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药物剂型概论
(liquid pharmaceutical 第九章 液体制剂 (liqui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 中制成的供内服和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灭菌方法制备的注射剂、浸出方法制备浸 出制剂,由于工艺特殊,分别在相关章节介绍。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优点: 1.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起效快。 2.给药途径广泛(内服、皮肤、粘膜、腔道)。 3.便于分剂量,服用方便,尤适婴幼儿和老年。 4.减少药物刺激性,如有些固体药物口服后 局部浓度过高,刺激性大,制成液体,分散 均匀,减少刺激。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缺点: 1.药物分散度大,易降解,稳定性差。 2.体积大、携带、运输、贮存不便。 3.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防腐剂。 4.非均相液体制剂分散度大,比表面积大, 物理稳定性差。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1.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2.非匀相液体制剂应均匀分散 3.口服液体制剂外观良好,口感适宜 4.外用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5. 贮存和使用时不霉变 6. 包装容器适宜,方便用药和携带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粒子大小) 1.均相液体制剂(分子状态分散、热力学稳定体系) ⑴低分子溶液剂(溶液剂) ⑵高分子溶液剂(亲水胶体溶液) 2.非均相液体制剂(多相分散体系、热力学不稳定) ⑴溶胶剂(疏水胶体溶液):多分子聚集体 ⑵乳剂:液滴分散在液体中 ⑶混悬剂:难溶固体微粒
表9-1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 液体类型 微粒大小 (nm) 特征与制法 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 <1 <100 分子或离子分散,澄明,稳定,溶解法或胶溶法 溶胶剂 乳剂 混悬剂 1~100 >100 >500 胶态分散,多相体系,热力学不稳定,分散法或凝聚法 液滴分散,多相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分散法 固体微粒分散,多相体系,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分散法和凝聚法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 ⒈内服液体制剂:合剂、糖浆剂、乳剂、混悬 剂、滴剂等。 ⒉外用液体制剂 ⑴皮肤用液体制剂:洗剂、搽剂。 ⑵五官科用液体制剂:洗耳剂与滴耳剂、滴鼻 剂、含漱剂、滴牙剂、涂剂。 ⑶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灌肠剂、灌 洗剂。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溶液剂——溶剂 溶胶剂、混悬剂、乳剂——分散介质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1.water: ①最常用,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任意混溶。 ②能溶解无机盐类和极性大的有机药物,药材中的生物碱盐、苷、糖、树胶、粘液质、鞣质、蛋白质、酸类及色素等。③不稳定,易霉变,不易久贮。需用纯化水。
④对皮肤有保湿、滋润、延长药物局部药效等作用;常用作保湿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2.甘油(glycerin) ①无色粘稠澄明液体,有甜味,毒性小; ②对硼酸、苯酚、鞣质溶解度比水大; ③ 30%以上有防腐作用,内服或外用 ④对皮肤有保湿、滋润、延长药物局部药效等作用;常用作保湿剂。 ⑤纯甘油有脱水和刺激作用,含水10%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
3.二甲基亚枫(dimethyl sulfoxide DMSO) ⑴无色澄明液体,具大蒜臭味,密度大于1。 ⑵有较强吸湿性。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3.二甲基亚枫(dimethyl sulfoxide DMSO) ⑴无色澄明液体,具大蒜臭味,密度大于1。 ⑵有较强吸湿性。 ⑶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等任意混合。 ⑷溶解范围广:能溶解水溶性、脂溶性药物。 ⑸促进药物对皮肤和粘膜的渗透作用。 ⑹对皮肤有刺激性,孕妇禁用。 ⑺防冻作用:60%水溶液冰点-80℃ 。
⑴常用,能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及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挥发油、树脂、鞣质、有机酸和色素、苷类等。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二)半极性溶剂 1.乙醇(alcohol) 乙醇指95%、酒精75%、无水乙醇99% ⑴常用,能溶解大部分有机药物及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挥发油、树脂、鞣质、有机酸和色素、苷类等。 ⑵有一定生理活性,易挥发,易燃烧。 ⑶20%以上具防腐作用。40%以上延缓水解。 ⑷与水混合体积缩小。
3.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二)半极性溶剂 2.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性质与甘油相近,黏度较甘油小,毒性小,无刺激性,可作为内服和肌肉注射液溶剂。能延缓药物的水解,能与多种有机溶剂混合。对皮肤和粘膜有一定的促渗透作用。价格较贵,有辛辣味。 3.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分子量1000以下为液体,无色透明,能与水、乙醇、甘油、丙二醇任意混合。能溶解许多水溶性无机盐和水不溶性的有机药物。对易水解药物有稳定作用。外用对皮肤有柔润性、保湿。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三)非极性溶剂(密度小于1) 1.脂肪油(fatty oils) 如麻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等。溶解脂溶性药物:激素、挥发油、游离生物碱和芳香族药物。易酸败,遇碱皂化。多为外用也可内服。 2.液体石蜡(liquid paraffin) 透明油状液体,无色无臭,有轻质和重质两种。化学性质稳定。遇空气氧化,在肠道中不分解不吸收,有润肠通便作用。可口服或外用。
