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Advertisements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心 肺 肝 脾 肾 中 医 藏 象 学中 医 藏 象 学 五脏 系统.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 -- 经络学说 … + 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 的关系.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关系  对立制约  消长平衡  互根互用  相互转化.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1.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如何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
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 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 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 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 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 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肾与膀胱 中医学教研室.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模块四 病因病机学说基础及应用.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 青海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 保守魁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 络 学 河北中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中医 经络养生.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肝胆概述.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阴阳 五行 学说.
脾.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第八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五章 经络.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第六章 病 因.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肾与膀胱 kidney&bladder.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第四章 病 因.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中医基础理论 之 精气血津液 授课者:梅志刚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第四章 气、血、津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有机联系”、“相互对立”;脏为阴,腑为阳;心在上,阳中之阳,肾在下,阴中之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二气相互交感、相互作用,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命过程。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来进行分析。(扩展) (2)用于治疗 a、确定治疗原则:例如阴阳偏盛,:“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还有阴阳偏衰的治疗方式(举例说明) b、药物性能 药性“寒热温凉”药味“酸苦甘辛咸”外加淡。升降浮沉

考点2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参考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

五行的相生相克 反映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指导疾病的诊断:面色赤、口味苦,脉洪=心火亢盛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母子相及

相乘: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 相侮:五行之间的反相克,就是由原来受制约的地位, 反过来去制约对方。 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疗方案: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五行相生规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相克规律)

藏象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各自的功能特点 五脏化生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

心 属火,君主之官 心主血脉,藏神;五脏六腑之大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通夏 心包络,保护心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经相表里。心包属于脏。

肺 属金,相傅之官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通调水道,“水上之源” 朝百脉(辅心行血),主治节(体现在四个方面,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 属土,仓禀之官,后天之本 主运化,主统血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通应·

肝 属木,将军之官(謀虑出焉) 肝主疏泄,主藏血 肝为刚脏,主升发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 属水,先天之本,为水脏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水,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 封藏之本,水火之宅,主一身之阴阳 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 命门之火即肾阳

胆 与肝经相表里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胃 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分 主受纳水谷,“太仓”“水谷气血之海” 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大肠、膀胱 小肠 主受盛化物(接受,停留);“受盛之官” 泌别清浊(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吸收和排出 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水液-小肠主液 大肠 主传化糟粕,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 一、分上焦、中焦、下焦,六腑之一,“孤府” 二、主要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诸气升降出入之通道,气化之场所。 2、运行水液-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上、中、下三焦各自的生理特点 上焦如雾-宣发卫气,布散精微 中焦如沤-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 下焦如渎-排泄糟粕和尿液

脑、女子胞 脑 脑为髓之海 主宰生命活动,元神之府(与: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相区分) 主精神意识 主感觉运动 女子胞(子宫) 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与脏腑经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冲、任二脉的关系 女子胞的功能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

难点-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宗气为其中心环节 心与脾:血液生成和运行 心与肝:血液运行和情志活动 心与肾: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难点-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与肝:气机调节,肺降肝升 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肝与脾:肝的疏泄对脾的运化功能的影响 肝与肾:血和精之间以及阴液之间的相互滋生 脾与肾:先、后天之本相互促进方面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六腑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传化物,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以通为用 二、六腑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比如说胃与大肠,胆胃不和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脏腑表里配合关系的依据 2心与小肠:心火下降于小肠协助分清泌浊等 3肺与大肠 :肺气的肃降与大肠的传导功能 4脾胃:胃受纳腐熟,脾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吸收布散 5肝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其排泄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 6肾与膀胱:小便排泄

精气血津液神

精 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何为狭义之精?何为广义之精?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精的贮藏:主要在肾 精的施泄 人体之精的分类有哪些? 人体之精的功能有哪些?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来源有哪些?(元气、水谷之气、清气) 气的生成与相关脏腑的关系:气之根-肾;气之源-脾胃;气之主-肺 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项机能有序的运行 2、温煦与凉润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 3、防御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 5、中介作用:传导信息-人体内以及与外环境的交流感应

气的运动 又称“气机”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以五脏为例,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于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气的分类

血液、津液、神 血液 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理功能:濡养和化神

血液、津液、神 津液 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 津与液的区别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肌肤、肌肉和孔窍,渗注于血脉,滋润-津质地稠厚,流动性小,灌注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濡养-液 生理功能:(1)滋润和濡养(2)充养血脉 神 人体生命活动主宰/外在总体表现总称 调节机体代谢,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 源于水谷精微,化源相同, 二者之间互相资生,转化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经络 组成:经脉、络脉。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1)正经,即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经。十二经别-“离、入、出、合” (2)奇经:督、任、冲、带、阴、阳蹻脉,阴、阳维脉。气血有余蓄备用 (3)连属部分:经筋和皮部。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络脉:别络,浮络,孙络。

走向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阴经与阳经交接:在四肢部。 阳经与阳经交接:手足三阳经在头面。 阴经与阴经交接:胸腹。 头为诸阳之会。

分布规律 太阴阳明行在前 厥阴少阳行中间 太阳少阴行在后 肝脾中都交叉变 (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 始于手太阴肺经 一肺二大三胃经, 四脾五心六小通, 七膀八肾九心包, 三焦胆肝相连行

奇经八脉 冲、任、督、带、阴、阳维蹻。 督脉的循行与功能:头部正中线,脊柱里上行(背面);“阳脉之海” 任脉的循行与功能:胸腹部正中线;“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带脉:绕脐一周;约束纵行诸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沟通联系 2、运输渗灌 3、感应传导 4、调节作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五单元 病因(重难点) 何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 易错点: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来指的是什么?答案:六种自然界的气候,简称“六气” 六淫治病特点:季节性、地域性;外感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性质和治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腠理开泄,恶风汗出 (2)风邪善行而数变 游走,无定处;发病无常,迅速 (3)风为百病之长 六淫中主要致病因素,相兼性,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 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 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 筋脉收缩而挛急。(热胀冷缩)

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燥 邪 (1)干涩伤津: (2)燥易伤肺:

火(热)邪 (1)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生风动血 (4)肿疡 (5)扰心神

暑 邪 阳邪,其性炎热 升散,伤津耗气 多夹湿

戾 气 强烈传染性外邪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为重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气缓 惊则气乱 怒则气上 思则气结 悲忧气消 恐则气下

痰饮、淤血

病 机 虚?实?二者的夹杂? 何为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从病因,以及外部表现来解释)

阴阳失调(重难点)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亡阴:阳气暴脱,衰竭 亡阳:阴气暴脱,衰竭

气、血的失常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血虚、血瘀、出血、血热

气血关系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寒从中生 湿浊内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疾病的传变与转化 1表里出入 2外感病传变 3内伤病传变 1寒热转化 2虚实转化

治 法 重难点(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 2补其不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易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