语音教学法.
普通话语音训练.
现代汉语.
河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骨 干 培 训 班
Sociolinguistics ④ Xiao Long-Fu Applied Linguistics Programme
汉 语 语 音 教 学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 蔡 瑱.
快快乐乐学拼音 扎扎实实打基础 ——汉语拼音教学建议 双流县东升小学 郑萍.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南开大学 冉启斌
六年级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计划、字、词、句、 阅读、作文、口语
普通话声母辨证之b/p/m/f/j/q/x/g/k/h及零声母
訓詁學的功用 訓詁學的功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語文教學; 二、指導古籍整理; 三、指導辭書編纂。
船员操作性检查指南 上海金山海事处.
第 二 节 声 母 学习要点 普通话的辅音声母和零声母 辅音的发音原理(发音条件) 声母的分类(部位和方法) 声母的定性描写、两套记音符号
现代汉语语音课件 拼音拼写规则 主讲教师:吴松.
PUTONGHUA YUYAN JICHU YU YINGYONG JIAOCHENG
古代汉语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院精品课程小组 张世超.
学 讲 广 州 话 主讲人:李焜朴.
普通话培训课程 yewf111.
普通话 声母辨正 泰山学院中文系 于亚楠.
现代汉语语音.
长城汉语 1 GREAT WALL CHINESE 1
第六章 拼音的世界 ---五花八門的拼音系統
Gè huó kuā kù hē 活动 车库 喝水 夸奖 个人.
汉语拼音 j q x 闫家庄高级小学 翟晓娜.
语音 行唐县上方职中 乔志峰.
第二单元 计算机速记基础 教学目的:计算机速记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為甚麼以普通話教中文 要同時教授漢語拼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主讲 吴为民

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事件,是对教育过程中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 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例谈研究性学习 ——《揠苗助长》教学实践 《揠苗助长》一文一共才160多字,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文字疏通,成语的掌握与应用,三言两语也就完了,那么如何把它上成具有研究性教学特色的课呢? 问题:课文中有一幅插图,一个农民弯腰在水田拔苗,水稻的幼苗历历在目。我问:如果是水稻的秧,第一天在水田里将它们往上拔一节,第二天回枯死吗? 学生纷纷议论。 经过讨论,决定通过三条渠道来证明这个问题。 1、拔植物试验。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中拔几株植物并进行对比。 2、资料查询。分甲乙两组利用词典、书籍或上网进行查询。 3、社会采访。采访有关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水稻拔一拔第二天会死吗?

(第二课时) 1、实验结果汇总。 第一种,在旱地里拔过的普通青草只要根不离土,第二天叶片只是打蔫; 第二种,普通青草拔了之后浇过几次水后,具备没有打焉现象; 第三种,拔了之后养在水盆内的,也仍然能够存活,不存在课文上说的“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的现象。 2、采访结果汇总。 甲组采访一农民,结论是:秧苗在水稻田里拔一拔,根本不会枯萎; 乙组询问了农学院老师,得到相同的结论; 丙组电话采访了老家亲友,说是如果在旱地作物中“拔苗助长”,有可能出现课文上说的现象。 3、查询结果汇总。(略)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讨论,我主要是简单地做一些评价,指出各类作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课堂总结:综合以上实验结果、采访结果和书面资料,整理分析后得出结论:孟子没有错,而现行教材有疏漏。 学生讨论后决定:写一份报告寄给出版社。师生共同讨论报告的提纲,结果如下: 标题:《课文揠苗助长中的疏漏》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我们的建议

课后体会: 1、我感受到学生的巨大潜力——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是探究精神,都不能令人小看。 2、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

案例的特征 (1)教育案例必须围绕一个典型的教育事件展开,其中包含一些教育的疑难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教育案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具有完整、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因果关系清晰; (3)教育案例具有一般记叙文的要素,围绕某个主题揭示师生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观念、情感、动机、需要、内心体验和行为; (4)教育案例必须是有主题、有理论框架指导的研究,不能类同于流水帐式的教育事实的记录和缺乏理论价值的平铺直叙。

