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發展取向的生涯理論 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前言 強調個人一生中整個發展歷程 發展歷程可依年齡而劃分為不同階段 各不同階段有應當完成的發展任務 任務的完成與否形成其不同程度的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 自我概念影響個人的職業選擇行為
兒童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主要是指自出生到12歲之間的生涯輔導 孩子在此階段有以下幾個特性 好奇心驅使其希望獲得新奇事物或知識 好奇心也許因物理及社會環境及身心發展而有所改變 新的刺激及慾望也許又增加了其好奇心 兒童的好奇心及幻想是值得被鼓勵的 好奇心也能促使兒童有不錯的探索行為
兒童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兒童階段的認知發展 兒童經常接觸的重要他人 感官(sensorimotor, 出生- 2歲) 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2-7歲)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歲)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2歲之後) 兒童經常接觸的重要他人 父母、老師、公眾人物 角色楷模對其生涯概念的發展影響頗大 模仿是兒童的重要學習行為
兒童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兒童的興趣發展 時間概念 對職業的想像,受到他們對工作世界的認識程度所影響,而這些認識可能逐漸形成他們所認為的興趣或偏好。 鼓勵兒童思索其興趣,可促進其此一階段的生涯成熟。 時間概念 能逐漸發展對未來意識(sense of future) 但,在兒童四年級之前,問他未來要接受什麼職業訓練是不實際的 個人對自我的概念(sense of self)在兒童晚期或青少年前期逐漸形成
青少年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青少年階段係指12至20歲階段之青少年 此階段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 同儕間的影響力逐漸大於來自家庭的影響力 歸屬感方面的需求使得青少年從眾性較為明顯 經常希望能擺脫來自父母的約束而追求獨立 在性別角色態度發展方面,對同性別的角色學習較多
成人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成人早期(20-24歲),以大學生為例,大學生的校園文化分七大類型學生(Astin, 1993)- 學者型的學生重視自己在學業方面的表現,對功課投入較多的時間,學術自尊也比較高 社會參與型的學生對社區活動較關心,花較多時間投入義務服務的工作,他們的社會價值或政治意識較其他類型的學生為高 藝術型的學生較重視才藝方面的表現及發揮 享樂主義的學生重視物質方面的享受,除了吃住條件不錯之外,也經常結伴出遊,或整夜喝酒、打牌、開舞會等等 領導人物型的學生通常自信心較高,覺得自己能受到大眾的歡迎,溝通能力不錯,領導能力也夠 重視地位追求的學生,會在自己所學領域用心,贏得師長及同領域已就業者的注意,並逐漸發展出專業能力,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無法對自己所學領域下承諾的學生,與自己所學科系關係微薄,也許會轉向其他領域發展,也可能就中途輟學
您是否已經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請在最適合你的選擇項前打勾(單選)﹕ 我還不確定以後要做什麼,而且也不需急著決定,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尚未決定職業方向,但即使是有足夠的探索,我也覺得很難決定。 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方向,我正感到疑惑,主要是因為探索還不夠。 我沒有經歷過困惑或無法決定的階段,但我知道以後要做什麼。 經過一陣子的懷疑及思考之後,現在已經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
五種不同類型的生涯決定型態 我還不確定以後要做什麼,而且也不需急著決定,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迷失方向) 我尚未決定職業方向,但即使是有足夠的探索,我也覺得很難決定。(焦慮性未定向) 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方向,我正感到疑惑,主要是因為探索還不夠。(探索性未定向) 我沒有經歷過困惑或無法決定的階段,但我知道以後要做什麼。(他主定向) 經過一陣子的懷疑及思考之後,現在已經決定了未來的職業方向。(自主定向)