3.醋酸乙酯 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微臭。有挥发性和可燃性。空气中易氧化变色。溶解挥发油、甾类药物及其他油溶性药物。常作外用搽剂的溶剂。 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三)非极性溶剂 3.醋酸乙酯 无色或淡黄色油状液体,微臭。有挥发性和可燃性。空气中易氧化变色。溶解挥发油、甾类药物及其他油溶性药物。常作外用搽剂的溶剂。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一)增溶剂(solubilizer)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具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增溶质 (二)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 助溶剂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助溶剂。
与水能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三)潜溶剂 潜溶剂(cosolvent)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这种混合溶剂称潜溶剂。 原因为氢键缔合或改变了介电常数。 与水能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四)防腐剂(preservative)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四)防腐剂(preservative) 1.防腐的重要性 以水为溶剂易霉变,尤含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时,更易染菌;即使是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谱的限制也能染菌。 2.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P115规定微生物限度标准: 口服药品细菌数:固体每1g≯1000cfu, 液体 每1ml≯100cfu。 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g或1ml≯100cfu 。 大肠埃希菌不得检出。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ml
防止污染:关键。加强生产环境和操作人员的管理,清除污染源。严格控制辅料质量(水) 添加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四)防腐剂 3.防腐措施 防止污染:关键。加强生产环境和操作人员的管理,清除污染源。严格控制辅料质量(水) 添加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 微生物生长条件:水、碳、氮、氧、矿物质、温度、pH值等。 细菌最适pH值6~8,真菌最适pH值4~6,碱性不适于微生物的生长。 适冷微生物适宜15℃;适温微生物适宜15~40℃,最适37℃,如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湿热微生物适宜45℃以上,最适50 ℃。
⑴抑菌作用随烷基碳数增加而增加,但溶解度则减少,丁酯抗菌力最强,溶解度最小。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常乙、丙酯或乙、丁酯合用。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四)防腐剂 4.常用防腐剂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伯金类): ⑴抑菌作用随烷基碳数增加而增加,但溶解度则减少,丁酯抗菌力最强,溶解度最小。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常乙、丙酯或乙、丁酯合用。 ⑵ 浓度0.01%~0.25%,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性质稳定(pH值3~8 )。 ⑶ 酸性中作用较强,碱性中作用减弱,因酚羟基解离所致。 ⑷聚山梨酯类、聚乙二醇等能增加其溶解度,但抑菌能力下降。 ⑸遇铁变色,遇强酸或弱碱水解,能被塑料吸附。
⑵酸液中抑菌效果好,未解离的苯甲酸分子抑菌作用强,最适pH值 4。 pH值>5抑菌效果明显降低,应增加用量。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四)防腐剂 4.常用防腐剂 苯甲酸及其盐: ⑴在酸性中两者抑菌作用相当。 ⑵酸液中抑菌效果好,未解离的苯甲酸分子抑菌作用强,最适pH值 4。 pH值>5抑菌效果明显降低,应增加用量。 ⑶防霉作用较尼伯金弱,而防发酵能力较尼伯金强。两者合用防霉、防发酵最为理想,尤适于中药液体制剂。
⑶与其它抗菌剂合用有协同作用,塑料容器中活性降低。山梨酸盐作用与之相同,需在酸性中使用。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四)防腐剂4.常用防腐剂 山梨酸及其盐 : ⑴无味有微臭 ⑵防腐作用未解离的分子, pH值 4 效果好。 ⑶与其它抗菌剂合用有协同作用,塑料容器中活性降低。山梨酸盐作用与之相同,需在酸性中使用。 ⑷空气中易氧化,水溶液尤敏感,遇光更甚,可加没食子酸、苯酚使其稳定。
⑴淡黄色黏稠液体,低温时成蜡状。味极苦,有特臭。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四)防腐剂4.常用防腐剂 苯扎溴铵(新洁而灭): ⑴淡黄色黏稠液体,低温时成蜡状。味极苦,有特臭。 ⑵溶于水和乙醇,水溶液呈碱性,在酸碱中稳定,耐热压。振摇产生大量泡沫。 ⑶对金属、橡胶、塑料无腐蚀作用。 ⑷浓度0.02%~0.2%,多外用。
醋酸氯己啶(醋酸洗必泰):微溶于水,广谱杀菌剂,用量0.02%~0.05%,多外用。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四)防腐剂 4.常用防腐剂 醋酸氯己啶(醋酸洗必泰):微溶于水,广谱杀菌剂,用量0.02%~0.05%,多外用。 邻苯基苯酚:微溶于水,广谱杀菌,低毒无味,水果蔬菜保鲜防霉 桉叶油0.01%~0.05% 桂皮油0.01% 薄荷油0.05%
阿司帕坦也称蛋白糖,为二肽类甜味剂,又称天冬甜精。甜度是蔗糖的150~200倍。无后苦味,不致龋齿,适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五)矫味剂 1.甜味剂 掩盖咸、涩、苦味 天然:蔗糖和单糖浆应用最广泛。具芳香味的果汁糖浆如橙皮糖浆及桂皮糖浆不但矫味且矫臭。甘油、山梨醇、甘露醇也作甜味剂。甜菊苷有清凉甜味,甜度比蔗糖大300倍,甜味持久不被吸收,但甜中带苦,常与蔗糖和糖精钠合用。 合成:糖精钠,甜度是蔗糖的200~700倍。 阿司帕坦也称蛋白糖,为二肽类甜味剂,又称天冬甜精。甜度是蔗糖的150~200倍。无后苦味,不致龋齿,适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
天然香料:柠檬、茴香、薄荷油等及它们的制成的薄荷水、桂皮水等。 合成香料:苹果香精、桔子香精、香蕉香精等。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五)矫味剂 2.芳香剂 天然香料:柠檬、茴香、薄荷油等及它们的制成的薄荷水、桂皮水等。 合成香料:苹果香精、桔子香精、香蕉香精等。 3.胶浆剂 干扰味蕾。如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明胶、甲基纤维素等,加糖精钠和甜菊苷可增加矫味效果。 4.泡腾剂 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呈酸性,麻痹味蕾而起矫味作用。对苦、涩、咸味有所改善,病人乐于接受。
