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副住持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生死學系專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生死輪迴的 現代探索與解讀 佛光山寺副住持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生死學系專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人生的方程式 如何可解? 2
人生的方程式,雖然極其錯綜複雜,但精要地說,可以用十六字箴言來概括: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恩、怨、情、仇。 人生的方程式,如果放在「生命只有一生一世」的封閉思維架構中,那麼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此題無解」。 但是如果放在「十方三世」宇宙生命觀的宏觀開放思維架構中,則不但可解,而且帶來無限的希望。 3
數學、物理概念的啟示 在自然數系中:2 − 1 = 1,而1 − 2 = 無解 在整數系中: 1 − 2 = −1,4∕2 = 2,而 4∕3 = 無解 在有理數系中: 4∕3 = 1⅓,√4 = 2,而√8 = 無解 在實數系中:√8 = 2√2,而√−4 = 無解 在複數系中: √−4 = 2i, √ −8 = 2√2i
向量空間 複數系 實數系 有理數系 整數系 自然 數系
從數學方程式的定義域(domain)與數系集合(number set)的概念來看,在自然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整數系中可以有解;在整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有理數系中可以有解;在有理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實數系中可以有解;在實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複數系中可以有解;在複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向量空間中可以有解。
在低階的數系或定義域較小的集合中,看似無解的算式或問題,放在高階的數系或定義域較大的集合中,即有可能迎刃而解。換言之,當一個算式或問題看似無解,往往並非問題本身無解,而是所給的定義域太小。 同理,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二度空間來思考就可能不成問題。
二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三度空間來思考即可能迎刃而解;三度空間無解的問題,就需要放到四度空間(三度空間加上時間)去解決。 人生的問題也是一樣,在低階的思維層次看似無解的難題,提到高階的思維層次或放大視野來看,就不再是無解的難題,而很可能迎刃而解。人生視野的高度決定廣度,即王之渙的詩句所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生命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辯證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他的經典之作Being and Time (《存在與時間》)一書中說了一句名言:「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 toward-death) 。」 海德格的分析觀點等於預設了生命一世論的立場,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就成了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他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
假設生命只有一世的話,死亡的結局必然導致生命存在的斷滅,生命價值的失落,乃至生命意義的空虛,萬物之靈的人類,也終究將與草木同朽。 生命只有一世的話,對少數人來說,死亡或許是一了百了的解脫;但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死亡無異就是令生命灰飛煙滅的黑洞,我們所必然面臨的生離死別與悲傷哀痛,也終究成了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
如果生命有三世的話…
如果生命有三世的話,除了現在世外,還有已經歷的過去世,與將開展的未來世。 從三世生命流轉的觀點而言,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捩點。 是故,在此意義之下,吾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由此觀之,「死亡」一方面是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另一方面也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
肉體生命的有限 vs. 心性生命的永續 13
《唯識三十頌》 玄奘大師譯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捨。 14 14
(二) 生死流轉的生死觀 生命的流轉及其過程 ─ 生死輪迴,四有 次第循環,無始無終: 1. 生有:出生,眾生一期生命的開始。 2. 本有:從出生至死亡之間,眾生一期之 生命。 3. 死有:臨終及轉(往)生,眾生一期生命 的結束。 4. 中有:又稱「中陰」,死生之間的過渡 階段。 15 15
本有 中有 生有 死有 生有 轉大人 轉老人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受→愛→取 ─→有 ──→生 ─→老死 ↓ ↓ 觸 ↑ 16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有情生命的流轉,乃是生死交替循環,無有終始,是故生命的「斷滅」— 亦即絕對意義的死亡 — 不能成立;反之,「死有」— 亦即相對意義的死亡 , 則成為分段生死的轉捩點。 換言之,「死亡」只是一切眾生的無限生命,在跨越生死之際,所經歷的一種時空轉換狀態;從當世的角度觀之,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從來世的角度觀之,則是過渡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17 17
