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道德讲座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的内容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 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关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 胡适考证:殷商宗教礼仪的职业主持者,掌管丧礼、占卦、巫祝、祈祷 《周礼天宫》:儒者,术也。指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许慎用术士解儒,凡有一术皆可称儒。
孔子从儒这一职业中推演出一种“仁内礼外”的等级名分制度,用以区分贵贱亲疏。 孟子将礼进一步诠释为人伦,认为父子有亲,君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认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汉代,将儒家思想用仁义礼智信诸范畴进行阐述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先秦,儒家思想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在其他各思想的论争 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显学。 秦朝统一时,儒学遭到第一次大的灾难。 汉武帝时董仲舒献“天人三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仁义礼智五常之道,王者当修 ,兴太学,置名师,上承天命以顺命,下明教化以成性,、。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近代以来三大思潮鼎立 五四运动,儒家思想遭遇第二次劫难 五四运动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相互攻,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取代了现代新儒家与自由主义。
新中国成立如儒学的沉浮 文化大革命时期前十七年时期,中共对儒学的批评继承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民批孔运动。儒家思想遭受第三次打击,也是最严重的打击 文革后,一次次文化热中儒学的复兴
(三)儒家与道家、法家、墨家、 法家、佛家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墨家、佛家、西方的思想论战和攻中,不断吸收各家的思想,充实自身的思想体系,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完善,不断进行时代转换,因而,保持着两千余年的命脉延续。
儒家与道家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与道家同样讲无为,但儒家的无为是经过一系列的有为努力而实现的,无为只是儒家的理想,而儒家的努力处在于有为。道家思想中,有为只是徒劳,所以开始就有无为。 儒家思想其实是事物的两个度,儒家主义要有一种阳刚的精神生存于世,道家主张以柔克刚。
儒家与法家 法家是有儒家派生出来的,是另一种形式的儒家。 儒家的礼,内化成仁就是儒家,外化成一种规章制度就是法家。
儒与墨 墨家以兼爱为基础,是对儒家‘爱有差等’的一种歧视 墨家思想是一种真正的天下大同,是一种爱的乌托邦。儒家的仁者爱人是一种社会中的推己及人的现实的真情实感。
儒与佛 在“人心所向”上,儒家与佛家是相同的,都是引导世人(众生)以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求证本心(善果) 在成人(成佛)的努力处,儒家讲究求放心、佛家主张因果轮回。
儒家思想的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围绕着仁的实践,儒家形成了一系列与做人相关的理念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 仁有许多的具体内容 仁的内容形成了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独特因素
仁的内容 克己复礼:节俭、秩序、修身内省等优良品质 爱人:以人为本、德治等管理理念 忠恕:诚实、和谐。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忠恕之道行事,积淀了中华民族诚信、和谐的理念。 中庸:公正、中和。中庸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人们对中庸境界的追求,积淀了公正、中和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 天与命 孝慈悌 仁义礼智信 忠 圣与贤 慎独
天与命 儒家所说的天包括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天主宰人的命,而且天人互相感应。 命是由天主宰的一种必然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命虽然由天主宰,人可以运。 儒家讲究“尽人事而听天命”。
孝、慈、悌 是一种人伦规范。人作为人,必须在不同的家庭、家族角色中担当起不同的责任。所谓上慈下孝。 孝,对上 慈,对下 悌、兄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仁、义、礼、智、信 这是儒家著名的五行 仁是最高的德性范畴,仁统义、礼、智、信 义是宜,做什么都要合乎礼,经常以礼仪相称。讲究见利思义 礼指礼仪,宋代指循天理 智指见解,智慧。智者不惑,学而知之, 信指诚实
忠 一种重要的做人的原则。儒家讲的忠指尽心 儒家多用来指臣事君
圣与贤 圣指人具有最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孔子的弟子将孔子视为圣 贤指德才兼备的人
慎独 慎独指自己独处时更要小心行事。这是儒家自我反省的一种功夫。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君子不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予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崇尚的人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是一种儒家精神,也是儒者在实现儒家理想时所呈现的支配其行为思维方式,儒者的人生中,一言一行都明显带有儒家精神的痕迹 儒家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仁的践行达到一种大同世界,对仁的践行针对个人来说,就是修己,针对社会来说,就是德治 仁作为一种理想,现实中无法实现,但中国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不断奋斗,培植了儒学的精神,也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 诚信的立身原则 中庸的做人标准 勤奋好学的专研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实质上来源于一种危机意识; 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孔子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子推行“为政以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士是不可以不弘,任重而道远、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多难兴邦
