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彧tuyu@suda.edu.cn 苏州大学 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放射卫生学 第七章 放射诊断中对患者的防护 涂彧tuyu@suda.edu.cn 苏州大学 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讲述内容 概述 设备内容讲述 防护内容讲述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概念:透射比 、接触屏蔽 、阴影屏蔽 、定形接触屏蔽 ; 医用电离辐射包含有哪几类人工照射? 放射诊断过程中应防护的人群包括哪些?防护的重点人群是哪一类? 在一般诊断检查中减少患者受照剂量的基本措施 ? 放射诊断防护的原则是什么? 放射诊断防护的特殊人群有哪些?主要防护措施有哪些? 人体辐射敏感组织有哪些?屏蔽方式有哪些? 不应当首先选择的X线诊断检查项目有哪些?
医疗照射结构图
医疗照射 定义:患者(包括不一定患病的受检者)因自身医学诊断或治疗所受的照射、知情但自愿帮助和安慰患者的陪护人员(不包括施行诊断或治疗的执业医师和医技人员)所受的照射,以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的志愿者所受的照射。 即为了诊断、治疗或医学实验的目的而受到的照射,受照人员可能是参加体检的正常人、病人、病人的陪护者及医学实验志愿人员,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
放射诊断过程包含的照射类型 职业照射:医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照射 医疗照射:患者、陪护人员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受到的照射 公众照射:上述人员除外的公众在放疗过程中受到的照射
放射诊断过程电离辐射来源 职业人员: 散射线、机头漏射线、高能电子束产生的感生放射性等 由于对现代设备、机房的屏蔽要求的严格,散射线与漏射线的绝对量大大降低,正常工作情况下,医技人员的受照剂量均十分安全。
隔室操作
患者: 射野照射(有用的照射)、靶组织的散射线(最大的无用照射)、外加职业人员相同照射; 由于辐照设备的先进,有用射束的份额越来越高,患者为此付出的健康代价相应减少; 减少靶组织散射,有效地降低靶外组织剂量是辐射防护与临床共同面临的难题(放射治疗尤为明显);
陪护人员: 公众: 除职业人员的相同照射外,患者靶组织的散射线(陪护人员的主要照射来源),可能存在的野内直接照射(因搀扶等动作) 机房的泄漏辐射
设备内容讲述 医用放射诊断技术发展历史 基本工作原理 放射诊断设备 电离辐射来源与利弊
放射诊断学关键技术发展简史
我国放射诊断设备发展简况 1911年,河北省中华医院(今开滦医院)引进了第一台小型X线机; 1951年,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研制200mA四管单相全波整流x线机,1953年批量生产。 1973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单位研制出乳腺摄影X线机。 1983年,第一台颅脑CT试制成功。 1990年,全身CT研制成功,与国外大公司合作生产,国产化率达到80%(X线管亦为国产)。 我国放射诊断设备,起步较晚,进展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形成较完整的规模,某些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X射线诊断信息获取过程 模拟信号: 动态透视 静态摄片 X线球管 患者 影像信息 数字信号: 动态透视 静态摄片 其他构件
固定阳极X射线管 X线特性:X线为波长短的电磁波,X线诊断常用的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在电磁辐射谱中居射线与紫外线之间,肉眼看不见,它的特性为: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电离效应。 15
固定阳极X射线管套
旋转阳极X射线管
旋转阳极X射线管实物
X射线管实物图
各种CT球管实物图
X射线机头原理图
扫描与成像
成像
X线计算机摄影装置示意图
X射线诊断电视系统
影像增强器结构原理 工作原理为:X线影像输入到输入屏,使光电阴极激发出光电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高压加速以及栅极聚焦电位的聚焦下,光电子轰击到输出屏上,在输出屏上可获得缩小了几十分之一的、亮度比普通荧光亮度强数千倍乃至上万倍的荧光影像。 26
照射野指示灯原理图
床下球管X线机结构示意图
床上球管X线机结构示意图
诊断设备的旋转结构
诊断设备的旋转结构
CT原理图
CT结构示意图
第五代CT结构示意图
螺旋CT结构示意图
X射线透视装置
X射线透视装置
X射线透视装置
计算机数字处理
数字化多功能双球管X线机
诊断用X线机
便携式X射线机
移动式X线机
床边移动X线机
床边移动X线机
血管造影介入装置
牙科全景X线机
泌尿外科诊疗床
体外冲击波碎石机
平板探测器X线机 在高速发展的数字化X线诊断领域,从以往主要采用影像增强器(I.I)和CCD照相系统进行图像信号转换方式的成像系统,发展到利用平板探测器(FPD)直接收集透视、摄影图像信号。 50
平板探测器X线机
CT机
西门子CT机
西门子螺旋CT
诊断信息的共享
诊断设备电离辐射来源 机头漏射线 机头构件散射线 射野内物体散射 射野外物体散射
放射诊断的利与弊 利: 弊: 兴利除弊的方法: 及时、有效地获取充分的诊断信息; 接受额外的辐射照射,随机性效应概率增高,甚至出现确定性效应。 兴利除弊的方法: 落实职业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防护
防护内容讲述 医院的责任与义务 医务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对患者、受检者的防护措施 放射诊断相关标准
医院的责任与义务 建造合格的建筑 提供合格的仪器和防护设备 配备合格的人员