成人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Marcia曾區分四種不同的生涯認定狀態 自主定向 他主定向 尋求方向(探索性未定向、焦慮性未定向) 迷失方向
成人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大專學生的生涯藍圖 在第一年裡,除了自己所就讀的科系之外,對整個職業世界的結構也應當有個概觀 第二年的學生應當對自己的生涯發展做出一個規劃,一方面可以透過職業方面的心理測驗讓自己對自己的興趣、能力、特質各方面有個清楚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對職業世界做更多的探索。 第三年,是大學裡最精華的時期,此時應當可以開始接觸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可以盡量嘗試而不必確定一定要往所嘗試的工作發展,但仍需培養足夠的責任感。 最後一年是真正準備就業的一年,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己能否順利畢業,其次就是準備畢業,讓自己具備進入就業市場應具備的資格。
成人階段之生涯發展特性 成人早期之後的階段(24-44歲),主要處於生涯發展的建立階段 生涯轉換對某些成人而言是另一項重要課題 四類轉換因素(Schlossberg, 1984) 預期當中的事件(畢業、婚姻、退休等) 不預期發生的事件(親人死亡、遭解雇) 長期性的苦惱(不合理的督導、為工作長途奔波) 未能如願的事件(想升遷卻不能、無法順利離開或進入某個職場)
生涯發展論代表人物與重要概念 代表人物 重要概念 E. Ginzberg 被視為是首先以發展性的觀點探討職業選擇行為的心理學家 Donald Super 自認是一位「差異性-發展性-社會的-現象學的-心理學家」,企圖汲取這四大學術領域中有關生涯發展的精義,以建構一套完整的生涯發展理論。 Gottfredson 描述人們如何被某些職業所吸引,以及個人 如何對可接受工作建立了界限,以及可容忍的 限制。
E. Ginzberg Ginzberg小組認為,職業選擇的確是一個發展性的歷程,強調職業選擇是一輩子的事,並且是與人終生的工作生活共存的。 學者 重要概念 E. Ginzberg 被視為是首先以發展性的觀點探討職業選擇(occupational choice)的心理學家。 Ginzberg小組認為,職業選擇的確是一個發展性的歷程,強調職業選擇是一輩子的事,並且是與人終生的工作生活共存的。 「職業選擇對一心想從工作上尋找滿意度的人而言,是一個終生的決定過程。這就使得他們再三地評估如何改善在他們多變的生涯目標與現實工作世界之間的融合度」 生涯發展歷程一般含括了六到十年的階段,開始於十 一歲而終止於十七歲,或是青少年初期。詳見下表: 時期 年齡 特徵 幻想(fantasy) 兒童(11歲前) 玩樂導向到工作導向 試驗(tentative) 青少年初期(11至17歲) 興趣、能力、價值、轉換 實際(realistic) 青少年中期(17至成人初期) 探索(exploration) 結晶化(crystallization) 特定化(specification)
學者 重要概念 Donald Super 自認是一位「差異性-發展性-社會的-現象學的-心理學家」,企圖汲取這四大學術領域中有關生計發展的精義,以建構一套完整的生計發展論。 Donald Super是20世紀具有影響力的一位職業理論家, 他的生涯發展多元化取向,首先反映在他對差異心理學或是特質-因素理論的興趣,他將他們作為評估的測驗工具,及相關基準發展的媒介。他認為差異心理學相當重要,因此他持續地增加與職業差異相關的人格、性向及興趣的資料,並將它視為對工作世界認識愈多時的一種持續性過程。 Super從1952年在APA提出了10個主張,後來擴展為14項。1976~1979旅居英倫期間,進行四年的跨文化研究,隔年提出「生活廣度與生活空間的生計發展觀」(life-span, 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直到1994年死亡為止,其卓越的貢獻是將真實生活現象應用在理論與諮商工作科學研究中。
Super的生活廣度與生活空間的發展觀 Super提出多項主張,形成生涯發展論的理論基礎: (Super’s Life Span, Life Space Career Theory) Super提出多項主張,形成生涯發展論的理論基礎: 項次 理論主張 一 Super 提出五個明確的生命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獨立發展任務。他也強調生涯型態(個體擁有工作或職業的原因),是決定於個人的多變性與環境的特徵。 二 二個主張討論到職業成熟的概念,個體容易去對抗環境的要求。 三 三個主張說明在工作中複雜因素和生活滿意度的處理。舉例來說,工作滿意是預言漸增的適應自我概念的履行和依賴與重要的其他生活角色的滿意。
