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五章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 Abdominal outer hernia ) 外科教研室罗森亮.
Advertisements

第二节 腹股沟疝.  定义 :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  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  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  90 %。
第二十三章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教研室 外科护理学教研室尹崇高. 学习要求  了解:腹股沟斜疝的解剖概要,切口疝、 白线疝。  熟悉:疝的定义,腹外疝的病因、病理解 剖、临床分类和处理原则;腹股沟斜疝的 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别;腹 股沟直疝,股疝。  掌握:腹外疝的手术前后的护理。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据《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教材 供三年制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1 第三章 肌学. 2 第一节 总论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腹 肌腱 腱划 阔肌 腱膜 轮匝肌 二腹肌.
第十七章 胃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护理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直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10节 普外科(一) 腹外疝 胃十二指肠溃疡 中国药科大学临床药学教研室 周晓辉.
男性生殖系统.
腹外疝 病人的护理.
腹 外 疝 张宗明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三章 肌学.
会阴 (Perineum).
Human anatomy.
局部解剖学 刘朝晖 教授,系主任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局部解剖学课件 王德贵.
局部解剖 topographic anatomy 四 肢 局 解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二十八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二、特殊人群、慢性阑尾炎.
局部解剖学 主编: 彭裕文 第六版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三节 骨骼肌 总论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三、肌的配布及命名 四、肌的辅助装置.
肌 学(一)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January 07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七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官 系统 第14讲 滕树成
腹 膜.
局部解剖学课件 王德贵.
内 脏 学 第十章 腹 膜 Peritoneum 一、腹膜概述 二、腹膜的功能 三、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四、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Reproductive System)
膝关节置换的解剖因素 纪斌平 山西华晋骨科医院.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Inguinal hernia)
局部解剖学  四肢局部解剖总结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 戴 景 兴.
第二章 二次函数 第二节 结识抛物线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Spinal Nerves.
解剖学实验 实验三 下肢骨及其连接.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它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 第一节 脊神经 一、组成
腰 丛 lumbar plexus 组成:T12前支部分 位置:腰大肌深方 分支: 髂腹下神经 L1——L3 L4前支部分 髂腹沟神经
局部解剖学(一) Regional anatomy
动物解剖生理 主讲人:解红梅.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 (盆腔) 卢成华.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即女阴 后述.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致谢 本课件中的部分视频、图片资料引自暨南医学院相关材料,特此声明,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腹壁切口疝及其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疝和腹壁外科 疝和腹壁疾病治疗中心 陈杰.
上 肢(The upper limb)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与组胚学系 余沪荣.
贵阳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三节 股前区.
第二十二讲 腹外疝 医学院 杜开南.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阑尾切除术.
腹外疝患者的护理.
Spinal Nerves 脊神经.
运动系统解剖 神经肌肉回顾.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第五节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 一、 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法 三、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 科研信息管理平台上线
药物的量效关系 蒋国君 药理学教研室.
腹 外 疝.
肝脏分段 北京医院 常志刚 2019/5/18.
腹膜后隙 内容: 一、肾 二、输尿管 三、血管、神经 January, 2007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扇形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眼球的肌肉結構.
肌学总论 introduction of myology
开颅取脑及脑片制作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

腹股沟区 Inguinal Region 一、概 述

二、腹股沟区的范围 内界:腹直肌外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 下界:腹股沟韧带

三、腹股沟区腹壁的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Comper (浅层 Fat) Scarpa (深层 Fiber ) 腹外斜肌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腹股沟韧带 inguinal lig.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lacunar lig. 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浅筋膜内有腹壁浅动、静脉 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 superficial epigastric artery起自股动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走向脐部,浅动脉的外侧,尚有起自股动脉走向髂棘的旋髂浅动脉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

腹外斜肌 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棘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 。

髂腹下神经 iliohypogastric nerve 起自第12胸神经及第 l腰神经前支,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行于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cm处通过腹内斜肌,向内下方达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在浅环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前皮支常经浅环的内侧脚上方穿出分布到耻骨上方的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 ilioinguinal nerve 在髂腹下神经下方,相距约一横指并与其平行,经腹股沟管,位于精索的外侧,出浅环后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前部的皮肤。

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lacunar lig 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lacunar lig.。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腹股沟管深(腹)环 deep inguinal ring 精索中筋膜:腹内斜肌 精索内筋膜:腹横肌、腹横筋膜 精索外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浅面的深筋膜 腹股沟管深(腹)环 deep inguinal ring 在腹股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

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 cremaster,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腹内斜肌 oblique internus abdominis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l/2或l/3,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以不同斜度放散而变成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两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作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 inguinal falx或称联合腱 conjoint tendon,

