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书 周德庆 著:微生物学教程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编:微生物学.(第二版) 无锡轻工业学院编: 微生物学. (第二版)
绪 论 五、 绪 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五、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命名 五、 绪 论 绪 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四、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五、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命名 学 习 要 求 绪论部分是微生物学的概要介绍。要求学生: 掌握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那些物种; 了解 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整个生物学界中的 地位和作用; 认识 微生物学在发酵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性; 了解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树立学好微生物学的 信心。 本 章 重 点 微生物的定义及种类 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微生物的分类
一、什么是微生物 定义: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原核细胞型:(procaryotae)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 真核细胞型: (eucaryotae) 真菌(霉菌、酵母、蕈类)、原生动物、藻类。 非细胞类: (no cell) 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尽管微生物类群庞杂,但它们都是较为简单的、低等的生命形式,生物学特点比较接近,对它们的研究方法也很相似,故将它们统统放在微生物学中加以研究。
二、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微生物学分科: ◆按基本问题分: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 ◆按研究对象分: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噬菌体学等。 ◆按应用领域分:工业~、农业~、医学~、食品~、石油~、土壤~、海洋~、环境~、发酵微生物学等等。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 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的研究内容: 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2) 应用领域—医疗卫生保健、工农业生产、能源、资源、石油和金属矿藏开采、食品加工与保藏、环境保护等。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 微生物学的开端 (二)微生物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三)现代微生物学阶段
(一) 微生物学的开端—列文虎克 (17—19世纪) 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巴斯德 巴斯德 曲颈瓶实验 1、否定了生命“自然发生”学说; 2、解决了当时工、农、医方面提 的许多难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2、解决了当时工、农、医方面提 的许多难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3、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4、创造了一些微生物学实验方法,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曲颈瓶实验
柯赫 柯赫(Koch) 1、发现了许多病原菌,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 2、发明了固体培养基,提出了纯培养的概念和方法; 3、创造了细菌染色的方法. 柯赫(Koch)
(二)微生物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 特点;微生物学对实践的联系的各个方面,都发展非常快。
(三)现代微生物学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特点: 1、微生物学同相邻的兄弟学科(生物化学、遗传学)的联系非常紧密,由此诞生了新学科—分子生物学; 2、微生物学与工程紧密联系,为微生物学的实际运用打下前景.
四、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特点 在整个生物界中,各种生物的体形大小相差极大。植物界中最大的是一种红杉,高达350m,动物界中的蓝鲸长达34m,而最小的病毒如双生病毒只有12~18nm长。体形大小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一系列其它性状的质变。微生物一般是指体长在0.1mm以下的任何生物。生物界体形的大小可以从以下标尺上看出 (图1-1)。 微生物由于其体形都极其微小,因此具有以下五个共性,即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 1. 体积小、面积大 病毒——﹤0.2 m 杆状细菌——0.5×2.0 m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0.2~0.5 m 微生物个体都极其微小,测量单位是微米或纳米; 各类微生物个体大小的差异十分明显; 放线菌——菌丝直径 霉菌——菌丝直径 2~10m 酵母——1—5×5—30 m
1. 体积小、面积大 比面=面积/体积 表1-1 对1cm3正立方体作10倍系列三维分割后的比表面积变化 乳酸杆菌 120,000 乳酸杆菌 120,000 豌豆 6.0 鸡蛋 1.5 体重200磅的人 0.3 有利于物质交换和能量、信息的交换; 微生物一系列属性均与此特点密切相关 1. 体积小、面积大 物体的体积越大,其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越小。 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仅1μm3左右,而其比表面积却极大。 这样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就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也是赋予微生物具有五个共同特点的本质所在,由这一点可以发展出一系列其它共性,这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具有巨大的营养物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接受面。 表1-1 对1cm3正立方体作10倍系列三维分割后的比表面积变化 边 长 立方体数 总表面积 比表面积 近似对象 1.0cm 1 6cm2 6 豌豆 1.0mm 103 60cm2 60 细小药丸 0.1mm 106 600cm2 600 滑石粉粒 0.01mm 109 6000cm2 6,000 变形虫 1.0m 1012 6m2 60,000 球菌 0.1m 1015 60m2 600,000 大胶粒 0.01m 1018 600m2 6,000,000 大分子 1.0nm 1021 6000m2 60,000,000 分子