Super的生活廣度與生活空間的發展觀 三個主張,說明職業發展是一個過程。 六個主張討論到自我概念的發展,以及職業選擇的履行。 (Super’s Life Span, Life Space Theory) 項次 理論主張 四 三個主張,說明職業發展是一個過程。 五 六個主張討論到自我概念的發展,以及職業選擇的履行。 六 自我概念、職業自我概念、拱門模型
五個生涯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獨立的發展任務 強調個體在他生活中擁有不同角色,這些重要角色越 過其生活廣度。 各階段是線性的,可預言的,但不是不變的。換句話 說,他描述每個人都會經過這些階段,但是每個人經 過的階段的型態、年齡都不同。亦即每個人都會以自 己的方法(態度、習慣)年齡來渡過這五階段。 每兩個變動的階段間會有一個小循環,或是各成長、 探索、建立、維持、衰退階段間的一個循環。
每個發展階段都有特有的發展任務。發展任務成功地 支配這些任務,在個體有效功能每一階段的他們的生 活角色,以及預備進入下一階段的任務。成功地對抗 每一階段要求。 職業的選擇與適應過程又構成一系列的生活階段—成 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試探階段又可劃分為幻 想期、試驗期和實現期。建立階段有可劃分為嘗試期 和穩定期。而且由一階段到另一階段的轉移期間,又 構成一小循環(亦即再成長 - 再試探 - 再建立)
Super考慮到職業選擇發展從其他生活角色來討論 “While making a living, people live a life”。Super描 繪個體擁有的六個角色有時同時發生。六個角色是: child、student、homemaker、worker、citizen、 leisurate。每個人持有多重角色,各角色互相作用。
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生涯彩虹圖是各階段與各角色的交互作用,可以去明 瞭特殊個案的各種角色。 生活廣度(Life span):作為早期描繪階段的象徵 生活空間(Life space):符合在生活中的各個時期執 行各角色的責任或義務 個體生活在這兩者交互作用之下。
Super藉著使用「生涯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示列了一 個生命階段的模型(發展階段理論與角色理論),這個雙向度圖 表的縱軸代表橫貫人的一生--生活廣度(life span),稱之為「最 大循環」(maxicycle),對應的各個生命主要階段則稱為「迷你 循環」(minicycles)。
五個生命階段(大週期) 1.成長(growth)(4~13歲),特徵是能力態度、興趣 以及自我概念相關之需求的發展。 2.探索(exploratory)(14至24歲),特徵是選擇範圍 縮小但是並未確立的試探階段。 3.建立(establishment)(25至44歲),特徵是經由工 作經驗的嘗試與穩定。 4.維持(maintenance)(45至65歲),特徵是為了改善 工作職位及狀況的持續性調整。 5.衰退(disengagement)(65歲以上),特徵是退休前 的考量,減少工作產出而終於退休了。
第二軸是--生活空間(life space),由一組職位和角色所組成。或者 指個人在各個發展階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兒童、學生、休閒者、 Supper(1990)的生計彩虹圖(life-career rainbow) 第二軸是--生活空間(life space),由一組職位和角色所組成。或者 指個人在各個發展階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兒童、學生、休閒者、 公民、工作者、夫婦、持家者、父母以及養老者。這些角色是在下列 的空間扮演的:家庭、社區、學校(專科與大學)及工作場所。
(1)因為人們可能同時在不同的空間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一個角色的成功將會激 勵另一個角色的成功。 此理論模式產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結果: (1)因為人們可能同時在不同的空間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一個角色的成功將會激 勵另一個角色的成功。 (2)在不同空間中的所有角色,都彼此互相的影響。