(二)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 儒家非常重视经与权的关系,认为“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经是不能变常道,但是不能固守经,许多时候应该“反经为权”。
勤奋好学的专研精神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思想与个体人格的养护 修己 不动心 养浩然之气 特立独行的品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儒家思想与批判精神 儒者的社会角色确认 儒家追求的圣贤是社会良知表率的承担者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四)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有“三家村”之说 儒家是三家村中绝对老大 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
孟子对权变有许多的论述。如男女授受不亲,举一废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之所在,伯夷、伊尹、柳下惠做官的态度等 儒家在“己、家、国”的关系处理上,带着非常明显的通权达变的色彩。个人服从家族、小家服从大家。 权即反常,因而权不可常用,程颐认为:以反经合道为权,固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朱熹认为:经是万事之常道,权是不得已而用之,虽是权,依旧不离经,权只是经之变。
(三)诚信的立身原则 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诚信有二种不同的理解维度。一种把诚信视为“人之为人”的本体,即本体论意义上的诚信。另一种把诚信视为对契约的守诺,即契约化的诚信。 从本体意义上的理解,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人的生命个体存在于世,诚信就是这个个体的重要分子,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这种理解诚信的维度的典型代表。 孔子把诚信与做人联系到了一起,其弟子子贡问为政时,孔子回答有三个条件,兵可去,食可去,唯独信不可去,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还感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其何以行哉?”因此,孔子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并以“言必信”,“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标准做人。
《中庸》和《孟子》进一步诠释了孔子讲的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中庸》和《孟子》不仅把诚信看做人之为人的应有内容,而且认为诚信的关键在于诚,人只要诚之、思之,那么,诚信就是理所当然的。 本论的视野里,人的诚信是一个道德原则问题,是道德的高尚与底下的问题,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起码的条件就是讲诚信。 这种诚信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觉意识,也是人的心灵中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不是后天加给人的,而是生来具有的。但是,这种先天的诚信并不能自觉彰显出来,需要启蒙和“反求诸之” 诚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中国人的个体人格,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启蒙教育和熏陶。儒家思想的诚信理念塑造了中国人一诺千金的优良品种。 从中国古代教子童谣:来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到成人心灵契约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都是对儒家诚信理念的践履。
儒家这种理解诚信的维度在现代管理中的际遇并不全是管理者的认可和赞同,而更多的是指责。 人们可以在心灵中保证诚信,却无法使这种心灵的诚信转化为行为诚信。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一种道德原则,儒家思想只是给予了一种心灵的保证,即人如果不讲究诚信,那么这个人道德品质有问题,就要受到良心的谴责。
(四)中庸的做人标准 中庸指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一看似平常而又极高明的标准。 孔子非常强调做人的“中”,“中庸之为德也,甚至 矣乎!民鲜能久矣”。“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中庸》对“中”进行了解释,“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朱熹认为:“行得恰到好处,无些过与不及”
四、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思想与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 儒家思想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确立 儒家价值资源对社会问题的救治 儒家思想与个体人格的养护 儒家思想与批评精神
儒家思想与人的道德境界的提升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依次升高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怎么从低层次境界上升到高层次境界,就是要追求儒家的自我反省精神。 儒家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以及怎样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道理就是要修养个体的道德。
儒家思想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确立 家庭内部的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邻里关系:敬、信、让 社会关系:忠、恭、礼、义
儒家价值资源对社会问题的救治 信仰危机与儒家精神的确立 儒家精神与网络世界 儒家思想与环境破坏 儒家思想与生命伦理 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儒家思想与当代教育
儒家思想与个体人格的养护 修己 不动心 修浩然之气 特立独行的品格
儒家思想与批评精神 儒者社会角色的认定 儒家追求的圣贤是社会良知表率的承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