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历史分析 镇江市教研室 包云鹏 二○一六年四月
一、成绩情况 辖市区 均分 镇江市区 45。0 扬中市 42。1 丹徒区 41。3 丹阳市 41。2 句容市 39。7 镇江市 42。2
学校 均分 丹徒宜城 43。8 丹徒石马 43。0 丹徒高资 42。6 丹阳华南 47。1 丹阳八中 44。1 丹阳建山 丹阳实验 43。4 丹阳三中 丹阳全州 丹阳九中 42。4 句容郭庄 43。3 扬中外语 44。9 扬中兴隆 42。8 扬中联合 42。2 京口十中 46。3 京口中学 44。0 新区科技 44。8 新区伯先 43。1 新区大路 新区港中 江大附中 49。0 镇江外语 48。2 镇江索普 45。3 镇江三中 镇江江南 44。6 镇江实初 43。5 江科附中 43。2 镇江实验 49。1 润州官塘 47。3 润州魅力 45。9 润州金山 45。5
答题分析 1、选择题 得分:39。74分,难度系数0。8; 2、材料题 得分:30。59分,难度系数0。61; 3、全卷 得分:70。33分,难度系数0。7;
该题在考查识记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学生用历史实物佐证历史、史论结合的能力。这道题提醒平时教学: 一要讲清概念,什么是度、量、衡? 1.右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解析:0.74 该题在考查识记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学生用历史实物佐证历史、史论结合的能力。这道题提醒平时教学: 一要讲清概念,什么是度、量、衡? 二要用好书本中的图片、资料等历史资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如秦统一后的文字、铜钱等), 三要克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复习方法。 讲清概念很重要: 如奖励军功,要让学生知道按军功大小授爵位,贵族子弟没有军功没有爵位,表面上的作用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虎狼之师),若能进一步指出这一措施实质上是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则能力要求就高了。
3.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签订《尼布楚条约》 解析:0.89 本题选用课本上关于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双方形成相对和平局面的一则材料,让考生从材料信息中感悟澶渊之盟签订产生的积极影响,比相对只考签订双方立意要高一些。 建议: 平时教学要用好书本上的典型材料,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自此,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历史宣告结束。规定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0.68 本题选择了新情境进行命题,情境中渗透了新旧社会的比较,旧政权丧失主权,新政权收回主权,尽管考查的能力要求为识记水平,但由于情境新,试题较好,区分度好。 本题提醒我们,平时教学要注意创设新情境,要注意积累材料,将平时看的、遇到的好的素材作为命题资源加以积累并为教学、评价所用。
6.观察下列战争态势图,你认为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 A.战略防御 B.战略相持 C.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 解析:0.9 本题引用历史地图作为题干,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时空结合,选项工整精干,同质性较强,这比考查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哪路大军要强得多。本题还可紧扣地图设问,如刘邓大军的战略目标地是哪里? 本题提醒我们平时教学要加强时空结合,用好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9.邓小平在评价建国后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其 “反面教训”主要是它肆意践踏了民主与法制。邓小平评价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造私营工商业 解析:0.85 本题选用课本中邓小平关于文化大革命评价的材料,考查了文革的反面教训,但文革的教训很多,设计时我们将落脚点放在对民主法制的破坏上,因为大跃进运动的教训主要是不尊重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是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改造私营工商业的主要教训是偏激过快。 考民主法制这一点也与时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法治社会热点相扣,又给教师学生认为文革不会考进行了反猜题。 本题提醒教师:一是书上的材料平时教学中要用好,要将其变成教学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资源,二是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认真反思,从中悟出学习历史的目的,三是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
13.“法国有了超越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而那时欧洲社会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法律体制,而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占领,这一切给欧洲大陆以不可思议的推动力。”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部法律文献的肯定?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解析:0.67 本题引用了关于对拿破仑法典的评价材料,强调了其民事立法对欧洲的积极影响,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材料中的法国可排除A、B选项,从战争与民事立法可排除C项。 本题提醒平时教学不能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适当引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法律性文件,理解其核心内容。
14.观察下图,指出导致1800——1880年期间英国伦敦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殖民战争 B.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0.67 本题用英国伦敦人口变化柱状图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选择人口变化的原因,学生要会看纵横之间的关系,并联系史实加以分析,考查了考生分析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提醒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资源形式的多样化,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表进行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如何看图例、如何看变化的对应关系、如何看比例变化等。
17.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20世纪初,英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加入了 A.协约国 B.同盟国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解析:0.67 本题选用课本后的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的一道选择题加以改编,突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以国家利益为重,既克服了书本上选择题的呆板,又将书上问答的能力要求作了体现. 本题再次提醒教师平时教学要用好书本上的资源,要认真将课程上完,初三教学不能只让学生死背中考指南,贵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
19.右图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早期某次国际会议的分赃性质,这次会议是 A.慕尼黑会议 B.巴黎和会 C.雅尔塔会议 D.华盛顿会议 解析:0.65 本题以历史漫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漫画中在中国山东问题上德国人沮丧、日本人得意的情境,不难看出巴黎和会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掠夺的分赃性质。 本题提醒平时教学或考试中,要注意教学资源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浅化教学难点。
23.下表中经济增长率最快国家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是 A.民主改革 B.重视教育 C.加入欧盟 D.美国扶持 解析:0.67 本题利用课本中的经济增长率统计表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观察(谁最快)、获取信息、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 本题提醒平时教学中或考试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方案》,承认印度独立,但又宣布将“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这一材料反映了英国制造“印巴分治”的主要依据是 A.宗教信仰 B.地区差异 C.人口多少 D.制度优劣 解析:0.93 本题引用书本上材料阅读的部分内容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阅读分析英国制造“印巴分治”的主要依据是宗教信仰,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避免了考印度独立后分成了哪些国家等类似的考识记水平的题目。 本题再次提醒平时教学中或考试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 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1分)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1分) 平均1.29分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1分)它实际上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1分)这一体制在本质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1分) 平均0。74分 (3)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2分) 平均2。4分 (4)材料四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1分)这一体制与康有为、孙中山倡导的政治体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2分) 平均1。07分
解析:0.46 本题以中国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民主化中政治体制的变化为主线,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54宪法等大事进行串联,形成考查的主线——中国近代政治体制不断走向民主。试题涉及中日19世纪末政治体制的比较、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目标和政治体制以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本质上的相同,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有名无实的原因及反思想专制的武器。比较新中国政体与资产阶级政体的不同,最后结合四段材料说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体制变化的趋势。本题能力考查要求高,考查了阅读信息、提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比较能力、综合分析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本题对平时教学的启发: 一要讲清历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突出历史的主干知识; 二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复习; 三要注意归类复习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要引导出其中的主线; 四是平时命制试卷时要学会首先是立意,即试题要有一个核心.
