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深圳市翠园中学 孙曙光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唐的建立与李世民登基 二、贞观之治 ——“贞观新政”的深刻影响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的开明人物——唐太宗 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拨开历史的层层烟雾,遥想当年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 深圳市翠园中学 孙曙光
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唐的建立与李世民登基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 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 →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 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 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 →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 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玄武门之变,袭杀亲兄 逼父退位,治世随呈
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西安的唐太宗昭陵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大唐帝业时所乘过的六匹骏马,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削平群雄而纵横驰骋的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牲命。为了告诫子孙创业的艰辛,同时也对与他相依为命的六匹骏马的怀念,李世民在贞观10年(公元636年)诏令画家阎立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工艺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物的稀世珍宝,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它是前无古人”的。在20世纪初曾被美国商人勾结国内古董商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盗卖,现藏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即“特勤骠”、“青骓”、“白蹄乌”、“什伐赤”,古董商又勾通美国商人将其打成块企图装箱盗卖运住国外,后被爱国民众发现追回,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四骏中。
昭陵六骏
唐朝的建立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618年 长安 李渊 (唐高祖)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公元618年(隋大业十四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全国的统一,事实上当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分裂与混战的高峰期。如果说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战功还不十分显著的话,那建立唐朝之后统一全国的军功则无人能与其匹敌,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赫赫战功,李世民才有了要帝位的强烈愿望,才导致哥哥建成的嫉妒与谋害,才有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称帝之后就不便于亲征了,而建成也要在长安辅佐父亲处理政务,这样,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全国便成了李世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十来岁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统一战争任务。
玄武门之变 高祖窦皇后四子 长子 李建成 太子 589-626 次子 李世民 秦王 598-649 三子 李玄霸 早夭 四子 李元吉 齐王 603-626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过兵变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但从古至今极少有人对此指责他,主要是因为他在这场帝位争夺战中并没有用残忍的手段去加害对方,而是到最后才被迫自卫的。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而且父亲李渊又一直偏袒太子一派,唐太宗最后一举多少有点迫于无奈的意味。 虽然如此,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寸芥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就是有这种过多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争夺战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他为何肯让位? 六月六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受到武力胁迫,不得不称太上皇。李渊扫灭群雄,建立唐朝,统一全国,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间亦难免猜忌,而李世民与其兄太子建成、弟元吉的权力之争日趋尖锐,势同水火,终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权力角斗,你死我活,李世民率武士杀死建成、元吉,志在皇位,咄咄逼人,高祖只得以李世民为太子。仅仅过了两个月,李渊便很识相地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
二、贞观之治 ——“贞观新政”的深刻影响
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 开创“贞观之治”……
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在中国这个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国家里,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命运。 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优势外,下面的几个优势还是李世民独有的。
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浓厚的危机意识 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那时的唐帝国事实如此);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繁荣和富庶达到了连上帝都嫉妒的程度。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共37年 1.客观上:(吸取隋亡教训) 隋统治残暴速亡,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2.主观上: ( 用人与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这个勇猛强悍、机敏聪慧、重情重义的帝王除了赫赫战功之外,还有更多值得后人品评的业绩……
唐太宗的“贞观新政” 领域 措施内容 影响 原因 1。虚心纳谏、选贤与能、2。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结论 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政治 法律 科举 经济 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3。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 4。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 扩大了统治基础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复苏了唐初经济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 三省六部制度 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已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美国的开国皇帝华盛顿有点象他的学生)。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个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六三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挺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课外拓展 一、唐朝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反腐败立法工作,一些王朝还制定了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如秦朝的《为吏之道》、唐律中的《职律》、明朝的《大诰》等。古代反腐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刑治贪。如秦律规定贪污与“盗”同罪;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且对犯赃官员实行连坐制。 只有立法而没有执法,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所以,严格执法、审明政纪是吏治清明的关键。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他的严格执法是分不开的。《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广州刺史党仁弘因“赃百万”而被弹劾,按律处死。太宗“哀其死而有功”,免其死,废为庶人,流徙钦州。事后太宗下诏罪己,认为自己犯了三条罪:“纵舍任心,以欺众庶罪一也;知人不明,委用贪冒罪二也;善善未赏,恶恶不诛罪三也。”以后高官多有因赃下狱者,如功臣庞相寿、皇叔李道宗等。后世评价贞观时认为“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袭细人。”——(赵翼:廿二史札记》)
