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第二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三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台灣史總複習—清領前期.
Advertisements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第二章 清代的統治.
一段難以忘懷之 黃金年華 照片來源 - 網路流傳 及 私有 Ted Tsai.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一節 治臺政策與行政制度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政經發展 第一節 治臺政策與行政制度
班級: 小 班 時間:102年3月4日~102年5月17日 幼兒年齡: 歲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台灣歷史與文化 清領後期.
2-1 清代後期的現代化.
第貳篇 大清皇帝的子民 第三章政治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漢人社會的發展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 移墾社會的特質 本土社會的形成 社會風氣與習俗.
臺 灣 史 清 領 時 期 11.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WWE巨人 Big show.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17 類別資料的分析  學習目的.
台灣史總複習 --清領後期.
台灣史圖 康軒文教 68.
第五章 清末的外力衝擊與近代化 第二節 近代化的努力
國立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大陸姐妹校介紹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第二單元 臺灣的現代化 第1課 清代後期的現代化.
第四章 資金成本.
使用電子資料庫 搜尋臺灣史關鍵字.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國際衝突與軍事力量 政治大學外交系系主任 李 明 教授.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小小的夢想】.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南亞地形圖 單 4 元 亞洲(二)──南亞、中亞與西亞 社會學習領域 投影片 16 配合社會(五) 三上地理 4 ─ 1.
明代的版圖.
台灣現代化之父— 劉銘傳.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著名戰役 Famous Battles) Random Slide Show Menu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多元文化概論.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經濟學 學經濟.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台語的源由.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十八界的 樂受概念.
數位教學導讀及案例分享 經濟日報產業研究中心 楊璨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1.1 國際貿易的意義與重要性 1.2 國際貿易的類型 1.3 國際貿易的特性 1.4 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建築發展 廁所的歷史. 春秋戰國 以前 約西元前 770 年 周朝 先秦 北宋時期 宋太祖趙匡胤.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多元文化概論.
地名由來 九戶人家: 物品送達分成九份 九十口灶煉樟腦油: 十口灶為一「份」 採金史 凱達蘭族 清光緒十六年 (1890) 日據時期:藤田組、田中組 顏雲年:「三級租包制」 台陽礦業公司 (1948~1971)
第四組 停車場搜尋系統 第四組 溫允中 陳欣暉 蕭積遠 李雅俐.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后里鄉的地理位置.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節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第二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三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四章 清領時期的臺灣 第一節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第二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的發展 第三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第一節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一、臺灣棄留之爭 1.清廷征服臺灣後,將鄭氏官兵撤回大陸,當時對於 第一節 清廷治臺與臺灣的開墾 一、臺灣棄留之爭 1.清廷征服臺灣後,將鄭氏官兵撤回大陸,當時對於 是否保留臺灣的問題在朝廷引發爭論。朝中主流意 見認為,臺灣孤懸海外,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國領 土,與其耗費糧餉派兵駐守,不如乾脆放棄。 2.征服臺灣的施琅則反對棄臺論,他主張保有臺灣可 以屏障中國東南沿海,若放棄必成為盜匪聚集之 地,反而對國防影響更大。 3.在經過長達8個月的討論後,最後清廷終於決定採 用施琅建議,將臺灣收歸清帝國的版圖。 歷史小百科1:主張留臺者

二、清初的消極治臺 清廷保有臺灣的原因是在國防和治安的考量,因此 「為防臺而治臺」,就成了基本政策。當時防臺的 主要措施有: 1.文官銜武:臺灣文官有協同管理軍務之權,在動亂 發生時可以迅速處理。 2.班兵制度:所有駐防臺灣軍隊都由福建各營抽 調,不許臺灣本地人當兵,輪調官兵三年一換。 影片欣賞: 康熙納臺灣入版圖

3.禁建城垣:為防止亂黨據城為亂,臺灣不得建築 城垣。 4.不得久任:官員在臺最多以三年限,以防官員與 地勢力結合。 5.限制移民:陸續頒布渡海三禁令,即渡臺者須有 官府的「印單」;不准攜眷,已來者也不准招徠 家眷;禁止潮州、惠州人來臺。

