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病毒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病毒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病毒学

2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886年,A. Mayer 发现具有传染性的烟草花叶病;
1892年,D. Ivanovsky(俄国 伊万诺夫斯基 )烟草花叶病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 一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细菌毒素”或极小的细菌 1898年,M W Beijerinck(荷兰 贝哲林克 )对烟草花叶病病原体的研究结果: 能通过细菌滤器; 可被乙醇沉淀而不失去其感染性, 能在琼脂凝胶中扩散; 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不能被培养出来,推测只能在植物活细胞中生活; 比细菌小的具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contagium vivum fluidum)

3 filterable viruses(滤过性病毒)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1900年前后,包括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在内的 多种动植物疾病病原体的滤过性特性被证明。 filterable viruses(滤过性病毒) viruses(病毒) F W Twort(1915年)、F d’Herelle(1917年),分别发现 细菌(Shigella dysenteriae)病毒 bacteriophages Phago:“to eat” 噬菌体(phage) 1935年,W M Stanley首次提纯并结晶了烟草花叶病毒; Bawden等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本质为核蛋白; 1940年,Kausche首先用电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颗粒;

4 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病毒学(virulogy) : 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 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 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人及有益生物的病毒病害; 利用病毒对有害生物、特别是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发展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

5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1、特点 1)不具有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的特征。 2)一种病毒的毒粒内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 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 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 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 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极不完全,不含催化能量代谢 的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作用。 朊病毒甚至仅由蛋白质构成 例如一些简单的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coat)构成, 故可把它们视为核蛋白分子。 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没有自身的核糖体,没有个体生 长,也不进行二均分裂,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自身的 核酸复制,形成子代。 5)个体微小,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6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特点 病毒(virus)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体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具有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独特生物类群。 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

7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1、特点 单细胞微生物与病毒性质的比较 a DNA病毒和RNA病毒中的一部分;b 利福平可抑制痘病毒复制

8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迄今仍无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
2、定义 迄今仍无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RNA),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乃至几十万倍方可观察到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故称之为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 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9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一、病毒的形态学 病毒个体微小,能通过孔径为 um的细菌滤器,大小为纳米级,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一般大小范围在10-300nm。

10 个体小,必需在电镜下观察; 测量单位为纳米(nm,1/1000m) <50 nm 小型病毒 (HAV)
50 nm -150 nm 中等病毒(influenza virus) > 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

11 微生物的大小比较 不同病毒大小差别很大;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衣原体 390nm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30nm ) G A 葡萄球菌 (1000nm) D、乙脑病毒 ( 40nm ) F 牛痘病毒 300×250nm E、蛋白分子 (10nm ) B E C F、流感病毒 ( 100nm ) D G、烟草花叶病毒

12 (一)形态学术语 病毒粒子(viron):指成熟的,有感染性的和结构完整的病毒颗粒。
衣壳或壳体(capsid):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 衣壳粒(capsomer):构成衣壳的形态单位,由一条或数条相同或不同的多肽组成。 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复合体。 核心(core):主要为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 包膜(envelope):包被在病毒核衣壳外,油脂质和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的囊膜。 包膜粒子(peplomer)和刺突(spike):病毒包膜表面,向外突出的钉状病毒特异性糖蛋白为包膜粒子,它与无包膜病毒的衣壳表面的突起统称为刺突。

13 (二)、病毒的形态 病毒颗粒的形状大致可分球形颗粒(或称拟球形颗粒)、杆状颗粒和复杂形状颗粒(如蝌蚪状,卵形)等少数几类。

14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采用各种电镜技术观察毒粒的形态结构 Orf virus:口疮病毒(接触性脓疱皮炎病毒) (负染技术) Vaccinia virus 痘苗病毒 (投影技术) Ebola virus :埃博拉病毒(正染技术)

15 (三)病毒衣壳的对称型式 螺旋对称壳体 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双对称结构 衣壳结构类型

16 螺旋对称壳体: 亚基有规律地沿着中心轴 (核酸)呈螺旋排列,进 而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 稳定结构。 如烟草花叶病毒、狂犬病毒等。 Tobacco Mosaic Virus

17 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构成对称结构壳体的第二种方式是 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 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 封闭的蛋白质的鞘。 如腺病毒等。 Adenovirus

18 复合对称 具有双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其壳体
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 尾部呈螺旋对称。

19 二、病毒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基本结构

20 病毒体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病毒 包膜 壳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核样物)

21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核酸; 蛋白质; 脂类; 碳水化合物; 基本化学组成 毒粒 (化学组成) 病毒颗粒在化学上表现为核蛋白

22 1、 病毒的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一种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是RNA; 单链DNA(ss DNA); 双链DNA(ds DNA); 单链RNA(ss RNA); 双链RNA(ds RNA); 病毒核酸

23 1、 病毒的核酸 单链病毒核酸可按照它的极性(polarity)或意义(sense)进行分类。
有某些病毒的RNA是双意(ambisense),即部分为正极性、部分为负极性。