食用: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胭脂蓝、日落黄,用量不得超过万分之一。 外用:伊红、品红、美蓝、苏丹黄G。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六)着色剂 2.合成色素 色泽鲜艳,价格低廉,毒性大 食用: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胭脂蓝、日落黄,用量不得超过万分之一。 外用:伊红、品红、美蓝、苏丹黄G。 注意事项:不同溶剂能产生不同的色调和强度;pH值对色调有影响;氧化剂、还原剂、日光使大多数色素退色;相互配色可产生多样化的着色剂。 (七)其他附加剂 抗氧剂、 pH调节剂、金属络合剂等
㈥着色剂 1.天然色素 无毒植物性和矿物性色素 植物性色素: 红色:苏木、甜菜红、胭脂红、紫草根、 茜草根 黄色:姜黄、胡罗卜素、山栀子 二、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㈥着色剂 1.天然色素 无毒植物性和矿物性色素 植物性色素: 红色:苏木、甜菜红、胭脂红、紫草根、 茜草根 黄色:姜黄、胡罗卜素、山栀子 蓝色:松叶兰、乌饭树叶 绿色:叶绿酸铜钠盐 棕色:焦糖 矿物性:氧化铁(棕红色) ㈦其他附加剂 抗氧剂、pH调节剂等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一、溶液剂(solutions)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相的共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 一、溶液剂(solutions) 定义:溶液剂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溶质一般为不挥发性化学药物,溶剂多为水。可加助溶剂、抗氧剂、矫味剂、着色剂等各种附加剂。
(一)制备方法:溶解法(常用)、稀释法。 1.溶解法 制备工艺流程: 称量 溶解 滤过 质检 包装 第九章 液体制剂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一、溶液剂 (一)制备方法:溶解法(常用)、稀释法。 1.溶解法 制备工艺流程: 称量 溶解 滤过 质检 包装 取处方量1/2~3/4溶剂,将固体药物加入,搅拌使其溶解,滤过,并通过滤器加溶剂至全量 P147复方碘溶液处方分析:碘化钾作用、制法、剂型 2.稀释法(注意浓度换算)
2.易氧化药物溶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加抗氧剂。 (二)制备溶液剂时应注意得问题: 1.可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促进溶解。 2.易氧化药物溶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加抗氧剂。 3.易挥发性药物最后加入。不耐热药冷却后加入 4.溶解度小的药先溶后再加其它药。 5.难溶性药可加助溶剂、增溶剂。
二、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二、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 定义: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2010《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将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成的芳香水剂称为露剂。 质量要求:澄明,具与原药相同气味,不得有异臭、沉淀、杂质。可作矫味、矫臭和分散剂使用,也有治疗作用。 特点:浓度低,易分解、霉变,不得大量配制和久贮。 制法:溶解法、稀释法、水蒸气蒸馏法
纯蔗糖的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 药物:化学药品、药材提取物。 三、糖浆剂(syrups) (一)概述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三、糖浆剂(syrups) (一)概述 1.定义:系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纯蔗糖的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 浓度85%(g/ml)或 64.7%(g/g)。 药物:化学药品、药材提取物。
⑶含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抑制微生物的 生长;低浓度糖浆剂应加防腐剂。 ⑷蔗糖转化为单糖具还原性。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三、糖浆剂(syrups)(一)概述 2.特点: ⑴掩盖不良臭味,尤适儿童。 ⑵易被微生物污染使混浊或沉淀。 ⑶含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抑制微生物的 生长;低浓度糖浆剂应加防腐剂。 ⑷蔗糖转化为单糖具还原性。
⑵应澄清,贮存期间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 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⑶含药材提取物,允许有少量轻摇即散的沉淀 三、糖浆剂(syrups)(一)概述 3.质量要求: ⑴含糖量45%(g/ml)以上 ⑵应澄清,贮存期间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 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⑶含药材提取物,允许有少量轻摇即散的沉淀 ⑷可加乙醇、甘油、其它多元醇作稳定剂。 单糖浆和矫味糖浆(橙皮糖浆、姜糖浆)可作糖浆剂的溶剂,还可作矫味剂、助悬剂等。 药物糖浆用于治疗。
1. 热溶法:蔗糖溶于沸纯化水中,加热使全溶,降温后加药,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足量。 (二)糖浆剂的制备方法 1. 热溶法:蔗糖溶于沸纯化水中,加热使全溶,降温后加药,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足量。 溶解快,可杀死微生物并除杂蛋白,易滤清。但温度过高使转化糖含量增加,颜色加深,适于制备对热稳定的药物和有色糖浆。 2.冷溶法:蔗糖溶于冷纯化水或含药的溶液中。适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制成的糖浆颜色浅,但生产周期长易污染。 3.混合法: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而成。适于制备含药糖浆。
2010版药典凡例中规定: 水浴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98~100℃; 热水: 70~80℃ 微温或温水:40~50℃ 室温: 10~30℃ 冷水: 2~10℃ 冰浴: 约0℃ 放冷: 系指放冷至室温
(三)制备糖浆剂时应注意的问题 1.药物加入方法:⑴水溶性固体,先少量水溶解,再与单糖浆混合;⑵溶解度小的药物可加少量其它溶剂先溶解;⑶可溶性液体药直接加入单糖浆中。⑷含乙醇制剂直接混合常发生混浊,可加甘油助溶或将药物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加滑石粉助滤;⑸水浸药剂因含多种杂质需纯化后再加入单糖浆中。