二個主張討論到職業成熟的概念 (一)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準備執行每一階 段的主要發展任務 -包括了態度因素和認知因素。 (二)職業成熟允許觀察者去評估個人發展頻率和階層, 成為生涯事件(主題),然而成人的職業概念較少 強調。( Super, 1996; Savickas,1994) Super(1996)以及Savickas(1994)討論到職業適配,定義 如「預備對抗工作的改變與狀況」。
三個主張說明在工作中複雜因素和生活滿意度的處理 (一)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係基於兩種情形而定: 1. 個人的工作與其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及價值等配 合的程度。 2. 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亦有賴個人在成長與探索經驗 上,是否讓自己覺得對所從事的工作或所擔任的任 務都覺得很稱職而定。 (二)工作滿足的程度與自我概念實現的程度成正比。 (三)對大多數人而言,工作與職業是人格組織的核心; 對少數人而言,則是處於人格組織的邊緣或不存 在。
三個主張說明職業發展是一個過程 職業發展是一個做各種決定的過程,而此過程最重要的意謂 著一個自我概念的履行。 (一)如同其他差異,每個人在能力、人格和價值觀三個項 目是有差異的。 (二)每個人在個性特質上各有所適,所以每個人均適合從 事多種職業。因此不是一個職業僅適合某一個體,更 不是僅有某一個體適合某一特殊職業。 (三)每種職業需要一些特別的能力、興趣與人格組型的要 求,但仍有很大的彈性,可以容許每個 人從事許多不 同的職業,也容許不同的個人來從事同樣的職業。
六個主張討論到自我概念的發展以及職業選擇的履行 職業選擇是:「職業本身」和「工作世界」二者間大部 分能有連續良好的配對的觀點。 這些主張背後是透過職業偏好和勝任能力來形成自我概念這些改變和發展結束於地位、社會學習結果,以及逐漸形成的生活廣度彼此間的交互作用影響。 職業選擇牽涉到自我概念,這自我概念包括客觀自我與主觀自我。生涯諮商師除了提供當事人客觀的資訊,亦需整合個體主觀的自我。
(一)個人的職業喜好、能力,工作與生活環境、自我概念會 因環境、時間與經驗的不同而改變所以職業的選擇與適 應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 (二)職業的選擇與適應過程又構成一系列的生活階段:成長 、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試探階段又可劃分為幻想期 、試驗期和實現期。建立階段有可劃分為嘗試期和穩定 期。而且由一階段到另一階段的轉移期間,又構成一小 循環(亦即再成長—再試探—再建立) (三)個人的職業或生涯發展模式的性質受父母社經地位、個 人心力能力人格特質和際遇的影響極大。
(四)每個人生活階段的發展,可藉著個人能力與興趣的成 熟及實際試探與自我觀念的發展而達成。 (五)生涯發展的過程,基本上是自我觀念的發展和實踐是 一種調和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自我觀念是在潛在的 性向中樞神經與內分泌狀況,擔任各種角色的機會, 以及長輩或同儕對其角色任務認同程度的評估等因素 的交互作用影響之下而發展。 (六)生涯發展過程是個人與社會環境之間自我觀念與現實 之間的一種調和過程,它只是一種角色扮演,此種角 色可能表現在 幻想中也可能表現在諮商晤談中或其他 實際生活的各種活動中。
自我概念、職業自我概念、拱門模型—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直是Super發展理論的核心 重點。 「自我概念」指的是個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境況的觀點 方法。 「自我概念」是一個結合體,其中包括了生物學特徵, 個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評估其他人對當事人的 反應等。 「自我概念的發展」就是自我差異、角色扮演、探索 以及現實面測試的一些過程。
(二)職業自我概念(vocational self-concept ) Super(1953)認為「職業發展」乃是「發展和實現自我概 念的過程」。 職業自我概念(vocational self-concept)是經由生理及心理 成長、對工作的觀察、與工作中的成人認同、一般環境及一 般的經驗所發展的。最終的目的是,自己與他人的相異及相 似點可以被同化,因為對工作的世界認知漸深而經驗更廣。 將形成更複雜的職業自我概念。 職業自我概念僅僅是整體自我概念的一部份,但是他卻建立 一個人在一生中將依循的生涯型態的驅動力。因此,個人會 在生涯上實踐自我概念,以提供最有效的自我表達方式。