24 2、病毒的蛋白质 非结构蛋白 病毒蛋白质 结构蛋白 壳体蛋白; 包膜蛋白;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有一定功 能,但并不结合于毒粒中的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 结构蛋白 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 包膜蛋白; 存在于毒粒中的酶;

25 一般来说,病毒是不具酶或酶系极不完全的,所以 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和繁殖。
2、病毒的蛋白质 病毒结构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外壳,保护病毒核酸免受核酸酶及其它理化 因子的破坏; 2)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与易感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具 特异性亲和力,促使病毒粒子的吸附和入侵; 一般来说,病毒是不具酶或酶系极不完全的,所以 一旦离开宿主就不能独立进行代谢和繁殖。 3)决定病毒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4)构成毒粒酶,或参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如T4噬菌 体的溶菌酶等),或参与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病毒大分 子的合成(如逆转录酶等);

26 3、病毒的脂类:50~60%的磷脂及胆固醇 4、病毒的糖:以寡糖侧链存在或粘多糖存在 5、其他组成:丁二胺、亚精胺、精胺等阳离子化合物及金属 阳离子。

27 三、病毒的分类 病毒分类依据: 核酸类型与结构,如DNA/RNA,双链/单链,线状/环状,是否分节段等 病毒体的形态与大小 核衣壳的对称性和数目 有无包膜 免疫原性 生物学特性,如繁殖方式、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和致病性等

28 三、病毒的分类 (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 非细胞生物 亚病毒 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卫星RNA: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29 类病毒( Viroids) 很小 (200-400nt),杆状 RNA 分子,有二级结构 无衣壳或包膜 在核内增殖,严格细胞内寄生
多与植物疾病相关

30 类病毒(Viroid)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体 长50nm棒状RNA分子 179核苷酸半体 RNA由 180核苷酸半体 组成
Virus and Viroid Diseases of Potato

31 卫星病毒satellites 特点:1 是RNA病毒 ,500-2000bp 2 复制需要辅助病毒 3 与辅助病毒基因无同源性
4 所致疾病与辅助病毒无关 有两类:一类可编码自身衣壳蛋白 另一类为卫星病毒RNA分子

32 朊病毒(prion) : 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S.B.Prusiner发现羊瘙痒病是蛋白质侵染引起的疾病,并称为“Prion”即朊病毒。   现在已经发现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有羊瘙痒病、貂脑病、人的库鲁病(震颤病)和克──雅氏病。有人还推测人类的一些慢性退化性紊乱疾病,像早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是由朊病毒引起的。

33 朊病毒(prion,virino) 人 PrPc PrPsc 朊病毒的三维结构 疯牛病 牛 克病最初病例养殖场主 PrPc PrPsc
海绵状脑病 羊 肉 干 粉 疯牛病 病羊肉 病牛肉 不致病 克雅氏病 PrPc PrPsc 克病最初病例养殖场主 PrPc PrPsc 克病潜伏期可达数十年 朊病毒的三维结构 克病可通过血液传染

34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病毒缺乏生物细胞所具有细胞器、新陈代谢必须的酶系统和能量。其增殖,只能靠宿主细胞提供原料、能量、生物合成场所(细胞器),在病毒核酸指控下,合成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等成分,然后在宿主细胞内装配为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再以特定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感染其它易感细胞,病毒的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所需时间称为复制周期。

35 病毒的复制过程 dsDNA

36 病毒复制的过程 一、吸附 首先是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通过静电引力发生的非特异性吸附。其次是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有选择性和有特殊亲和力的特异性吸附。它是病毒感染具有明显选择性的理论基础。

37 二、穿入 ①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 如牛痘病毒 ②通过病毒与细胞膜融合后进入细胞,如疱疹病毒
③病毒与细胞膜上受体作用进入细胞,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④病毒直接完整进入细胞内,如呼肠孤病毒

38 三、脱壳 病毒脱壳包括脱去襄膜和衣壳两个过程 ①脱襄膜,有的在与细胞膜融合时发生并向胞浆内释放核衣壳如疱疹病毒;有的在吞饮泡内发生如痘病毒。
②脱衣壳,发生在吞饮泡内或细胞浆内。

39 四、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病毒基因组一旦从衣壳中释放后,就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的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 早期,病毒复制合成所必需的复制酶和一些抑制蛋白 生物合成阶段,病毒处于隐蔽期 根据病毒基因组如何转录成mRNA、如何指令合成蛋白质,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可基本归为6大类:双股DNA病毒、单股DNA病毒、单正股RNA病毒、单负股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和双股RNA病毒。

40

41 双股DNA病毒 复制 晚期mRNA 病毒DNA 子代病毒DNA 宿主细胞转录酶 早期mRNA 病毒结构蛋白 子代病毒子 早期蛋白(酶等)

42 单链正股RNA病毒 亲代病毒(+)ssRNA 早期蛋白 (-)ssRNA (+)ssRNA dsRNA复制中间型 (-)ssRNA
晚期蛋白 大量子代(+)ssRNA 装配子代病毒