有关概念的辨析 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 案例与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两者的区别在于:同样对教育情景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

案例的作用 (1)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促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经验总结有两种方式,一是理论性总结,二是事实性总结。案例是事实性总结的一种形式。 (2)案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写案例不是简单地回顾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而更要对自己“为什么做”、“如何做”等问题进行反思。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3)案例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案例写作是一种积累资料的方式,可以为撰写研究报告提供事实性的材料。

案例的五个要素 1、背景:研究的主要目的、教材的分析、上课前的准备等。 2、主题:你所要表达的思想、某种教学方法等。 3、细节:具体描写事件发生的过程,或课堂中发生的种种事件。 4、结果: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等。 5、反思:上课以后的感想,对有关问题的讨论等。

怎样撰写案例 一、确定案例的主题 二、选择案例的内容 三、确立案例的形式 四、安排案例的结构

案例的主题 说明某个道理 揭示某些教育问题 记载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 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 记录难忘的教育经历

把自信唤醒 有一次,给同事代课。课间,与坐在讲台旁边的一位学生闲聊,他的话让我很是吃惊。 “你怎么一个人坐在讲台旁边呢?能告诉我原因吗?” “一、我成绩不好; 二、我上课经常讲话; 三、我与同学们相处不太好……“ 这个浓眉大眼的男生未及细想,便随口说出了几个理由。我着实一愣,为他的灵敏反应与伶俐口齿而感到吃惊。虽然他讲的全是自己的不足之处,但看样子他并不是个愚蠢的学生。忽然间我竟有点喜欢上了他。 “那能否说说你的优点呢?”我微笑着问他。 “优点?……我没有优点的。”他抬起头,稚气而惊讶地注视着我。 “人都是有优点的。好好想想,列举三个优点告诉我。” “嗯……嗯……,我画画得蛮好,还获过奖呢。”有些吞吞吐吐,是费力思考后说出的。 男孩抓了抓后脑勺,看着我傻笑,“其他的我想不起来了。” “再想想,肯定还有的。” “我……,我……,我还比较爱干净。”好不容易,他说出了第二个优点。 “我真的再也想不出来了,真的。”男孩很窘地看着我。 我突然感到无比悲哀。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结果?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居然找不出自己身上三个微小的闪光点,如此缺乏自信? 我吝惜地摸了摸男孩的头。“好吧,陈老师不勉强你。我现在把你的座位重新搬到同学们中间,并负责与你们老师解释。但我有个要求:从今天起,你注意留心自己长于别人的地方,而且努力用行动放大表现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看到,可以吗?”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

案例的主题 …… 《1的认识》 老师在形象地使用学具,让学生认识了“1”之后,迅速将孩子们引入了一个精彩的世界—— “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中的‘1’吗?”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小手一个个举起来。 “我们教室里有‘1’块黑板。” “我今天穿了‘1’条漂亮的裙子。” “我买了1块橡皮。” …… 老师巧妙的一问,让学生自然地把数学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就在生活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深奥的道理。课堂教学还在继续…… “报告老师,我们班只有‘1’个同学从来不举手。” 全班哗然。目光一齐投向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小男孩。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发言。老师略有所思,然后,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仔细观察、关心同学的好孩子。”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刚才发言的那个同学身上,脸上都露出羡慕的神色。

案例的主题 这时,老师又一次走向那个一直低着头的小男孩。也许是受这种特殊气氛的感染,只见那小男孩缓缓地举起了右手。老师兴奋地说:“欢迎李力同学发言。” “我是‘1’个孤儿,我想有‘1’个温暖的家。” 老师带头鼓起了掌:“说得真好,连用了两个‘1’ ,同学们能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吗?”同学们发言更加踊跃。 “你有‘1’个好朋友,那就是我。” “你有‘1’个关心你的老师。” “你有‘1’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 关于“1”的认识,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人文关怀。这里有同学对同学的关怀,有老师对同学的期待与关怀。在这种温馨的交流中,那位“小男孩”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召唤;在这种和谐的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融洽与升华。

