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微量组分的测量 四、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五、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二、示差分光光度法 三、光度滴定法 六、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仪 器 分 析 实 验仪 器 分 析 实 验 主讲人:刘江涛 重庆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
仪器分析 第四章 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学院 应化系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1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测定奶粉中钙 湖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2013年3月29.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董雷鸣.
课程要求: 每次课后都要做1~2题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练习,学委按学号排好,交到研究生助理师兄师姐处。 课程成绩 期末笔试60%,平时成绩40%
维生素A结构和性质、鉴别试验.
紫外与荧光实验 Agilent8453仪器 PE公司LS55仪器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 2 荧光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第七章 三萜以及苷类 定义 三萜(triterpenoids)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指基本骨架,不包括糖),可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两大类:四环三萜 五环三萜 存在形式:游离形式(苷元) 苷的形式(与糖结合)
普析通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技术讲座 中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 邓世林.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黄祖芳
第31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64-1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Absorption Photometry)是一种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Absorption Photometry)是一种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可见吸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吸光光度法同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浓度下限(最低浓度)一般可达1-10-3%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到10-4%。如果对被测组分事先加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1-2个数量级。
第六章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法的基本概念 二、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定律 四、分子结构与电子光谱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模块之 任务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实验一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查药物维生素C的纯度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谱学导论》课程 任课教师:孙国英 副教授 授课班级:
第一章 光谱技术 作 者: 王 英 联系电话:
第6章 吸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
第二节 比色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 概述 (1) 比色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比色法: 在分析化学中, 利用比较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基础化学教学与实验中心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方法 定性鉴别 纯度检查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多组分的定量方法.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Instrumental Analysis
实验3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由中心离子和单齿配位体(如 NH3, Cl-, F-等)形成,分级络合
Presenter: 宫曦雯 Partner: 彭佳君 Instructor:姚老师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hapter Eleven Spectrophotometry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化学化工学院 吸光光度分析实验 水样中六价铬的测定.
NaI(TI)单晶伽马能谱仪实验验证 朱佩宇 2008年1月3日.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and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第八章 分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概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电势分析法.
第二章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 Potential-pH Diagram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强酸(碱)溶液 一元弱酸(碱)溶液 多元弱酸(碱)溶液 两性物质 混合酸碱溶液 各种体系[H+]浓度的计算
复分解法制备硝酸钾.
GXQ 分析化学 学年.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徐志浩 遗传与基因工程教研室 院系楼西侧一楼 2016年.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利用DSC进行比热容的测定 比 热 容 测 量 案 例 2010.02 TA No.036 热分析・粘弹性测量定 ・何为比热容
H核磁共振谱图解析举例 解析NMR谱: 共振信号的数目,位置,强度和裂分情况 信号的数目: 分子中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质子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17.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 波长 + ? 假设: 实物粒子具有 波粒二象性。 频率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 Potential-pH Diagram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项 目 九 分 光 光 度 分 析 黄根成.
实验十四 邻二氮菲吸光度法测定铁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 四、实验内容 五、实验步骤 六、思考题.
实验十八 图谱解析实验 根据谱图,推定未知苯系物的结构
第三章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3.1 基本原理 电子跃迁: * ,n* , * , n* 能量大,波长短,远紫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 概念: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近紫外光区 200-400nm,可见光区400-760nm) A λ

波长nm 频率Hz 波数cm-1 波段 波谱 跃迁方式 10-3~-2 ~1 ~ 102.7 ~104 106.2 108 109 1020-19 1017 1014.3 1012.8 1010.7 ~109 ~108 波数cm-1 1010-9 ~107 104.3 102.8 8 0.1 0.01 波段 γ-射线 X-射线 紫外 可见 红外 微波 射频 波谱 γ-射线光谱 X-射线波谱 紫外光谱 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顺磁共振 核磁共振 跃迁方式 核反应 内层电子跃迁 外层电子 跃迁 分子振动 分子转动,核自旋