43 单股负股RNA病毒 病毒自身携带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亲代(-ssRNA) (+)mRNA 蛋白质 (+)ssRNA
子代病毒

44 逆转录病毒 病毒RNA 逆转录酶 双股DNA 整合至宿主细胞(前病毒) mRNA 结构蛋白 装配子代病毒 RNA:DNA 转录酶 聚合酶

45 五、装配及释放 ①无襄膜的DNA病毒如腺病毒,核酸与衣壳在细胞核内装配,细胞溶解后一次释放。 ②无襄膜的RNA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与衣壳在细胞浆内装配,细胞溶解后一次释放。

46 ③有襄膜的DNA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在核内装配为核衣壳。释放方式有三种:一是移至核膜以芽生方式进入胞浆,获得核膜成分作为襄膜。并由此渐渐释放到细胞外;二是通过核膜裂隙进入胞浆,从胞浆膜上获得襄膜,沿核周围与内质网相通的部位从细内逐渐释放。三是复合病毒如牛痘病毒的DNA与蛋白质均在胞浆中合成,形成“未成熟颗粒”经再分化成为成熟颗粒,其中一部分通过细胞表面释放,大部分则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而扩散释。

47 一些带有囊膜的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当它们的核酸和衣壳蛋白组装完毕后,它们将以“出芽”的方式,包裹寄主细胞的细胞膜或核膜,从寄主细胞中释放出来。

48 引起爱滋病的病毒——人类免役缺陷病毒(HIV)
从淋巴细胞中释放出来

49 ④有襄膜的RNA病毒如副流感病毒,核酸与蛋白质在胞浆中装配螺旋状核衣壳,并在感染过程中使病毒特异性Ag成分(如血凝素、神经氨酸)整合于细胞膜上。当病毒以芽生方式通过细胞膜时,获得襄膜,并产生剌突。

50 Virus Obtaining Its Envelope from Host Cell Membrane by Budding

51 复制周期

52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培养病毒首先要培养病毒的宿主细胞。 病毒的培养:二元培养物法

53 组织培养(Organ and tissue culture) Organ culture 胚胎Embryo culture
病毒的培养 动物(Animals) 鸡胚(Embryonated eggs) 组织培养(Organ and tissue culture) Organ culture 胚胎Embryo culture Cell culture:原代细胞 传代细胞 双倍体细胞 动物病毒

54 常用的细胞培养

55 二、病毒在细胞内增殖 1、细胞病变 大多数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能引起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即产生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例如细胞聚集成团、肿大、圆缩、 脱落,细胞融合形成多核细胞, 细胞内出现包涵体(inclusion body),乃至细胞裂解等。 正常细胞 若标本经过适当稀释进行接 种并辅以染色处理,病毒可 在培养的细胞单层上形成肉 眼可见的局部病损区域,即 蚀斑(plaque)或称空斑。 CPE

56 2、红细胞吸附 某些病毒(如正黏病毒、副黏病毒等)感染培养的宿主细胞以后,宿主细胞表面可表达病毒特异性抗原成分血凝素,导致感染细胞能吸附红细胞。

57 3、形成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是病毒的聚集体; 是病毒的合成部位; 是病毒蛋白和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蛋白质 非病毒性包涵体,由化学因子或细菌感染形成

58 狂犬病毒包涵体(Negri body)

59 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60 4、细胞代谢改变

61 第四节 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特点: 可发生在不同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同种、同型、甚至是同株病毒之间; 先进入的干扰后进的; 死的干扰活的。
第四节 干扰现象和干扰素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时,可发生的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称之。 特点: 可发生在不同病毒之间,也可发生在同种、同型、甚至是同株病毒之间; 先进入的干扰后进的; 死的干扰活的。 意义: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阻止、中断发病,还可终止病毒的感染,导致宿主康复.构成了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 另外,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要避免干扰现象的发生.

62 (二)干扰机制 干扰素的产生; 竞争干扰; 改变宿主细胞代谢途径; 缺陷干扰颗粒。

63 二、干扰素 概念: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它因素如干扰素诱生剂,剌激脊椎动物组织细胞(体外或体内)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
产生机理: ⑴病毒与细胞DNA中干扰素基因的“抑制物”结合,从而消除抑制作用,导致产生特异性mRNA合成干扰素。 ⑵干扰素被释放以后进入另一个细胞,与细胞“作用因子约束物”结合导致产生干扰素。 “作用因子”:为合成抗病毒蛋白的密码 。

64 干扰素的性质 性质: 1、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合成受细胞基因组的调控 2、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无病毒特异性有种属特异性
3、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蛋白合成,而不具备杀病毒作用 4、还有抗肿瘤活性、调节免疫效应细胞的功能

65 作用机制: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不象抗病毒那样直接灭活病毒。干扰素对病毒体身没有作用,既不能直接阻止其吸附或穿入,也不能阻断释放,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附着于细胞的核蛋白体上,选择性地抑制病毒mRNA译制为病毒蛋白质,从而影响病毒结构蛋白和酶类的合成,使复制受到阻抑而呈现抗病毒的作用。即最初感染的细胞由于病毒核酸的剌激被诱导产生干扰素,它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并进入血液循环进入其它细胞。

