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 一 ) 毛细血管采血 ( 二 ) 静脉采血 ( 三 ) 常用抗凝剂 1. 肝素 2. 柠檬酸钠.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and Cell different count (DC)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and Cell different count (DC) 五、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and Cell different count (DC)
血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 概述 ( 一 ) 血液的组成 血浆 0.55 有形成分 0.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第四章 血液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鉴 别 血液( blood )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 浆和血细胞组成。习惯上将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将血 细胞和血小板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
第二节 结缔组织 血液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鉴别 血液( blood )是流动在心血管内的红色粘稠状液体,由血 浆和血细胞组成。习惯上将红细胞和白细胞称为血细胞,将血细 胞和血小板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血浆是血液的细胞间质。 当血液流出血管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解状态.
粒细胞形态. 粒细胞发育顺序: 原粒 原粒 早幼粒 早幼粒 中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杆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血液 血液 组织 组织.
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讲授主要内容 定义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七、血液及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红色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构 成,成人血量为 4000—5000 毫 升,占体重的 7—8% 。
第六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Chapter 6 Blood and Hemopoiesis 主讲人 肖家祯.
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 一 ) 血液 Blood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 细胞间质 ) 水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 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课件 组织学 第 5 章 血液和淋巴 苏中静 陈海滨 汕头大学医学院.
第 4 章 血液、淋巴和 血发生 组织学与胚胎学 血浆 白 C 血小板 红C红C红C红C 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浆 血浆 血 C 血 C 红 C 白 C 血小板 水( 90% ) 其它.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 blood ) 血液 血浆(细胞间质)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酶 血浆蛋白、脂滴、酶 无机盐、激素等.
血液检查 ( 下 ). 二. 白细胞计数和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起源、发育阶段 干细胞 祖细胞 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教学目标  慢粒、慢淋的血象和骨髓象特征  慢粒、慢淋的临床表现. 概述 慢性白血病 定义 慢粒 慢淋 血象 骨髓象 临床表现 诊断.
血液与造血系统组织. Slide No:8 Material: human blood Method: Giemsa staining.
血 液 blood. 血液 (blood) 红细胞 ( erythrocyte ) 血细胞 白细胞 ( leukocyte ) 血液 血小板 ( blood platelet ) 水 血浆(细胞间质) 血浆蛋白,糖,维 生素, 激素, 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Morphology of Myeloid System 目的 : 掌握各个阶段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及镜下识别 报告 : 画出各阶段粒细胞并描述其特点.
白血病 的实验室诊断 安徽省立医院 丁邦胜. 患者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或 反复发热,贫血,恶液质,有 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 大,骨骼疼痛或胸骨有压痛, 不明原因的消瘦,体力逐渐下 降等症状就诊时,医生要高度 警惕。考虑是否为血液病? 患者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或 反复发热,贫血,恶液质,有 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
白 血 病 金 洁. 概述 定义 定义 发病率: 2.71/10 万;男 : 女约为 1-1.6:1 。 AML>ALL>CML>CLL 发病率: 2.71/10 万;男 : 女约为 1-1.6:1 。 AML>ALL>CML>CLL 病因:病毒;化学毒物;药物;射线; 遗传因素 病因:病毒;化学毒物;药物;射线;
1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续 薇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2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 HA) 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 加剧,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致。 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 加剧,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致。 血涂片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可见到 不同形态的红细胞和受损伤的表现。 血涂片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可见到.
急性粒 - 单核细胞白血病( M4 ) 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类型 : ( 1 ) M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 核和单核细胞 ≥20% (非红系细胞)。 ( 2 ) M4b :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 幼粒细胞> 20% (非红系细胞)。 ( 3 ) M4c.
四、血细胞比容测定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Ht,HCT 或packed cell volume, PCV)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白细胞减少 粒细胞缺乏症.
类白血病反应.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及抗凝 (一)毛细血管采血 (二)静脉采血 (三)常用抗凝剂 1.肝素 2.柠檬酸钠.
实验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
实验诊断学 laboratory diagnostics.
AML康复联盟 白血病课堂: 白血病基础知识.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 骨髓形态学分型新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市血液学研究所 熊树民.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segmented sorm)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西医内科学教研室.
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型新进展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多发性骨髓瘤 MM(multiple myeloma)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宇.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 四 章 血液 牡丹江医学院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第五章 血 液.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淋巴瘤.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白细胞持续低于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其中主要是粒细胞减少,当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 × 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普通高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教材 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血涂片制备染色及白细胞形态观察 临床检验基础与输血教研室.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项目十三 其他白细胞疾病 任务26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任务27 类白血病反应的检查 任务28 骨髓增殖性疾病检查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第 二 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二节 白细胞的检测

1. 白细胞总数计数的含义 1.1 中性粒细胞 粒 细 胞 嗜酸性粒细胞 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嗜 单核细胞

1.2 白细胞总数计数的目的 1.3 白细胞总数参考值 成人 ( 4-10 ) *10e9/L 新生儿 (15-20) *10e9/L

1.4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增多: >10*10e9/L 生理性 不伴有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病理性 常伴有细胞形态学异常 原因 生理性 不伴有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病理性 常伴有细胞形态学异常 原因 减少: <10*10e9/L 白细胞减少 与白细胞减少症的区别 生理性的变化 1.一天之内 2.妊娠与分娩 3.年龄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2.1 概念 2.2 目的 2.3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及其绝对值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绝对值(*10e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0.4

