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主要感染靶细胞——肝细胞 迄今为止,肝炎病毒分为七型: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 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F virus,HFV) 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HGV) 另又发现一种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尚待确定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 1、甲型肝炎(HAV) 微小RNA病毒科 线状+ssRNA 无包膜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粪便、血液(短期) 传播途径:消化道 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儿童、青年 隐性感染者多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肝症状: 急性肝炎,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发热呕吐,肝区痛,有些有黄疸,皮肤黄,肝肿大,血清转氨酶高为自限性疾病,愈后良好,不会转慢性肝炎。 防 治: 三 管 ——食物、水、粪便 (注意个人卫生) 紧急预防——丙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特异性 ——疫苗(灭活、减毒、基因工程疫苗) 治 疗 ——不需特殊治疗,提倡用中药、消退黄疸 改善症状,但不能缩短病程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可引起人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被HBV感染过,3.5亿人为慢性肝炎患者,这些人患肝细胞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约100倍。 HBV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突变。
乙型肝炎1 乙型肝炎2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是1963年Blumberg 在研究人血清蛋白多态性时从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的 噬肝病毒科 环状dsDNA Dane氏颗粒为球型,直径42nm,双层衣壳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双层脂质与蛋白质组成,去垢剂处理可去除HBsAg,暴露核心,直径为27nm,相当于一般病毒的衣壳蛋白,呈20面体对称,内衣壳蛋白具有HBcAg,核心结构内部含病毒DNA和DNA多聚酶。
HBV(hepatitis B virus)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示意图
小球形颗粒: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 直径:约22nm 化学组成:脂蛋白 目前认为,该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 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 游离于血循环中 管形颗粒: 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具 HBsAg的抗原性 直径: 约22nm
完整病毒颗粒(Dane颗粒)有脂质包膜.在立方对称衣壳中具环状dsDNA基因组。管状和小泡状颗粒仅有脂质包膜,无基因组。 (标尺=100nm) HBV急性感染的患者血浆负染电镜图 完整病毒颗粒(Dane颗粒)有脂质包膜.在立方对称衣壳中具环状dsDNA基因组。管状和小泡状颗粒仅有脂质包膜,无基因组。
ds DNA,3.2kb;+短,不固定; -长,固定长度,5’-蛋白质
2、乙型肝炎(HBV) 临床特征 预计全球有3.5亿人携带HBV 我国有1.2亿HBsAg阳性携带者 高流行区 感染后3% ~5%变为慢性肝炎 部分肝硬化、肝癌
HBV 症状: 急性肝炎——类似甲肝,但潜伏期长28~160d。 (平均70~80d) 重型肝炎: 急性 爆发性——急性肝坏死 重型肝炎: 急性 爆发性——急性肝坏死 亚急性 肝萎缩—肝肾综合症 慢性 慢性肝炎: 根据炎症的活动、肝功能损伤程度、 纤维化程度及进展速度。 传染源: 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 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的病人的血清、 唾液、精液、乳汁等都有传染性。
HBV 传播途径: 注射 血液、血制品 母婴垂直传播 性接触 易感人群: 母为HBsAg+的新生儿 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 肾透析、血友病患者 同性恋、异性恋、静脉药瘾者 接种0. 04ul含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人感染
HBV 抗原(三种HBsAg、HBcAg、 HBeAg) 1 表面抗原HBsAg 2 核心抗原HBcAg 3 e抗原HBeAg 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部位的表面,为内衣壳成份,因外表有HBsAg覆盖,不易在血循环中检测到。 3 e抗原HBeAg HBeAg作为体内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一个指标。(复制时表达,独立地从细胞泌出)
HBV致病机理及机体防卫反应 肝细胞损伤机理 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免疫细胞对肝组织反应的结果,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可杀伤感染HBV的肝细胞以清除细胞内的病毒; CTL/NK/ macrophage ——apoptosis 在急、慢性肝炎中,可出现HBV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周围组织的小血管,引起各种相关的肝外表现,如:肾炎,关键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肝内,也会引起严重的肝损伤。 HBV DNA整合到细胞DNA中——肿瘤抑制基因(p53)突变,X蛋白与突变型p53蛋白结合——转化
微生物学检查法 乙肝抗原与抗体的检查法: 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 检测“2对半”的实际意义: “两对半”—HBsAg、Ab-HBs、Ab-HBc、 HBeAg、Ab-HBe “大三阳”—HBsAg、HBeAg、Ab-HBc三项阳性; e抗原阳性表示人体内HBV复制 “小三阳”—HBsAg、Ab-HBe、Ab- HBc三项阳性 e抗体阳性表示复制减少或停止
微生物学检查法 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1、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是慢性肝炎,有传染性 2、急性乙肝感染阶段或者是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些。 3、乙肝已趋向恢复,属于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弱,长时间持续此状态可转变为肝癌。俗称“小三阳” 4、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5、既往有乙肝感染,属于急性感染恢复期,也少数人仍有传染性。 6、过去有乙肝感染或现在正处于急性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 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7、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 8、急性乙肝恢复期,以前感染过乙肝。 9、急性感染早期或者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传染性弱。 10、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11、早期乙肝感染或者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2、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携带者。
检测乙肝抗原与抗体的实际用途 筛选供血者 可作为乙肝病人或携带者的特异性诊断 对乙肝病人预后和转归提供参考 了解各地人群对乙肝的感染情况 判断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
乙型肝炎防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使慢 性乙型肝炎患者痊愈。理论上的方法有以下: 提高机体免疫系统抗乙肝病毒的能力,达到清除HBV的目的。如:白细胞介素-2 制造一个不利于乙肝病毒复制的环境,间接地抑制HBV的复制。如:干扰素 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某个环节,使HBV不能复制。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防治 一般性预防 主动免疫: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疫苗) 抗病毒治疗药物: 干扰素 阿糖腺苷 干扰素诱生剂 免疫调节剂 猪苓多糖、免疫核糖核酸、 自体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 胸腺肽
乙型肝炎防治 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地区,HBsAg携带者高达1.2亿之多,其中1/5为围产期感染所致。 HBeAg阳性母亲中约86%可传染给婴儿,因此对HBeAg阳性产妇注射高效价特异性免疫球蛋白(HBIg),然后在出生后3个月和6个月给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十分重要,其保护率可高达80%。
临床症状:较轻,与乙肝相似:乏力,厌食,厌油,肝区不适,腹痛,尿色深,肝肿大 3、丙型肝炎病毒(HCV) 黄病毒科 经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结构:球型,约55nm,有包膜。线状+ssRNA 临床症状:较轻,与乙肝相似:乏力,厌食,厌油,肝区不适,腹痛,尿色深,肝肿大 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非输血途径(注射、针刺、性乱者、伤口等)、母婴垂直传播 防治:严格筛选供血员;INF-a;利巴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