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病毒学 Virology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3000BC ,埃 及孟非思壁画中 长老患小儿麻痹 症。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段冠清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 甲肝病毒( HAV ) 基因结构: 基因结构: 5’- 非编码区5’- 非编码区 编码区 编码区 3’- 非编码区3’- 非编码区  HAV 疫苗研究近况.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29章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第27章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ap 4 病毒(virus).
肝炎病毒.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刘 畅 Tel: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刘 畅 Tel: 西院5号楼510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第三章 病毒学.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学概述.
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
第七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主讲人:刘石泉.
第三章 病毒.
第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MICROBIOLOGY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肺结核.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第 1 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呼伦贝尔学院优秀课 第 三 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Virus and subvirus 高明华 呼伦贝尔学院.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及治疗进展 张定风.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
C 1.关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问 题 探 讨 1.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2.为什么DNA能够进行亲子鉴定? 3.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基因的表达 凌通课件.
第十九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es
第七章 常 见 病 毒 第3节 肝 炎 病 毒 Hepatitis Viruses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 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 肝肿大 肝功能损害 黄疸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学 Virology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病毒学.
第三章 非细胞微生物 第一节 病毒 第二节 噬菌体.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第 三 章 病毒和亚病毒.
医学病毒总论.
医学病毒学 Medical Virology 第21章 肝炎病毒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原核生物病毒 植物病毒 人类和脊椎病毒 昆虫病毒.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病毒的基本性状 林旭瑷 医学院科研C817 TEL: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感染与免疫、病毒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二章 基本知识概要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1,有机体的组成和结构单位 2,代谢和功能的单位
助学课件 病 毒.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四章——病毒 非细胞生物的种类: (真)病毒(virus):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组分
讨论:利用已经灭绝的生物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 亚病毒 非细胞生物 类病毒:只含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 拟病毒:只含不具单独侵染性的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一种组分

主要内容 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人工培养 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抗病毒化学疗剂 噬菌体 亚病毒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 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含一种类型核酸(DNA or RNA),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 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含一种类型核酸(DNA or RNA),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个体微小,以纳米计,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结构 严格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物 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对干扰素敏感 具感染性 存在形式: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宿主细胞外,病毒基因组(核酸)—宿主细胞内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极小,以纳米计,一般为20~300 nm 痘苗病毒 300×250×100nm 口蹄疫病毒 21nm 大肠杆菌f1噬菌体:5×800nm 形态:球形,杆形,砖形,丝状,蝌蚪状颗粒

病毒的组成与结构

病毒粒子(viron):成熟的,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衣壳(capsid):包围和保护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粒(capsonmer):构成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由多肽链组成 核心(core)基因组(genome):病毒粒子的中心部分,由DNA或RNA 构成 核衣壳(nucleocapsid):病毒核心和衣壳合在一起的合称,是病毒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结构 包膜(envelope):由类脂或脂蛋白组成的病毒外膜,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的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释放时获得一层外膜(含宿主细胞膜成分) 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包膜子粒:(来自宿主细胞膜但被病毒改造成具有其独特抗原特性的膜状结构,)处于病毒包膜表面。

病毒的化学组成 1、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两者不能兼备 DNA ds-DNA(double-stranded DNA)           ss-DNA(single-stranded DNA) RNA ss-RNA (-)ss-RNA(不具感染性) (-)RNA (+)ss-RNA(有感染性) (+)RNA ds-RNA (+)RNA:正链RNA,指病毒复制时可以把病毒RNA直接作 为mRNA进行生物合成,即病毒RNA与mRNA同极性 (-)RNA:负链RNA,不同极性

单链病毒核酸可按照它的极性(polarity)或意义(sense)进行分类。

病毒的化学组成 衣壳形态 2、蛋白质是病毒的外壳,包围核酸基因组,构成病毒一定的形态。 衣壳是由许多相同的蛋白质亚基(protein subunit)—衣壳粒联结而成,排列成不同形态。 螺旋对称型(helical symmetry) 二十面体对称型(isosahedral symmetry) 复合对称型(complex symmetry) 衣壳形态