二、《唐律》“治吏不治民” 作为封建社会法律的代表——《唐律》对封建官吏实行严格的权限划分,严惩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达到最终“治民”的目标。对《唐律》众多复杂的针对官吏犯罪条文的背后,体现出“治吏”的原则,但结合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目的和人主处心积虑的统治政策,《唐律》流露和体现的是封建君主对官吏的爱护和关爱,从整体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尽其所能的为官吏提供特权和优遇。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君主掌握着国家的所有最高权力,熟练运用手中的各种资源和手段统治着松散的国家,修订和颁布法律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但“徒法不能自行”,必须依靠庞大的官吏系统组织和行使国家的权力运行,贯彻着君主的命令,履行自己的职责,选择优良的官吏,操纵赏罚二柄,驱使官吏,俯首听命。那么没有严厉的程序和权限,擅权腐败,徇私枉法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所以历代君主都明定君臣之分,唐太宗明言:“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所以历代君主都敬奉“治吏不治民”的统治原则,制定严格的法律措施来保证官吏队伍的纯洁,提高行政秩序,达到最终控制百姓目的。
发展经济 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 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 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 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 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大的封建王朝。那时,它的疆域“东及海,西至焉耆,南及林州南境,北及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亿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在这样一个辽阔的范围里,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不但文化先进,而且是立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社会制度必然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制度。然而,在这个辽阔的地域范围内,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党项、吐蕃、龟兹、于阗、西域十六国等,这些少数民族,当时基本上处于奴隶制时期,相对比汉族地区落后。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族大家庭,唐王朝特别是唐太宗没有简单地在全国采用单一的封建郡县制,没有在所有地区有朝廷来派遣命官,也没有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而是有所区别:在汉族地区,唐王朝实行封建郡县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则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他们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不同于内地的府州制度。
这样,唐政府于内地三百二十八州府实行封建制,于周边八百五十六羁縻府州仍允许保留其奴隶社会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 在这些地区,行政建署名义上虽然相同,但与内地的府州在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他们的府州官不但非朝廷所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而且是世袭制; 这些地区一般不征收赋税,他们只是定期向朝廷贡纳一定的财物,财物的品种和数量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并且这些羁縻府州的数目很是不少。《旧唐书》说“迨八百焉”,《新唐书》则明确为“八百五十六”。 这样,唐政府于内地三百二十八州府实行封建制,于周边八百五十六羁縻府州仍允许保留其奴隶社会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歧视少数民族。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贞观时期的国家版图也相当大。唐太宗即位之初,为解除突厥的军事威胁,派遣李靖统兵十余万分路征讨,李世民灭掉东突厥、西突厥,终于消除边患,随之又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稳定了对大西北的统治,再无外族侵扰之害。他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番王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当时与中国通使的国家有70多个,强盛的唐朝成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的开明人物——唐太宗
涉及哪些方面? 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广揽人才--知人善任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高度超强的自制力,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认识,对“好话”保持高度的警惕:爱听好话几乎是人类的通病,权力人物对好话的偏爱则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纵观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只有极少数败在强大的敌人手里,绝大多数是被身边的甜言蜜语打到的。只有那些凤毛麟角的睿智人物才能够不被好话所误导,李世民大帝就是其中一人,他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二,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选官与用人原则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选官与用人原则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科举考试制度。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魏征 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作为替罪羊杀掉;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程 咬 金 李 靖 秦叔宝 杜 如 晦 长 孙 无 忌 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
《谏太宗十思疏》即《再论时政疏》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纪元六二三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你呢。”面对这样贤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魏征拒绝在诏书上副署(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没有法律效力,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自己的无限权力,只有李世民例外),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一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的反应是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很会当皇帝的,尤其在君臣关系上十分老到,凌烟阁一事就是例子。不过也不能说那只是个政治手段,当时李世民也已是个老人,老人总爱怀念往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啊,相信他把他那些老部下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也不会少。这二十四人的姓名与事迹如下:长孙无忌第一。李孝恭第二。杜如晦第三。魏征第四。房玄龄第五。高士廉第六,尉迟敬德第七。李靖第八。萧禹第九。段志玄第十。刘弘基第十一。 屈突通第十二。殷开山第十三。柴绍第十四。长孙顺德第十五。张亮第十六。侯君集第十七。张公谨第十八 ,程知节第十九 ,虞世南第二十。刘政会第二十一。唐俭第二十二。李世绩第二十三。秦叔宝第二十四。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当今美国恐怕也只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外交频繁;文化发达,是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 唐朝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产生了空前的骄傲感,认为今天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伟大,但细想想,如果拨开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就平平无奇而已。回顾盛事,让我们期待中华民族再一次中兴的到来~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敦煌壁画中描绘的《秦王破阵乐》演出时的盛大场面
唐代舞女服饰
