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徐 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2015-11
最重要的新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出现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提出了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或征信、考信) 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 历史价值观
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 1、国际大背景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国和各国际组织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提升其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交流的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对国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2、国内背景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2012.11,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修养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014.4,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14.5.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要素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DNA)。 3、个体发展的需求。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是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的基础,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 4、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要素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关键(DNA)。 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开发、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重视。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研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务,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 2013年教育部成立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核心素养研制组”,他们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核心素养在三个领域的内容以及主要表现。 定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点: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的内容: 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修养:语言与沟通、科技与信息、人文与审美
三、对学科核心素养定义的确定: 1.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因此要确定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要求。 (1)从历史学科本质的角度来看,历史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规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2)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3、基于历史课程目标不断探索的实验基础。 系统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国内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含有我们今天所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些要素。如时序观念、历史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等等。 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也在不断深化,不断探索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学科目标,推动课程目标定位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方面,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再到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本次学科组提出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5个核心素养概念,皆基于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等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梳理与概括、继承与发展以及提炼与升华。
4、借鉴国际优秀成果和先进做法 历史学科组系统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历史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科核心能力或核心素养的界定与描述,发现各国各地区虽叙述各有不同,有些在素养的层次上存在差异,但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例如: (1)都将时序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有的还强调空间思维。 (2)都强调运用史料能力,要求收集、辨别、选择、使用证据提出历史主张。 (3)都要求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要求理解本国历史与他国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理解历史的联系与发展、延续与变革、原因与结果等。 (4)都要求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的能力。培养解释历史趋势,比较、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解释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5)都提出培养学生认同的重要性。包括个人身份认同,个人对地方、国家、国际的认同,对文化、意识形态的认同,爱国主义,对不同文化、种族、民族的包容,等等。 (一些国家如英国,特别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相互联系,如文化、宗教的多样性) 历史学科组合理吸收了国际上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我们的看法。
我们提出的5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这是经过反复研究、多次变化才提出的。 历史组从2014年作为试点,开始研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曾经提出5-8-5-5-7个: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发展意识、多元联系、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感。后合并为现在的5个。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过程 (部分过程)
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 素养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实事求是)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核心素养之间关联的说明: (1)时空观念:任何史事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解释和评判等都离不开时空观念。 (2)史料实证: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3)历史理解:对历史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历史有关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是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的。对史事的理解要建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 (4)历史解释: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的历史解释是学好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历史素养要综合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的解释与评判上。 (5)历史价值观:学会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最终是要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历史学科素养 跨学科表现 时空观念 可以关联地理学科。 史料实证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 历史理解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 历史解释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统计数据)等学科。 历史价值观 可以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
五、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什么是学业质量(Learning quality)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或学科的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多少;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 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水平。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划分: 说明: (1)标准分为4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 (2)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 (3)水平2是合格等级。 (4)水平1-4级,并不与具体的学段相对应,高一年级也可以达到4级,但高中毕业必须达到2级。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学科素养 水平等级 学科表现 时空观念 水平1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学科素养 水平等级 学科表现 史料实证 水平1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核心素养 水平等级 学科表现 历史理解 水平1 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 在对史事的叙述中,能够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水平3 能够理解某一史事所涉及的多种联系,以及不同史事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理解体现在自己构建的历史叙述中。 水平4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者的原意,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在理解史事多种联系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核心素养 水平等级 学科表现 历史解释 水平1 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 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
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 水平等级 学科表现 历史价值观 水平1 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水平2 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3 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水平4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学业质量标准汇总 将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同一水平汇总在一起,即,将水平一和水平一汇总在一起,水平二和水平二汇总在一起 … …就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汇总。
学业质量标准汇总:水平1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时空观念)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史料实证)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历史理解)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已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价值观)
学业质量标准汇总:水平2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时空观念)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史料实证)在对史事的叙述中,能够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历史价值观)
学业质量标准汇总:水平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时空观念)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史料实证)能够理解某一史事所涉及的多种联系,以及不同史事之间的联系,并将这种理解体现在自己构建的历史叙述中。(历史理解)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历史解释)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价值观)
学业质量标准汇总:水平4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时空观念)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史料实证)能够辨识历史叙述者的原意,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在理解史事多种联系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理解)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历史解释)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历史价值观)
六、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 1. 必修课: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 4学分,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的共同基础课程,是高中毕业的要求。在高一年级学习,经合格考试毕业。 课程内容:《中外历史纲要》(2学期) 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通史,因此设计了35个专题,注意与初中内容之间的梯度。
2.选修课 选修课0-10学分,分为选修Ⅰ(0-6学分)和选修Ⅱ(0-4学分)。 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是必修课的深化。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与高考有关) 3门课程,适当考虑与原课标的衔接,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每门课程2学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程》
七、教学提示与教学活动示例 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也设计了示例。 考虑到这次课程改革的幅度较大,为了“好用管用”,每门课程内容标准的后面,都设计了教学提示和教学活动示例。 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也设计了示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