分光:将复合光变成单色光叫分光 红外 可见光(400-760nm) 红橙黄绿青蓝紫 610-780 分光系统 400-435 紫外

特点:灵敏度高(10-6g/ml),简单方便。 应用: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发展趋势:与计算机联用及某些数学联用(如导数光谱)

§1 基本概念 电子跃迁: (1)跃迁类型 σ-σ*、п-п*、n-п*、n-σ* σ* 反键 п* 反键 能量 n 未成键 п 成键 σ §1 基本概念 电子跃迁: (1)跃迁类型 σ-σ*、п-п*、n-п*、n-σ* σ* 反键 п* 反键 n-σ* 能量 n-п* σ-σ* п-п* n 未成键 п 成键 σ 成键

(2)吸收强度(ε) :I0与I相差越大, 吸收越强。 λ I △E I0 同型轨道跃迁几率大,吸收强;不同型轨道跃迁几率小,吸收弱。 如п-п*吸收强, n-п*吸收弱。 当ε>104,为强吸收; ε<103为弱吸收; ε=103-104为中吸收

λ I △E I0 注意:吸收何种光( λ )与能级差有关(△E) 吸收强度如何(ε)与跃迁机率有关。

(1) σ-σ* 跃迁:能级大,△E大,λmax小, σ-σ*的 λmax <150nm,远紫外吸收。 a 单个п键, λmax =200nm,末端吸收 b 共轭п键, λmax =210-250nm,ε>104。 A 末端吸收 λ 200nm

(3) n-п*跃迁,存在于-C=O,-C≡N, △E更小, λmax >250nm, ε=10-100。 (4) n-σ*跃迁,存在于-OH、-NH2、—X等。 λmax =200nm,末端吸收。

(二) 术语 A λ A表示物质对不同光的吸收程度 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以波长λ(nm)为横坐标,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描绘的曲线。 300 400 500 600 λ A表示物质对不同光的吸收程度

A λmax λ 吸收峰:曲线上吸收最大的地方,它所对应的波长称最大吸收波长(λmax)。 谷:峰与峰之间的部位叫谷,该处的波长称最小吸收波长( λmin)。 末端吸收:在图谱短波端只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称末端吸收。 吸收峰 肩峰(sh) A 吸收谷 末端吸收 λmax λmin λ

生(发)色团:可引起电子跃迁的不饱和基团。主要为п-п*、n-п*跃迁,如C=C、C=O等。 助色团:与发色团相连的饱和的杂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OR、-SH、-SR、卤素原子等。

红移(长移):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如助色团、共轭键的影响。 蓝(紫)移(短移):使吸收峰(λ)向短波方向移动。如共轭键减少或溶剂的影响。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ε)增加称增色效应。反之称减色效应或淡色效应。 强带和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凡摩尔吸光系数值(εmax)大于104的吸收峰称为强带,凡εmax小于103的吸收峰称为弱带。

吸收带:说明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位置。可分为六种类型。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吸收带:说明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位置。可分为六种类型。 R带:由n-п*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如C=O –NO等 特点 :(1)λmax>250nm (2) ε<100,为弱吸收 (3) 溶剂的极性越大, λmax减小 200nm 250nm

Π* Π* n 非极性溶剂 n 极性溶剂 例

K带:由共轭双键中п-п*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 如 等。 特点 :(1)λmax=210-250nm (2) ε>104,为强吸收 (3) 溶剂的极性越大, λmax越大 200nm 250nm

Π* Π* Π Π 非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 п-п*跃迁,K带

п-п*跃迁,K带 n-п*跃迁,R带 , , A K带 R带 λ 200nm 300nm

B带:苯环骨架振动和环内共轭п-п*重叠所致,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特点: (1)在非极性的溶剂中,B带230-270nm产生细微振动

(2)在极性的溶剂中,细微结构消失,中心吸收带λmax=256nm附近,ε在200左右。 (3)被取代时,细微结构消失 (4)B带是有机化合物的特征谱带 256nm 在水中 在环已烷中 蒸气 240nm 260nm