生命本來就是一種連續函數,「生」與「死」本來就是緊密相連的,但是我們的錯誤認知與觀念把它們割裂了,只要再轉一個念頭,就可以重新接上。 不單是佛教,從東西方各大宗教的教義帶給我們的智慧啟示,從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睿智箴言,我們內在的心性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但是很弔詭的,我們只是關注肉體的有限生命,而對於內在心性無限生命的經營卻沒有永續。 生命本來就是一種連續函數,「生」與「死」本來就是緊密相連的,但是我們的錯誤認知與觀念把它們割裂了,只要再轉一個念頭,就可以重新接上。 18
一言以蔽之,「輪迴(samsara)」是佛法對有情生命流程以及宇宙人生整體運轉的生態系統,所作的一種系統化的客觀性現象描述。 就佛法而言,「輪迴」一詞所蘊含的三世生命觀,是佛陀從現象上來觀察,對「有情生命」的「流轉現象」如實地觀照後所作的陳述,絕非迷信。絕大多數眾生不瞭解輪迴的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9
至於「死後的世界」,只是一種相對的說法而已,嚴格地說,所謂「死後的世界」與「生前的世界」是同在一個法界之內。 一般大眾皆誤以為「輪迴」之意涵,只是眾生在命終之後,依其個人的善惡業報,去投胎轉世。此一片面的理解並非生死流轉之整體正確意義,其實,「生死輪迴」是宇宙人生整體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生態系統」。
廣義而論,「輪迴」的真正整體內涵,具體地描述,就是在有情眾生的整體生命歷程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親身處於「輪迴的系統」之中,隨波逐流而不自覺,所以佛典中常用「生死大海」一詞來譬喻及描述,芸芸眾生身陷「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生死輪迴」漩渦泥淖中,卻渾然不覺的現實處境。 48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The View of Sustainability of Life 22
跨越時空的「生死流轉歷程」是以「三世生命觀」或「輪迴轉世」(梵語作 samsara)的過程,來解說有情生命的遷流現象與生死的奧祕。 一般大眾皆誤以為此一觀點是專屬於印度教與佛教生死輪迴說的教義內容。 23 23
其實不然,生命輪迴的說法是通於古今中外的,而不只是東方宗教文化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典籍中,原本就有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的概念與說法。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是輪迴說的提倡與擁護者, 大哲柏拉圖(Plato)亦承襲 其說,然而不幸為後世所 湮沒。
其實,早期的基督宗教並未排斥輪迴轉世的觀點與說法,在早期的《舊約》與《新約》聖經之中,皆有輪迴的文獻記載,早期教會的神父也接受輪迴的概念,不少聖徒更相信他們有前世與來生。 25 25
遺憾的是,《新約》聖經之中有關輪迴的文獻,卻被羅馬帝國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母后所下令刪除。 26 26
後來到了公元553年,輪迴的觀點與說法又被羅馬天主教會召開的第二屆基督教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判為異端邪說而徹底禁絕,因此輪迴說在西方一度成為絕響,導至歐美社會幾乎長達一千五百年都不相信輪迴。 27 27
然而近年來在心理諮商與精神治療的領域,由於催眠術的應用而有跨越前世今生的臨床報告,例如:美國Brian Weiss醫生所著的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廣受社會大眾歡迎。 輪迴轉世之說,一時之間彷彿突破了一般大眾所認為的宗教迷信之窠臼,而進入深層心理學/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與精神醫學的探索領域。 54 29
56 30
亨利‧福特的生命輪迴觀 Henry Ford (July 30, 1863 ~ April 7, 1947) 56 31
Henry Ford (亨利‧福特 ) 舉一個西方人相信輪迴的例子,出自英文版的《維基百科》網路,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 (Henry Ford) 確信他有前世的生命,他的前一世是在美國南北戰爭蓋茲堡戰役中陣亡的一位士兵。 根據1928年8月26日出刊的San Francisco Examiner (《舊金山訊問報》),刊載了一段福特訪談,透露了他自己的輪迴轉世信念: 57 32
我二十六歲的時候,接受了輪迴轉世的理論,這個觀點與宗教信仰無涉。 I adopted the theory of Reincarnation when I was twenty-six. Religion offered nothing to the point. 我二十六歲的時候,接受了輪迴轉世的理論,這個觀點與宗教信仰無涉。 Even work could not give me complete satisfaction. 甚至於工作都不能讓我完全滿足。 58 33 33
假如我們無法將一世生命中所累積的經驗運用到下一世的話,工作是徒勞無用的。 Work is futile if we cannot utilize the experience we collect in one life in the next. 假如我們無法將一世生命中所累積的經驗運用到下一世的話,工作是徒勞無用的。 59 34
當我發現輪迴轉世的道理時,就好像得知了一項宇宙的藍圖,讓我了解到有機會去實現我的想法。 When I discovered Reincarnation it was as if I had found a universal plan I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a chance to work out my ideas. 當我發現輪迴轉世的道理時,就好像得知了一項宇宙的藍圖,讓我了解到有機會去實現我的想法。 59 35
