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 铁 性 贫 血 (IDA)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陈茵
目的要求 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理;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诊断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缺铁性贫血的西医治疗。
定义 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发病情况:年龄,发病率 属于中医“萎黄”. “血虚” .“虚劳”范围
源流 《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幼幼集成·卷之三·诸血证治》“盖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荣养百骸,溉灌筋脉,升降有常,自然顺适。……血虚者,……以四物汤加参、术补气即所以生血也”。
病因病机 饮食失调 护理不当 禀赋不足 损伤脾胃 气血乏源 脾胃虚弱 血虚 久病不愈 脾肾两虚 精血不生 脏腑虚损 失血亡血 感染诸虫
病因病机 不能上荣于面 气虚 血虚 心血不足 肝血不足肾精亏虚
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失调,禀赋不足,久病不愈 感染诸虫 病机: 脾胃虚弱,气血乏源 病位:脾肾与心肝
铁代谢 1.铁的分布: HB 储存铁 肌红蛋白 酶 65-75% 20-30% 5-10% 0.1%
2. 来源: 食物(外源性铁) 1-1.5mg/天 少量 衰老红细胞释放铁再利用(内源性铁) 大部分
3. 吸收运转: 吸收: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肠粘膜细胞对铁吸收起调节作用 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比植物食物中的铁利用 率 高,母乳优于牛乳 3. 吸收运转: 吸收: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肠粘膜细胞对铁吸收起调节作用 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比植物食物中的铁利用 率 高,母乳优于牛乳 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促进铁吸收
运转: 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100%
肠粘膜吸收 ——转铁蛋白——铁+原卟啉— 衰老红细胞 -血红素+珠蛋白——Hb
4. 贮存与利用 储存方式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 利用 Fe2+ Fe3 + 转铁蛋白结合运送到造血组织
5. 铁的排泄与需要量 排泄 1mg/天 (小儿15ug/kg) 需要 婴幼儿 1mg/kg/d 早产儿 2mg/kg/d 5. 铁的排泄与需要量 排泄 1mg/天 (小儿15ug/kg) 需要 婴幼儿 1mg/kg/d 早产儿 2mg/kg/d 儿童 15mg/d
病因和发病机理 1.缺铁原因: (1)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产时失血等 (2)摄入不足:乳类含铁少,未及时添加辅食(肉,蛋,肝,菜,水果)
(3)生长发育:血容量增加>铁的摄入 (4)吸收障碍:慢性腹泻、反复感染、营养不良 (5)丢失过多:慢性失血(钩虫、息肉、憩室等)
2. 缺铁对各系统的影响 (1)血液系统: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包括三个阶段 ① 铁减少期(ID): 储存铁减少 ②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储存铁严重 减少、FEP增高 ③缺铁性贫血期(IDA):贫血及非血液系统症状,各项指标异常
缺铁的临床分期 实验 分期 骨 髓 内铁 外铁 SF FEP SI TS 贫血 低色素 小细胞 铁减少期 ID 正 减少 无 红细胞生成缺 TIBC ( T f ) TS 贫血 低色素 小细胞 铁减少期 ID 正 减少 无 红细胞生成缺 铁期 IDE 缺铁贫血期 IDA 缺乏 轻 中度 <10g
(2)其它系统: 影响肌红蛋白合成 酶的活性降低: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 ——体力下降,神经系统 消化道粘膜上皮萎缩 免疫力下降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体力,智力,消化, 面色,免疫 2.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 (2)神经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其他:免疫力下降、反甲等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呈小细胞低素性:Hb减少比RBC减少明显,MCV<80fl,MCH<26pg,MCHC<0.31,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以 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2.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 细胞为主。
3. 有关铁代谢检查: ①血清铁蛋白(SF):<16ug/L 敏感 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umol/L(>500ug/dl) ③血清铁(SI):<10.7umol/L(<60ug/dl)
④总铁结合力(TIBC):>62.7umol/L(350ug/dl) ⑤转铁蛋白饱和度(TS): <15% 4. 骨髓可染铁:细胞外铁减少(0-+),铁粒幼红细胞:<15%
诊断要点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0%,MCV<80fl,MCH<26pg。;血红蛋白3个月至不足6岁<110g/L,6~14岁<120g/L。
2.有明确缺铁的病因:如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大儿童应注意慢性失血、寄生虫病,大女孩应注意月经情况。 3.缺铁指标阳性:排除其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4.诊断困难可用铁剂试验性治疗。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根据 1998年全国儿科血液专业组会议制定)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根据 1998年全国儿科血液专业组会议制定)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小于31%,MCV<80FL,MCH小于26pg。 (2)贫血诊断标准: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色素<145g/L,10天-3月因生理性贫血因素影响,故标准难定,暂定Hb<100g/L,3个月-不足6岁<110g/L,6-14岁<120g/L。