E带: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п-п*所产生,分为E1和E2带。是苯环的特征吸收谱带。 E1带:λ=180nm,ε=4.7×104。 E2带:λ=200nm ε=7000。

当苯环上有发色团取代并共轭时,E2带与K带合并,吸收带长移,且使B带长移。 例: B带 λmax 增大,282nm E2带与K带合并,移至210-250nm B R K

5 п п K带 4 K带 σ σ* logε n п* 3 n п* R带 n σ* R带 2 1 10 100 200 300 400 远紫外区 近紫外区 可见光区 5 п п П* П* K带 4 K带 σ σ* logε n п* 3 n п* R带 n σ* R带 2 1 1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波长(nm) 几种常见的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

运用:预测一个化合物的吸收带可能出现的范围及吸收带的类型。 n п* R带(250-500nm) п 共轭 K带(210-250nm) П*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位阻影响 立体空间结构影响共轭效应。 同分异构体: 反式二苯乙烯 顺式二苯乙烯

3.溶剂效应:除了影响吸收峰(λ)位置外,还影响吸收强度(ε)和光谱形状。 2.跨环效应 3.溶剂效应:除了影响吸收峰(λ)位置外,还影响吸收强度(ε)和光谱形状。 溶剂极性对异丙叉丙酮的两种跃迁吸收峰的影响 跃迁类型 正已烷 氯仿 甲醇 水 迁移 п-п* 230 238 237 243 长移 n-п* 329 315 309 305 短移

4.体系pH值的影响:主要是对弱酸弱碱性物质的影响。 非极性溶剂 非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 极性溶剂 п* n п* п 跃迁 跃迁 4.体系pH值的影响:主要是对弱酸弱碱性物质的影响。

§2 基本原理-吸光的定量关系 I0 I 一.参数 b I0、I、C、b、T、A量的关系 1.入射光的强度I0 2.透射光的强度I 3.透光率 T=I/I0 百分透光率T%=I/I0× 100% I0、I、C、b、T、A量的关系 4.比色池厚度:b 5.样品浓度:C(mol/l,%) 6.吸光度:A=-logT=lg(I0/I)

二.Lambert-Beer定律 Lambert定律:C一定,A=-logT=K1b Beer定律:b一定,A=-logT=K2c 两定律合并:A=a·b·c a=K1K2 a为吸收系数 注:吸光度A是指某一波长(λ)下的吸光强度即入射光为单色光

吸收系数: 摩尔吸收系数(ε):在一定条件下,当C=1mol/l,b=1cm时的吸光度。 百分吸收系数(E 1cm 1% ):一定条件下,当C=1%,b=1cm时的吸光度。

特征:1)ε、E均为特征常数 2)ε、E是有条件的,同一物质,不同条件下所测值不同(波长不同、溶剂不同、温度不同等)。 3)ε、E越大,测定吸光度灵敏度越高。 4)ε=104-105为强吸收,103-104为中吸收,<103为弱吸收。 5) 用于定性判断,K带吸收大,ε、E 大,R带的ε、E小。

注:若溶液中存在多种吸光物质时,吸光度将是各组分吸光度的总和。 d 例:紫草素(C16H6O5 288.3),2.00mg溶于100.0mlEtOH中,b=1cm,λmax =516nm,A=0.484.求ε、E 注:若溶液中存在多种吸光物质时,吸光度将是各组分吸光度的总和。 d I0 I A总=Aa+Ab+Ac+…… = εadCa+ εbdCb+ εcdCc+…… a、b、c 注:每种物质的吸收度仅由本身的性质和C决定,与其它物质无关。

吸光度A具有加和性,对同一物质来说 浓度(C) 吸光度(A) 1C A 2C 2A 3C 3A 4C 4A 工作曲线 正偏离 A 负偏离 C1 C 线性范围:线性范围越大越好。