案例的主题 ——《燕子》教学片段赏析 师:(出示填空)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 )。 生:(异口同声)燕子。 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燕子》教学片段赏析 师:(出示填空)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 )。 生:(异口同声)燕子。 师:填“鸽子”不对吗? (生一楞) 甲:还可填“麻雀”。 乙:填“乌鸦”。 丙:填“黄鹂”。 …… 师:为什么那么多的答案都可以? 生:(讨论归纳)出示的填空是鸟类的共同特征,只要是鸟类,都可以填。 师:若填“燕子”,该怎样写才形象生动?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轻而易举地回答了郑振铎笔下的燕子) (师生一起欣赏作者语言的精妙生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 生:喜欢。 师:你们能学郑振铎爷爷那样,把你喜欢的鸟的外形特点写生动吗?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动笔写一写,然后读给同学们听,请大家猜猜你写是什么,猜对了,说明你抓住了特征,写得很精彩。 (学生练笔,然后交流)

案例的主题 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 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生:因为他们都会叫唤。 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呵! 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师:鱼可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 生:它们是动物,因为他们都会活动,能活动。 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 生:飞机自己不会飞,使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

案例的主题 师:(投影出示人民币)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小组里说一说,你已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元最大。 生2:10分就是1角。 师: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1:放两堆,纸币放一堆,硬币放一堆。 生2:分三堆,把“元”的放在一起,把“角”的放在一起,把“分”的放在一起。 …… 师:我这里有多少钱?谁愿意帮忙数一数? 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数。 师:你手上有多少钱?也数一数。同桌帮忙检查一下。 学生各自数自己手中的钱。 师:(出示标价1元的一支铅笔)你们准备怎么付钱? 生1:给你2元,找我1元。 生2:给你2个5角。 生3:给你10个1角。

案例的主题 让学生动起来 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出示用多种图形搭成的“花公鸡”,问:你们知道它是由哪些图形搭成的?接着问:你喜欢哪个图形?由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剪开两个正方形,让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拼出了房子、树木、金鱼、狐狸的头等图案。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新事物。 多媒体播放一个动画片段。 教师问:同学们看,谁向我们游来了? 学生1:是一条花鹅向我们又来了。 学生2:是一条由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组成的花鹅向我们游来了。 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机器人、小兔子、狐狸等图案,引导学生去野生动物园参观(课件出示小小动物园),一大批动物展现在学生面前:骆驼、孔雀、袋鼠、海狮、鸟等。在这基础上,教师介绍了智慧板(七巧板),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各种图形

案例的情节(叙述教学过程) 教案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谁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梅花的古诗呢? 叙事 “谁能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梅花的古诗?”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自然的语气问学生,或许学生们有些遗忘,发言的人并不多。我笑着启发学生:有一首叫“咏梅”的……一语惊醒梦中人,顿时,教室里举起了许多双小手,有人还在私底下悄悄背了起来。让学生回忆背背有关描写梅花的古诗,目的在于调起他们记忆中梅花的印象。 “谁知道哪里的梅花最美?”“无锡梅园。”课前,学生已作了预习,收集了梅园的资料。原本,我在设计教案时,等学生说出梅园后,就让他们边看图片边听课文录音。可我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想介绍梅园的样子时,我想,此时让学生交流梅园的资料更是水到渠成。 教案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谁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梅花的古诗呢? 有谁知道哪里的梅花最好看? 板书:无锡梅园 教学生字:锡

教学过程的叙述 “梅园是赏梅最佳处”,“梅园以前是宋家兄弟的住宅,后来献给国家的。”“梅园有梅花种类40多种。”学生的交流激起了大家对梅园的兴趣。“梅园的梅花到底怎样美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录音。”在我充满激情的调动下,同学们瞪大了眼睛,竖起了小耳朵,我边放课文录音,边用电脑出示了从网上下载的梅花图。精彩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了学生。面对如此美丽的香雪海,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交流有关梅园的课外资料。 同学们介绍的都不错,无锡梅园究竟怎样美丽呢?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听听录音,看看图片。 师:梅园的梅花真美啊!怪不得人们还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香雪海”。 板书:17、香雪海 指名读课题。