其它蛋白质 ① 代谢相关的酶。如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 ② 受体分子。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 表面存在的受体具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 ③ 抗原分子。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包膜上的刺突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启动病毒感染所必需的,也是很重要的抗原性物质。 3、包膜 由含有病毒糖蛋白(特异性抗原)的脂质双层组成,其中病毒糖蛋白系病毒基因组编码,脂质来源于宿主细胞。它是病毒以出芽(budding)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有维系毒粒结构,保护病毒核壳的作用。 包膜上的刺突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启动病毒感染所必需的,也是很重要的抗原性物质。 如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es)的刺突上含有: 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时,NA与膜发生作用。 血凝素(hemaglutinin/HA)—凝集红血球细胞   NA固定于病毒的脂质膜上, 协助病毒粒子进入上呼吸道, 并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病毒子代

病毒的增殖 病毒是严格细胞内 寄生物,只能在活 细胞内以复制的方 式繁殖。 病毒的增殖过程: ① 吸附; 侵入和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 ① 吸附; 侵入和脱壳; 生物合成; 装配; 释放。

附着和吸附(attachment and adsorption) 第一阶段是病毒颗粒和宿主细胞的随机碰撞而接触(静电引力或氢键),这个过程是可逆的附着 (attachment),无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颗粒也可相接触)。 第二阶段是病毒表面吸附蛋白(viral attachment protein,VAP)与宿主细胞受体(receptor)的结合。这个过程具有特异性,是不可逆的吸附过程。 eg:腮腺炎病毒的包膜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唾液酸

侵入(penetration)和脱壳(uncoating) 直接侵入—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上的受体结合,同时衣壳破损,膜开口,病毒核酸进入胞浆。 宿主细胞的吞饮作用,胞内溶酶体酶消化衣壳,释放核酸。 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胞内酶消化衣壳,释放病毒核酸。

隐蔽期和生物合成 隐蔽期(eclipse phase)—病毒在脱壳后释放出核 酸,完整的病毒粒子不存在。从最初失去感染性至出 现复制的病毒第一个子代粒子时期。 潜伏期(latent phase)—病毒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 至宿主细胞裂解的这段时期。 潜伏期 = 隐蔽期 + 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所需的时间。 生物合成—是病毒利用宿主的代谢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生物合成场所。腺病毒的基因组 和蛋白质外壳的产生在宿主细胞的细胞核中进行;脊 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生物合成 病毒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mRNA的转录、病毒基因组的复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和加工。 病毒合成的第一步即重要步骤是 mRNA的合成。 ds-DNA病毒(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 ss-DNA病毒—+DNA(eg:细小病毒,目前尚未发现-DNA virus) ds-RNA virus(eg:呼肠病毒Rwoviruses ) ss-RNA (+RNA 病毒)(eg: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ss-RNA (-RNA病毒)(eg: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等) 逆转录病毒ss-RNA (+RNA)(eg:RNA 肿瘤病毒/RNA tumor viruses)

早期蛋白:只能转录病毒次早期基因的次早期mRNA聚合酶。 次早期蛋白:分解宿主细胞DNA的DNA酶;复制病毒DNA的聚合酶;转录晚期基因的晚期mRNA聚合酶。 晚期 晚期蛋白:头部蛋白,尾部蛋白,各种装配蛋白和溶菌酶。 双链DNA病毒的复制、转录和翻译按“中心法则”以半保留方式进行,亲代DNA即可以作为mRNA转录的模版,转译成成熟病毒所需的衣壳蛋白,又可作为复制模版合成子代病毒DNA。

以单链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然后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和+DNA。

首先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利用其中-RNA产生+RNA,即mRNA,它可转译出蛋白质,又可作为模板复制出子代的双链RNA。