⑴避菌环境中制备,用具、容器应洁净或灭菌,及时灌装。 ⑵应选药用白砂糖,食用糖含蛋白质、粘液质等杂质。不纯蔗糖还易吸潮、长霉。 (三)制备糖浆剂时应注意问题 2.制备注意事项 ⑴避菌环境中制备,用具、容器应洁净或灭菌,及时灌装。 ⑵应选药用白砂糖,食用糖含蛋白质、粘液质等杂质。不纯蔗糖还易吸潮、长霉。 ⑶宜用蒸气夹层锅加热,控制温度和时间。 蔗糖在加热或酸性条件下易水解,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糖等量混合称转化糖,甜度高,具还原性,果糖颜色深。 ⑷30℃以下密闭保存 P148举例:磷酸可待因糖浆(分析处方:溶剂、剂型)
药物易挥发、氧化、酯化和聚合,长期贮存会变色,甚至出现树脂状沉淀。密闭冷暗处贮存。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三节 低分子溶液剂 四、醑剂(spirits ) 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内服外用均可。凡可制成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可制成醑剂。药物浓度为5%~10%,乙醇浓度为60%~90%。用于治疗还可作矫味剂。溶解法、蒸馏法制备。 药物易挥发、氧化、酯化和聚合,长期贮存会变色,甚至出现树脂状沉淀。密闭冷暗处贮存。
五、酊剂(第十五章中药制剂介绍) 六、甘油剂(glycerins) 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甘油具粘稠性、吸湿性、防腐性。对皮肤、粘膜有滋润作用,使药物滞留于患处而延长药效,缓和药物刺激性。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碘甘油、硼酸甘油)。 制法:化学反应法、溶解法 P149处方分析:碘甘油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一、概述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一、概述 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均相液体制剂。以水为溶剂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又称亲水胶体溶液或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在药剂学中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应用较多,主要介绍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1. 荷电性:某些基团因在溶液中解离而带电。因荷电而有电泳现象,可测定电荷的种类。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1. 荷电性:某些基团因在溶液中解离而带电。因荷电而有电泳现象,可测定电荷的种类。 两性物质如蛋白质所带电荷受pH值的影响,在碱性中带负电,在酸性中带正电。在等电点时不带电,其粘度、渗透压、溶解度、电导性等都为最小值。
4.聚结特性:含大量亲水基团,与水形成牢固水化膜,可阻止分子间的凝聚,使处于稳定状态,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2.渗透压:与浓度呈正比。 3.黏度与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黏度越大。 4.聚结特性:含大量亲水基团,与水形成牢固水化膜,可阻止分子间的凝聚,使处于稳定状态,属热力学稳定体系。
⑴加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了水化膜使之凝结而沉淀,此过程称盐析。阴离子起主要作用。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4.聚结特性:稳定性取决于水化作用和荷电。 ⑴加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了水化膜使之凝结而沉淀,此过程称盐析。阴离子起主要作用。 盐析能力: 枸橼酸根3->酒石酸根3->SO42->CH3COO->Cl->NO3->Br->I->CNS- ⑵ 加大量脱水剂:乙醇、丙酮可破坏水化膜。
⑶其他原因:由于pH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化合物凝聚而沉淀,称为絮凝现象。 ⑷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液混合产生沉淀。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4.聚结特性 ⑶其他原因:由于pH值、絮凝剂、射线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化合物凝聚而沉淀,称为絮凝现象。 ⑷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溶液混合产生沉淀。 如阿拉伯胶带负电和等电点以下的明胶混合。 胃蛋白酶等电点以下带正电,湿润的滤纸带负电,滤过时,胃蛋白酶沉淀在滤纸上。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 5.胶凝性 高分子固态时链状结构是缠绕卷曲的,溶解时呈线状,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呈线状分散的高分子就形成网状结构,分散介质水被全部包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不流动的凝胶,如软胶囊的囊壳。 硬胶囊、微囊、片剂薄膜衣等都是干胶的存在形式。 温度降低(胶凝) (高分子溶液) 粘稠流动液体 凝胶 (半固体) 温度升高(胶溶 ) 失去网状结构中的水分 干胶(干燥固体)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三、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首先是溶胀过程,并分为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水分子渗入高分子结构空隙中,与亲水基发生水化作用使体积膨胀,称有限溶胀。水降低分子间引力,形成溶液,称无限溶胀,此过程才可搅拌或加热促进溶解。形成高分子溶液的过程称为胶溶。胶溶过程有的非常快,有的很慢。胶溶过程慢的必须有足够的有限溶胀时间,然后再加热或搅拌,否则不能溶解。
制备: 淀粉遇水立即溶胀(有限溶胀快),但无限溶胀慢必须加热。 明胶:先浸泡3-4h (有限溶胀慢),然后加热、搅拌。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 三、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制备: 淀粉遇水立即溶胀(有限溶胀快),但无限溶胀慢必须加热。 明胶:先浸泡3-4h (有限溶胀慢),然后加热、搅拌。