腹横肌 transversus abdominis 在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位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l/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至腹白线,下部则和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一起经腹直肌的前方至腹白线,分别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和前层。腹横肌最下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腹膜下筋膜(腹膜外脂肪) 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在腹下部特别是腹股沟区脂肪组织较多;向后与腹膜后间隙的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续。由于有腹膜外脂肪组织,壁腹膜容易剥离,故膀胱、剖腹产等手术,一般不需进入腹膜腔,经腹膜外入路即可施行。

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 脐与腹股沟韧带中内1/3的连线 临床意义 术中确诊直疝与斜疝的关键 腹穿时注意勿伤及此动脉

  下腹前壁内面观 在脐以下腹前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正中线者(由脐至膀胱尖)为脐正中襞median umbilical fold其中有脐正中韧带,是胚胎期脐尿管的遗迹;位于脐正中外侧者为脐内侧襞 medial umbilical fold,内有脐动脉索,是胚胎期脐动脉闭锁后的遗迹;最外侧者为脐外侧襞 lateral umbilical fold (腹壁下动脉襞),其中有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腔的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

四、腹股沟管 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上斜贯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 deep inguinal ring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五、腹股沟区生理性薄弱的因素 1、腹外斜肌在此初移行为腱膜; 2、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达不到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3、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园韧带在此通过,形成潜在的肌筋膜裂隙; 4、人在站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最大。

直 疝 三 角

定义 即腹壁下动脉与腹股沟韧带和腹直肌外缘所围成的三角形(海氏角)。 由此三角膨出的疝叫直疝

杨凌洪 王竞 凌光烈 徐恩多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局解手术组 提睾肌耻骨束及其临床意义 杨凌洪 王竞 凌光烈 徐恩多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局解手术组

摘要 目的:通过对100侧腹股沟区标本的解剖观察,研究疝的发病和疝修补术的复发的解剖学因素。 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常规解剖和 4~10倍的解剖放大镜进行观察。疝修补术中使用 25~50 mA-V(毫安一伏)电刺激此肌束观察生理反应。

结果:发现自提睾肌发出一肌束,由外上向内下以腱膜性结构抵止于耻骨结节,将其命名为“提睾肌耻骨束”,出现率为 100%,此肌束由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支配。用直流电刺激此肌束或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可出现肌束收缩并使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导致弓状下缘下方的肌肉缺损间隙变小。 结论:证实了以往提及的“掩闭器机理”和内环的“括约肌机能”主要是由于此肌束的收缩所致。疝修补术时保留此肌束可减少疝的复发。

关键词 提睾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股沟镰

腹股沟疝是常见病之一。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但均有一定的复发率,为1~10%左右,其中斜疝为1~7%;直疝为斜疝的5~10倍;股疝约为6%,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腹股沟区某些结构的认识不同,以及对不同的病理解剖变化所采取的手术方法不同等因素所致。我们对中国人腹股沟区进行解剖中,看到尚未报道的肌束------提睾肌耻骨束,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分为尸体组和活体组。 (1)尸体组: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100侧(成人80侧;儿童20侧;均为男性)用常规解剖法和4~10倍的解剖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对提睾肌耻骨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

(2)活体组:在腹股沟疝10例手术中进行观察(斜疝9例;直疝1例;均为男性成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仰卧位,术中每例均可见有提睾肌耻骨束,同时用直流电分别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提睾肌及腹内斜肌下缘附近的肌纤维,当直流电为 25~ 50 mA-V(毫安一伏)时,出现生理反应,同时进行了录像及拍照。

2 结果 2.l在100侧腹股沟区标本和10侧腹股沟疝手术中,我们见到由提睾肌发出一束肌纤维向内下方走行,以腱膜性结构抵止于皮下环内上方的耻骨结节,由于此肌束起源于提睾肌,抵止于耻骨结节,可称为“提睾肌耻骨束”(图1)。无论解剖标本及腹股沟疝手术均见有此肌束,其出现率为100%。

图1 箭头所示提睾肌耻骨束及髂腹股沟神经

2.2提睾肌耻骨束的形态及毗邻(l)提睾肌耻骨束的起始和毗邻:提睾肌由腹内斜肌下缘发出处至皮下环上缘这一段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在100侧固定标本中,“提睾肌耻骨束”由上段发出者15侧,占 15%;由中段发出者80侧,占80%;由下段发出者5侧,占5%。“提睾肌耻骨束”的前面为腹外斜肌腱膜,后面为腹横筋膜,内侧与联合腱相邻,外侧与精索相邻(图2)。

图2 “ 提睾肌耻骨束”(右侧:箭头示“ 提睾肌耻骨束”) 图2 “ 提睾肌耻骨束”(右侧:箭头示“ 提睾肌耻骨束”)

