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材料与人类 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材料是必需的物质基础。新材料的使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人们曾把材料、信息、能源归纳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现在又预言新的技术革命即将来临,并且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型材料作为这次革命的重要标志。
Advertisements

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
优美的双曲线 04级八年制 学号: 学生: 林颖.
中科院研究所公开招聘面试答辩 第一章 基本情况介绍.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fense
“高分子概论”课程介绍 学时及学分:40学时,2学分。 学时分配:上课30学时,作业10学时(写论文)。
“高分子概论”课程介绍 学时及学分:40学时,2学分。 学时分配:上课28学时,作业8学时(写论文)。
职称:***(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
高分子物理 沈阳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姓 名 出生年月 所在学科 最高学历/位 专业 毕业学校 成果内容 本人业绩 (一)教学内容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分子物理 Polymer Physics 主讲教师: 蒋 涛 教授 王国成 讲师.
Introduction to Polymer Physics
学术报告 报告人:马军安 报告题目:三氟甲基合成砌块选择性转化反应及相关药物合成研究 个人简介: 2016年 6月4日(周六)上午 9:00
工 业 催 化 Industrial Catalysis 绪 论.
学堂讲座通知 化学系 巩金龙 教授 天津大学 氢的多相催化合成与转化 报告人: 报告题目: 时 间: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下午7点
指導老師:李建緯 學生:劉庭倩 蔡旻儒    黃靖芳    歐政旻    張詠翔 美學概論—期末報告 人文藝術 街頭藝人.
王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逆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配位金属氢化物) 可控放氢材料(化学氢化物、分子晶体化合物)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简称中国科学E刊)
个人简历.
含不同杂原子共轭单元的有机光敏染料的超快发光动力学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一、丛书和手册: 1.高小霞,分析化学丛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开始出版,全书六卷29册) 。 2.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手册,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3. Cooper D, et.al.Analytical Chemistry by Oper Learning.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PSBC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multi-channel resonance and quantum routing
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拓扑图:平台期课程 通识 12 数学 14 物理 4 化学 11 英语 6 政治 14
招生专业: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工业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
Roles for the VICKZ RNA binding protein in development and cancer
Hi This is JANE DOE’S RESUME RESUME 点击此处添加简短的个人介绍。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京师数学大讲坛 第六讲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苏晨汀博士 (Dr. Chenting Su) 苏晨汀博士, 1999年毕业于Virginia Tech, 获市场营销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拿大University of Victoria 商学院 ( ),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博导。目前致力于研究中国营销渠道冲突及管制机制和消费者选择及决策模型,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Highly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in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中国XX大学 毕业答辩模板 此模板可用于本科毕业答辩/硕士毕业答辩/学术研究等.
光纤的制造 光纤的制造要经历光纤预制棒制备、光纤拉丝等具体的工艺步骤。 制备光纤预制棒两步法工艺:
Karolinska Institutet: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和膜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河北大学申请博士生导师 人员基本情况 彩色照片 小二寸 免冠 一、近五年科研项目情况 姓名:张 芳 出生日期: 职称:
PSBC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金晓峰 复旦大学物理系 /5/1.
第12章 化学汽相沉积( CVD)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是通过气相物质的化学反应在基材表面上沉积固态薄膜的一种工艺方法。 CVD的基本步骤与PVD不同的是:沉积粒子来源于化合物的气相分解反应。 CVD的实现必须提供气化反应物,这些物质在室温下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通过加热等方式使它们气化后导入反应室。
Hi This is JANE DOE’S RESUME RESUME 点击此处添加简短的个人介绍。
申请者基本情况 姓 名: 导 师: 学 科: 论文题目:.
申请者基本情况 姓 名: 导 师: 学 科: 论文题目:.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王树水 主任医师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副主任 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招生专业与类型 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个人简历.
学 术 报 告 基于分子自组装体的化学传感 报告人: 时间: 地点: 简历: 江云宝 教授 (厦门大学) (周三)
超导探索与科学思辨 超导探索与科学思辨 李平林 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竺可桢杰出学者讲座系列(十五)——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蒲慕明教授
欢 迎 大 家 踊 跃 参 加 !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 时间 内容 8:50---9:00 致开幕词:陈接胜 院长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报告 Brief Introduction: 报告题目:Wetting at the Nano-Scale
Thermodynamics of exotic black hol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Seminar 【Speaker】 Feng Shuaiz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欢迎广大师生莅临指导! 论文题目:乳酸链球菌素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一、利用SO2生产硫酸 SO2+1/2O2 钒催化剂 SO3 SO3+H2O H2SO4 二、工艺
Hi This is JANE DOE’S RESUME RESUME 点击此处添加简短的个人介绍。
I’M JANE DOE WEB DESINGER GRAPGIC DESIGNER UI DESIGNER
热烈欢迎美国华盛顿大学流行病学教授Prof. Noel S
1913 physweb-nobel prize 卡末林—昂内斯 低温物质的特性 应物72 刘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

施陶丁格 (Hermann Staudinger 1881-1965)

1881年3月23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耳次州的沃尔姆斯;     1907年毕业于施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聘为卡尔斯鲁厄 工业大学副 教授。     1912年于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化学教授。     1920年,发表“论聚合反应”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的概念;     1926年后在弗赖堡任教。     1932年,出版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95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65年9月8日在弗赖堡逝世,终年84岁。 生平简介