P151胃蛋白酶合剂处方分析、制法 、 [注解] 胃蛋白酶 2.0g 单糖浆 10.0ml 5%羟苯乙酯乙醇液 1.0ml 橙皮酊 2.0ml 稀盐酸 2.0ml 纯化水 加至100.0ml 制法:稀盐酸、单糖浆约加80ml搅匀,胃蛋白酶撒在液面,缓缓加橙皮酊,羟苯乙酯乙醇液 10.0ml水稀释再缓缓加入。 胃蛋白酶(等电点pH2.75~3.00)活性主要受pH影响,要求pH1.5~2.5,偏酸失活。注意配伍禁忌。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1.定义(definition)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一、溶胶剂(sols)的概述 1.定义(definition) :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2.特点(characteristic): ⑴多分子聚集体(1~100nm),分散度极大,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⑵水化作用弱,存在物理相界面。 ⑶药物被分散成溶胶状态,易被吸收,药效会增大或异常。该剂型已很少使用,但性质非常重要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ols) (一)溶胶剂的双电层构造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溶胶剂 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sols) (一)溶胶剂的双电层构造 粒子带电: 粒子本身解离或吸附溶液中的某种离子。 双电层 胶核带电 吸附反离子 扩散到溶液 中的反离子 吸附层 电位差 ζ电位 双电层 扩散层
例如:Fe(OH)3 溶胶的制备 FeCl3 + 3H2O Fe(OH)3 + 3HCl 部分 Fe(OH)3 与 HCl 反应: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溶胶剂 例如:Fe(OH)3 溶胶的制备 FeCl3 + 3H2O Fe(OH)3 + 3HCl 部分 Fe(OH)3 与 HCl 反应: Fe(OH)3 + HCl FeOCl + HCl FeOCl FeO+ + Cl¯ 胶核优先吸附与其组成相似的离子。
Fe(OH)3溶胶的结构: 吸附层 胶粒 扩散层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 (二)溶胶剂的性质 1.光学性质 (optical property) 当强光通过溶胶剂从侧面观察可看到圆锥形光束称为丁泽尔效应(tyndall effect)。胶粒小于自然光波长引起光散射造成的。
2. 电学性质 (electrical property ) 由于胶粒带电,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可定向移动该现象称电泳现象。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二)溶胶剂的性质 2. 电学性质 (electrical property ) 由于胶粒带电,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可定向移动该现象称电泳现象。
3.动力学性质 (dynamical property)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二)溶胶剂的性质 3.动力学性质 (dynamical property) 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有自发的不规则运动称布朗运动(4μm以下的质点)。与胶粒的扩散收到、沉降速度及分散介质的黏度有关。
4.稳定性 (stability property)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二)溶胶剂的性质 4.稳定性 (stability property) 胶粒表面荷电产生静电排斥,荷电后形成水化膜及具有布朗运动,阻止胶粒聚集,这些因素增加了稳定性。 ①电解质作用:对电解质极敏感,因可中和电荷,降低ζ-电位,同时荷电减少,水化膜变薄,胶粒易聚集产生沉淀。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二、溶胶剂的构造和性质(二)溶胶剂的性质 4.稳定性 (stability property) ②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聚集。 ③加保护胶体:加亲水性的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保护胶体。如具杀菌和消毒作用的蛋白银溶液,就是蛋白质作保护胶体的氧化银。
第九章液体制剂 第五节 溶胶剂 三、溶胶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机械分散法、胶溶法、超声法。 (二)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第六节 混悬剂 (suspensions)
2.适于制成混悬剂的药物:⑴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应用;⑵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 ⑶两种溶液混合产生不溶性固体且是有效成分时 第六节 混悬剂 (suspensions) 一、概述 1.定义: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 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一般0.5~10μm,小者0.1μm,大者50μm或更大。 2.适于制成混悬剂的药物:⑴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应用;⑵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 ⑶两种溶液混合产生不溶性固体且是有效成分时 ⑷为产生缓释作用。 毒剧药或剂量小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⑴性质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内含量符合要求 ⑵根据用途不同,微粒大小有不同要求; ⑶微粒沉降速度缓慢,沉降后不结块, 第六节 混悬剂 一、概述 3.质量要求 ⑴性质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内含量符合要求 ⑵根据用途不同,微粒大小有不同要求; ⑶微粒沉降速度缓慢,沉降后不结块, 轻摇能分散,保证剂量准确; ⑷有适宜粘度,便于倾倒 ⑸外用易涂布,不流失 标签上注明“用前摇匀”。
微粒多数>4μm,无布朗运动,由重力易下沉;分散度大,微粒易聚集而沉降,属热力学 和动力学均不稳定体系。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微粒多数>4μm,无布朗运动,由重力易下沉;分散度大,微粒易聚集而沉降,属热力学 和动力学均不稳定体系。 (一)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 服从Stoke's定律: V:沉降速度(cm/s ),r:微粒半径(cm), ρ1和ρ2:分别为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力加速度(cm/s2),η:分散介质粘度(mPa·s) 减少沉降速度最有效方法: 减少粒径,增加粘度。
微粒可带电,具双电层结构,可产生ζ-电位。因荷电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膜。电荷的排斥作用,加之水化膜的存在,可阻止微粒聚结,使其稳定。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微粒可带电,具双电层结构,可产生ζ-电位。因荷电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膜。电荷的排斥作用,加之水化膜的存在,可阻止微粒聚结,使其稳定。 加少量电解质可改变双电层的结构和厚度,使微粒产生絮凝。亲水性药物微粒除荷电外,水化作用强,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疏水性药物 微粒水化作用较弱,对电解质更敏感