66 作用机制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但对没有Ag性(或Ag很弱),故治疗病毒性疾病。亦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67 第五节 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在葡萄球菌和志贺菌中首先发现。 病毒的特性: 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分布极广

68 1915 年英国的Twort 在培养葡萄球菌的过程中,首次发现菌落上有透明斑出现。随后1917 年法国的Felix d‘Herelle 发现含有志贺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能被某种无菌的污水滤液所溶解,并使混浊的液体培养物澄清,将此种澄清液再过滤加到另一种敏感菌株的新鲜培养液中,获得了相同的结果。 他将这种能使混浊液体澄清的物质叫做“噬菌体”。后来他用志贺菌证实噬菌体具有治疗细菌病的作用,并分别用鸡的伤寒、兔的痢疾和人的杆菌性痢疾做治疗试验,都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从而初步证实噬菌体可作为细菌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因子。

69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 个体小(nm),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

70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结构 大多数噬菌体呈蝌蚪形 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

71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化学组成 蛋白质 构成噬菌体的头部的衣壳及尾部,包括尾髓、尾鞘、尾板、尾刺和尾丝,起着保护核酸的作用,并决定噬菌体外形和表面特征。

72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化学组成 核酸-遗传物质 基因组大小2~200Kb
核酸为DNA或RNA,大多数噬菌体的DNA为双链DNA,但一些微小DNA噬菌体的DNA为环状单链。多数RNA噬菌体的RNA为线状单链,少数为线状双链,且分成几个节段。

73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噬菌体 宿主菌 形态 核酸 T1-T7、λ、N4 大肠埃希菌 蝌蚪形 dsDNA,线状 P1 志贺菌 P22 沙门菌
SP01、SP82 枯草芽胞杆菌 Φ29 解淀粉芽胞杆菌 PM2 假单胞菌 微球形,有包膜 ΦX174、S13、M12、G4 微球形 ssDNA,线状 f1、fd、M13 丝形 MS2、f2、fr、Qβ ssRNA,线状 Φ6 dsRNA,线状,分成3节段

74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抗原性 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该抗体能抑制相应噬菌体侵袭敏感细菌,但对已吸附或已进入宿主菌的噬菌体不起作用,噬菌体仍能复制增殖。 具严格的活组织寄生性。 这种寄生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75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后果: 该类噬菌体称为烈性或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1) 噬菌体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 该类噬菌体称为烈性或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76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该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2)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与细菌DNA一起复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至子代细菌,细菌并不裂解。 该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77 二.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2、温和噬菌体 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的过程称为噬菌体复制周期\溶菌周期\裂解周期。
1、毒性噬菌体 2、温和噬菌体

78 1.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 噬菌体增殖过程:①吸附 噬菌体的尾 部与宿主菌 表面的噬菌 体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 的过程。

79 1.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 噬菌体增殖过程:②穿入 吸附---溶孔- --尾鞘蛋白 收缩---注入 核酸

80 1.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 噬菌体增殖过程: ③生物合成 以噬菌体核 酸为模板, 转录与翻译 合成噬菌体 蛋白质,复 制大量的子 代噬菌体。

81 1.烈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 噬菌体增殖过程: ④成熟与释放 装配—完整 成熟噬菌体- --一定数目-- -菌细胞裂解 ---释放成熟 噬菌体

82 烈性噬 菌体的 增殖 溶菌

83 2.温和噬菌体的溶原周期 温和噬菌体

84 整合在细菌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称前噬菌体(prophage)。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a )。 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裂解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裂解周期。

85 噬菌体应用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2、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工具 3、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86 噬菌体治疗

87

88

89

90 第六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分类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似 用理化因素使病毒丧失感染性的过程称灭活
第六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分类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似 用理化因素使病毒丧失感染性的过程称灭活 灭活后的病毒仍然保留其它生物学活性

91 1、温度: 病毒耐寒不耐热。大多数病毒可在4℃以下良好生存,尤其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196℃)下更能长期保持其感染性。而大多数病毒于55-60℃10-30min灭活,100℃迅速灭活。有的在室温下只能存活数小时(流感、麻疹病毒),有的在自然界中可存活数日或数月(肠道病毒群、肝炎病毒)。但猪瘟Vi可耐受50℃2h,70℃1h,100℃0.5-1h。

92 2、pH: 大多数病毒在PH6-8的范围内保持稳定。在PH<5.0>9.0的环境中迅速灭活。
病毒种类不同对PH的稳定性亦不同。例如呼肠孤病毒能抗PH3.0;口蹄疫病毒在PH6.0-6.5及8.0-9.0迅速灭活,猪水泡病毒在PH2.2,24h仍具有感染性。

93 3 、氧化剂: 多数病毒对氧化剂敏感,常用H2O2、K2MO4、漂白粉、碘化物等灭活病毒。酚可用于几种病毒的消毒,但不宜于脊髓灰质炎病毒。
4、甘油和抗生素: 常用50%甘油生理盐水并加“双抗”保存病毒病料。