6.禁止入山:為避免番漢衝突與漢人入山為亂,禁 止居民入山。 7.限制鐵器:限制生鐵、鐵器輸入,連農具、鍋皿 輸入都須申請,禁止民間藏有武器。 整體來說,這些規定的實施造成臺灣社會許多不 正常發展,不但不能達到防止動亂的效果,甚至 還造成社會更大的不安。 歷史小百科2:清廷防範措施

圖4-2 乾隆間的臺南府城,僅用木柵圍起

三、漢人在臺灣的墾殖 1.清代臺灣的墾殖,因政府的消極作為,所以主要 依賴民間力量。開墾方式一般是由有能力者擔任 「墾首」,向官府申請執照,或是向原住民承租 土地,等土地開墾完後,分租給「墾佃」,墾佃 再招募佃農耕作。 2.臺灣土地開墾的過程,因開發方式與耕作權取得 的不同,造成複雜的土地所有權與租佃關係,對 政府稅收與土地買賣,都造成相當的困擾 。 影片欣賞: 墾照

3.漢人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墾殖範圍日益擴 大。乾隆後期時西部的平原帶幾乎已經開墾 完畢,嘉慶以後開墾重心轉移到東部與山區 盆地。在墾殖過程中,新聚落常以開墾相關 事務為名,至今在臺灣仍留下深刻的歷史痕 跡。 歷史小百科3:一田多主

圖4-5 臺灣漢人的墾殖範圍

圖4-6 臺灣各種土地租佃關係

四、漢人社會的形成 1.清廷剛占領臺灣時,將大批鄭氏官兵遷回大陸, 造成漢人數量大減。然而,福建、廣東地區山多 田少,在強大的人口壓力下,人民為了謀生仍冒 險偷渡來臺。 2.面對屢禁不止的移民潮,清廷的移民政策反覆不 定。大體來說,康熙年間禁令仍嚴,到了雍正、 乾隆中期有過幾次短暫的開放。乾隆53年(1788)林 爽文事件後,為了緩和不斷發生的民變,終於決 定放寬移民限制。

3.這段期間來臺的漢人,大致上以福建的泉州、漳州 兩地為多,廣東東部的客家人居次。各族群在臺 灣的分布,大致上是泉州人在濱海地區,漳州人 在內陸平原,客家人多在台地與山區。 4.清領時期大量的人口遷入,使得在臺漢人數量激 增,到十九世紀時已逼近200萬人,臺灣形成以漢 人為主體的社會。 歷史小百科4:漢人族群比例

圖4-9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分布圖

五、平埔族的萎縮 1.清代對原住民的統治政策,基本上是保護「熟」, 不理「生番」。為避免漢人移墾壓縮原住民生存空 間,給予各社一定程度的保留地,並立「土牛(紅 線)」,挖深溝為界,番漢均不得越界。 2.清政府雖然有保護原住民的政策,但在漢人以禮物 交換、巧取豪奪、婚姻繼承、共同開發等方式運用 下,領土逐漸喪失。在漢人大幅侵奪其土地後鹿隻 減少,平埔族人無力繳納政府規定之稅款,被迫典 賣土地,加速了土地的流失。 3.失去土地的平埔族,部分則遷往內山及東部地區。 多數則經由通婚姻、設社學、改漢姓等方式快速漢 化。不到兩百年的時間,原本遍布臺灣平野的平埔 族僅在少數地點可以找出蹤影。

圖4-11 「臺灣番界圖」(局部),藍線為後退的新番界

六、移民社會的特徵 清領時期移民來臺的漢人,面對種種困難與清廷的 限制下,形成特有移民社會特質。這些特質包括: 1.結黨的風氣盛行:渡臺移民為求互助自保,往往 結黨或結拜凝聚在一起,如天地會、父母會、小 刀會、兄弟會等。這些組織在動亂發生時,常成 為衝突擴大的根源。

2.民間動亂層出不窮:來臺者本來就有許多是作奸 犯科之徒,加上眾多的「羅漢腳」,一有亂事這 些人即聚眾搶劫,或直接參與民變,使動亂規模 擴大。 3.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移民以青年男子居多,政府 又禁止攜眷,故男女比例嚴重不均。 4.經濟取向性格濃厚:很多人前來臺灣的主要目的 是求生謀利,所以社會風氣偏向重財好利,奢侈 浮誇,追求短期利益。 歷史小百科5:羅漢腳