1.絮凝:微粒有聚集的趋势。但由于荷电阻碍聚集,产生自由沉降,其沉降物不易再分散。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三)絮凝与反絮凝 1.絮凝:微粒有聚集的趋势。但由于荷电阻碍聚集,产生自由沉降,其沉降物不易再分散。 加适量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减少电荷间的排斥力,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此过程称为絮凝。所加电解质称絮凝剂。 ζ-电势在20~25mV恰好能产生絮凝作用。常用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等。
(2)沉降物体积大,振摇能迅速恢复均匀状态。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三)絮凝与反絮凝 絮凝沉降特点: (1)沉降速度快,沉降面明显。 (2)沉降物体积大,振摇能迅速恢复均匀状态。 2.反絮凝:加大量电解质,使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聚集,此过程称反絮凝。所加入的电解质称反絮凝剂。反絮凝状态流动性增加,便于倾倒。
放置过程中小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微粒数目不断增加,沉降速度加快,不稳定。溶解度与微粒大小有关。同质多晶型药物晶型从亚稳型转变成稳定型。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 放置过程中小微粒数目不断减少,大微粒数目不断增加,沉降速度加快,不稳定。溶解度与微粒大小有关。同质多晶型药物晶型从亚稳型转变成稳定型。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分散相的浓度增加稳定性降低(沉降速度快),温度对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均有影响,还改变絮凝速度、沉降速度,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增加微粒的亲水性又增加粘度,还可矫味。 2.高分子助悬剂(粘度大亲水性强)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助悬剂的作用:增加粘度和微粒的亲水性。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增加微粒的亲水性又增加粘度,还可矫味。 2.高分子助悬剂(粘度大亲水性强) ⑴天然: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桃胶、海藻酸钠 ⑵合成或半合成:MC、CMC-Na、HPC、HPMC、卡波普、聚维酮、葡聚糖等。 ⑶触变胶:静置时形成凝胶当搅拌或振摇时又变为 溶胶。防止微粒沉降,利于倾倒。硅皂土:水中 膨胀,高粘度,具触变性。
同一电解质由于用量不同而起絮凝或反絮凝作用。常用: 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氯化物等。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二)润湿剂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被水润湿 能力的附加剂。HLB 值7~9的表面活性剂。 乙醇、甘油也有润湿作用。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同一电解质由于用量不同而起絮凝或反絮凝作用。常用: 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氯化物等。
乳钵、乳匀机、胶体磨。1份药物加0.4~0.6份液体。对质重、硬度大的可采用“水飞法”。 四、混悬剂的制备 1.机械分散法 亲水性药物 , 加液研磨。 如氧化锌、炉甘石、碱式碳酸铋、碳酸钙。 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湿润,需加润湿剂 共研,同时加助悬剂,保持稳定。 乳钵、乳匀机、胶体磨。1份药物加0.4~0.6份液体。对质重、硬度大的可采用“水飞法”。
复方硫磺洗剂: (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组分作用、制法) 处方: 沉降硫磺 30g 硫酸锌 30g 樟脑醑 250ml 羧甲酸纤维素钠 5g 甘 油 100ml 纯化水加至 1000ml
2.凝聚法 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离子或分子药物聚集成混悬粒子。 四、混悬剂的制备与举例 2.凝聚法 借助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离子或分子药物聚集成混悬粒子。 物理凝聚法:将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的药物加到另一分散介质中。一般将药物先制成热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到另一种不溶性液体中,使药物快速结晶,可得10 μm以下的粒子,再将其分散在适宜介质中。如酊剂、醑剂、流浸膏剂等醇性制剂与水混合,形成混悬剂。 化学凝聚法:使两种药物反应生成难溶性 药物微粒,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在稀 溶液、急速搅拌下进行反应,如硫酸钡
2.沉降容积比测定 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1.微粒大小 显微镜法、库尔特计数仪等。 2.沉降容积比测定 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 F:沉降容积比指沉降物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比。 Vo:混悬剂的总容积,Vu:静置后沉降物的容积, Ho:沉降前混悬剂的高度,Hu:沉降后混悬剂的高度。 F越大,沉降越慢,混悬剂越稳定。 药典规定:>0.90 (振摇1分钟,静置3小时)
转动,量筒底部沉降物重新均匀分散,所需旋转 次数越少,说明再分散性越好。 5. ζ电位测定 25mv以下絮凝,50~60 mv反絮凝 3.絮凝度的测定 F: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 F∞:为去絮凝混悬剂的沉降容积比 β:絮凝度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 β越大,絮凝效果越好。 4.重新分散性 置100ml量筒中,以每分钟20转速 转动,量筒底部沉降物重新均匀分散,所需旋转 次数越少,说明再分散性越好。 5. ζ电位测定 25mv以下絮凝,50~60 mv反絮凝 6.流变学测定 测定流动曲线,确定流动 类型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 一、概述 1.定义: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2.基本组成: 分散相(内相或非连续相):形成液滴的液体 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包在液滴外面液体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 一、概述 2.基本组成: 分散相(内相或非连续相):形成液滴的液体 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包在液滴外面液体 一相为水或水性溶液则称水相,用W表示;另一 相为与水不混溶的相称为油相,用O表示。 乳化剂:为使分散的液滴不再聚合,需加一种物 质使其稳定,这种物质称乳化剂。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 一、概述 3.分类 O/W型:油在内相,水在外相 W/O型:水在内相,油在外相 O/W/O或W/O/W:复乳或多重乳化 普通乳:液滴在1~100μm为乳白色不透明液体 亚微乳:液滴在0.1~1.0μm,亚微乳作肠外给药 载体。静注时应为0.25~0.4μm 。 纳米乳: 0.01~0.1μm。当液滴小于0.1μm处于 胶体范围为透明液体也称为微乳或胶团乳