侵染性单链RNA病毒指由病毒粒子分离出的RNA便有侵染性。既可以作为mRNA以转译蛋白质,又可作为模板复制-RNA,然后利用此-RNA作模板合成子代+RNA。

非侵染性单链RNA不能起信使作用,所以叫负链RNA。当病毒粒子携带转录酶时,-RNA可用作转录+RNA(即mRNA)的模板,并由它转译出几种蛋白质,其中包括

逆转录病毒含有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双链DNA,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称为前病毒),以她为模板合成子代单链RNA,然后作为mRNA合成各种蛋白质,可使宿主细胞成为转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癌变。

装配和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 一定的部位进行装配 细胞核内—大多数DNA病毒的核酸在细胞核内复制,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最后在细胞核内装配。eg:腺病毒。 细胞质中—大多数RNA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及装配均在细胞质中。eg:脊髓灰质炎病毒。 释放方式     裂解性释放     出芽(有包膜病毒)(buding)—仍在宿主细胞内,通过宿主细胞与其他正常细胞之间的接触而扩散(前病毒provirus)。

病毒的人工培养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故培养病毒必须提供活的细胞 一、动物接种 病毒接种敏感的实验动物,eg:幼鼠、豚鼠、大鼠、兔、猴等。 二、鸡胚培养 孵育7~15天受精卵 注射器接种 受精卵培养48~72小时 病毒增殖 分离病毒 三、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获得单个多分散的细胞—机械法或胰蛋白酶消化,eg:人成纤维细胞,新生瘤细胞,猴肾细胞等。 传代细胞系—能在体外持续培养增殖,贴壁型/悬浮型。

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现象(检测指标) 1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 病毒DNA编码一种能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蛋白质,宿主细胞的大分子合成受到抑制,导致死亡,现象为:变圆,坏死,溶解,脱落,凝集。 2 红细胞吸附 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膜上表达病毒特异性的血凝素,导致感染细胞吸附在动物红细胞上。eg:流感病毒。 3 被感染的细胞出现包涵体,大小、形态、位置和病毒有关。 4细胞代谢改变 抑制宿主细胞的代谢,使培养基pH改变,导致培养基中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 5干扰现象 感染后viro host cell 能干扰随后进入的病毒的增殖。

epithelial cells – adenovirus(腺病毒感染上皮细胞) late infection (细胞变圆) uninfected early infection

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干扰现象 一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增殖。 干扰素(interferon,IFN)1957,Isaacs and   Lindenmann    动物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在IFN诱生剂作用下所产生的能抑制病毒增殖和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抑制细胞生长,免疫调节,抗肿瘤)的一类糖蛋白。

干扰素(IFN)的种类和性质 IFN-α:由白细胞产生 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γ: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干扰素) 抗病毒范围广 抗病毒作用有种属特异性(同种细胞高于异种细胞,人、灵长类动物产生的IFN才对人起作用) 对病毒的增殖有干扰作用 对病毒的蛋白质合成起作用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IFN的产生和作用机制 宿主细胞内存在IFN基因,受阻遏物和操纵子控制处于被抑制状态。 IFN激活同一细胞内抗病毒蛋白(antiviral protein, AVP)基因,最终抑制病毒的增殖。

IFN诱生剂 poly I:C(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 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某些细菌,原虫 LPS,真菌多糖(银耳、香菇等) 促有丝分裂剂(植物血凝素) 小分子物质-卡那霉素 刀豆蛋白A(ConA) 中草药黄芪

抗病毒化学疗剂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 物理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1)温度 一般不耐高温:60℃,30 min。 病毒保存:-70 ℃—数月,-196℃—数年。 (2)UV—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3)X-ray—蛋白质和核酸中共价键断裂。 (4)pH 6-8 范围内稳定。 2 化学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KMnO4,次氯酸,碘酊,甲醇,乙醇,环氧乙醇等。  二、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 1 抑制病毒穿入与脱壳的药物    盐酸金刚丸胺(抑制甲型流感病毒) 2 抑制病毒核酸合成—核苷类药物     ara-C,ara-A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三氮唑核苷(病毒唑),AZT(叠氮胸苷)—抑制HIV(鸡尾酒疗法的主要药物)。 3 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甲吲噻腙 4 中药—板蓝根