94 病毒的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呼吸道:流感、腮腺炎、风疹virus 消化道:甲肝、脊灰virus
泌尿生殖道:乳头瘤virus(HSV) 皮肤外伤:狂犬病、HIV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风疹、疱疹、乙肝、巨细胞等virus

95 Virus的感染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根据病程 急性感染:潜伏短,发病急,病程短 多数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根据病程 急性感染:潜伏短,发病急,病程短 多数 持续性感染 慢性感染:慢性进行性 乙肝 潜伏性感染:反复发作 疱疹 慢发病毒感染:潜伏长发作急 疯牛病 根据感染部位 局部性感染 流感 全身性感染 脊灰

96 病毒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作用 宿主的免疫应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 杀细胞效应 细胞膜变化 形成转化细胞和包涵体 细胞凋亡 细胞染色体畸变
病毒出芽,宿主细胞肿胀 宿主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宿主细胞膜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形成转化细胞和包涵体 细胞凋亡 细胞染色体畸变 宿主的免疫应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 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缺陷

97 Virus感染的检查 检查对象 病毒本身 病毒抗原成分 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 初步判断:观察细胞病变、红细胞吸附现象等
检查对象 病毒本身 病毒抗原成分 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 初步判断:观察细胞病变、红细胞吸附现象等 快速诊断:用抗体血清(Ab)监测抗原(Ag) ELISA、电镜观察 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查: 检查抗体(Ab) 核酸杂交 PCR

98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99 大肠杆菌噬菌体

100 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

101 噬菌体生活周期 裂解 裂解性循环 溶源性循环 (自发几率10-2-10-5) 烈性噬菌体 吸附穿入 增殖 成熟
烈性噬菌体 吸附穿入 增殖 成熟 裂解 温和噬菌体 整合 同步复制 自发或诱导 (自发几率 ) 裂解性循环 溶源性循环 多次循环传代

102 噬菌体分离 可疑材料接种培养 过滤除菌 滤液(含多种噬菌体) 加指定宿主菌培养特定噬菌体 培养液变澄清-------分离噬菌体成功
溶菌空斑实验 空斑接种入相应宿主菌液培养 纯噬菌体

103 噬菌斑 噬斑 荧光假单胞菌

104 噬菌体的应用 噬菌体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 抗病毒药物和抗肿瘤抗生素筛选的模型; 发酵工业防治噬菌体污染。

105 流感病毒 正黏病毒,球形或丝状,有包膜。 (N1~9) (H1~13) 检查:病毒分离(鸡胚扩增),病人血清作血凝试验

106 肝炎病毒

107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HV)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 甲型肝炎病毒(HAV) 消化道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血液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HCV) 血液传播 丁型肝炎病毒(HDV) 血液传播 戊型肝炎病毒(HEV) 消化道传播

108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属于肠道病毒科的嗜肝RNA病毒属 +ssRNA,球形颗粒,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 一个血清型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属于肠道病毒科的嗜肝RNA病毒属 +ssRNA,球形颗粒,无包膜;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 一个血清型 引起急性甲型肝炎: 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 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年,且多为隐性感染 传染源:多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

109 5.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6.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检测: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 血清学检查: 抗-HAV IgM--早期诊断;抗-HAV IgG--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核酸检测 7.防治原则 减毒甲肝活疫苗 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110 HAV

11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属嗜肝DNA病毒科 全世界HBV携带者为3.5亿,我国人HBV携带率10% 临床表现多样性

112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完整的HBV颗粒亦称Dane颗粒,直径42nm 核心: DNA和DNA多聚酶 内衣壳:有HBcAg 和HBeAg 外衣壳:有HBsAg、 PreS1Ag 和PreS2Ag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过剩外衣壳组成 (3)管形颗粒:直径22nm,一串聚合的小球形颗粒

113

114 Dane 颗粒

115 HBV的小球形颗粒

116 HBV的管形颗粒

117 2、HBV基因结构  (1)HBV DNA是由长链L (负链) 和短链S (正链) 组成 (2)HBV DNA长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称为S、C、P和X区 S区基因:编码HBsAg、PreS1和PreS2 Ag C区基因:编码HBcAg和HBeAg P区基因:编码HBV DNA多聚酶 X区基因:编码X 蛋白

118 3、抗原抗体组成 HBsAg(+):表明机体感染HBV 抗–HBs(+):表明机体对HBV具有免疫力 HBcAg(+):血液中难以检测
表明病毒正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强 抗-HBcIgM(+):病毒正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强;急性期 抗-HBc IgG(+):表明慢性感染或恢复期 HBeAg(+):表明HBV正在体内复制,有传染性 抗-HBe(+):有一定保护性,预后良好(突变株除外)

119 4、抵抗力:强 高压灭菌 (121℃15min)可灭活HBV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均可灭活HBV
对75%酒精不敏感 高压灭菌 (121℃15min)可灭活HBV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等均可灭活HBV