七、頻繁的分類械鬥及民變 1.清領時期臺灣因移民社會的特質,以及清廷消極的 統治,使得人民有衝突時常以械鬥方式私了,造成 頻繁的械鬥與民變。 2.大致來說,械鬥方面初期以籍貫分類械鬥最頻繁, 中期以後居住地、宗族、職業分類械鬥漸增。 3.民變方面,以規模來說,最大的有康熙年間的朱一 貴之變、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之變與道光年間的戴潮 春之變。 4.械鬥與民變到光緒以後,才因社會逐漸安定、男女 比例趨於合理、政府統治轉為積極、開港減輕生活 壓力的影響下逐漸減少。 歷史小百科6:臺灣的動亂 影片欣賞: 械鬥與民變

圖4-13 清代臺灣最大動亂—林爽文之亂路線圖

第二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變遷 一、臺灣開港 1.道光2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門戶被西方列強的 砲火打開。由於臺灣位於東亞貿易通道的中央位 第二節 開港後臺灣政經文化變遷 一、臺灣開港 1.道光2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門戶被西方列強的 砲火打開。由於臺灣位於東亞貿易通道的中央位 置,加上樟腦、硫磺、煤礦的生產具有商機,很快 便引起西方各國的注意。 2.咸豐8年,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清廷慘敗,戰火雖未 波及臺灣,但戰後簽下的天津條約中,開放臺灣 (安平)、淡水為通商口岸,同治元年淡水正式開 港,使臺灣再度進入世界貿易體系。 歷史小百科7:臺灣開港

圖4-14 開港後的打狗港

二、開港後的經濟發展 影片欣賞: 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 1.開港通商後,臺灣對外貿易急速擴張,出口帶來 的商機 。此時臺灣的出口商品轉變為以茶、糖、 樟腦為主。茶在英商陶德引進新茶種及製造技術 到臺灣後,輸出總值大增,成為最大宗出口商 品。糖除了持續內銷外也打入國際市場,為第二 大外銷品。樟腦則因成為工業原料,需求量大 增。 2.開港除了影響進出口外,更有效緩和已經緊張的 人口壓力,帶動經濟持續成長,區域與族群發展 亦趨於平衡。此外,政府收入的增加、新市鎮的 興起,都是開港帶來的正面貢獻。 歷史小百科8:對外貿易的成長

圖4-18 開港後臺灣興盛的茶葉生產

三、開港後的社會變遷 開港後的臺灣,不僅經濟上產生重大變革,社會面 貌也有巨大的轉變。 1.首先是臺灣政治重心開始北移,臺灣北部在茶、 樟腦、煤的生產帶動下大為發展,打破臺南府城 長期為政治中心的地位。 2.其次是社會面貌的改變,不但職業日趨多元,風 俗上文風日盛,士紳與買辦成為社會上的新貴, 與原有的地主及郊商構成上流社會。

3.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的進入,當時除了來臺通商 的洋行外,傳教士也迅速往來各地,其中尤以南 部的馬雅各(James L.Maxwell),北部的馬偕 (George L. Mackay),最為有名。 不過開港也帶來一些後遺症,由於茶與樟腦生產的 需要,漢人不斷入侵山區原住民土地,政府也因涉 外紛爭展開「開山撫番」政策,對原住民開始另一 波文化、經濟侵略。 歷史小百科9:其他傳教士

圖4-20 為民眾拔牙的馬偕

四、臺灣社會的土著化 1860年以來臺灣社會逐漸土著化,從移民色彩濃厚的 社會轉為定居社會。 1.造成臺灣社會土著化的主因是土地飽和,移民減 少。嘉慶以後人口的增加變成自然增加為主,人口 結構趨於正常。同時移民的祖籍意識,也隨移居時 間日久逐漸淡薄,對本土與現居地的認同不斷加 強。 2.反映在社會現象上,可以看到不限族群的神祇信仰 者愈來愈多,媽祖、土地公、王爺成為最普遍的信 仰。宗族關係則由以往血緣關係不清的「唐山 祖」,轉變成為有明確血緣關係的「開臺祖」。