2.3.1 绝对值计算: 2.3.2 为什么要计算绝对值 某种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总数*这种白细胞的百分数 例如:白细胞总数为 4—10*10e9/L 中性粒细胞白分数 50—75%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2.0— 7.5*10e9/L 2.3.2 为什么要计算绝对值

2.4 五种白细胞形态及其增减的临床意义 2.4.1 中性粒细胞(neutroplil,N) A. 形态

B.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示意图

c.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 50-57%; ( 2.04-7.5)*10e9/L >8*10e9/L 一过性的,不伴有细胞质量的改变 胎儿、新生儿、月经期 妊娠超过5个月时 饱餐、情绪激动、激烈运动、严寒、暴热 一日之内下午较高

病理性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和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急性溶血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其他 异常增生性增多

d. 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白细胞减少 WBC < 4 *10 e9/L 粒细胞减少症 N < 1.5*10 e9/ L 粒细胞缺乏症 N < 0.5*10 e9/ L 病因: 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物理、化学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病

e.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概念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核右移 概念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若在疾病的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提示预后不良。

棒状小体(auer bodies) 急粒 急单 F.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中毒性改变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Dohle bodies) 核变性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幼贫 抗代谢药 棒状小体(auer bodies) 急粒 急单

中性粒细胞病理形态

2.4.2 嗜酸性粒细胞 形态特点: 圆形 13-15 颗粒为 粗大、整齐、均匀、 整齐排列的砖红色、 或鲜红色、折光性 强。 圆形 13-15 颗粒为 粗大、整齐、均匀、 整齐排列的砖红色、 或鲜红色、折光性 强。 核为两叶,呈眼镜 壮,深紫色。易碎, 颗粒可分散周围。

0.5-5% (0.05-0.5)*10e9/L 临床意义 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 皮肤病 血液病

某些恶性肿瘤 某些传染病 其它 生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4.3 嗜碱性粒细胞 形态特点: 圆形、10-12,颗粒 少、粗大、大小不均 排列不规则、黑蓝色 覆盖在核面上。 核分2-3叶,因被颗粒 覆盖,着色较浅,使分 叶有模糊不清感。

0-1%; (0-0.1)*10e9/L 临床意义 增多 过敏性疾病 血液病 恶性肿瘤 其他 减少 无临床意义

2.4.4 淋巴细胞 形态特点: 大淋巴细胞10-15,占 10%;胞质丰富,蔚 蓝色含少量紫红色嗜 天青颗粒; 小6-10,占90% 胞质少,深蓝色。 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 偶见凹陷,深紫色,染 色质聚集成快状。

20-40%; (0.8-4)*10e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感染 肿瘤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减少

异型淋巴细胞 为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多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的变异是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Downey根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将其分为以下三型:   

异型淋巴细胞   I型(空泡型)最为常见,其胞体稍大于淋巴细胞,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不规则聚集呈粗糙的块状,副染色质明显.胞质深蓝色有空泡,一般无颗粒。

异型淋巴细胞 Ⅱ型(不规则型)胞体较Ⅰ型者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胞核圆形或稍不规则,染色质不规则聚集不如I型明显。胞质淡蓝有透明感,边缘处蓝色稍深些,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或仅有少数空泡。

异型淋巴细胞 Ⅲ型(不成熟型或幼稚型) 胞体较大,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较细致,可有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可有小空泡。   

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即在淋巴细胞的主核旁边另有一个游离的小核。其形成系当染色体受损后,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丧失着丝点的染色单体或其片断被两个子代细胞所排除而形成卫星核.此种细胞常见于接受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或其他理化因子、抗癌药物等对细胞造成损伤时。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 药物过敏 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 其他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病毒性疾病。一般的病毒感染异型淋巴细胞可>2%,但一般<5%,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则异型淋巴细胞常>10%,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药物过敏 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术后 其他

2.4.5 单核细胞 形态特点: 胞体大,14-20,圆形 不规则形,胞质较多, 淡蓝或灰蓝,颗粒细小 灰尘样紫红色,核大不 规则,呈肾形、马蹄形 常折叠扭曲,淡紫红色 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

3-8%; (0.12-0.8)*10e9/L 临床意义 增多 生理性 病理性 感染 血液病 减少

2.5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感染* 2. 恶性肿瘤* 3. 急性中毒 4. 外伤 5. 休克 6. 急性溶血 7. 大出血 8. 大面积灼伤 感染*    2. 恶性肿瘤* 3. 急性中毒  4. 外伤 5. 休克    6. 急性溶血 7. 大出血   8. 大面积灼伤 9. 过敏    10. 电离辐射 [注]*:为最常见原因

类白血病反应 按WBC总数分为: WBC增多型(多见) WBC不增多型 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分为: 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型   中性粒细胞型(最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单核细胞型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明确的病因 有原发疾病 无 临床表现 原发病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肿大 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 中度增高,大多数<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核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少见 显著增高,典型病例常>100×109/L可见各发育阶段粒细胞与骨髓相似 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常明显 不明显 红细胞及血小板 无明显变化 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骨髓象 一般无明显改变 极度增生,粒系细胞常占0.90以上,以晚幼及中幼粒为主,早幼粒+原粒不超过0.1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积分显著增高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Ph’染色体 可见于90%以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