2.有明确缺病因:如供铁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加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铁<10.7mol/L。 4.总铁结合力大于62.7umol/L。运铁旦白饱和度<15%-10%。 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6.红细胞原卟啉大于0.9umol/L。 7.血清铁旦白小于16ug/L。 8.铁剂治疗有效,用铁治疗6周后,Hb上升20克以上。 符合1条和2-8条中至少2条者可诊断缺铁贫血。
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 铁缺乏 铁代谢检查 铁粒幼细胞贫血 铁失利用 铁染色检查 地中海贫血 珠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分析 慢性病贫血 慢性炎症、感染及肿瘤等 有确切原因存在
中医治疗 辨证要点 查明原因,按脏腑气血进行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补其不足,培其根本。
辨证治疗 气血亏虚 脾胃虚弱 主证:血虚+气虚表现,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脾胃虚弱 主证:血虚+脾虚表现,唇舌色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异功散加味。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主证:血虚+肝肾阴虚,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补益精血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治法 滋养肝肾,补益精血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脾肾阳虚 主证:血虚+脾肾阳虚,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
外治法 选取益气健脾、活血养血、行气消积的中药(党参、白术、茯苓、黄芪、丹参、陈皮、丁香、肉桂、莱菔子等)制成药膏,敷于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神阙等穴。每天1次,7天为1疗程。适用于本病各型。
中成药 六君子丸 归脾丸 新血宝 适用于各种缺铁性贫血。 益血生 复方阿胶浆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缺铁性血。 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缺铁性贫血。 适用于脾肾两虚型缺铁性贫血。 复方阿胶浆 适用于气血虚型缺铁性贫血。
防治 1.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 (2)及时添加辅食 (3)早产儿2月后补铁 (4)治疗慢性病
2.治疗: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 (1)一般治疗 (2)去除病因:饮食习惯、纠正慢性失血等 (3)铁剂治疗:多口服给药,选用二价铁盐制剂。硫酸亚铁、富马酸铁
葡萄糖酸亚铁、力蜚能等,4-6mg/kg.d ,分3次口服,两餐之间服用 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贫血又较重的病儿,方考虑用铁剂注射。 铁剂治疗一般须继续应用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水平后6~8周,以储藏足够铁,以备后用。
(4)输注红细胞:一般不必输红细胞 适应症: ①贫血严重,尤其发生心衰者; ②合并感染者; ③急需外科手术者。
疗效标准 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 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 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无效:治疗四周后,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预后 单纯营养不足者,易恢复正常。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取决于原发病能否根治。
中西医结合思路 缺铁性贫血(IDA)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小儿发病几率很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缺铁性贫血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尤其对行为、智能的影响更为突出,且对婴幼儿智能的影响是长期的。我们在临床上必须发挥中医特色,认真切实作好“辨病”“辨证”结合才能将中西医治疗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其次在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在IDA治疗中重要的环节是去除病因。我们主张应用现代医学各项检测手段明确病因故反复大便潜血、胃镜、肠镜等检查是必须的,单靠中医望、闻、问、切是难以找到病因的。且IDA的早期诊断也要依靠西医实验室检查。
在病因治疗方面应该发挥中西医各自长处,综合治疗,如西医药物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驱杀寄生虫等方面均有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IDA患儿普遍存在的偏食、厌食则有赖于中医辨证施治,调理脾胃。。 现代研究发现,当归、白芍等补血中药可以明显地改善慢性失血性贫血大鼠的缺铁性贫血状态,提示补血中药对贫血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积极调动、利用体内铁库的贮量和直接对造血干细胞的造血刺激作用而实现的
口服硫酸亚铁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被作为治疗IDA的主要药物,其疗效是肯定的,但其疗程长,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的缺点使患儿难以完成治疗。中药制剂与口服铁剂对照治疗IDA方面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口服铁剂,且基本无副作用。提示我们可以利用中医辨证治疗,立足于减轻铁剂治疗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这样即可以确保铁剂治疗的效果,同时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确保患儿可以完成治疗。
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