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 · 语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第四单元 【略读】 《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
经 典 晨 读 1 高 考 导 航 2 课 堂 互 动 6 学 习 目 标 3 语 林 趣 话 7 课 前 预 习 4 随 堂 练 习 8 名 句 欣 赏 5 课后强化作业 9
经 典 晨 读
苏幕遮 露堤平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①。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简介】 《苏幕遮》,词牌名。同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又称“梅宛陵”“宛陵先生”。仁宗皇祐三年(1051),赐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唐书》。诗著名,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其诗在北宋诗坛影响颇大,亦能词。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注解】 ①杳(yǎo):昏暗,深远。 ②庾郎:指南朝梁代文士庾信。他出使魏被留,被迫仕北朝。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也可看作是作者自喻。 ③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年轻官员,一般穿青袍。青袍、春袍实为一物。这里用来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故事】 这首词,是梅尧臣为了和林逋的《草词》比美而写的,也是咏草,原词有“草”的标题。词中名为咏草,实则暗喻伤春之意。 笔直大堤上绿草如茵,平坦宽阔;远处别墅,在如烟似雾的杨柳和迷濛的水气中显得那么深远。到处是繁荣旺盛的茵茵绿草,新雨后江上天空露出了一片明亮的晓色。唯独我这宦游的人,年纪最轻,穿着拂地的青色官服,鲜嫩的色彩正好与绿草映照。
满地芳草把长亭和短亭连接起来,迷漫了远处的路道。萋萋芳草好像埋怨远游的王孙,不记住归期早点回去。梨花快落完了,春天又将过去。夕阳的残辉铺满草地,芳草的翠绿仿佛和暮霭一起苍老了。
高 考 导 航
(2014年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鹤 陆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大概是白鹤吧。”他说。
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他们告诉我这是枪伤。瞧它那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复拿水和饭粒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书本上也不曾提起。“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把鱼放在它的前面,看它仍是趑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鹤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什么,长脚鹭鸶?”我惊讶地问。 “是的。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白鹭!”啊!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假充的隐士赶走。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的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原处。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过玩玩罢了。”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那末给你好了。”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是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题目可以明确,答题的信息为知道所养的鸟不是“鹤”以前的内容,主要是文章前六段。迅速浏览,找出关键语句,如“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说明外形相似;“我们从未见过白鹤……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不认识鹤但对鹤早有喜爱之情;“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更加印证了“我”的推测;“鹤是吃什么的呢?人们都不知道。……‘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更加坚定了“我”相信它是鹤的想法;等等。根据以上信息,分类概括,用自己的话简明地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 ①先入为主,对鹤很向往,却又没有见过鹤,导致将类似鹤的鸟误以为是鹤;②鹤和鹭鸶外形接近,食性相同:都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喜欢吃鱼;③鹭鸶的举止和“我”心目中的鹤品性相仿:清高、耿介不屈。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对相关内容加以分析概括。
学 习 目 标
1.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细细品味语言,理解两篇文章不同的特色。
课 前 预 习
ní kǎi bò tiáo xī dàn jū tán chù pēnɡ
2.掌握词语 黄发垂髫:头发花白的老人和头发下垂的小孩儿。 抽搐:肌肉不随意地收缩的症状。 怦然:形容心跳。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疾病。
3.走近作者 (1)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今崇福)人。17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1921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与音乐,同年冬回国,任教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春晖中学、立达学园等校。抗战时期在桂林师范、重庆艺术专科学校等校任教。
1952年起任上海文史馆委员,1954年起任中国美协理事、上海文联副主席等职。192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册《子恺漫画》,并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写作散文,先后出版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上海开明书店1931)、《中学生小品》(上海中学生书局1932)、《随笔二十篇》(上海天马书店1934)、《车厢社会》(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子恺近作散文集》(成都普益书局1941)、《教师日记》(上海万光书局1944)、《率真集》(上海开明书店1946)等,还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等译著。
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2)张抗抗 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名 句 欣 赏
1.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 点评:遭受连续多日的大旱,小河断流、池塘干涸、草木枯死、土地干硬,但作者却选用这种幽默而形象化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 点评:一连串的动词使用得非常准确、细腻、传神、生动,充分 显示了作者感觉敏锐、观察细腻的艺术天赋和非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传神地刻画出求雨若渴的人们随“云霓”而起伏波动的心理状态。
课 堂 互 动