時間不再是有限的了,我不再是時鐘上指針的奴隸。 Time was no longer limited. I was no longer a slave to the hands of the clock. 時間不再是有限的了,我不再是時鐘上指針的奴隸。 Genius is experience. Some seem to think that it is a gift or talent, but it is the fruit of long experience in many lives. 所謂天才只是經驗,有人似乎認為那是天賦才能,但是我認為那是在多生多世中長遠經驗所累積的果實。 60 36 36
Some are older souls than others, and so they know more. 有些人的靈魂跟其他人比起來較為老練,所以他們知道的比較多。 The discovery of Reincarnation put my mind at ease. 輪迴轉世的發現讓我心安了。 61 37 37
如果你保留一份這段談話的紀錄,寫下來好讓人們都心安。 If you preserve a record of this conversation, write it so that it puts men’s minds at ease. 如果你保留一份這段談話的紀錄,寫下來好讓人們都心安。 I would like to communicate to others the calmness that the long view of life gives to us.” 我很樂於將生命的長遠觀所帶給我們的心安傳達給其他人。 62 38
福特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運用裝配線來大量生產汽車的人,從此革命性地改變了現代交通工具的面貌。 福特是企業家而非宗教徒,他所表述的生命輪迴觀點,無關宗教信仰,而是建立在一種「個體的生命經驗可以生生世世延續傳遞」的生命永續時空結構上,其論點透露出一種突破一世生命侷限而無限永續開展的可能性,極具生命教育的啟發性。 63 39
65
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KYWpdgBc4 74 43 4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u5QQcBhCU 44
生死輪迴問題 45
問: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存在? 答:如果你能了解為什麼連續劇的收視率會那麼高,你就可以了解世間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存在;實在是因為芸芸眾生極度喜歡演這場生死大戲與輪迴之劇碼了,並且還執著於人物的塑造、角色的扮演、場景的佈局、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反應…等等。而且愈是婉轉曲折、緊張刺激,收視率就愈高,如果平淡無奇,就乏人問津了。 46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研究與探索,我發現大多數人其實是不喜歡過「安寧幸福」的日子的,因為那太無聊了。 再者,上演的戲碼還不能過於單調平淡,一定得要「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出人意表、宛轉曲折、扣人心弦、柔腸寸斷、賺人熱淚、高潮迭起」,演起來才精彩,看起來才過癮,大夥兒樂此不疲,捨不得不一場接著一場演哪!─ Bravo! Encore!。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研究與探索,我發現大多數人其實是不喜歡過「安寧幸福」的日子的,因為那太無聊了。 怪不得白居易要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47
問:如果真的有前世今生,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了呢? 答:不記得才好啊!難道你不想忘掉那些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嗎? 分析:對絕大多數芸芸眾生而言,不記得前世,對今生比較好,不用背負過去世所累積的恩怨情仇。其實遺忘是一種維持身心健康的保護機制,這樣我們當下的日子才會過得比較自在,否則「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日子就很難捱了。 48
問: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答:當然可以,不僅是來生,就是現在這一生也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問:怎麼可能?那我真是選錯了! 答:沒錯!(此中有深意,參!) 分析:這種生命選擇的奧秘,就在於我們被自己的人格特質、心理性向、行為慣性…等所制約(be conditioned)而不自覺,以致陷入自我預設的生命牢籠,此即佛法所講的惑業苦。 49
當然任何選擇行為所牽涉的心理過程和社會機制非常複雜,譬如選學校、找對象、買賣房子、選舉投票…等等,但是最後要對選擇行為負責的,還是自己。 我們這一生的種種,不也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嗎?諸如:我們所選擇的專業學科、職業、朋友、配偶、生涯規劃、生活方式、消費採購、衣著打扮…等等,哪一樣不是自己的選擇? 當然任何選擇行為所牽涉的心理過程和社會機制非常複雜,譬如選學校、找對象、買賣房子、選舉投票…等等,但是最後要對選擇行為負責的,還是自己。 至於來生,諸佛菩薩是「乘願再來」,而凡夫俗子卻有不少是「趁怨再來」。 50
生死的超克與境界 凡夫:貪生怕死 (生死流轉) 自尋煩惱 → 醉生夢死 二乘:厭離生死 (不受後有) (羅漢) 斷除煩惱 → 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 (生死一如) 慈悲大願 → 出生入死 51
真誠擁抱生命, 坦然面對老病; 自在迎接死亡, 永續經營來生。 52
活得充實而精采, 老得成熟而睿智; 病得深思而豁達, 走得瀟灑而無憾。 53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室 秘書 楊先生 a123@nhu.edu.tw g960104@gmail.com 54
敬祝大家 福慧雙修‧生死自在 謝謝聽講 敬祝大家 福慧雙修‧生死自在 謝謝聽講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