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有机联系”、“相互对立”;脏为阴,腑为阳;心在上,阳中之阳,肾在下,阴中之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二气相互交感、相互作用,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命过程。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来进行分析。(扩展) (2)用于治疗 a、确定治疗原则:例如阴阳偏盛,:“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还有阴阳偏衰的治疗方式(举例说明) b、药物性能 药性“寒热温凉”药味“酸苦甘辛咸”外加淡。升降浮沉
考点2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参考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
五行的相生相克 反映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指导疾病的诊断:面色赤、口味苦,脉洪=心火亢盛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母子相及
相乘: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 相侮:五行之间的反相克,就是由原来受制约的地位, 反过来去制约对方。 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疗方案: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五行相生规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相克规律)
藏象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各自的功能特点 五脏化生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
心 属火,君主之官 心主血脉,藏神;五脏六腑之大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通夏 心包络,保护心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经相表里。心包属于脏。
肺 属金,相傅之官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通调水道,“水上之源” 朝百脉(辅心行血),主治节(体现在四个方面,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 属土,仓禀之官,后天之本 主运化,主统血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通应·
肝 属木,将军之官(謀虑出焉)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肝为刚脏,主升发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 属水,先天之本,为水脏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水,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 封藏之本,水火之宅,主一身之阴阳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 命门之火即肾阳
胆 与肝经相表里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胃 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分 主受纳水谷,“太仓”“水谷气血之海” 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大肠、膀胱 小肠 主受盛化物(接受,停留);“受盛之官” 泌别清浊(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吸收和排出 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水液-小肠主液 大肠 主传化糟粕,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 一、分上焦、中焦、下焦,六腑之一,“孤府” 二、主要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诸气升降出入之通道,气化之场所。 2、运行水液-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上、中、下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 上焦如雾-宣发卫气,布散精微 中焦如沤-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 下焦如渎-排泄糟粕和尿液
脑、女子胞 脑 脑为髓之海 主宰生命活动,元神之府(与: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相区分) 主精神意识 主感觉运动 女子胞(子宫) 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与脏腑经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冲、任二脉的关系 女子胞的功能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
难点-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宗气为其中心环节 心与脾:血液生成和运行 心与肝:血液运行和情志活动 心与肾: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难点-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与肝:气机调节,肺降肝升 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肝与脾:肝的疏泄对脾的运化功能的影响 肝与肾:血和精之间以及阴液之间的相互滋生 脾与肾:先、后天之本相互促进方面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传化物,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以通为用 二、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比如说胃与大肠,胆胃不和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脏腑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 2心与小肠:心火下降于小肠协助分清泌浊等 3肺与大肠 :肺气的肃降与大肠的传导功能 4脾胃:胃受纳腐熟,脾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吸收布散 5肝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其排泄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 6肾与膀胱:小便排泄
精气血津液神
精 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何为狭义之精?何为广义之精?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精的贮藏:主要在肾 精的施泄 人体之精的分类有哪些? 人体之精的功能有哪些?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来源有哪些?(元气、水谷之气、清气) 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气之根-肾;气之源-脾胃;气之主-肺 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项机能有序的运行 2、温煦与凉润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 3、防御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 5、中介作用:传导信息-人体内以及与外环境的交流感应
气的运动 又称“气机”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以五脏为例,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于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气的分类
血液、津液、神 血液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理功能:濡养和化神
血液、津液、神 津液 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 津与液的区别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肌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滋润-津质地稠厚,流动性小,灌注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濡养-液 生理功能:(1)滋润和濡养(2)充养血脉 神 人体生命活动主宰/外在总体表现总称 调节机体代谢,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 源于水谷精微,化源相同, 二者之间互相资生,转化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经络 组成:经脉、络脉。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1)正经,即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经。十二经别-“离、入、出、合” (2)奇经:督、任、冲、带、阴、阳蹻脉,阴、阳维脉。气血有余蓄备用 (3)连属部分:经筋和皮部。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络脉:别络,浮络,孙络。
走向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阴经与阳经交接:在四肢部。 阳经与阳经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头面。 阴经与阴经交接:胸腹。 头为诸阳之会。
分布规律 太阴阳明行在前 厥阴少阳行中间 太阳少阴行在后 肝脾中都交叉变 (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 始于手太阴肺经 一肺二大三胃经, 四脾五心六小通, 七膀八肾九心包, 三焦胆肝相连行
奇经八脉 冲、任、督、带、阴、阳维蹻。 督脉的循行与功能:头部正中线,脊柱里上行(背面);“阳脉之海” 任脉的循行与功能:胸腹部正中线;“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带脉:绕脐一周;约束纵行诸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沟通联系 2、运输渗灌 3、感应传导 4、调节作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五单元 病因(重难点) 何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 易错点: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来指的是什么?答案:六种自然界的气候,简称“六气” 六淫治病特点:季节性、地域性;外感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性质和治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腠理开泄,恶风汗出 (2)风邪善行而数变 游走,无定处;发病无常,迅速 (3)风为百病之长 六淫中主要致病因素,相兼性,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 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 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 筋脉收缩而挛急。(热胀冷缩)
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燥 邪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火(热)邪 (1)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生风动血 (4)肿疡 (5)扰心神
暑 邪 阳邪,其性炎热 升散,伤津耗气 多夹湿
戾 气 强烈传染性外邪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为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 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 思则气结 悲忧气消 恐则气下
痰饮、淤血
病 机 虚?实?二者的夹杂? 何为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从病因,以及外部表现来解释)
阴阳失调(重难点)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亡阴:阳气暴脱,衰竭 亡阳:阴气暴脱,衰竭
气、血的失常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血虚、血瘀、出血、血热
气血关系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寒从中生 湿浊内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疾病的传变与转化 1表里出入 2外感病传变 3内伤病传变 1寒热转化 2虚实转化
治 法 重难点(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 2补其不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易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