叙述的两种方式 实录式 记叙式

实录式 师:在我们刚才的分析中,谁能帮大家归纳一下本篇课文在塑造人物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生:语言描写。 生:环境描写。 生:动作描写。 师:还有吗?我们能否把这些方法结合一下来考虑呢? 冷场。 师:那我请同学把第13节朗读一遍,我们听听还有什么方法? 一个学生朗读。 生:心理描写 师:我们把以上所说的联系起来,看这张幻灯片(出示第三张):一方面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采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另一方面主要运用环境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的塑造方法我们最近就接触过,《下棋》中的“老先生”是怎么塑造的? 生:除了正面的描写,写了他的语言、动作等,还通过小警卫员来侧面写。

记叙式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草船借箭”,就有学生举手:“老师,这课题有问题。我预习了课文,我看诸葛亮明明在骗,还是用骗箭比较好。”这一下可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我虽然作了精心准备,但没想过这个问题,怎么办? 学生们交头接耳起来,有不少学生支持这种提法。 怎么办?是先“蒙混过关”,继续按教案设计的程序上课,还是告诉他们,我不知道?我额上冒出了冷汗。 “凭什么说是骗呢?”不知谁插了一句。 我灵机一动,清了清嗓子:“究竟是骗箭,还是借箭呢?我和大家说了都不算,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才行呀。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吧!谁说得有理,我们就听谁的。” ……

细节描写 三年级小学自然(牛津上海版)中有一节《多样的动物----无脊椎动物》的课,其中讲到了螃蟹。我经过思考后,决定买一些活的蟹,让学生带着活的蟹到操场上这节课。 我让学生重点了解几个问题:螃蟹长得怎么样(背面、腹部、足等方面);螃蟹怎样运动的?螃蟹在水中怎样运动或呼吸?把螃蟹反过来,它是怎样翻身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你想了解的内容进行各种观察。 在发给学生水盆、活蟹之后,学生就到了操场上进行活动。活动中,老师不断地巡视并与学生交流。 有的学生在拿到蟹后,先是一阵欢呼,把蟹放在水盆里开始观察了起来。有的小组的学生围在水盆边,相互介绍着自己观察到的螃蟹的背部外观情况,等到大家都认可后再由一名胆大的学生把蟹翻个身,观察腹部的生长情况。有的小组把蟹翻过来后,还没等观察仔细蟹就翻身了,所以小组中还会有胆大的学生索性竖拎着蟹一侧的足,让大伙看个够。 在把蟹翻过来观察起腹部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观察到了蟹是怎样翻身的。如有同学没看清楚,他们会请别人或亲自再把蟹翻过来观察,直到得出大家都认可的意见:蟹是用最后2对足翻身后,再进行下一个活动。 有学生把蟹放在地上后,他们观察蟹是怎样运动的。大部分学生都发现蟹是横着爬的。但是有几组同学突然发现他们的蟹会短距离直着向前爬时,他们发出了惊讶的叫声。叫声引来了其他小组的同学,好奇的同学回到自己小组时,想尽办法让蟹表演一次向前爬行。如果成功了,他们也会发出尖叫声,如果不成功他们还会羡慕地跑到成功的小组中再观察一次。

像这些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认为能化陈有限小数的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 像这些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你们认为能化陈有限小数的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 听课教师的记录 这位教师把问题问得浅显直白,没有思维含量,缺乏探索空间,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完成教师的指令,做一名“操作工”,我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学生难以全面概括出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含混的记录 男孩在陌生人面前很不安。 具体的记录 在这些陌生人面前,男孩显得很不安,他一直变换双脚的姿势,即把地说话,她的声音低得很难被听到,还一直摸着左臂上的节疤,当陌生人开始走向屋子,他跑到屋后就消失不见了。

叙述、描写、分析、阐释相间 在我大致介绍了《荡寇志》的内容之后,学生已经无人举手提问了。我开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对课文的主题,我打算从整体入手。我提的问题是“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很快有学生提出冰心想说的话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几句话,并问学生:“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好象感到有些为难,教室里安静下来。有时候老师感到容易回答的问题,在学生那里回成为一个难题。作为老师,我在备课的时候估计这个问题不会太难,因为文章中到处都有冰心说“读书好”的句子。怎么学生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呢?