圖4-22 臺灣目前最興盛的媽祖信仰, 全臺天后宮約820座

五、沈葆楨與丁日昌的治臺 1.清廷原本對臺採取消極統治,但鴉片戰爭以來,列 強從東南沿海對清廷造成威脅,開港後臺灣更出現 多次國際糾紛,迫使清廷改變其統治策略。 2.同治13年(1874),沈葆楨因對付日本侵略來臺,事 後他上書朝廷,全面改變對臺灣的政策。

3.沈葆楨首先推動「開山撫番」,開闢北、中、 南三條道路,加強臺灣東西部的聯繫,並鎮壓 反抗的原住民。接著奏請廢止渡臺禁令、進入 番界、漢番通婚、限制對航、禁止鐵器等不合 理的禁令,並招徠漢人開墾。 4.此外,沈葆楨又重劃行政區,增設臺北府,並 推動新政,開始現代化事業,如用機器開採煤 礦,修建新式砲臺,以輪船改善臺灣海峽海運 交通。

5.沈葆楨的措施有效加強清廷在臺統治,其新政更 為臺灣日後現代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6.繼沈葆楨之後,光緒3年(1877)丁日昌來臺,他努 力整治臺灣吏治,強化對原住民的教化,架設臺 南經安平到旗後的電報線,推廣經濟作物的生產, 但因在臺灣時間太短,故許多計畫都無法實現。 歷史小百科10:開路的代價

六、劉銘傳的建設 光緒10年(1884),清廷與法國發生衝突,派劉銘 傳來臺主持防務,戰後劉銘傳致力經營臺灣,總計 在臺灣建省前後主持政務六年,可說是清代官員對 臺灣貢獻最大者。其主要作為包括幾個方面: 1.重劃行政區域:劃臺灣為三府一州三廳十一縣, 以臺灣府(臺中)為省城,後改以臺北為省城。 2.財政改革:全面清查土地、重定稅則。後因被質 疑丈量不公,引發民變,使清查工作不能貫徹, 但已使臺灣自有財源足以應付本身的開支。 3.交通建設:完成基隆到臺北的鐵路,開通臺北到 宜蘭的公路,鋪設基隆到淡水與臺北到臺南的陸 上電報線、淡水到福州與安平到澎湖的海底電纜。

4.民生建設:設立郵政總局,完成中國第一個自辦 的電力公司,開辦商務局招商,路燈、自來水、 西醫院、新式學堂等設施均出現於臺灣。 5.軍事建設:設立兵工廠臺北機器局,在基隆、澎 湖、打狗增建新式砲臺。 6.開山撫番:設墾撫總局於大嵙崁(大溪),在臺 北設番學堂,展開對原住民的招撫與鎮壓。 劉銘傳在臺的建設,雖然仍談不上全面現代化,但 已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最早西洋化的省份。 歷史小百科11、12:租稅改革、劉銘傳的後任

第三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一、鴉片戰爭與臺灣 1.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帝國主義挾強大的國力東來, 為解決與中國的貿易問題,英國決定訴諸武力,於 第三節 外力衝擊與建省 一、鴉片戰爭與臺灣 1.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帝國主義挾強大的國力東來, 為解決與中國的貿易問題,英國決定訴諸武力,於 是引發了鴉片戰爭。 2.鴉片戰爭爆發後,當時的臺灣道姚瑩積極備戰。道 光21年,兩度擊退入侵基隆的英軍;次年又引誘英 國運輸艦觸礁後擊沉。 3.英國進攻臺灣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在鴉片戰爭中 唯一的失敗。 歷史小百科13:戰後問題

圖4-27 鴉片戰爭時的英國戰艦

二、開港後的涉外紛爭 1.臺灣開港後,往來的船隻與外商增多,臺灣海域的 船難處置,貿易糾紛,以及民眾排外的衝突,都成 為引發紛爭的因素。 2.同治6年,美國商船羅發號(the Rover)發生船難, 船員漂流到琅嶠(恆春)一帶,結果被原住民所 殺。美國方面提出抗議,但清廷不予理會,導致 美軍進攻臺灣,最後美國與排灣族頭目自行簽署 協議解決。