噬菌体(phage or bacteriophage ) 病毒的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病毒:人和动物疾病的主要因素。 (一)动物病毒 昆虫病毒:多角体病毒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 (二)植物病毒 农作物、植物疾病的主要因素;科研材料。 细菌病毒:和科研、工业、生产密切相关 (三)微生物病毒 放线菌病毒 真菌病毒

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 感染细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放线菌和一些真菌也发现了相应的噬菌体。 形态(噬菌体蛋白质衣壳) 蝌蚪形:头部80-100纳米,二十面体对称,尾部100-200纳米,螺旋对称。 球形 :二十面体对称。 丝状:螺旋对称。 化学组成 头部,外壳,尾部:蛋白质 核酸:ds-DNA or ss-DNA or ss-RNA    

收缩性尾 非收缩性尾 长尾 短尾 dsDNA 蝌蚪状 球状(无尾) 丝状(无头) 大顶衣壳粒 小顶衣壳粒 ssDNA ssRNA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 头部:内含双链线状DNA 颈部:颈环,颈须 尾部:尾管,尾鞘,尾板,尾刺,尾丝。 大肠杆菌T4噬菌体

尾刺固着 吸附 尾鞘收缩 .… DNA注入 尾管穿入

3.生物合成(1)早期转录 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宿主)的RNA合成噬菌体mRNA。从而进一步合成早期蛋白质(次早期mRNA聚合酶,更改蛋白等)。 更改蛋白:其本身并无RNA聚合酶功能,但可在细菌细胞内与原有的RNA聚合酶结合以改变后者的性质,使其改造成只能转录噬菌体的DNA。 (2)次早期转录 利用噬菌体RNA聚合酶或更改蛋白(T4噬菌体)合成噬菌体次早期mRNA。 以次早期mRNA为模板合成DNA合成酶,DNA分解酶,晚期mRNA聚合酶等。 (3)晚期转录 合成晚期mRNA,转译晚期蛋白。 噬菌体DNA 结构蛋白(头部蛋白、尾部蛋白、装配蛋白),溶菌酶等。

DNA分子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 4.装配 DNA分子缩合,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 尾丝和尾部的其他部件独立装配完成 头部与尾部相结合 最后装上尾丝。

5.释放 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促使细胞裂解。(丝状噬菌体成熟后不破坏细胞壁(eg:M13),衣壳蛋白合成后沉积在细胞膜上,而是一个个噬菌体DNA外出穿过细胞膜时才与衣壳蛋白结合,然后穿出细胞。)

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生活周期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感染宿主细胞,增殖,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lysogenic phage)—噬菌体DNA整合入细菌染色体中,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以前噬菌体的形态一代代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 前噬菌体( prophage )—整合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并随同宿主一起复制的噬菌体的核酸,如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 溶原菌( lysogenic bacteria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溶 原 菌 自发裂解,几率10-2~10-5。 诱导—溶源菌在外界理化因子的作用下,发生高频率裂解的现象。eg:UV,X-ray,DNA合成的抑制剂丝裂酶素等。 免疫性—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形成的溶源性细菌具有“免疫性”,即其它同类噬菌体虽然可以再次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免疫性是由原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的可扩散性质所决定的。 复愈—在增殖过程中丧失前噬菌体,几率10-5。 溶源转变—溶源性细菌有时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生理特性,例如白喉杆菌只有在含有特定类型的前噬菌体时才能产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机体发病。前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他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被称为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裂解性生活周期 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生活周期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在液体培养基中,噬菌现象可使浑浊菌液变得澄清。 在固体培养基上,若用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现。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裂解细菌后形成,称为噬菌斑(plaque),不同噬菌体噬菌斑的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不尽相同。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也就是每毫升试样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plaque-forming-unit)数。

烈性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可反映噬菌体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参数: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期。 裂解期指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平稳期指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建立。 Max DelbrÜ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 Prize。