三、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A=a·b·c 影响吸收系数a的因素有: 1、物质的性质 2、波长的不同 3、其它因素 如溶剂的影响等 1)化学因素:离解、缔合、配位等化学变化,使吸光物质形态发生变化。溶剂、pH、温度等影响。

a 660nm ε ×104 A b 负偏离 c C 亚甲蓝阳离子水溶液的吸收光谱 (a)6.36×10-6mol/l (b)6.36×10-4mol/l (c)6.36×10-3mol/l

2、光学因素 (1)单色光的纯度 Beer定律前题:入射光是单色光。 A A λ λ Λ2 λ1

I0 I I0 透光强度 I 可见光 760nm I/2 510-520 λ 400nm 复合光 单色光 狭缝 单色器 比色池 1 2 400nm 单色光的谱带宽s=λ2-λ1 谱带宽度: 狭缝具有一定宽度,使分离出的光同时包含了所需波长的光和附近波长的光。常用半峰宽来表示。

谱带宽度的值愈小,单色性愈好。但因仍是复合光,故仍可以使吸光度变小而偏离Beer定律。

(2)杂散光:与所需波长相隔较远的光。 Io I Is Is <

(3)散射、反射 克服方法: 比色池:擦干净 溶液:溶液均一,透明;用空白作参比。 (4)非平行光 克服方法:比色池位置放正确,与光路垂直。

3.透光率测量误差:△T (是偶然误差,来自噪声) 读数精度

不同T%或A时的浓度相对误差( △T= ± 0.5%) 透光率T% 吸光度A △C/C×100% 0.022 ±10.2 80 0.097 2.8 70 0.155 2.0 0.022 1.63 0.399 1.36 0.523 1.38 20 0.699 1.55 10 1.000 2.17

△C/C A=0.434 T%=36.8% 0.2 0.7 A 结论:当A值在0.2-0.7,相对误差较小,是测量最适宜范围。

§3 显色反应及其显色条件的选择   一、有色物质的测定 二、显色后物质的测定

二、显色后物质的测定 1、显色剂与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在光度分析中将被测组分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的反应。 显色剂:与被测组分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显色反应的选择原则 1、灵敏度高 从ε来判断 2、选择性好 3、稳定性好 显色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组 成稳定。 4、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一般要求两者最大吸收波长相差60nm 5、反应具化学计量关系

2、显色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的选择:生成物稳定,且有一定的计量关系。 2)溶剂: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溶解度确定。

3)显色剂的用量:应加入略过量的显色剂。 A A a b a b C C

4)酸度 溶液酸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对显色剂颜色的影响 (2)对显色反应影响 5) 显色时间: A 注:确定实验方法要考察稳定性。 a b t 6) 显色温度:显色反应进行与温度有关。

3、反应条件的控制 确定反应条件,需通过实验考察,已确定 的实验条件,不应随意更改条件。

§4 测量条件的选择 1、测定波长的选择: 选择原则“吸收最大,干扰最小”。如出现几个最大吸收波长时,选择干扰最小,吸光度较大而且平坦的最大吸收波长。 2、控制吸光度测量范围 吸光度控制在0.2-0.7。 方法:调节溶液的浓度 改变吸收池的厚度

3、选择适宜的空白(参比)溶液 种类:(1)溶剂空白:溶剂作为空白。 适用:溶液中只有被测组分对光有吸收,其它组分对光无吸收。 (2)试剂空白:与样品相同条件下,不加试样溶液,其余均加。 适用:测定条件下,显色剂或其它试剂、溶剂对待测组分测定有干扰的情况。

(3)试样空白:如为显色反应,只是不加显色剂所制备的溶液。 适用:试样基体有色并在测定条件下有吸收。

药物中微量铁的测定 在2只25ml容量瓶中,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00,1.00ml铁标准溶液,分别加入1ml盐酸羟胺,2ml邻二氮菲,5ml醋酸-醋酸钠缓冲液,用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主置10min.用1cm比色皿,以试剂为空白,在所选波长下,测量吸光度。

§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复合光 I0 I 记录 单色光 检测器 I0 狭缝 单色器 比色池

一、组成: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记录 钨灯、氘灯 狭缝、色散元件、 准直镜 比色池、比色皿 指针显示、数字显示 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二极管阵列