3.同治7年,再發生一連串涉外事件,先是英商違 反樟腦專賣禁令,在梧棲私運樟腦被扣,引起 英人抗議;接著又因排外宗教衝突,造成英艦 砲轟安平;年底再因租屋紛爭,英艦開入淡水 威嚇。這些事件最後清廷都在英、美的砲艦威 脅下退讓結案。 4.英、美砲艦外交威脅的同時,噶瑪蘭地區又有 普魯士商人出資,給予英商到大南澳(南澳) 開墾,並走私軍火給原住民事件。最後在清廷 力爭下,同治8年英國下令撤退,算是唯一的外 交勝利。 歷史小百科14:番地問題

圖4-29 英人必麒麟所繪的梧棲樟腦倉庫

三、牡丹社事件 1.同治10年,琉球漁民因颱風飄流至八瑤灣,上 岸後多數遭原住民殺害,部分獲救後由清廷送 其返國。日本得知此一事件後,決定以此為藉 口,解決長期以來琉球同時對清、日朝貢的問 題,以獨占琉球。 2.日本首先在同治13年遣使前往清廷,質詢琉 球漁民被害問題,清廷回以生蕃所居地乃「化 外之地」,中國「政教不及」,讓其出兵臺灣 有了正當性。同治13年5月,日軍登陸社寮港 (車城),攻陷牡丹社與高士佛社,並築屋準 備長期駐守。

歷史小百科15:琉球問題 3.清廷為因應日本的進軍,派遣沈葆楨前往臺灣備 戰。日本在損失慘重、清廷積極備戰、國際輿論不 支持的局面下,終於同意與中國交涉。最後雙方簽 署北京專約,清廷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 並賠償50萬兩,日本則同意撤兵。 歷史小百科15:琉球問題

圖4-31 日軍進攻牡丹社

四、清法戰爭時的臺灣 1.光緒10年,清法兩國因越南問題引發衝突,法國 為迫使清廷屈服決定採取軍事行動。清廷則派劉 銘傳來臺主持防務積極備戰。 2.法軍首先在海上重創清廷南洋艦隊,接著兵分兩 路進攻臺灣的基隆與淡水。劉銘傳評估形勢後, 決定放棄基隆,退往獅球嶺,至於淡水一路則全 力防守。

3.10月法軍全面進攻,基隆輕微抵抗後失守,清軍 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進攻淡水的法軍則遭 到清軍強烈抵抗,最後被清軍擊退。此後法國一 方面封鎖臺灣,一方面多次企圖進攻臺北,但陸 上行動均遭失敗。 4.光緒11年3月,法軍占領澎湖,加強對臺封鎖。 但不久後法軍在越南諒山之役大敗,清、法兩國 遂議和停戰。 歷史小百科16:走西仔反

圖4-33 戰死於基隆的法軍公墓

五、行政設置的演變 1.清領時期臺灣由荒煙蔓草天的初墾地區,逐漸發展 成為人口密集的農業社會,重要性也由帝國邊陲轉 變為海防重鎮。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政區 劃在臺灣也跟著愈分愈細。 2.光緒11年,清法戰爭結束後,清廷更深感臺灣地 位的重要,於是決定臺灣建省。不過為表示臺灣仍 與福建為一體,移福建巡撫駐臺灣,正式名稱定為 「福建臺灣省」,並為以劉銘傳擔任第一任巡撫。 3.建省後的臺灣增設許多縣級單位,今日臺灣各縣的 雛型也大約在此時浮現。