120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 3、临床表现:多样性
无症状HBV携带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121 在清除病毒同时又导致肝细胞损伤 4、致病机制 :主要通过免疫病理损伤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1、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2、T细胞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3、CTL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免疫逃逸

122 免疫应答强弱与临床表现及转归关系 病毒数量不多,应答正常 急性肝炎 痊愈 病毒数量多,应答过高 重症肝炎 死亡率高
病毒数量不多,应答正常 急性肝炎 痊愈 病毒数量多,应答过高 重症肝炎 死亡率高 病毒不断复制及释放,应答过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123 5、HBV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 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17倍
X基因编码的X蛋白有反式激活作用,可反式激活原癌基因等,从而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转化。

12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方法:检测HBV抗原、抗体(两对半检测) 常用方法:RIA、ELISA法 检测项目: 临床意义: 实际用途:
诊断乙肝 判断传染性 了解预后 筛选献血员 流行病学调查

125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 -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HBV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肝(大三阳),传染性强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急性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者 乙肝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乙肝疫苗

126 2、血清HBV DNA检测 核酸杂交及PCR技术检测HBV DNA

127 四、防治原则 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 特异性预防 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包括HBsAg血源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 被动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4. 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

128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CV呈球形, +ssRNA;基因易变异 致病性 HCV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CV呈球形, +ssRNA;基因易变异 致病性 HCV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 大多数患者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较轻,90%以上的患者演变为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 3.诊断: 检测抗-HCV IgM 检测HCV RNA

129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缺陷病毒,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球形颗粒,核心含-ssRNA和HDAg ;衣壳为HBsAg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缺陷病毒,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球形颗粒,核心含-ssRNA和HDAg ;衣壳为HBsAg 致病性 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 感染形式: 共同感染 (coinfection):与HBV同时感染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在HBV感染基础上再感染HDV 4.微生物学检查法 检测血清中HDVAg或抗HDV 检测血清中HDV RNA

130

131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呈球形,+ssRNA,无包膜,表面呈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 仅一个血清型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呈球形,+ssRNA,无包膜,表面呈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 仅一个血清型 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 微生物学检查法 免疫电镜检查HEV颗粒 检测抗—HEV 检测HEV核酸

132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是一种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病毒。

133 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分为HIV-1,HIV-2 ) 引起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有三个特性:
获得性---艾滋病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后天获得。 免疫缺陷---AIDS的发病机理在于,HIV通过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易发生恶性肿瘤; 综合征---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复杂的伴随症状群。

134 HIV-1为主要流行病毒

135 HIV-2仅在少数地区(西非)

136 生物学性状 1、形态:球形(100~120nm) 包膜:糖蛋白刺突: gp120(刺突) gp41(跨膜) 结构 两条相同单股正链RNA
核心 核酸内切酶 逆转录酶

137

138

139

140

141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不耐热,56。C30MIN被灭活 室温保存活力7天 0.2%次氯酸钠 0.1%漂白粉 70%乙醇
50%乙醚 0.3%H2O2/0.5%来苏尔 处理5min,均有灭活作用 返回

142 致病机制 1.传染源:AIDS病患者、HIV感染者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同性/异性) 2)血源性 输血、意外受伤、静脉吸毒
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和脑脊液中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同性/异性) 2)血源性 输血、意外受伤、静脉吸毒 3)母婴传播 HIV抗体(+)母亲 胎儿感染率30—60%

143 HIV传播效率 传播方式 效率(1/100次暴露) 男 女 0.1 ~ 0.2 女 男 0.033~0.1 男 男 0.5~3.0 母 婴
男 女 0.1 ~ 0.2 女 男 0.033~0.1 男 男 0.5~3.0 母 婴 13~48 血液(血制品) 90~100

144 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 空气; 饮水、食物; 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 游泳池; 吸血昆虫和蚊子、跳蚤、虱子等; 有防护的照料、护理艾滋病人;
蹲式厕所及小便池。

145 疾病发生以前总是出现CD4+ 细胞的数量降低 当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另一种类型细胞数量的降低
免疫损伤机制 病毒破坏T(CD4+ T)细胞,大量T细胞死亡 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 疾病发生以前总是出现CD4+ 细胞的数量降低 当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另一种类型细胞数量的降低 CD8+ 细胞毒性杀伤细胞

146

147 致病过程 HIV 人体(病毒血症) 病毒gP120与CD4细胞(CD4分子)结合 HIV-RNA进入细胞(转为DNA)
1、HIV-DNA与宿主细胞DNA整合 长期潜伏 2、随细胞DNA转录,缓慢释放病毒 3、大量病毒同时产生 CD4细胞破裂

148 感染艾滋病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 4-8周- 诊断艾滋病 感染成功 急性期症状 出现症状 死亡 HIV抗体+ HIV抗体-
有症状 艾滋病 - 4-8周- 8-10 年 1年  0.5-2年  诊断艾滋病 感染成功 急性期症状 出现症状 死亡