2 吸收多,转化快 #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 #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 2 吸收多,转化快 #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 #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 #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 ※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小时内就可以分解相当于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生乳酸; ※1公斤酵母菌体,在一天内可发酵几千公斤的糖,生成酒精; 这讲的是微生物的代谢能力 微生物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能够与周围环境迅速地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生物界的普遍规律:某生物个体越小,其单位体重消耗的食物越多; 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 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 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 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动物的代谢强度大几千倍到几百万倍。 ◆这一特性为它们的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吸收营养物的速度极快,从而保证了细胞快速转化作用的原料供应。 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小时内分解的乳糖可达其自身重量的1,000~10,000倍; Candida utilis (产朊假丝酵母) 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比食用肉牛强10万倍; 一些微生物的呼吸速率比高等动植物组织也强得多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为它们的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而使微生物能够更好地发挥“活的化工厂”的作用。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利用它们的生化转化能力。 表1-2 一些微生物和动植物组织的比呼吸速率 生 物 材料 名 称 温 度(℃) -QO2* Azotobacter (固氮菌属) 28 2,000 Acetobacter (醋杆菌属) 30 1,800 Pseudomonas (假单胞菌属) 30 1,200 面包酵母 28 110 肾和肝组织 37 10~20 根和叶组织 20 0.5~4 * -QO2 为每小时内每毫克微生物干重所消耗的O2的微升数。
3 生长旺,繁殖快 ★例如: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在最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细胞就能分裂一次。 3 生长旺,繁殖快 ★例如: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在最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细胞就能分裂一次。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为108~109个/ml。 ★谷氨酸短杆菌:摇瓶种子→50吨发酵罐:52小时内细胞数目可增加32亿倍。 3 生长旺盛,繁殖快 微生物能快速吸收同化营养物,其生长速度也相当快。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在最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细胞就能分裂一次。 按每2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每昼夜分裂72次,则一个细胞经过一昼夜培养,其后代数为272=4.722×1021 个(重约4722吨),培养48小时为2.2×1043个 (约等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和实验中,微生物不可能长时间维持这种高速生长,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指数生长速度只能维持数小时,所以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仅能达到108~109个/ml。 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就可以: 实现发酵工业的短周期、高效率生产。例如生产鲜酵母时,几乎12小时就可以收获一次,每年可以收获数百次。任何其它农作物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复种指数”。这一特点对缓和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危机也有重大意义。例如一头500kg重的食用牛,每昼夜从食物中浓缩的蛋白质只有0.5kg,而同样重量的酵母菌,只要以粗糖液和氨水为主要养料,在24小时内即可合成50,000kg优质蛋白质。 使它成为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材料。使用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可以大大缩短科研周期,节省研究经费,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同时那些危害人、畜和植物的病原微生物或是物品发生霉腐的霉腐微生物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需要认真对待。 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 例如: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每分裂一次的时间是12.5—20分钟。如果按20分钟分裂一次,即繁殖一代,则24小时可繁殖72代。 理论上:一个菌体24小时可繁殖272个菌体,即4722×1021个后代,总重量可达4722吨。 实际上:细菌以几何级数速度生长只能维持数小时。 ★利用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就可以: 实现发酵工业的短周期、高效率生产。例如生产鲜酵母时,几乎12小时就可以收获一次,每年可以收获数百次。
表1-3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表1-3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表1-3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微生物名称 代时 每日分裂次数 温度 每日增殖率 乳酸菌 38分 38 25 2.7×1011 大肠杆菌 18分 80 37 1.2×1024 根瘤菌 110分 13 25 8.2×103 枯草杆菌 31分 46 30 7.0×1013 光合细菌 144分 10 30 1.0×103 酿酒酵母 120分 12 30 4.1×103 小球藻 7小时 3.4 25 10.6 念珠藻 * 23小时 1.04 25 2.1 硅藻 17小时 1.4 20 2.64 草履虫 10.4小时 2.3 26 4.92 * 为念珠蓝菌属 (Nostoc) 的旧称,与细菌同属原核生物。 表1-3 若干微生物的代时及每日增殖率
4.种类多、分布广 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分布广:如: 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 地层下128米和427米 沉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的种数,据1972年: 类型 低限 倾向种数 高限 病毒与立克次氏体 1,217 1,217 1,217 支原体 42 42 42 细菌与放线菌 >1,000 1,500 1,500 蓝细菌 1,227 1,500 1,500 藻类 15,051 23,100 23,100 真菌 37,175 47,300 68,939 原生动物 24,068 24,068 30,000 总数 79,780 98,727 127,298 ★5 分布广,种类多 高等生物的分布区域常有明显的地理限制,要扩大分布范围往往要靠人类或其它生物的散播。而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故可以到处传播,地球上除了火山口以外,从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甚至岩石圈都能找到微生物的踪迹。 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广泛,充满地球。 在人和动植物的体内外、土壤、江、河、湖、海、温泉、雪山、岩石、沙漠、空气等中到处都有微生物。 如:△万米深海中的硫细菌; △几万米高空中的细菌和真菌; △地层下128米和427米沉积岩中的细菌。 