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 病
自 学 提 纲 (一)哮证的定义:-- (二)哮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三)哮证的病因病理有哪些?病变主要脏腑有几个? (四)哮证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如何与喘证,支饮进行鉴别? (五)哮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六)哮证应如何辨证施治,其分型辨治的主证、治则、方药是什么?
概 述 一、定义: 哮病是由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二、源流 (一)病名 1、<<内经>>称之为“喘鸣”,如《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称为呷嗽,如“…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博,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 4、宋代张杲《医说》称为鼻句鼻合。
(二)鉴别:将哮与喘区分开来 1、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2、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与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三、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其它急性肺部过敏疾病所所的以哮喘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 因 病 机
外邪侵袭 壅阻肺气 聚湿生痰 宿 痰阻 脾失健运 痰 气道 饮食不当 痰浊内生 内 气道 哮病 上干于肺 伏 挛急 体虚病后 气不化津 于 肺气 肺肾亏虚 痰浊内生 肺 上逆 情志失调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一)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侯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3、先兆症状为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 4、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5、听诊: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二)鉴别诊断 应与喘证、支饮、肺胀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辩发作与缓解期: (1)发作期:遇外邪、饮食、情志、劳倦诱发,出现鼻痒,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先兆症状;随之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若能将大量粘痰吐出,痰鸣气憋随之缓解,如常人或感疲乏、纳差。 (2)缓解期:无典型症状,若病久反复发作,可出现肺脾肾虚损症状。
2.辩寒热虚实 (1)若因寒邪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发为寒哮,表现为痰稀白,不渴或喜热饮。 (2)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发为热哮,表现为气粗息促,痰稠咳吐下利,胸中烦热。 (3)若因饮食、劳累、情志等诱发而寒、热象具不显者,则为痰哮。
(4)若外风袭肺,或素体阴血亏虚,虚风内动,或肝木郁而化风,引触宿痰,致反复发作,发时喉中痰鸣有声,止时如常人者,有如风之善行而数变,为风哮。 (5)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可发为寒包火证。 (6)本病仍邪实正虚之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表现为痰鸣咯痰,胸闷烦燥,苔腻脉实;未发作时以正虚为本,出现肺脾肾虚损症状;久病则虚实夹杂。
分证论治 发作期 (一)寒哮 [临床表现]: 1、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 2、兼次症: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或小便清长;或恶寒无汗、身痛。
3.舌象:舌质淡,苔白滑。 4.脉浮紧或弦紧。 [治疗原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处方]:射干麻黄汤 [加减应用]: 1.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苏子、瓜蒌皮、桑白皮泻肺涤痰,宽胸理气。 2.表寒里饮,寒甚者,选用小青龙汤。
(二)热哮 [临床表现]: 1、主症:气急吸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 2、兼次症: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寒、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 3、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4、脉象:脉弦滑或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处方]:定喘汤
[加减应用] 1.若热甚者可加银花、知母、鱼腥草以清肺。 2.若痰稠黄咯吐不利者加竹茹、海蛤壳、胆南星以清肺祛痰。 3.内热壅盛、口渴、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冬瓜仁以通府利肺平喘。 4.表寒重,恶寒无汗者,加桂枝、生姜,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三)浊哮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咽Ye)锯,咯痰粘腻难出。 2、兼次症:呕恶纳呆,口粘不渴,神倦乏力,脘闷,或便溏,或胸胁不舒,或唇甲青紫。 3、舌象:舌质淡或淡胖,或舌质紫暗或淡紫,苔厚浊。 4、脉象:滑实或弦、涩。
[治疗原则]:化浊除痰,降气平喘。 [代表处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加减应用]: 1、临证时可加葶苈子、杏仁、青皮、厚朴利气涤痰。 2、痰黄稠,苔黄腻,加黄芩、黄连、鱼腥草以清热解毒, 3、兼腹胀、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涤痰。
(四)风哮 1、主症: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止时有如常人。 2、兼次症: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或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伴恶风汗出;或伴形体消瘦,口干咽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 3、舌象:舌质淡或红而少津,苔薄白或无苔。 4、脉象:浮或弦细
[治疗原则]: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代表处方]:华盖散 [加减应用]: 1、外风引发者,可加蝉蜕、苏叶、僵蚕以加强祛风解痉之力。 2、鼻塞、喷嚏、流涕重,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邪。 3、胸闷或痛者,加瓜蒌皮、薤白、法夏以化痰宽胸。 。
缓解期 (五)肺虚 [临床表现]: 1、主症: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每因气候变化诱发。 2、兼次症:面色晄白,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 3、舌象:舌淡、苔薄白。
4、脉象:脉细弱或虚大。 [治疗原则]:补肺固卫。 [代表处方]:玉屏风散 [加减应用]: 1.自汗、怕冷,畏风者加桂枝汤调和营卫; 2.气阴两虚者见痰少、咽干、舌红、脉细数用生脉散加北芪、玉竹、北沙参益气养阴。 3.阳虚而肺中虚冷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益气。
(六).脾虚 [临床表现]: 1、主症: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诱发。 2、兼次症: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面色萎黄不华,或泛吐清水,畏寒肢冷;或少腹坠胀、脱肛。 3、舌象: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腻或白滑。 4、脉象:脉细弱。
[治疗原则] 健脾化痰。 [代表处方]六君子汤 [加减应用] 1.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者加附子、干姜以振奋脾阳; 2.若痰湿内阻,苔厚腻者加苍术、厚朴。 3.若中气下陷,少腹坠胀、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七)肾虚 [临床表现] 1、主症: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到,劳累后哮喘易发。 2、兼次症: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 3、舌象:舌淡胖嫩,苔白;或舌红苔少。 4、脉象:脉沉细或脉细数。 [治疗原则]:补肾纳气。 [代表处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加减应用] 1.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以温肾壮阳; 2.阳虚痰盛者,可用苏子降气汤温补脾肾,祛痰降逆。 3.阴虚明显者加龟板、知母、黄柏、麦冬以滋阴补肾;
转 归 预 后 (一)本病较为顽固,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寒哮、痰哮痰郁化热,可转化为热哮。部分儿童、青少年至成人时,肾气旺盛,体质强壮,可发作中止。 (二)本病反复发作,导致内脏虚损,在缓解期也表现为肺脾肾虚损之候。 (三)长期反复发作,致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可转为肺痿。
(四)本病反复发作,肺脾肾受损,可转为肺胀。 (五)长期反复发作,肺不能助心主治节,肾火不能上济于心,心阳受累,可发为喘脱危候。
预 防 调 摄 (一)本病应重视预防,“未发时扶正为主”“已发时攻邪为主”,扶助正气,祛除宿痰,为预防本病之首要。 (二)注意气候影响,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 (四)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及过敏源。
小 结 (一)定义 (二)哮病的病因 (三)哮病总的病机 (四)本病病位 (五)治疗要点 (六)各型主症、治则、代表方药。
课堂测验 (一)哮病是由于 遇诱因诱发,以致 , , ,所致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 , ,甚则 为主要表现。 (一)哮病是由于 遇诱因诱发,以致 , , ,所致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 , ,甚则 为主要表现。 (二)哮病主要病位在 、 、 等脏腑
(三)哮病的主要病因是 。 (四)热哮的治疗方法是 方药可选用 (五)患者刘某,女,30岁,原来哮喘史,现症见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晄白,自汗怕风,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诱发哮病,舌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诊断、辨证、治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