施陶丁格是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 20年代,他将天然橡胶氢化,得到与天然橡胶性质差别不大的氢化天然橡胶等,从而证明了天然橡胶不是小分子次价键的缔合体,而是以主价键连接成的长链状高分子量化合物。 他还正式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这个名称;预言了高分子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关于高分子的粘度性质与分子量关系的施陶丁格定律。至今,用粘度法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仍然是常用的方法。 他所提出高分子科学理论,是纤维、橡胶、塑料等高分子工业生产的基础。 因其对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施陶丁格荣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共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和专著。 主要贡献

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H.Staudinger 1953年因“链状大分子物质的发现”获奖 ( 1881~1965) 德国人,1903年在Halla大学完成博士论文。 毕业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早期研究有机化学,后转向对天然有机物的结构研究。 1920年,在《德国化学会志》上发表划时代的文章《论聚合》,首次提出高分子的概念。 1932年,发表专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标志着高分子化学的诞生。 1953年因“链状大分子物质的发现”获奖

华莱士·H·卡罗瑟斯 Wallace Hume Carothers(1896~1937)

生平简介 1896年4月27日生于艾奥瓦州伯灵顿;     1920年在密苏里的塔基欧学院毕业;     1921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该校任教两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     1928年起,在美国杜邦公司任职9年,领导基础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其间于1935年发明尼龙66。     193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4月29日在美国费城一家饭店的房间里饮用了掺有氰化钾的柠檬汁而自杀身亡。

主要贡献 1. 合成出氯丁二烯及其聚合物。 2. 以己二酸与己二胺为原料制得尼龙—66。     一生中发表过60多篇论文,取得近70项专利。

1974年因在长链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获奖 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P.J.Flory (1910~1985) 美国人,1934年获博士学位后,作为物理化学家进入杜邦公司,在Carothers手下工作。Carothers鼓励他从事将数学方法用于高分子领域的研究。 按照这一思路, Flory的研究在许多重要的理论方面多有建树:高分子分子量分布、等活性反应原理、高分子溶液的热力学研究等。 1974年因在长链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获奖

1910年6月19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斯特灵 1934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获物理化学 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杜邦公司,进行高分 子基础理论研究; 1948年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授; 195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7年任梅隆科学研究所执行所长; 1961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 197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75年退休; 1985年9月9日逝世。

弗洛里是高分子科学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家。他在高分子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贡献,几乎遍及各个领域。 著有《高分子化学原理》和《长链分子的统计力学》等著作。

Karl Ziegler (1898~1973)

1898年11月26日生于德国黑尔萨; 1920年获马尔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20年~192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任教; 1936年任哈雷萨勒大学化学系主任,后任校长; 1943年任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 1946年兼任联邦德国化学会会长; 1953年利用铝有机化合物成功地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聚合物,从而提出定向聚合的概念。 1963年与G.纳塔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 1973年8月12 日在德国米尔海姆去世。

齐格勒早期主要研究碱金属有机化合物、自由基化学、多元环化合物等。1928年开始研究用金属钠催化的丁二烯聚合及其反应机理。此后又出色地研究烷基铝的合成和用以代替格利雅试剂的工作。最大的成就是发现金属铝和氢、烯烃一起反应生成三烷基铝。 齐格勒治学严谨,实验技巧娴熟, 一生发表论文200余篇。

Giulio Natta(1903~1979)

1903年生于意大利因佩里亚的毛里齐奥港; 1924年毕业于米兰工学院,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24年~1938年期间,曾在米兰、都灵、帕多瓦和罗马等地的大学担任教授; 1938年任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5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甲醇、甲醛、丁醛等应用化学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1952年, 在德国法兰克福 参加齐格勒的报告会,被其研究工作深深打动; 1954年,发现丙烯聚合催化剂; 1963年,获Nobel化学奖; 1978,退职,任米兰工业大学荣誉教授; 1979年5月1日去世,享年76岁。

将TiCl4 改为 TiCl3,用于丙烯的聚合,得到高分子量、高结晶度、高熔点的聚丙烯纳塔长期从事合成化学的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 成功采用三烷基铝与三氯化钛为催化剂,使丙烯聚合成具有立体规整性的有规聚丙烯。 一生中与他的助手一起共发表了1200篇科学论文,其中,以他个人名义发表的有540篇。取得约500项专利。 因对塑料领域内的高分子的结构和合成方面的研究而与K.齐格勒共获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还在国内外获得许多金质奖章和多种荣誉称号

1963年因“在高分子合成和工艺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共同获奖 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K.Ziegler (1898~1973) 德国人,22岁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所大学任教,1946年起任前联邦德国化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有机金属化合物合成研究,1953年发现了可使乙烯在室温低压下迅速聚合成为高分子量聚乙烯的Ziegler催化剂。 G.Natta (1903~1979) 意大利人,21岁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同时兼任Montecatini公司顾问。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高分子结构研究。1954年,在用改进的Ziegler催化剂进行聚丙烯合成时发现对聚合物立体结构有重大影响。 1963年因“在高分子合成和工艺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共同获奖

2000年因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共同获奖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Alan.G.MacDiarmid (1927~) Alan.J.Heeger (1936~) 白川英树 (1936~) 日本人,现任筑波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化学教授 美国人,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教授 美国人,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聚合物和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 2000年因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共同获奖

1901~2000年 物理学奖:162人 化学奖:135人 生理学或医学奖:1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