149 感染特点 潜伏期长:6个月—20年,平均10年 典型病程: 急性期 潜伏期 AIDS相关综合征期 典型AIDS期

150 感染初期病毒大量复制,约2-3个月出现发热、咽炎、皮疹等,持续1-2周
急性期 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上潜伏下来,此期可长达6个月-10年 潜伏期 潜伏病毒被激活,大量繁殖引起免疫损伤,出现临床症状,即AIDS相关综合征期

151 AIDS相关症候群:持续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PLT减少、口腔和皮肤真菌感染(舌上白斑)或其他免疫缺陷表现。

152 消瘦

153 颈淋巴结肿大

154 恶性肿瘤:病人死亡重要原因之一,30%Kaposi肉瘤、恶性淋巴瘤
严重免疫缺陷→典型AIDS: 机会感染: 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有巨细胞病毒、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感染 恶性肿瘤:病人死亡重要原因之一,30%Kaposi肉瘤、恶性淋巴瘤 神经系统异常: 脑是HIV感染的重要部位,60%AIDS痴呆症,记忆衰退、偏瘫、颤抖、痴呆等 5年死亡率90%,多在发生临床症状2年内死亡。

155 艾滋病淋巴瘤

156 HIV and AIDS 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属感染是很常见的, 象鹅口疮(上图)尽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讨厌.播散性感染是少见的, 左图为念珠菌性肺炎,其类似于细菌性支气管肺炎.

157 流行病学调查 全世界每天大约有 16,000名新的HIV 感染者,90% 以上在发展中国家 非洲撒哈拉地区:
每年大约有1 百万新的AIDS患者出现 共约2500万人感染HIV 病毒 几个国家报告的HIV感染率达到 20-25% 以城市为甚. 赞比亚: 5名20岁左右的城市女孩就有一位HIV感染者

158 肯尼亚的一个不幸家庭,全家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其中一个已病发而死。

159   河南艾滋日历    ●上世纪90年代初,在“血浆经济”的致富口号下,河南村民纷纷加入卖血队伍,艾滋在卖血者中得以传播。   ●1994年开始,卖血者中陆续发现HIV感染者,并开始出现死亡。   ●2001年左右,部分地区开始对艾滋病人实施限定的免费治疗,这可以说是河南艾滋救治体制的雏形。   ●2004年2月,开始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艾滋防治体系。

160 6岁的吴素敏是上蔡县郭屯村最严重的艾滋病人

161 村民手里是HIV抗体阳性的化验单

162 微生物学诊断 1、HIV抗体检测:感染三个月后可测出 HIV抗体(+):感染HIV标志 ELISA等 先初筛试验:结果阳性者再做-确证试验:
2、HIV的Ag 3、HIV的核酸

163 特异性预防 目前尚无理想疫苗! 疫苗在研制中

164 治疗 药物治疗 1、核苷类逆转录酶 抑制剂(如AZT) 2、非核苷类逆转录 酶抑制物 3、蛋白酶的抑制剂

165 WHO建议采取预防HIV感染的综合措施 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认识爱滋病的传染方式及其严重性,杜绝吸毒和性滥交
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 对供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查,确保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

166 预防: 1、 已感染HIV的女性应避免怀孕、妊娠及哺乳,以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 2、 输血或器官组织的移植应作好术前的检验(无论供应者或受用者) 3、 使用彻底消毒的注射器 4、 皮肤或粘膜的破损伤口应避免接触感染者体液 5、 采取安全的性生活方式

167 SARS病毒

168 背景 SARS冠状病毒在种属分类上属于“ssRNA positive-strand viruses”家系的“Nidovirales”族中的“Coronaviridae”系。它是冠状病毒家族中新出现的一个子类(Figure.1)。全长29,736bp,已知有11个编码序列(cds),而其中的一个cds(putative orf1ab polyprotein)与鼠类的肝炎病毒(murine hepatitis virus)结构类似,依据鼠类的肝炎病毒的结构模式,推断出该段cds应该编码了14个蛋白质(Figure.2)。

169 形态结构 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病毒,直径多为60~120 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或纤毛状突起,长约20 nm或更长,基底窄,形似王冠,与经典冠状病毒相似。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较长而复杂,成熟病毒呈圆球形、椭圆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体在大小和形态上都有很大差异,可以出现很多古怪的形态,如肾形、鼓槌形、马蹄形、铃铛形等(Figure.3),很容易与细胞器混淆。在大小上,病毒颗粒从开始的400 nm减小到成熟后期的60~120 nm。。

170 生物学特性 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由RNA基因编码的多聚酶利用细胞材料进行RNA复制和蛋白合成,组装成新病毒并出芽分泌到细胞外。与以往发现的冠状病毒不同,利用VeroE6或Vero(绿猴肾细胞)细胞很容易对SARSCoV进行分离培养, 病毒在37℃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胞感染24小时即可出现病变,可用空斑进行病毒滴定,早期分离株的培养滴度一般可达1×106 pfu/ml左右。在RD(人横纹肌肿瘤细胞)、MDCK(狗肾细胞)、293(人胚肾细胞)、2BS(人胚肺细胞)等细胞系上也可以培养,但滴度较低。