人为裂解 自然裂解 噬菌斑数 隐蔽期 潜伏期 裂解期 T4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的应用 1、用于细菌的分型 噬菌体和宿主之间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其本质在于吸附蛋白和受体之间的作用的特异性,据此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类研究。如伤寒沙门氏菌Vi抗原分96个噬菌体型。 2、发酵工业的危害 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等发酵工业常发事件,导致发酵延迟、耗糖慢、pH异常、泡沫增多、吸光度下降等,严重的导致“倒罐”,损失极大。 3、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噬菌体结构简单、基因组又小,易于大量增殖,是分子生物学的极好研究材料。

亚病毒(subvirus ) 比病毒结构更为简单的感染性非细胞生物称为亚病毒。 类病毒(Viroid)—是裸露的,仅为一个环状单链,分子量相对较低的RNA感染体。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最小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拟病毒(Virusoids)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它是包裹在植物病毒粒子内的类病毒。它与普通的类病毒的差异是它的侵染对象不是高等植物或动物,而是植物病毒。 1981年,Randles等人在绒毛烟(Nicotiana velutina)上分离到一种直径为30nm的二十面体病毒,称为二十面体的绒毛烟斑驳病毒(Velvet Tobacco Mottle Virus,VTMoV)。 他们发现该病毒的基因组中,除一种大分子的线状单链RNA(RNA-1)外,还有类似于类病毒的环状单链RNA(RNA-2)及其线状形式(RNA-3)。进一步研究表明,单独接种RNA—1和RNA-2,都不能引起感染和复制。只有将两者合在一起才可以感染和复制。这种不具有侵染性的环状单链RNA(RNA-2)是一种类似于类病毒的新型分子。

朊病毒(prion) 蛋白质感染因子(protein infectious particles)的简称,可感染动物并在其细胞中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蛋白质。 基本结构单位:病毒蛋白(PrP),27000~30000Da 。 朊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杆状颗粒,直径25nm,长100~200nm,杆状颗粒不单独存在,总呈丛状排列,每丛大小和形状不一,多的可含100个丛。 羊瘙痒病,疯牛病(海绵体脑)—与动物饲料有关 。 最为可怕的是变异的朊病毒蛋白不会引起生物体内的免疫反应,故在发病前无任何异常症状,很难早期诊断。

WHO将朊病毒病和爱滋病并立为世纪之交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疾! 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 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致病性 1 病毒的感染与传播方式 (1) 水平传播 呼吸道: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 消化道:甲肝,乙肝,脊髓灰质炎病毒。 皮 肤:狂犬,乙肝(注射,咬伤,虫叮)。 (2) 垂直传播—母婴 乙型肝炎病毒:小孩出生后24h内、1个月、3个月注 射乙肝疫苗,非母乳喂养。 HIV,疱疹,脊灰病毒等。

2 病毒的致病机制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杀细胞效应:细胞—脏器—生命 细胞膜的变化 病毒出芽导致宿主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宿主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宿主细胞膜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导致免疫损伤 。 细胞转化—某些DNA病毒的全部或部分核酸,逆转录病毒产生的DNA等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 ,导致其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可导致肿瘤发生,eg:乙肝病毒-原发性肝癌。 染色体畸变和包涵体的形成—缺失、断裂、易位;孕妇→感染病毒→新生儿畸形。 (2)宿主的免疫应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基因表达抗原,与病毒特异性抗体(体液内)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细胞破坏或过敏反应。 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细胞毒T细胞 或淋巴因子IL,IFN等 → 引起组织损伤。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免疫缺陷 → 感染,肿瘤,死亡。

3、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免疫应答 IFN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4、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病毒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或数周即可康复,如流感、麻疹、腮腺炎等。 持续性感染:病毒在体内可存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临床症状可有可无,被感染者称为病毒携带者,并具有传染性。如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病毒感染的检测和防治 (1) 病毒感染的检测 初步诊断:细胞病变。 快速诊断:ELIS等(用抗体血清)。 血清学检查:(查血清中的抗体)。 (1)   病毒感染的检测 初步诊断:细胞病变。 快速诊断:ELIS等(用抗体血清)。 血清学检查:(查血清中的抗体)。 核酸杂交:已知—标记的DNA单链与病毒DNA杂交,PCR—DNA片段放大。 (2) 病毒的防治 无特效治疗药物 病毒疫苗 IFN