光源 要求:发射强度足够且稳定 具有连续光谱 钨灯和钨卤灯:发射光能的波长覆盖宽,但紫外区很弱。常取波长大于350nm的光为可见区光源。寿命达10000小时。 氢灯和氘灯:发射波长为150-400nm的连续光谱。使用时间1000小时。

组成:进口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出口狭缝 单色器 将光源的连续光谱变成单色光。 组成:进口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出口狭缝 进口狭缝 准直镜 混合光 色散元件 出口狭缝 单色光

1)色散元件:棱镜和光栅 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缺点:色散后光谱按波长排列疏密不均,长波区密,短波区疏。为非均匀分布光谱。 红 紫 分光系统

光栅:利用光的干涉作用。 光 特点:色散后的光谱,各谱线间距离相等,是均匀分布的连续光谱。

2)准直镜:以狭缝为焦点的聚光镜。将发散光变为平行光,将色散后的平行光聚焦。

3)狭缝:狭缝宽度直接影响分光质量。过宽,单色光不纯,太窄,光通量小,降低灵敏度。

吸收池(比色池、比色皿) 1)型号有:0.5、1.0、2.0、5.0cm 2)用玻璃制成的吸收池,只能用于可见光区。 3)用石英制成的吸收池,可用于紫外光区。

使用前进行检查: 透光率检查:以空气为参比 空气T%=100%,比色皿应T%>84% 4)吸收池两光面易损蚀,应注意保护, 装溶液时,要擦净。若被污染,要洗净。

配对性检查: 溶液于440nm处测定透光率。 5)使用时:应选择透光率误差小于0.5%比色皿配对使用。 6)应注意比色池在光路中的位置要正确。

检测器 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要求:灵敏度高,噪声低 光电池:是一种光敏半导体。 A 分类:硒光电池和硅光电池。 检测器 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要求:灵敏度高,噪声低 光电池:是一种光敏半导体。 A 分类:硒光电池和硅光电池。 特点:光电流大小与照射光强成正比。 光电流不易放大,光强弱时,不能测量。 易“疲劳”,不能长时间使用。

光 光电管 光敏阴极 阳极 放大器 指示器 特点:电流可放大,较有高灵敏度。 有“疲劳现象”

光电倍增管 光 倍增极(共9个) 档板 阳极 光电倍增管大大提高了仪器测量的灵敏度。

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由一系列的二极管紧密排列在一块硅晶体片上组成。 例:HP8452A型二极管阵列:波长范围为190-820nm,二极管316个。 A 特点:测量速度快 λ

信号显示系统(记录系统) 分类:指针显示 数字显示 50% 50% 100% 100% T% T% A A 721型分光光度计显示系统 721型分光光度计显示系统

三、几种光路的仪器 1、单光束(传统) 特点:仪器结构简单,灵敏度高,但对光源发光强度稳定性要求高。

2、双光束:普遍被采用。 特点:可减免因光源强度不稳而引入的误差,但灵敏度较单光束差。

3、二极管阵列 特点:全波长测定,测定速度快。

§5 分析方法 一、定性方法 光谱特征:光谱形状、吸收峰数目、吸收 峰波长位置(峰形、峰数、峰位) 定性依据:1、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在相同条件 下有完全相同的吸收光谱。 2、吸收光谱不同,一定不是相同物质。 3、吸收光谱相同,可能是相同物质。

定性鉴别方法: 1.比较吸收光谱 将试样与标准样品谱图或文献所载的标准图谱进行核对。

局限性:不同种化合物可以有雷同的吸收光谱,因此得到相同的吸收光谱,应考虑并非同一物质的可能。 醋酸泼尼松 醋酸可的松 醋酸氢化可的松 局限性:不同种化合物可以有雷同的吸收光谱,因此得到相同的吸收光谱,应考虑并非同一物质的可能。