27.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国务院决定今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全面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日军侵华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它全部战费的35%。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3╱5以上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从而减轻了日军对美英的打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材料三 抗战胜利后,中国不仅收复了自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列岛等所有的国土。而且在新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中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对应指出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各自承担的抗战任务并各举一例证明(4分),并据此指出中国抗战所呈现的战略态势?(1分)。 平均3。37分 (2)材料二中日本“全面侵华八年”开始于哪一年,其标志事件是什么?(2分)并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2分)。 平均2。1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2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1分),据此指出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因素是什么?(1分)。 平均1。67分
解析:0.55 本题紧扣时政热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提供材料分别强调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对抗战的贡献以及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试题立意是:“有作为才有地位”,中国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因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让学生明白大到国家要对世界作贡献才有地位,小到个人要对社会、学校、家庭多作贡献,要做对社会有责任的人。 试题背景材料不长,第一段材料突出中国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战的战略态势,第二段材料突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力,第三段材料突出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每段材料都能说明设问所要求的信息。 设问一方面照顾初中生的基础知识,如举国共战场的战例、抗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让学生拿足基本分,另一方面设问紧扣材料,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并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信息才能作答,最后一问打通三段材料,突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及由此认识国际地位与对世界的贡献成正相关。 本题对教学的启示: 一要关注时政热点,加强历史学科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二要对重大事件、重点问题讲透,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让学生从分析中有所感悟; 三要知道不是所有试题都是大跨度,以某一事件的某一方面作为切口进行考查能力要求更高,平时教学不能光做列举题。 四要知道切口要有价值,要有积极意义,尝试命制一些试题用于平时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在平时。
28.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它让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了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王学东 材料二 巴黎公社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就一条,就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程度。……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开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杨耕 材料三 公元 1917年11月7日,晚上9时40分,起义前线指挥部下达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52毫米口径的空包弹被推入炮膛,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攻打冬宫的信号发出了。听到炮声,士兵、工人赤卫队潮水般地冲进冬宫。 ——摘自《正道沧桑》 材料四: 1927年,中共发动的城市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想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大城市中,通过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革命力量更容易在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带生存下来。毛泽东等决心另辟新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对哪一部经典著作的赞誉?(1分)这一经典著作的作者是哪两位历史人物?(2分) (2)材料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 (1分) 平均3。74分 (3)材料三的描述与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1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领导者和首先爆发的城市?(2分) 平均1。73分 (4)举出一例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在城市发动的武装起义名称。(1分)材料四所提毛泽东另辟的中国革命“新路”是什么?(2分) (5)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过程谈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分) 平均3。46分
解析:0.69 本题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线索考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个点很难考,出大题目比较难。 第一段材料提供的是学者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第二段材料是学者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论述,第三段材料是对十月革命的细节描述,第四段材料是毛泽东等1927年探索革命道路的相关材料。材料都不长,没有文字障碍,有一定的信息储备。 考查能力要求不高,以基础知识为主,如经典著作的名称作者、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地点、中国革命道路的名称等,关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要从材料中分析得出,考查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问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只要认真看题干便可作答。 本题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平时要多看书,上课不能仅仅知道书上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要平时多积累; 二、不要猜题,关键要落实基础,讲清概念,平时注重培养能力。
2015年分值构成 1、25道选择中有14道基本上是中考指南上的原题或在原题基础上稍作修改,使之更好;11道是原创或改编,即原题占了50分中的约30 分。 2、材料解析题中的50分有32分左右是原题,只有18分左右是新编部分。 3、两者合并超过60分是原题。
复习建议 1、充分用好中考指南这一命题的依据。保持2015年的难度,中考指南原题必须保持在60分左右。这是基本口粮。 2、依中考模拟卷进行练习。题型、题量、学段比例维持2015年中考试卷样式。 3、课堂教学 (1)教师引导下自主梳理基础知识。10分钟左右。要有策略,不能放羊式。 (2)老师点拨要突出重点、难点,不能平均用力。讲不懂的。20分钟左右。
重点指核心主干知识、重大事件、主要国家、与时事能联系的大事等。 要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史论结合的能力,不能只引导学生反复背书。 要引导学生找共性、规律、方法。 (3)教师要讲练结合。通过练让学生掌握,让学生真动,试题要精选。10分钟左右。 4、加强研究,把握考查基础与能力并重的方向,上好每个单元,不要猜题押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