(一)自主思悟 1.围绕“云霓”,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回忆了去年夏天盼云霓的事情: (1)概述大旱的现象,温度高、河池干涸、野草干枯。 (2)突出旱灾的严重:列举各种现象,形象刻画气温之高;描写天旱造成水荒,人们生活艰难;抗旱的努力及成效。 (3)刻画人们心理:盼雨的急切心情,交织着希望、失望乃至绝望。 (4)目前的惨状:于事无补、荒年出现。
2.文末“记述既毕,自己起了疑问”中的“疑问”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疑问是:“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吗?” (2)想法: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识。作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描绘的“云霓”并不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仅仅这几朵“云霓”还是太小、太少,不能带来沛然大雨,但作者坚定地认为,这几朵小云霓肯定可以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
3.在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表现 高大 脱尘 俯视全城、兀立云端、拔地而起 巴黎下沉、“我”的上升、地面物小 孤独 寂寞 内心孤独 世人误解和排斥、作者偏见和戒心 坚韧宽厚 百年风雨纹丝不动、老父仁慈温暖、遭排斥和憎恶从不对人说
4.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态度和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登铁塔前,有偏见、戒心。 认为“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2)在铁塔下,凝视、仰望。 “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3)登铁塔中,震撼、上升。 巴黎下沉,反衬铁塔之高,更表明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自己的空间上升,是登塔过程中思想的上升。
(4)在塔顶上,超越、升华。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此时它却纹丝不动”“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认识到过去“无知的偏见和戒心”,感悟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在登塔中境界、精神得到了升华。
(二)深入探究 阅读《云霓》,探究以下问题: 1.“这是去年夏天的事”在文中两次出现有何意义? 万事开头难,本文的开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这是去年夏天的事”,一句话单独成段构成开头,自然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在文章的第五段,这句话原封不动再次出现。
这种刻意反复,必然引起读者思考:作者何以要旧事重提?而且作者还特意指出,农人、工人和商人等普通老百姓都“不再回忆过去的旧事了”,而开始等候“蚕熟和麦熟”的幸福和希望,作者却无法忘怀这陈年“旧事”。这说明,对作者而言,往事并不如烟,隔年旧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作者深刻思考。
2.作者为什么选用“云霓”为标题? 作者对云霓颇为偏爱,以其命名画作、画集,在为画集撰写序言时又以其为标题。在本文中,云霓是文章的文眼和题旨的关键。文章告诉我们,该画集是作者“从大旱以来所作画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由此可以推断,该画集的画作大多是表现老百姓与大旱抗争的辛苦、辛酸与沉重主题的。
但作者从六十幅“民间生活描写”的图画中特意遴选出《云霓》作为卷首画,并以其命名画集,其中的原因作者在文中有清楚的表示:这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的旧例(其实置《云霓》于卷首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更重要的是,作者坚信,在一个“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与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云霓“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这正是本文的中心主题。
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探究以下问题: 3.本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悟的? 感受的丰富性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写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如“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在这里,作者通过错觉表达登临铁塔的独特感受,就很有特色。文中类似这样的描写还很多。
4.比喻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巧妙地使用了比喻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登临铁塔的感受,例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文章选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作者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以“父亲”喻“铁塔”,奇特的比喻格外引人注目,既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
语 林 趣 话
雪中送炭 【释义】比喻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时刻,给人以帮助。 【出处】南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不是雪中须送炭, 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史·太宗纪》记: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人们都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大发慈悲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出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
随 堂 练 习
【答案】 C(A.向天而唾,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B.比喻才情减退。D.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答案】 D(A.结构混乱。应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B.“代之”后加“以”。C.中“减轻”改为“降低”)
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完成4~6题。 4.“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一句饱含作者的深意与深情,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以老父喻铁塔,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
5.作者为什么说“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登上铁塔前,在作者的印象里,铁塔纤瘦、冷峻、被压抑,只是一个小摆设,比普通电视塔略高些。登上铁塔,才真正领略了铁塔的高大雄奇、博大的魅力与震撼力。作者被铁塔的魅力征服的过程,就是我的偏见和戒心消失克服的过程。
6.“它雄奇,却也孤独”一句怎样理解?你能联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铁塔高耸入云,超凡脱俗,谓之雄奇。 ②没有与它同高度的对话者,铁塔内心寂寞孤独。 ③铁塔建筑当年,被巴黎守旧人士强烈排斥和憎恶,没有知音。 ④现在仍有许多人如登临前的作者一样对它心存偏见与戒心。 可联想到:新生事物在诞生之初受到的阻挠、优秀人物在生存中的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