(三)Super的「拱門模型」(archway model) 以描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所經歷到的不同角色的多變性。 此一模型的應用說明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會經濟上的決定因素 如何影響生涯的發展。 「自我」就是位在拱形門的最上方中央位置,而人格、需求、價值 觀、和興趣等代表個人對自己的理解和互動,這些認知理解在生命 全其中會有所改變。另外和社會的互動關係也產生了個人和家庭、 學校、同儕以及同事互動之間的自我概念的過程。 因為自我概念是個人看待自我和社會的觀點,所以是主觀的。和特 質因素理論完全不同,因為後者強調的是以客觀的外在測定方法來 衡量自我,如興趣量表和性向測驗等。
個人生理及心理特質,人格的變數,並導向成就。 社會性的因素,影響了社會政策及就業標準。 兒童至成年的發展性階段自我概念,以及已發展角色的自我概念,隨著個人在自我發 展中接觸了週遭的他人、想法、事物,互動的學習是形成拱門要點(自我)基礎概念。 個人生理及心理特質,人格的變數,並導向成就。 當個人運作 或成長時社 會性的因素 與個人的生 理及心理特 質會產生交 互的影響。 社會性的因素,影響了社會政策及就業標準。 Super的拱門模型(archway model)
Gottfredson的範圍界定說與妥協說( Gottfredson’s Theory of 一、「職業期望」與「職業抱負」 學者 重要概念 Gottfredson 結合與Super相類似的發展性階段取向,主要描述人們 如何被某些職業所吸引。以及個人如何對可接受工作建 立了界限,以及可容忍的限制。 Gottfredson的範圍界定說與妥協說(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一、「職業期望」與「職業抱負」 二、「職業偏好」 三、「職業選擇」 (一)「職業選擇」與「個人發展階段」 (二)「職業選擇」、「範圍界定」與「妥協概念」 (三)「職業選擇」與「自我概念」 四、相關研究
一、「職業期望」與「職業抱負」 Gottfredson 解釋個人從兒童時期、性別差異、歷程、社會 階層等來看為何其「職業期望」不同。 職業抱負(Vocational aspiration)的發展是Gottfredson (1981)理論的主題。結合與Super相類似的發展性階段 取向,他的理論主要係描述人們如何被某些職業所吸引。 Gottfredson的理論,述說職業抱負的發展受到其他社會因 素和性別角色社會化的交互影響。因此,它提供一個補充 配合Super的理論,換句話說,Super的理論比Gottfredson 的理論界定在主要生涯行為範圍的空間,更大生涯發展理 論。
(Vocational aspirations) 職業抱負 (Vocational aspirations) 現實選擇影響 結果 個人-環境適配 的一致性
(circumscription of aspiration) 二、「職業偏好」 自我概念發展過程中 漸增的抱負限制 (circumscription of aspiration) 融合了生理及心理成長所 伴隨而來的複雜性 職業偏好 第一階段:兒童因為基於固定的思考模式,而對職業有正面 的觀點。 第二階段:兒童對於偏好則有分析性的的評估,部分是基於 性別差異。 第三階段:兒童對於評估偏好加入了更多的評價標準。 第四階段:青年人對於自我、性別差異及社會階層,發展出 更深入的認知,這些與其他的一些標準一併被用 於評估職業偏好上。
三、「職業選擇」 與Super不同的是,Gottfredson認為職業選擇受到「社會 自我的履行」、「心理自我的履行」的影響。有關這部 分就是範圍界定:心理自我如興趣、價值不同,社會自 我如性別或階層不同。 Gottfredson聚焦在認知發展,如同小孩成長意識到在這 世界上他自己和他們的社會地位,排除不適合自我形象 的職業選擇。 對個人最好的決定是:與其是最可能的選擇(The best possible choice),不如是一個夠好的選擇(Good enough)。
認知發展 社會自我 的履行 心理自我 的履行 職業選擇 可接受到 排除不可接受 範圍界定 四個階層模式
(一)「職業選擇」與「個人發展階段」 一、Gottfredson認為個人的發展是經歷了下列四階段: 1. 大小及力量導向(3~5歲 ):思想過程已經形成,兒童已 對作為成人的意義有了一些概念。 2.性別角色導向(6~8歲 ):自我概念受到性別發展的影響。 3.社會評價導向(9~13歲 ):對於社會階級概念的發展,是 受到對情境中自我的覺察所影響,據以發展出對工作水準 的偏好。 4.內在、獨特自我導向(開始於14歲 ):內省思考更加地提 升了自我覺察及對他人的認知。個人對於在自我、性別角 色、社會階層內的職業抱負,將可達成更深入的瞭解。
(二)「職業選擇」、「範圍界定」與「妥協概念」 在此理論中,另一個獨特的因素是決定中的妥協(compromise) 概念。 個人發展前三個階段都在拋棄不可接受選擇的範圍,第四階段更 深一層開始妥協的過程。 妥協能去修正難達到的可接受範圍,引導到較少引人注意的可接 受範圍。 妥協過程三要素:性別型態、聲望與興趣範圍。