表9-4 液滴大小与乳剂外观的关系 液滴 >1 0.1~1 0.05~ 0.1 <0.05 (μm) 白色 蓝白色 灰色 透明液 液滴 >1 0.1~1 0.05~ 0.1 <0.05 (μm) 白色 蓝白色 灰色 透明液 乳状液 乳状液 半透明液
O/W型 W/O型 不同类型乳剂的区别 p157 表9-3 外 观 稀释 导电性 水溶性染料 油溶性染料 滤纸湿润法 乳白色 可用水稀释 外 观 稀释 导电性 水溶性染料 油溶性染料 滤纸湿润法 乳白色 可用水稀释 导电 外相染色 内相染色 液滴迅速铺展 中心留有油滴 接近油颜色 可用油稀释 几乎不导电 不能铺展
亚甲蓝染色
苏丹黄染色
苏丹黄染色(石灰搽剂)
4.乳剂的特点 ⑴液滴分散度很大,表面积大,药物吸收快,起 效快。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⑵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 一、概述 4.乳剂的特点 ⑴液滴分散度很大,表面积大,药物吸收快,起 效快。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⑵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⑶ O/W型可掩盖油的不良臭味。 ⑷外用能改善对皮肤和粘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 ⑸静脉乳分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 二、乳化剂 (一)乳化剂应具备的条件 1.乳化能力强,即能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并能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2.生理适应性,对人体无害,无毒、无刺激性,价廉。 3.稳定,pH、电解质、温度等对其影响小。
二、乳化剂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 (第三章)特点:乳化能力强,性质稳定,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 阴离子型(外用):钾皂、钠皂O/W型;钙皂、 镁皂W/O型;十二烷基硫酸钠O/W型,十六烷基 硫酸钠O/W型,三乙醇胺皂O/W型 非离子型:吐温类(聚山梨酯)O/W型, 司盘类(脂肪酸山梨坦)W/O型, 泊洛沙姆O/W型,poloxamer188可静注。 HLB值3~8 W/O型 HLB值8~16 O/W型
二、乳化剂 (二)乳化剂的种类 2.天然乳化剂 特点: 亲水性强,粘度大,形成多分子膜,稳定性较好,O/W型,加防腐剂,内服。 ⑴阿拉伯胶:阿拉伯酸的钠、钙、镁盐的混合物,使用浓度10%~15%,在pH值4~10稳定。含氧化酶用前80℃加热30min破坏之。乳化能力弱且黏度低,常与西黄蓍胶、果胶、琼脂、海藻酸钠等合用。 ⑵西黄蓍胶:水溶液黏度高,pH值5时黏 度最大。乳化能力差,不能单独使用,与阿拉伯胶合用。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二、乳化剂 (二)乳化剂的种类 2.天然乳化剂 ⑶明胶 :两性蛋白质,受pH值和电解质的影响产生凝聚,常与阿拉伯胶合用。 ⑷杏树胶:杏树分泌的胶汁凝结而成的棕色块状物,乳化能力和黏度均大于阿拉伯胶,可作其代用品。 ⑸卵黄:含7%卵磷脂,强O/W型乳化剂。
W/O型: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 该类不受电解质的影响,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用效果好。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二、乳化剂 (二)乳化剂的种类 3.固体微粒乳化剂 为不溶性固体粉末,乳化时被吸附于油水界面上,形成乳剂的类型由接触角θ所决定。θ<90℃易被水润湿, O/W型;θ>90℃易被油润湿,W/O型。 O/W型: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 皂土等 W/O型: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 该类不受电解质的影响,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用效果好。
4.辅助乳化剂 一般乳化能力弱或无,但增加黏度并能使乳化膜强度增加。 第七节 乳剂(emulsions)二、乳化剂 4.辅助乳化剂 一般乳化能力弱或无,但增加黏度并能使乳化膜强度增加。 ⑴增加水相黏度:MC、CMC-Na、HPC、海藻酸钠、琼脂、西黄蓍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果胶、皂土等。 ⑵增加油相黏度:鲸蜡醇、蜂蜡、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硬脂醇等。
(三)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乳剂使用目的、药物性质、处方组成、欲制备乳剂的类型、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 1.根据乳剂类型 2.根据给药途径 (外用、内服、注射) 3.根据乳化剂性能 处方中成分是否对其有影响。 4.混合乳化剂 乳化各种油相所需的HLB值见P160表9-5 如液体石蜡:制成W/O型,所需HLB值4, 制成O/W型,所需HLB值10~12 用于超声检查的接触剂(O/W型)
分散过程要借助乳化机械做功。 形成液滴后表面积增大,不稳定。 (一) 降低表面张力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 乳化过程:分散过程、稳定过程 分散过程要借助乳化机械做功。 形成液滴后表面积增大,不稳定。 (一) 降低表面张力 乳化后,两相界面增大,界面能增加,体系具有很强的降低界面趋势,使乳滴合并变大甚至分层。 要保持稳定,必须降低界面积继而降低表面能,乳滴自身成球,因相同体积以球体的表面积最小。降低表面张力可降低界面自由能。 乳化剂(降低界面张力),吸附于乳滴界面,可有效阻止液滴合并,形成稳定的乳剂。
三、乳剂的形成理论 (二)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液滴分散度很大,具很强吸附能力。乳化剂被吸附于乳滴表面,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定向排列成膜(乳化膜),可有效阻止乳滴合并。乳化膜越牢固,乳剂就越稳定。 乳化膜类型: 1.单分子膜: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单分子层排列,如离子型,乳化膜带电,电荷斥力也阻止乳滴合并,使乳剂更稳定。 2.多分子膜 :亲水性高分子类乳化剂形成多分子膜,且可增加粘度。 3.固体微粒乳化膜