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 1、形态结构:球状或丝状,球状直径约80-120nm; 2、核心: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分8个片断; 3、包膜:具脂质双层的包膜,上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等包膜子粒;

4、培养:容易在鸡胚尿囊膜和羊膜腔中,血凝试验检测;动物培养宿主为血貂。 5、抵抗力:较弱,56℃、30分钟失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乙醚均敏感。 6、致病性和传播途径:导致流行性感冒,症状为高热、全身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其传染途径为飞沫传播,经呼吸道侵入。流感病后可以获得对同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一般维持1-2年。 7、检查与防治: 血清学诊断:血清血凝实验;接种疫苗、口服金刚烷胺

乙型肝炎病毒(HBV)—嗜肝DNA病毒科 1、形态结构:电镜下呈3种颗粒 ①大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直径约42nm,是完整的HBV颗粒;②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仅由表面抗原 HBsAg 组成,不含DNA,无感染性;③ 管形颗粒,聚合的小球形颗粒。 2、核心:dsDNA,3200bp,一长一短,长为-DNA,短为+ DNA; 3、抗原组成:具有双层的衣壳,外衣壳相当于包膜,上有HBsAg,内衣壳上有HBcAg、HBeAg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又称“澳抗”,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HBcAg :核心抗原,抗原性强,不易在血清中查到,刺激机体产生抗-HBc 。 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于血清中。

乙型肝炎病毒三种颗粒结构模式图和电镜照片

4、培养:体外培养尚未成功;动物培养宿主为黑猩猩。近几年在鸭、土拨鼠中发现发现类似的嗜肝DNA病毒,用作药物筛选模型。 5、抵抗力:较强,100℃10分钟、0.5%过氧乙酸、5%次氯酸可使失活,对干燥、紫外线、乙醇均不敏感。 6、致病性与免疫性 易为慢性感染,诱发肝硬化,肝癌。 传播途径:血液,注射,密切接触,母婴。 可造成免疫损伤 7、防治:控制血源、注意和乙肝患者的接触、注射疫苗 8、检查(“两对半”)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抗-HBc

— + +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未感染过HBV 乙肝已恢复或接种过疫苗 “大三阳”传染性强 急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者 + 同上 乙肝恢复期 感染过乙肝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属于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导致人类免疫缺失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失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1983年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Montagnier发现。 1、形态结构:球状,直径约100-120nm; 2、核心:两条相同的RNA链;同时含有反转录酶、RNA酶H等; 3、衣壳:两层衣壳,内层衣壳含p24蛋白,外层衣壳含p17蛋白; 4、刺突:糖蛋白(glycoprotein,gp)刺突,gp120和gp41,分子量分别为120 000和41 000,感染时首先通过gp120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再经膜融合进入。

5、病毒复制:典型的逆转录病毒复制方式;主要和人体CD4+T细胞结合并在其中复制。 6、培养:细胞培养可用T9、CEM等T细胞株;动物接种用黑猩猩。 7、抵抗力:较弱,56℃、30分钟下失活;20-22 ℃ ,可存活7天;0.3%双氧水、0.2%次氯酸50%乙醇可使灭活。 8、致病性和传播途径:导致CD4+细胞的损伤和破坏,临床症状为发热、咽炎、淋巴结肿、皮肤斑丘疹及粘膜溃疡。其传染途径为输血、注射传播、性接触、母婴传播等。 9、检查与防治:检测血清中的HIV抗体;控制血源、注射器的质量控制;性卫生和性道德教育;使用注射疫苗。

HIV可能致病机制 HIV侵入人体 HIV附着于B细胞表面 通过血液传遍全身 接近于T细胞时跳上T细胞 攻击杀伤T4细胞 机体丧失防御能力 全身机会性感染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