圖4-35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

歷史小百科1、2 1.主張留臺者:施琅在中央的力量很有限,他的建議未必有決定性影響。當時朝廷中主張保留臺灣的還有大學士李霨、前閩浙總督姚啟聖、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趙士麟、兵部侍郎蘇拜,這些人在對促成清廷保有臺灣的影響力未必小於施琅。 2.清廷防範措施:清廷對臺的防範措施並非一成不變,寬鬆也不同。如文官銜武只維持不到四十年,移民限制則是有時寬有時鬆,入山禁令發揮的效果很小。所以這些限制表示清政府的態度,但未必完全落實。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3、4 3.一田多主:臺灣除了地主有所有權外,墾佃或佃戶 一般都有「永佃權」,也就是只要按時交租,地 主不能剝奪其耕佃的權利。土地買賣中,如果要 買家要自行使用土地,除購買所有權外,還要買 下永佃權。 4.漢人族群比例:根據日治時期的調查,臺灣漢人族 群中,泉州人約占45%,漳州人約占35%,客家人 約16%,其他福建各地約有4%。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5、6 5.羅漢腳:指無田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 不賈者。這些人有錢吃喝嫖賭,沒錢偷拐騙 搶,單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衣衫不全,赤 腳終生,如廟中的赤腳羅漢(另一說是因其常夜 宿廟後殿所祀羅漢腳下),所以被稱為「羅漢 腳」。 6.臺灣的動亂:根據資料統計,清朝統治臺灣211 年,發生大規模械鬥60次以上,民變73次,扣 除重覆者,大約平均兩年就有一次動亂。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7、8 7.臺灣開港:根據天津條約臺灣應只開放臺灣、淡水兩港。但法國彈性解釋說港口分「正口」與「子口」,而雞籠(基隆)是淡水的子口,打狗(高雄)是臺灣的子口,所以變成開四港。另外淡水也被擴大解釋成淡水河流域,於是艋舺、大稻埕都被包括在內。 8.對外貿易的成長:同治7年~光緒20年間,臺灣出口金額成長8.24倍,對外貿易享有巨大順差。光緒6年時臺灣總人口占中國的0.75%,貿易額卻占5.25%。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9、10 9.其他傳教士:鴉片戰爭後最早來臺傳教的是天主教郭德剛(Fernando Sainz)與洪保祿(Angel Bofurull)神父在打狗傳教。後來以長老教會為重心,除馬偕與馬雅各外,還有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巴克禮(Thamas Barclay)、余饒理(George Ede)等人。 10.開路的代價:沈葆楨的開路犧牲慘重,其主要因是地形險惡、疫病侵襲與侵犯原住民領域遭到抵抗而造成。總計在開路的半年內,陣亡、傷故、病死者約有2,000人。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11、12 11.租稅改革:劉銘傳推動「減四留六」計畫,即小租戶繳納給大租戶的田租減少四成,但須負擔政府的賦稅。目的是釐清收稅對象,使小租戶成為租稅實際負擔者。 12.劉銘傳的後任:劉銘傳去職後邵友濂繼任臺灣巡撫,因財政困難故採取收縮政策以舒緩財政,臺灣現代化建設因而大受影響。唯其任內設臺灣省通志局,修建省後「臺灣通志」。 返回

歷史小百科13、14 13.戰後問題:西元1842年,姚瑩奏准將俘虜的英軍,除首領外全部處斬。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追究殺俘責任,清廷被迫將姚瑩解職。 14.番地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對領土沒有明確概念,大致以控制力為準,因此對無力控制的「番地」也就不視為領土。羅發號事件後,美國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質疑「番地」是否為中國領土,為日後牡丹社事件埋下伏筆。 返回 返回

歷史小百科15、16 15.琉球問題:琉球本為一獨立王國,從明代洪武5年(1372)起就向中國朝貢。但明萬曆37年(1609),琉球又在武力威脅下,向日本薩摩籓(鹿兒島縣)稱藩,成為兩國共同的藩屬。 16.走西仔反:臺灣民間稱法軍攻臺之役為「走西仔反」,即西方人造反之意。戰爭延續八個月,戰況以基隆附近最為激烈。 返回 返回

【圖源】 圖4-2 王存立、胡文青(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台北:遠足文化。p.31。林岑俞改繪。 圖4-5 蔡坤年繪製。 圖4-6 蔡坤年繪製。 圖4-9 蔡坤年繪製。 圖4-11 周婉窈(2000)。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p.88 圖4-13 蔡坤年繪製。 圖4-14 張素玢(2004)。歷史視野中的台灣地方發展與變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p.181 圖4-18 莊永明(2001)。台灣百人傳3。台北:時報。p.32 圖4-20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p.84 圖4-22 大甲鎮瀾宮。http://www.dajiamazu.org.tw/ 圖4-27 取自http://www.cna.edu.tw/~na/chinese_web/visit/intor03.htm 圖4-29 必麒麟原著,陳逸君譯述(1999)。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原民文化。p.214 圖4-31 天下雜誌編輯(1992)。發現台灣(上)。台北:天下。p.216 圖4-33 取自http://home.kimo.com.tw/tonyhuang38/tony0175.html 圖4-35 林岑俞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