叙述、描写、分析、阐释相间 为了打破“僵局”,我提示学生: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学生似乎有些醒悟,开始寻找相关的“句子”,教室了响起了翻动书页的声音。   看来我的提示是有效的,但我心底里感到一丝悲凉:我备课时是希望引导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读书的好处”,可是学生似乎只习惯于从课本中寻找固定的“句子”。 当我问“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时,显然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考虑的问题。而对这种需要整体把握的问题,学生似乎感到无从下手。 当我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时,学生似乎对这种“提问方式”很熟悉,我猜想这种提问方式在学生那里已经被转换为一种填空题,就是“课本中提出读书的好处有 ”。学生一旦将这个问题转化为“课本中提出读书的好处有 ”的填空题,学生就能够很内行地在课本中寻找出相关的句子。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回答问题。

案例的形式 从内容分: 记“事”的案例 记“课”的案例 记“活动”的案例 记“人”的案例 从形式分: 整体式案例 片段式案例 对比式案例 从记叙角度分 第一人称案例 第三人称案例

案例的结构 一、背景 二、过程 三、反思

怎样写背景 小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直是各种版本的初中几何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很多公开课都选了这个内容。但在大量的听课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是一个劲学难点,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在课上独立完成,大多数学生在证明中面临困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是我们课例研究的出发点。众所周知,用“操作”、“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重要方法。由此,我们想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基础出发,重新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研究“折纸中的图形性质”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加以说明。 一方面,这只活动本身能唤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折纸飞机、纸帆船、千纸鹤、宝葫芦等。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且折纸活动本身也承载着许多重要的几何问题,可以提炼出更一般的几何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

怎样写背景 课堂中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从未经历的教学情景,这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学时恰当地处理这些偶发事件,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序的学习活动中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准备上“j、q、x与ü的拼写规则”,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的第六课,这一规则时拼音教学中的难点:容易忘记省写ü上的两点,省掉两点后又将ü读成ū。教学过程中我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了这一教学难点。

怎样反思(对问题的分析) 由于问题情景不明确,学生看了以后不知应该说什么,往往造成师生不着边际的在“流连忘返”的情景中对白,影响了课堂的实效。 例如,一年级上册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体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一个教学的片段: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堤上有小草。 …… 学生海阔天空地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于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课堂有几个5分钟?这样的教学难道不能说明“飘浮”吗?

怎样反思 评论式。 一、本课的问题设计,基本上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到深的过程,问题设计有坡度、有序,重点突出,适应了学生的需要。 二、本课情境的创设应该有其独到之处,从教师本人的名字的简介入手缓解了学生上课的精神压力,再加上两个学生对自己名字的介绍很快使学生进入对文章突破口的思考,把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语文课文的学习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的运用必须与学科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水平相结合,这一点上,本课的课件制作有其特点。没有让课件喧宾夺主,也没有淡化语文课应该具有的“语”和“文”的内涵,也就是没有用简单的视听图象替代形象思维,还语文以本来面貌。 四、备课过程应该包括这样一些步骤:1、备教材,即对上课的文本要充分的熟悉,即使脱离教材(不看教材),文本中的内容也应该做到可信手拈来。2、化教材,即对文本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个“创造”应该考虑两个因素:教学目标因素和学生实际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所备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 本课的教学在备课这个环节上,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应该还是到位的,但在“备学生”这一点上还没有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上,从学生认知的角度上做到位,所以课堂上对教学难点的探讨就形不成高潮,学生有些启而不发的味道。