我们认识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植物约有50万种,微生物约有10万种。 ★种类多的主要表现: 种类多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和种数多。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之多是动、植物所不能比拟的: 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的能力是微生物所特有的;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方式多种多样,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各种厌氧产能途径; 生物固氮作用; 合成各种复杂有机物的能力; 对复杂有机物分子的生物转化能力; 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 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 独特的繁殖方式——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的复制增殖等。 微生物能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色素,毒素以及各种细胞内外的酶类等蛋白质。据报道,到1978年为止已找到5,128种抗生素,其中由微生物产生的就占4,973种,占97%;据1984年的报道,人类已找到9,000种抗生素。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的种类也极其丰富,仅“工具酶”中的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在各种微生物中就已发现了1,443种 (1990年初)。由此可知微生物代谢产物种类之多。 ★表1-5 主要微生物的种数 * 种 数 低 限 倾向性种数 高 限 病毒与立克次氏体 1,217 1,217 1,217 支原体 42 42 42 细菌与放线菌 1,000 1,500 1,500 蓝细菌 1,227 1,500 2,500 藻类 15,051 23,100 23,100 真菌 37,175 47,300 68,939 原生动物 24,068 24,068 30,000 总计 79,780 98,727 127,298 由于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比动、植物晚得多,加上鉴定种的工作以及划分种的标准较为困难,所以首先着重研究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那些种。目前比较肯定的微生物种数约为10万种,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微生物的新种、新属、新科乃至新目、新纲屡见不鲜。即使是发现最早的较大型的微生物——真菌,现在还以每年约1,500个新种的速度递增。 从微生物的分布广、种类多这一特点可以看出,微生物的资源非常丰富,然而据估计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微生物仅占已发现微生物种数的不足1%。因此在生产实践和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利用微生物的前景十分广阔。 更重要的是在于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
5.易变异、适应强 ★突变频率一般为10-5~10-10,但因繁殖快,数量多,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因而在短时间内可出现大量变异的后代。 ★青霉素产量变异、耐药性变异举例 例如,青霉素生产菌 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的产量1943年为每毫升发酵液中含20单位青霉素,40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积累,加上发酵条件的改进,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发酵水平每毫升已超过5万单位,甚至接近10万单位。微生物的数量性状变异和育种使产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微生物发酵工厂都十分重视菌种选育工作。 ◆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灵活的代谢调控机制,并有很多种类的诱导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高温 250℃或300℃某些硫细菌可以生长; 低温 0到-196℃(液氮)大多数细菌能存活; 强酸 5%—10%的硫酸,氧化硫硫杆菌可生长; 强碱 pH值为9—11,某些曲霉和青霉可生长; 高盐 接近32%的饱和盐水,一些嗜盐菌可生长; 此外,有些微生物在抗干燥、辐射、耐压、耐缺氧、耐毒物等方面都有很强的适应性。 ★4 适应性强,容易变异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这是高等动植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微生物的体积小而表面积极大。估计一个微球菌 (Micrococcus sp.) 的细胞仅能容纳10万个蛋白质分子,而一个体积比微球菌稍大一些的E.coli细胞却含有2,000~3,000种不同蛋白质。因此细胞内部暂时不用的蛋白质不能总是贮存着。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灵活的代谢调控机制,并拥有种类繁多的诱导酶 (可占细胞蛋白质含量的10%)。 ◆遗传:指的是生物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特性。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在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上发生了改变。 变异的特点是在群体中以极低的几率出现, 突变频率一般为10-5~10-10 变异使得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性状面有所改变,形成新的性状;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形成各种具有特异抗性菌株的原因 微生物的个体多为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胞结构,它们通常是单倍体,加上它们具有繁殖快、数量多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即使其变异频率非常低(一般为10-5~10-10),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 最常见的变异形式是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到任何性状,包括形态构造、代谢途径、生理类型、各种抗性、抗原性以及代谢产物的质或量的变异等。 ★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举例 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堪称生物界之最。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例如: 海洋深处的一些硫细菌可以在250℃甚至在300℃的高温下正常生长; 大多数细菌能耐受0~-196℃ (液氮) 的任何低温,甚至在-256℃下存活; 一些嗜盐菌甚至在~32%NaCl的饱和盐水中正常生活; 许多微生物尤其是产芽孢的细菌可在干燥条件下长时间保藏; Thiobacillus thooxidans (氧化硫硫杆菌) 是耐酸菌的典型,它的一些菌株能生长在5~10%的硫酸中; 有些耐碱的微生物如 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脱氮硫杆菌) 的生长最高pH值为10.7,有些青霉和曲霉也能在pH9~11的碱性条件下生长; 在抗辐射能力方面,人和哺乳动物的辐射半致死剂量低于1,000R,E.coli为10,000R,酵母菌为30,000R,原生动物为100,000R,而抗辐射能力最强的生物——Micrococcus radiodurans * (耐辐射微球菌) 则达到750,000R; 在抗静水压方面,酵母菌为500个大气压,某些细菌、霉菌为3000个大气压,植物病毒可抗5,000个大气压。地球上大洋最深处为关岛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达11,034m,压力约为1,103.4个大气压,可是仍有细菌生存着; 耐缺氧、耐有毒物质等特性在微生物中也是极为常见的。 ★——青霉素产量变异、耐药性变异举例 例如,青霉素生产菌 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的产量1943年为每毫升发酵液中含20单位青霉素,40多年来,经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积累,加上发酵条件的改进,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发酵水平每毫升已超过5万单位,甚至接近10万单位。微生物的数量性状变异和育种使产量提高的幅度之大,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绝对不可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微生物发酵工厂都十分重视菌种选育工作。 另外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变异也很常见,如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对抗生素所产生的抗药性变异。青霉素1943年刚刚问世时,对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最低制菌浓度是0.02μg,过了几年,制菌浓度不断提高,有的菌株耐药性竟比原始菌株提高1万倍。表1-4所示为有关S.aureus耐青霉素菌株的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人类在利用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时,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抗生素等化学治疗剂;同时也要记住抗生素不可滥用。 ▼如:流感病毒 ◆微生物形体小,一般都是单细胞、简单的多细胞或非细胞的,通常都是单倍体,再加上繁殖快、数量多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虽然突变频率很低,但也很容易出现大量变异的后代。 ★任何有其它生物生存的环境中,都能找到微生物。而在其它生物不可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存在。
五、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每一分类单位之后可有亚门、亚纲、亚目、亚科... 以啤酒酵母为例,它在分类学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种的概念 定义: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在微生物中,一个种只能用该种内的一个典型菌株作为具体标本,它就是该种的模式种。 新种: sp.nov.或nov. sp.,新被鉴定的种发表时应在其学名后标上sp.nov.的符号,新种发表前应将其模式菌株的培养物存放在一个永久性的保藏机构,并应允许人们从中取得。
1. 种(species):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 ①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起源于共同祖先并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组纯种后代菌群)。因此,一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菌株强调的是遗传型纯的谱系。 例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两个菌株: 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 ★菌株的表示法: ★如果说种是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那末菌株实际上是应用的基本单位,因为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产酶上种类或代谢物产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别!
② 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 为种内的再分类。 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从1976年后,不在使用变种一词。通常把实验室中所获得的变异型菌株,称之为亚种。 如:E.coli 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实验室变异后,可从k12获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称为E.coli k12的亚种。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3 ③ 型(form):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征的差异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二)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学名两种。如: 红色面包霉———粗糙脉孢霉 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学名—是微生物的科学名称,它是按照有关微生物分类国际委员会拟定的法则命名的。学名由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①双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定名人+定名年份 可省略,用正体字 俗名—common name简洁易懂,方便记忆,但涵义往往不够准确,还有适用范围和地区性的限制。 命名—scientific name菌种的科学名称。菌种的学名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名称。 命名原则: 学名=属名+种的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和鲜明定名年份 规定与常识:属名应大写首字母、单数、可以组合外而成。种的加词代表一个种的次要特征,首字小写 必要,用斜体表示 属名:拉丁文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首字母大写,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由微生物构造,形状或由科学家命名。 种名:拉丁文形容词,字首小写,为微生物次要特征, 如微生物色素、形状、来源或科学家姓名等。
◆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 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 命名—2 例: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 ◆当泛指某一属微生物,而不特指该属中某一种(或未定种名)时,可在属名后加sp.或ssp.(分别代表species 缩写的单数和复数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 sp. 表示酵母菌属中的一个种。
◆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过某学名时,后面的可将其属名缩写成1~3个字母。 命名—3 ◆菌株名称——在种名后面自行加上数字、地名或符号等,如: 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AS=Academia Sinica Bacillus subtilis BF7658 BF=北纺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824 丙酮丁醇梭菌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模式菌种保藏中心 ◆当文章中前面已出现过某学名时,后面的可将其属名缩写成1~3个字母。 如:Escherichia coli 可缩写成 E.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可缩写成 S. aureus ②三名法:用于对亚种的命名,这时在属和种名后加写一个subsp.,然后再附上亚种名称(斜排体)。 如: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苏云金芽孢杆菌腊螟亚种 命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