唐 代 宫 乐 图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长安城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在历史上首屈一指。 唐城面积84平方公里,相当现在西安城(明城)的10倍,比旧北京城还大,同现有西安市区差不多,其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在历史上首屈一指,足以媲美西欧罗马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堪称中外古今第一城。 长安城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在历史上首屈一指。
宽得可以让45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 [唐] 张 萱《捣练图》(局部,宋摹本)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唐帝国初期的军队 汉人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唐朝,击溃突厥,吞并高丽,但被阿拉伯帝国和西域国家合力击溃后,再也无力进取,而李隆基也因为宠幸杨玉环而断送了盛唐气象。大唐帝国这支军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神奇的名字:李靖,那已接近传说;尉迟恭、秦叔宝千年以来成为了门神…… 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唐是一个南征北战夺取天下的强悍政权。唐初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西面的吐蕃、西北的回纥、北面的突厥三股强敌。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不断反击,中国领土有了很大伸展。西北到达咸海,直接于今日伊朗接壤,称陇右道;北边到达贝加尔湖与今日俄罗斯的赤塔地区,称关内道;南部包括全部越南,称岭南道;东北远达今日俄罗斯的朱格朱尔山脉(包括库页岛),称河北道。
对外交流,盛世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
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
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 1、晚年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最后服丹暴亡,享年51岁。 2、唐太宗: 599—649年 3、贞观之治: 627—649年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因滋生骄傲自大之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贞观十三年,魏征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献上直言进谏名篇《十渐不克终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好在唐太宗还能够听得进魏征等人的谏言,引以为戒。盛世是一个充满诱惑、令人仰慕的政治术语和历史名词。它总是承载着过多的荣耀。其实,与热情的讴歌相比,对盛世加以理性的透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政治上:知人善任,革新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以四海为家,从各方面网罗人才。魏征跟从过李密和窦建德(隋末起义军领袖),以后又充当了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消灭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以后提升为尚书右丞。其他如农民起义领袖如程咬金、秦琼等也都被太宗任用,并都高官显职。少数民族的史大奈、阿史那社尔等,也都当了将军。 ——乌廷玉《隋唐史话》第63页 材料二: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除了重新修改《氏族志》以外,更积极推行科举制度。 ——《隋唐史话》第87页 政治上:知人善任,革新政治;
材料四:(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材料五: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材料六: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经济上:轻徭薄赋,虚怀纳谏,戒奢从简;
材料七: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 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
思考:(从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为什么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大多出现在王朝统治初年? 1.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统治秩序并不稳固,因此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主观上迫使他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
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 1.表现: 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农民起义的推动 吸收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治者相对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2.出现原因: 3.对盛世的认识: 肯定其进步作用 认识其实质 4.盛世出现的启示: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a.吸收隋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主 观 客 观 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c.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P26自我测评: 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13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
(具体答案)原因(1)从时会方面看:唐太宗即位时国家已经统一,又有隋朝一系列制度作为借鉴,这些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2)从人力方面看:唐太宗在执政时期,在认识上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他发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均田制和阻庸调法,使社会经济逐步复苏;他又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布《唐律》;唐太宗本人又具备良好素质,如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等方面体现出的开明,使得执政较少发生错误,这些综合因素促成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与影响。(参考课本p24) 问题探究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佃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不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 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与影响。(参考课本p24) 思路点拨: 1)唐太宗在执政时期,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制度有: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 2)唐太宗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 影响(略)
选择题 1、使唐初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既能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和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出身的人做官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唐朝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4、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A、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B、开辟大量荒田 C、人口大量增加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6、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7、下列对隋唐科举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打击了士族 B、选拔了人才 C、发展了教育 D、禁锢了思想 8、“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9、下列关于唐初与汉初统治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宽舒政策 B、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C、都采用科举制度 D、都加强中央集权 10、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了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1)兼容并蓄 2)博大开放 3)昂扬进取 4)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1)2)3) B、1)2)3)4) C、2)3)4) D、1)3)4)
选择题:1——5 DBDDA 6——10 CDCCA 请多提宝贵意见:孙曙光sunhistor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