建造合格的建筑 机房应设在建筑物底层一端。新建X线机房面积,100mA以下的≥24m2;200mA以上的≥36m2;多管头X线机房面积酌情扩大。 牙科X线机单独机房。 主屏蔽墙设2mm铅当量防护厚度,侧墙壁和天棚设1mm铅当量防护厚度。 透视机房墙壁均应有1mm铅当量防护厚度。 机房门、窗合理设置,要有合适铅当量防护。 受检者候诊位置要选择适当,有相应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通风,机房门外安设工作指示灯。
合格的仪器和防护设备 辐射源: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设备的散射、漏射线符合要求; 防护设备:必须为职业人员和受检者分别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一.透视用X线机的防护性能 距焦点1m处漏射线的空气照射量率≤2.58×10-5C·kg-1·h-1(100mR·h-1)。有用线束进入受检者皮肤处的空气照射率≤1.29×10-3C·kg-1·h-1(100mR·h-1) 。 荧光屏铅玻璃应有足够铅当量,立、卧位透视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分别≤1.29×10-6C·kg-1·h-1(100mR·h-1)和3.87×10-6C·kg-1·h-1(100mR·h-1) 。 焦皮距不得小于350mm。 X线管焦点、遮光器、集光筒和荧光屏中心在一直线上。 当遮光器开到最大时,有用线束照射野不得超出荧光屏。 X线机诊视床床板的铝当量不应超过1mm。
二.摄影用X线机的防护性能 X线管头组装体漏射线规定同透视用X线机。 X线管头窗口处应装有铝过滤板,以使固有过滤的铝当量不小于下表规定值: 200mA以上X线机应配备有下列规格的附加过滤板: 0.5毫米铝当量 1块 1.0毫米铝当量 1块 2.0毫米铝当量 1块 必须提供能调节有用线束矩形照射野的装置。
三.牙科用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 X线管头组装体应有足够铅当量防护层,距焦点1米处漏射线1小时累积测量不超过6.45×10-6C·kg-1(25mR)。 X线管头窗口处应装有铝过滤板,以使固有过滤不小于1.5mm铝当量。 集光筒应有0.5mm铅当量的防护层,其末端的有用线束直径不得超过70mm。 峰值电压不超过60千伏的X线机,焦皮距大于100mm;60千伏(峰值)以上的X线机,焦皮距不得小于200mm。 连接曝光开关的电缆长度不得短于2m。
四.防护设备 医院要因地制宜采用防护厚度为0.5mm铅当量的各种摄影防护设施。 医院应对每台X线机配备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如0.25mm铅当量的铅橡胶手套、铅橡胶围裙、铅坐椅等。供胃肠及其他特殊检查用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应有较大铅当量。 医院应注意配备可供受检者使用的各种辅助防护用品和固定特殊受检者的设备。
介入操作人员防护5件套
合格的放射工作人员 有娴熟的专业技术 有扎实而全面的辐射防护知识 从事电离辐射医学应用的工作人员需参加防护培训 培训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对放射安全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避免事故发生,保障各类人员的健康。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培训,并经考核合格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相应的工作;在岗期间应定期接受再培训。
事故性照射的预防和调查 应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不断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防止发生潜在事故照射。 应对下列事件及时进行调查: 各种诊断性照射事件,如剂量明显大于预计值的诊断性照射,或剂量反复并显著超过所规定的相应指导水平的诊断性照射; 各种可能造成患者的受照剂量与所预计值显著不同的设备故障、事故或其他异常偶然事件。
有关的记录保存 应在审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保存并在必要时提供,进行追溯性剂量评价所必需的资料,包括特殊检查中荧光透视检查的照射次数和持续时间等。
医务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放射诊断正当性判断与最优化防护 申请医生的责任与义务 放射职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正当性判断的一般原则 权衡利弊,证明放射诊断给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大于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照射实践才是正当的。 对于复杂的诊断,应注意逐例进行正当性判断。还应注意根据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发展,对过去认为是正当的放射照射重新进行正当性判断。
放射诊断检查正当性判断 掌握好适应证,避免不必要重复检查;对妇女、儿童检查正当性判断更应慎重。 群体检查的正当性判断 考虑对被查出的疾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可能性和由于某种疾病得到控制而使公众所获得的利益,当受益足以补偿各个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包括辐射危害)时这种检查才是正当的。 x射线诊断筛选性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
与临床指征无关的放射检查的控制 判断因职业、法律、健康保险目的而进行放射学检查是否妥当,应考虑能否获得有关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有用信息及获得这些信息的必要性。并应与有关专业机构进行磋商。