171 室温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病毒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抵抗力下降,37℃可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60分钟可杀死病毒。 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4℃ 条件下作用24小时可完全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的消毒剂作用5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172 分子生物学特点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由大约30 000个核苷酸组成,与经典冠状病毒仅有约60%同源性,但基因组的组织形式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 基因组从5′到3′端依次为: 5′多聚酶SEMN3′。 5′端有甲基化帽子结构,其后是72个核苷酸的引导序列。基因组RNA约2/3为开放阅读框架(ORF)1a/1b,编码RNA多聚酶(Rep),该蛋白直接从基因组RNA翻译,形成多蛋白前体,后者进一步被病毒主要蛋白酶3CLpro切割,主要负责病毒的转录和复制。

173 Rep的下游有4个ORF,分别编码S、E、M和N四种结构蛋白,它们从亚基因组mRNA中翻译,亚基因组mRNA以不连续转录的机制合成,其转录由转录调控序列(TRS)启始,后者的保守序列为AAACGAAC。基因组3′端有polyA尾(Figure.4) 病毒包膜为双层脂膜,外膜蛋白包括糖蛋白S、M和小衣壳E蛋白 。病毒的模拟结构如Figure.5所示。

174 M糖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糖蛋白不同,仅有短的氨基末端结构域暴露于病毒包膜的外面。长而弯曲的螺旋状核衣壳结构由单一分子的基因组RNA、多分子的碱性N蛋白以及M蛋白的羧基末端组成。
S蛋白负责细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诱导中和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约 ~ ,包括胞外域、跨膜结构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质结构域。 Figure.5

175 在经典冠状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组成最小的装配单位,E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发挥关键作用,M蛋白对于病毒核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与其他冠状病毒不同的是,在S和E之间(X1274aa,X2154aa)以及M和N(X363aa,X4122aa,X584aa)之间有多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M和N之间还有少于50个氨基酸的多肽潜在编码序列(Figure.4)。同源性搜索结果表明,这些潜在多肽与任何其他蛋白都没有序列的相似性。

176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已经报道了多株SARSCoV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其变异程度不高,来自新加坡4株、加拿大1株、美国1株、我国香港2株、北京4株和广东1株共13个毒株中发现了129处变异。根据其进化树,可以将目前的流行株分为两个基因组:一组包括我国北京4个毒株(BJ01~BJ04)、广州1株(GZ01)和香港中文大学测定的1个毒株(CUHK),其他毒株属于另外一组。分析病毒的变异特征,有可能为追踪病毒来源提供线索。

177 Figure 2. SARS Genome 返回

178 Figure 1. A new member of Coronavirus family 返回

179 Figure.3 SARS冠状病毒的多形性 (A、B为负染电镜观察结果, C、D为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B、D示病毒的多形性) 返回

180 Figure.4 返回

181 Figure.5 SARS冠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 返回

182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物理因素:温度、射线 2、化学因素:脂溶剂、酚类、醛类、氧化剂与卤素及其化合物
(二)抗病毒治疗 1、核酸类药物 2、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3、免疫制剂 4、抗病毒基因治疗 5、中草药防治病毒感染

183 病毒感染的预防 减毒疫苗 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核酸疫苗 其他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疫苗等。

184 思考题 何为病毒、病毒粒子?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病毒粒子包括哪些基本结构? 何为病毒的包涵体、噬菌斑、噬菌体效价?
病毒核酸可分哪几种类型? 病毒的繁殖过程分几步来完成的? 何为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

185 鸡胚培养法的优点: 组织分化程度低 2. 有神经血管的分布及脏器的构造 3. 来源充足,操作简单 4. 胚体通常无菌
5. 对接种的病毒不产生抗体

186 鸡胚培养法的缺点: 病毒通常不能使鸡胚产生特异性的感染指征。 常规饲养方式的不足 培养病毒的种类有限

187 鸡胚的结构与生理 鸡胚由三个胚层发育而来,即外胚层,中胚 层和内胚层,它们构成了胚胎的组织与器官

188

189 鸡 胚 培 养 的 病 毒 接 种

190 (一)活胚检查 1.血管 2.胎动 3.绒毛尿囊膜

191 (二)实验材料 鸡受精卵, 照蛋灯, 打孔器或剪刀, 蛋盘, 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消毒酒精, 酒精灯, 石腊 病毒毒种用生理盐水稀释备用

192 (三)接种途径 尿囊腔接种 该途径一般用于病毒的(流感、新城鸡瘟病毒和腮腺炎)适应和传代。

193

194 尿囊腔接种

195 卵黄囊接种 该途径主要用于抗病毒(流感)的药物实验。

196 羊膜腔接种 该途径主要用于临床材料(如患者的鼻洗液及咽漱液)的病毒分离。

197 绒毛尿囊膜接种 该途径主要用于病毒滴定、中和试验和药物实验。

198 (四)收获病毒 鸡胚为活的有机体,因此要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动作要仔细,以免造成物理死亡。接种后24小时内死亡应不计结果。


Download ppt "第三章 病毒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