1、比较吸收光谱特征数据λmax 、εmax一致性 对比法 1、比较吸收光谱特征数据λmax 、εmax一致性 决诺酮 安宫黄体酮

2、比较吸光度(吸光系数)的比值 不只一个吸收峰的化合物,可用在不同吸收峰处测得吸光度比值作为鉴别的依据。可消除绝对误差(或浓度、吸收池厚度)。 例:中国药典规定:B12在361nm、278nm吸光度的比值应为1.70-1.88;361nm、550nm比值为3.15-3.45。

二、结构分析 作用:推断发色团及其之间的共轭关系,推断分子的骨架。 1、饱和碳氢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在200-400nm没有吸收,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作溶剂。

2、在200nm左右有吸收,可能有孤立双键。 3、含有K带吸收,有共轭双键。 4、含有R带吸收,有C=O等键 5、含有B带,有苯环

三、纯度检测: 1、杂质检查 A 化合物 无吸收 杂质 强吸收 则含少量杂质可用光谱检查出来

B 化合物 强吸收 杂质 无吸收 杂质存在使化合物的表观吸收系数值降低 C 化合物 强吸收 杂质 更强吸收 杂质存在使化合物的表观吸收系数值升高

2、杂质限量检测: 肾上腺素中含杂质肾上腺酮 在310nm处,A<0.05 肾上腺酮 肾上腺素 310nm

§5 定量分析方法 测定条件: ①波长的选择 ②控制A大小 ③选择合适的溶剂

选择合适的溶剂 选择原则:a 安全、无毒 b 被测物的溶解度大 C 不干扰:许多溶剂本身在紫外光区有吸收峰,所选用的溶剂应不干扰被测组分的测定。 截止波长:10mm光径长度透过率<25%(A=0.6020)的波长。 组分的测定波长必须大于溶剂的截止波长。

一些常用溶剂性质 溶剂 极性 截止波长(nm) 危险性 蒸馏水 78.5 <200 无 正已烷 1.9 199 易燃 无水乙醇 24.3 215 甲醇 32.6 易燃/有毒 环已烷 2.0 211 氯仿 4.8 245 二甲亚砜 270 有毒 丙酮 20.7 331

注:使用易挥发性溶剂,最好用带盖的样品池,以防溶剂挥发,改变样品浓度。 综上所述:常用溶剂中水、异丙醇、甲醇、乙醇 首选水,其次是甲(乙)醇。 甲醇用途广范:原因主要是粘度小,色散小。 异丙醇有溶解气泡的能力,折射光少,但价格较高。

一、单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一)吸光系数法 根据公式 或 计算物质浓度的方法,也称绝对法。 例1:VB12的水溶液在361nm处的 b=1cm,测得A=0.414,则溶液浓度为?

例:B12样品25.0mg用水溶成1000ml后,盛于1cm吸收池中,在361nm处测得吸光度A为0.507,则:求其纯度?

(二)、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 步骤:①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系列标准溶液,测定吸光度,绘制曲线。 ②测定样品吸光度。 ③计算样品浓度。

标准曲线的绘制 1、配制系列标准溶液,测定吸光度,绘制曲线。 A A A C C C

2、影响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 (1)空白溶液的选择和配制不当,不能完全消除干扰。 (2)显色反应不够灵敏,被测组分低于某一浓度时不能显色,无吸光度。 (3)吸收池的厚度或光学性能不一致;吸收池位置安放不妥;吸收池透光面不洁净等。

计算样品的浓度 方法:1、作图法 2、建立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显示所测数据的线性关系。0<r<1,r越接近1,线性越好。紫外分光光度法一般要求r>0.999以上为好。 造成r不合要求的原因:a 操作者操作误差太大.减免方法:重新操作. b 所选浓度范围不对,太大或太小,重新浓度范围.

标准曲线法应注意的问题 (1)制备一条标准曲线至少要5个点 (2)待测样品浓度应包括在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内 (3)待测样品和对照品必须使用相同的溶剂系统和显色系统,并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4)仪器更换元件,维修或重新校正波长时,必须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三)对照法 单点法对照法 在同样条件下配制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在选定波长处,分别测量吸光度。 使用条件:a通过原点时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