四、影响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是乳化剂的性质和 HLB值。 1.乳化剂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亲水性强,则使水相表面张力降低很大,而对油影响不大,这时油的表面张力大于水,油收缩成球,形成O/W型。反之,则形成W/O型。 天然或合成的亲水性高分子乳化剂,亲水性非常强,降低水相的界面张力大,形成O/W型。 固体微粒乳化剂,若亲水性强则被水相湿润,降低水相的界面张力大,形成O/W型。反之,亦形成W/O型。 乳化剂的性质决定乳剂的类型,亲水性强,水相是外相,表面张力小的相是外相。
2.相容积比的影响 油、水两相的容积比简称为相容积比。 四、影响乳剂类型的主要因素 2.相容积比的影响 油、水两相的容积比简称为相容积比。 从几何学角度看,具相同粒径的球体,最紧密填充时,球体所占空间体积最大为74%,如球体之间再填充不同粒径的小球体,球体所占总体积可达90%。 分散相浓度达50%时能显著降低分层速度,在40%~60%稳定性较好。<25%易分层,>60%乳滴之间距离很近,易发生碰撞合并或引起转相,不稳定。
1.分层(乳析):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液滴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五、乳剂的稳定性 1.分层(乳析):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液滴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主要原因: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密度差造成。分层速度符合Stokes公式。乳滴越小,分层速度就越慢;减少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密度差,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都可减少分层的速度。分层的速度与相容积成反比,相容积低于25%很快分层,达50%分层的速度明显减小。分层现象是可逆的,乳剂体系未被破坏,经振摇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但外观粗糙,易引起絮凝。
2.絮凝: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性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 五、乳剂的稳定性 2.絮凝: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性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 原因:分散相液滴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产生聚集而絮凝。絮凝时乳化膜仍保持完整。乳剂中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的主要原因 。絮凝限制乳滴移动并产生网状结构粘度高,有利于乳剂稳定。但通常是破坏的前奏。
五、乳剂的稳定性 3.转相:乳剂类型发生了改变。主要是乳 化剂性质的改变引起的。如油酸钠O/W型,遇氯 化钙后生成油酸钙为W/O型的乳化剂,乳剂就会 转相。还受相容积比的影响。理论上分散相最 大容积可达74%,实际上大于60%就可能发生转 相。
4.合并与破裂 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进一步发展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破裂是不可逆的。最重要的是乳化膜的牢固性。 五、乳剂的稳定性 4.合并与破裂 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进一步发展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破裂是不可逆的。最重要的是乳化膜的牢固性。 5.酸败 受多种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如温度过高、微生物、油相酸败等。
六、乳剂制备 (一)乳剂的制备方法 1.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将乳化剂先分散在油中,研匀,按比例加水,研成初乳,再加水稀释至全量。 初乳(油:水 :胶)比例: 植物油为: 4:2:1 挥发油为: 2:2:1 液体石蜡为: 3:2:1 适于阿拉伯胶与西黄蓍胶的混合胶作乳化剂。
2.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 先将乳化剂分散在水中,研匀,按比例加油,用力研成初乳,再加水稀释至全量。初乳(油:水 :胶)比例与上法同 六、乳剂制备 (一)乳剂制备方法 2.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 先将乳化剂分散在水中,研匀,按比例加油,用力研成初乳,再加水稀释至全量。初乳(油:水 :胶)比例与上法同 3.新生皂法 油、水两相混合,在两相界面上生成新生皂类作乳化剂。如植物油中含有硬脂酸、油酸等有机酸,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乙醇胺等水溶液,加热生成新生皂作为乳化剂。适于乳膏剂的制备。
4.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即形成乳剂。胶类、固体颗粒类乳化剂,乳化剂用量较多时用本法。 六、乳剂制备 (一)乳剂制备方法 4.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每次少量交替地加入水或油,边加边搅,即形成乳剂。胶类、固体颗粒类乳化剂,乳化剂用量较多时用本法。 5.机械法 油相、水相、乳化剂混合后用乳化机械制备的方法。不考虑混合顺序。 6.纳米乳的制备 乳化剂用表面活性剂HLB值15~18,乳化剂和辅助成分占乳剂的12%~25%。 7.复合乳制备 两步乳化法。
(二)乳剂的制备设备 1.搅拌乳化装置 乳钵、 组织捣碎机(高速搅拌) 2.乳匀机 3.胶体磨 4.超声乳化 纳米高压乳匀机加拿大17.8万
(三)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1.油溶性药物先溶于油相中,可适当补加乳化剂 2.水溶性药物溶于水相 3.若两相均不溶的药物,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 细后加入乳剂中。也可用制成的少量乳剂研磨后 再与剩余乳剂混合均匀。 举例(分析处方):鱼肝油乳 、石灰搽剂
七、乳剂的质量评定 1.乳剂粒径 如静注0.5μm以下 显微镜测定法、库尔特计数仪、激光散射光 谱法、透射电镜法 2.分层现象 4000r/min 离心15min如不分层 可认为乳剂质量稳定。 3750r/min 离心5h相 当于放置1年自然分层的效果。 3.乳滴合并速度 符合一级动力学。 4.稳定常数 离心前后吸光度变化百分率称为 稳定常数
第八节 其他液体制剂(自学) 第九节 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自学) 思考题:乳剂是如何形成的?(要求把乳剂形成理论、乳化剂的选择等知识点有机融合,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
小结 液体药剂(临床应用广泛) 特点、分类、常用溶剂与附加剂(防腐剂) 溶液剂 芳香水剂 糖浆剂 醑剂 甘油剂 概念、制法 乳剂 基本组成 低分子溶液剂 溶液剂 芳香水剂 糖浆剂 醑剂 甘油剂 概念、制法 乳剂 基本组成 分类 乳化剂 形成理论 稳定性 制备 高分子 溶液剂 性质: 聚结特性 胶凝性 制备 混悬剂 稳定性 稳定剂 制法 溶胶剂 双电层 结构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