医技人员的剂量限值: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公众照射剂量限值 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年有效剂量,1 mSv; 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 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 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 mSv;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
慰问、探视等人员的剂量限制 (适应于所有的医疗照射) 对患者的慰问者所受的照射加以约束,使他们在患者诊断或治疗期间所受的剂量不超过5mSv。 探视食入放射性物质的患者的儿童所受的剂量限制于1 mSv以下。
诊断照射的剂量指导水平 对于常用的诊断性医疗照射: 超过剂量指导水平时,改善最优化程度,在获得必需的诊断信息的同时尽量降低照射剂量; 低于剂量指导水平而又不能提供有用的诊断信息,需采取纠正行动; 指导水平不是最佳诊断性能的保证。
放射诊断的剂量指导水平
放射诊断的剂量指导水平
一次X射线检查的平均有效剂量(mSv)
申请医生的责任和义务 提出申请之前,确认从其他临床检验和检查中都不能获得必要的诊断信息 结合临床指征提出X线检查申请 尽可能与放射科医生商量 清楚地填写申请单,说明患者的基本情况,指出检查的目的
育龄妇女、孕妇X诊断检查 优先选用非X线的检查方法;尽量采用X线摄影代替X线透视检查。
儿童X线检查要求 必须遵循X线检查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获得必要诊断信息的同时使受检儿童受照剂量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放射科职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放射诊断检查的正当性判断。 除临床必需的透视检查外,尽量采用摄影检查。 透视前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 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工作人员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尤其是性腺。 摄影时,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对受检者的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移动式和携带式X线机摄影时,X线工作者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降低受检者剂量的技术措施1 增加透射比 控制照射野 准直照射束 控制焦皮距 器官屏蔽: 性腺屏蔽基本类型: ①接触屏蔽; ②阴影屏蔽; 增加透射比 控制照射野 准直照射束 控制焦皮距 器官屏蔽: 性腺屏蔽基本类型: ①接触屏蔽; ②阴影屏蔽; ③定形接触屏蔽。屏蔽厚度相当于0.5mm的铅当量。 对晶状体、甲状腺屏蔽
降低受检者剂量的技术措施2 确保足够的总过滤厚度 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检查床、滤线栅和胶片盒 控制和记录照射时间 使用带高效增感屏的X线胶片 利用空气间隙和移动缝隙技术 减少重复拍片率 做好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特殊X线诊断检查的防护措施 (1)透 视 (2)儿科X线检查 (3)乳腺X线摄影 (4)牙科X线摄影检查 避免使用直接透视法 采用影像增强屏 (1)透 视 避免使用直接透视法 采用影像增强屏 完全暗适应 (2)儿科X线检查 专门操作人员 调节照射野 (3)乳腺X线摄影 钼靶球管 采用增感屏 (4)牙科X线摄影检查 非放射科医师操作 加强甲状腺防护
患者防护用品
减少医务人员受照剂量的措施 遵守机房操作规程,熟悉仪器工作性能 做好设备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三项基本措施 时间防护: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距离防护:隔室操作 屏蔽防护:个人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的防护 单位因素 科室管理 个人防护 合格的仪器、机房和操作间 提供个人剂量计之外的剂量监测设备 提供良好的防护用品 规章制度的制定 操作手册、指导的贯彻与检查 个人防护 良好的卫生习惯 佩戴个人剂量计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患者防护用品
各类防护服
个人防护用品
个人防护用品
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1、患者的防护用品 2、放射检查剂量相关数据的保存 3、放射危害的告知与警示标识的安置 4、介入过程患者的防护
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的群体 防护很好:医务人员 正在受到重视:患者、陪护人员 没有足够重视:介入操作人员
放射学相关防护标准1 GB16348-1996:X线诊断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T16137-1995:X线诊断中受检者器官剂量的估算方法; GBT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
放射学相关防护标准2 GBZ130—2002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
放射学相关防护标准3 GBZ187-2007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GBZT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GBZT184-2006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 GBZT 144 -2002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 GBZT 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 WST189-1999: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