依據Gottfredson所言,妥協主要是基於有關職業或職業認知地圖 (cognifive maps)所形成的普遍化。每個人會發展出個別獨特的 地圖,但個人在評估異同點時,都會採用一般經由性別類型、 工作水準及工作領域所形成的普通方法。如此,個人對可接受 工作建立了界線,以及可容忍的限制。 範圍界定是由兒童狹窄的可接受的選擇範圍歷程,前進到排除不 可接受的選擇,詳見圖5.2。 Gottfredson強調範圍界定四個階層模式:強調兒童逐漸有能力去 抽象思考還強調選擇是漸進的和不可逆轉的。 在此理論中,另一個獨特的因素是決定中的妥協(compromise) 概念。
(三)「職業選擇」與「自我概念」 在職業發展中的自我概念是選擇生涯的主要因素,因為人 們要的工作是要能與他們的自我形象相符合的。但是自我 概念發展就職業選擇理論而言,是要更進一步加以定義的: 自我概念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個人的社會階段、智力水 準、以及其他性別類型的經驗等。 Gottfredson建議,社會經濟背景以及知識水準將大幅地影 響在優勢社會中個人的自我概念。當個人投入工作的世界 時,他們將選擇與自己的「社會空間」(social space)、 知識水準及性別相符合的職業。在Gottfredson的模型中, 社會階級以及智力一併整合於職業選擇的自我概念理論中。
Gottfredson表示人可能會因為某個職業的可接受度,或是 為了具有某種程度權威且合宜性別的工作,而放棄職業興 趣,與他們的職業選擇妥協。整體而言,個人較不願意 與工作水準及性別差異妥協,因為這些因素與自我概念及 社會認定是密切相關的。
職業階層壓力 (職業性別型態) (高) (可容忍努力範圍) 可容忍性別型態範圍 (理想抱負) (可接受範圍) (現實抱負) (可容忍階層範圍) (低) (男性) (女性) (職業性別型態)
相關研究 雖然Gottfredson理論的各種不同因素並未經過徹底的評鑑, 他提出了幾點可供評鑑的可能性。Hesketh、Elmslie及 Kaldor(1990)以九十位高中學生及七十三位對職業不滿 的成人,評估了Gottfredson的妥協理論。評鑑的結果顯示 ,在職業選擇中,興趣要比性別差異及權勢來得重要的多 。此時我們僅能假設性別差異、智力以及社會階級對職業 抱負的享程度,其對目標妥協的優先順序,需要更進一步 的標明及確認,如同他的結論所言,多數的人在十三歲時 會一句性別差異及權威而定出抱負及期望。
總結 一、生涯發展論綜合差異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自我心理 學以及有關職業行為發展方向的長期研究結果匯集而 成。本理論觀點在實證研究上獲得普遍支持(Opipow, 1983),七十年代美國推展的生涯教育亦受其影響。 二、Super對職業行為的研究造成很多貢獻,包括他提出的 發展階段:成長、探索、確立、維持與衰退。視自我 概念為確立一個個人將終生依循的生涯型態的關鍵力 量。
三、他於1951年設計了一個研究,以研究紐約Middletown 的九年級男孩的職業發展。那些被視為在九年集中職 業成熟的學生(基於他們的職業的知識、計劃與興 趣),在成長為青年成人時,明顯地較為成功。他的 結論建議說,生涯成熟和青春期中的自我覺察程度、 職業的知識,與發展出的規劃能力之間,有一個關係 存在。
四、優點 (一)Super理論,其內容範圍涵蓋了整個人生,由於社會變 遷快速,Super的生涯發展論中對中年期與老年期的發 展及適應,提出一些關鍵性的概念,如「中年危機」 等,讓學者可進一步的研究,而在建立與維持階段間 (35~45歲),再加上一個更新的階段,將使理論更趨 完整性。 (二)Super發展了許多量表來確認其理論構念的有效性,並 為諮商輔導提供了許多可用的工具。
(三)運用Super的人生角色和發展階段的概念,可以協助輔導 員了解各個年齡層的生涯發展問題。為在實際應用時, 宜以原有的發展階段、發展任務(生活廣度的部分)為 緯,彩虹圖的角色發展為經(及生活空間的部分),交 織成一個具體而微的生計發展參照架構,在輔導的過程 中,對促進個體的自我了解與自我實現,裨益甚大。 (四)相較於Super僅就童年期生涯發展模式提出一般的方法來 處理性別議題。Gottfredson的理論則顧及到童年期的性別 角色原型發展,並對性別角色原型和生涯抉擇者兩者之 間的關係做一假設。但兩者都強調生涯探索不應受到性 別角色原型的限制,應讓學生自由地發展各種興趣,不 以性別典型來區別,而這些概念會影響到孩子們的自我 概念及生涯抉擇的能力。
五、限制 (一)生涯發展似乎較忽略經濟與社會因素對生涯發展方 面的影響,且學習的因素與職業發展歷程的關係亦 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二)生涯發展論所涉及的範圍過於龐大,如人格發展、 生活方式、適應行為等皆包含在內,但變項彼此間 的關係過於複雜,以致使人不易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