(2)提睾肌耻骨束的走行与角度:“提睾肌耻骨束”由提睾肌发出后,向内下方走行,抵止于耻骨结节。在 100侧腹股沟区标本中,“提睾肌耻骨束”主要来源于提睾肌前部纤维者14侧,占14%;主要来源于内侧肌纤维者80侧,占80%;主要来源于后部肌纤维者6侧,占6%。“提睾肌耻骨束”与精索所成的角度(下角),与肌束发出的高度有关,发出的部位愈高,角度愈小,反之愈大,平均为22.86士6.21。

(3)提睾肌耻骨束的形态:“提睾肌耻骨束”近似扁平。长短,宽窄,厚薄不一(附表)。 附表 提睾肌耻骨束的长、宽、厚度 ────────────────────────────── 左(40侧) 右(40侧) 合计(80侧) 长度 2.21士0.75(0.78) 2.10士0.75(0.77) 2.20士0.76(0.78) (1.70~3.00) (1.80~3.00) (1.70~3.00) 宽度 0.81士0.17(0.18) 0.83士0.17(0.18) 0.82士0.17(0.18) (0.50~1.00) (0.50~1.00) (0.50~1.00) 厚度 0.37士0.08(0.08) 0.38士0.08(0.08) 0. 37士008(0 08) (0.20~0.50) (0.20~0.60) (0.20~0.60) ──────────────────────────────

(4)提睾肌耻骨束的神经支配:本文观察见每侧“提睾肌耻骨束”的神经,均来自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该支通过内环走行于腹股沟管后内侧,发出数小支支配“提睾肌耻骨束”。

2.3提睾肌耻骨束的组织学观察 对“提睾肌耻骨束’与提睾肌二者的组织学关系,我们做了常规组织学观察(HE),证明两者均为骨骼肌。

图3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左侧:将“ 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内侧) 图3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左侧:将“ 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内侧)

图4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的分支 (左侧:将“ 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外侧) 图4 箭头所示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的分支 (左侧:将“ 提睾肌耻骨束”翻向外侧)

图5 提睾肌耻骨束的镜下观(横断面 H.E染色)

图6 提睾肌耻骨束的镜下观(纵切面 H.E染色)

2.4提睾肌耻骨束的生理功能 在10例腹股沟疝手术中,用直流电分别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提睾肌及腹内斜肌下部,当刺激“提睾肌耻骨束”分出以下部分的提睾肌时,只见同侧睾丸上移,而不见腹内斜肌下缘(弓状缘)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当刺激腹内斜肌下部时,可见弓状缘稍变直。

图7 止血钳挑起肌束为右侧提睾肌耻骨束(活体上)

图8 直流电刺激左侧的提睾肌耻骨束(活体上)

图9 “ 提睾肌耻骨束”的生物力学(示意图)

但当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时,见提睾肌(在“提睾肌耻骨束”分出处以上的部分)紧缩及弓状缘明显向腹股沟韧带靠拢,特别是当刺激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此外,当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时,尚可见相当于腹环处的腹内斜肌有局部抽动现象。

3讨论 3.1我们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及光盘检索(1966~1990),未见有对“提睾肌耻骨束”的描述及命名。 3.2 Keith在手术中用法拉第电流刺激腹内斜肌时,见弓状缘及腹直肌下部同时向腹股沟韧带靠拢,发现腹股沟管及内环同时收缩, Keith称此为“掩闭器机理”。MacGreoger首次证明“内环括约肌机能”的解剖学基础,即来源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肌纤维。

3.3 Kreig重复Keith的试验,证明了内环周围括约肌机能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发育较好的腹内斜肌弓形纤维收缩所致。 3.4 我们不仅证实了上述现象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发现通过刺激“提睾肌耻骨束”所产生的掩闭器作用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提睾肌耻骨束”是提睾肌的一部分,来源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是可动的。此肌束的远端以腱膜抵止于耻骨结节,是固定不动的。刺激此“肌束”时所引起的收缩只能将可动的弓状缘牵拉向下而发生“掩闭器机能”和内环的“括约肌机能”。

3.5内环是腹横筋膜层因疝囊突出而最先出现病理变化的解剖结构,因此,修补内环保留内环周围括约肌功能的存在,对防止疝复发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此“肌束”具有缩小腹股沟管和腹股沟区薄弱部分防止疝复发的功能,我们建议在做腹股沟疝手术时,特别是在游离精索内侧时,不可损伤“提睾肌耻骨束”和支配它的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在高位处理疝囊颈和缝缩内环时,不要将支配“提睾肌耻骨束”的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缝扎,以免术后出现腹股沟区的疼痛以及增加疝复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