怎样反思 分析式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位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谁也没有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现在,老师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教师巧妙地“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的、积极的。

怎样反思 说理式 这堂课,使我感触很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懂得表达,愿意倾听,教师的提问很有讲究,问得好,学生就学得更投入,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1、学习提问的智慧 有人说,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怎么回答,这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在我看来,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智慧,问得好,学生就会顺着你的问题,积极地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问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教师首先在提问时要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就像我在提出“谁最聪明”时,我考虑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拓展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深度,这种提问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是不可测的,这更是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想象的空间也就更大。 2、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而来的,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若还是停留在答案“只求唯一”上,那会抹杀学生的独创性。给与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肯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大有裨益。学生是有思考能力的,鼓励学生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做出意料之外的思维,这是我们教师今天所要追求的。

怎样反思 感想式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课后,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买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上是没有细毛的,上课时,再有学生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这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设计的意图来进行,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非常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说,学会了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样反思 总结式 点出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或概括出案例的主题,对案例的主要内容作一个提要切领的小结。 拟题看似小事,也容易让人忽略,但其实并非“等闲细事”。本节作文指导课,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拟题的重要性,然后才是具体方法上的指导。为了避免成为一节仅仅传授拟题知识的课,我采用了“讨论——总结——拓展训练”的方式,重在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拟题的能力。从课堂教学实际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自立和他立”、“成功向左,自卑向右”两题,具有了非凡的想象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应当属于不可多得的优秀文题。

案例的研究过程 1、设计 (1)确立主题 (2)选择课题 (3)设计方案

案例的研究过程 2、实施:把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需 注意: (1)仔细观察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2)及时记录各种信息。

对课堂教学来说,可以包括以下观察与思考的角度: ——一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包括设计思想、基本过程、教学要点、课堂效果等; ——一节课中的某些环节或侧面,如教学过程的特定阶段、教材内容的处理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课堂上的意外或偶发事件,如学生的争吵或冷场阻碍了教学进程、教师困窘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等。

案例的研究过程 3、收集、整理材料 (1)及时记载课堂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如学生的发言、活动状态、学习情绪、学习效果等。 (2)对学生作随访,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等。 (3)收集学生的有关作业,如作文、周记等。 (4)听取其他听课老师的评价意见。

案例的研究过程 4、分析、反思 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分析成功与不足的原因。 提出改进的措施。

案例的研究过程 5、撰写案例

拟定案例的题目 1、揭示案例主题的题目。即在题目中表明作者的中心观点,如“为了学生的学而教”、 “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等。 2、概括案例的主要内容。即在题目中表达出案例的内容,使读者看了题目后,就知道案例记载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件。如“英语课上的节外生枝”、“一堂特殊的作文课”、“让学生设计教学”、“阅卷”、“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等。 3、用案例中某个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的名称作为案例的题目。如“第三颗纽扣”、 “绿色食品”等。 4、用课题的名称作为案例的题目。即用课文的标题或活动的名称作为案例的题目,这一般用于写课或写活动的案例,如“背影”、“地球爷爷的手”、“气温与降水”、“种子的秘密”等。

拟定案例的题目 案例的题目还可以用其他一些形式,如: “老师,我能行”,用学生的某句话作为案例的题目; “蒙太奇教学例谈”,用某种教学方法作为案例的题目; “他听懂了我的故事”,用事情的结果作为题目; “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的‘不敬’”,用问题作题目; “教师里静悄悄”,用某种情景作题目等。

案例撰写的基本要求 客观真实 有细节 突出重点,详略结合 语言形象生动,带有修辞色彩

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提出了一个好的案例的标准: 一个好的案例应讲述一个具有有趣情节的故事; 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要突出一个主题; 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 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个好的案例应包括从案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 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不应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写; 一个好的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小结 教育案例是表现教育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思我们教育行为的一种方式。 “叙”与”思”的巧妙融合,“事”与“理”的高度结合,是教育案例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案例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教育案例要有叙事的技巧,但仅仅有技巧是不够的,优秀的案例根植于作者的生活积淀、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