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 实验01 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 实验0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一 果蝇的形态、生活周期及其饲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控 江 路 街 道 2008 年暑期工作总结. 社区的暑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一项关系 到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今年暑期,控江路街道在进一步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中,本着 “ 领导重视、学生喜欢、家长放 心 ” 的宗旨。以社区教育为阵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组型 人类染色体组型 人类染色体组型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练习 练习 练习 常染色体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的类型 性别决定的类型 XY 型性别决定XY 型性别决定XY 型性别决定XY.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谷丙转氨酶作用于丙氨酸及 α-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与丙 酮酸。丙酮酸与 2.4- 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腙,此 物在碱性溶液呈红棕色,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丙酮酸比色, 求得丙酮酸的生成量以表示酶的活性。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分子生物学部分开发实验 植物遗传亲缘关系研究.
aa AA Aa 1.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2.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是由基因决定的。 3.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实验二十七 磷、胆红素测定.
终极理论梦之社 宣传PPT 终极理论梦之社 来到高中,在全新的平台上,我们广泛交友.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人体呼吸运动的描记及其影响因素
医 学 遗 传 学 群体遗传学.
第八章 群 体 遗 传 学.
第一节、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第二节、伴性遗传 第三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性决定 第五节、人类的性别畸形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第3节 伴性遗传.
1.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的,并且通常是 的。
你能分辨出来吗?.
第三节 伴性遗传.
色盲症的发现 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 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买了一件礼物----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妈妈。妈妈却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我怎么穿呢? 道尔顿发现,只有弟弟与自己看法相同,其他人全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 道尔顿经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1.植物叶肉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不包括( ) A.染色体 B.质体 C.线粒体 D.核糖体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药 物 分 析 实 验 实验三 典型化学药的特殊杂质 和相关物质检查.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糖尿病流行病学.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生 物 的 变 异.
群体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请思考: 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 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 性? 雌雄个体为什么在某些遗传性 状上表现得有所不同?
第二节 遗传平衡定律及应用 一、遗传平衡定律
第十二章 群体遗传学 一、概念 群体遗传学:研究一个群体中基因的组成及其遗传规律的科学。
讨论: 1.分离定律适用于几对基因控制着的几对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中如何确定显隐性的关系?
基 因 的 分 离 定 律 2002年4月.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双手手指嵌合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遗传学实验 实验01 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 实验0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一 果蝇的形态、生活周期及其饲养
Presenter: 宫曦雯 Partner: 彭佳君 Instructor:姚老师
第3节 伴 性 遗 传.
第十章 方差分析.
实验六 积分器、微分器.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胚胎原位杂交检测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实验四 蛋白质呈色反应、沉淀反应 等电点测定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沈丹英.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Chapter 4 Mendelian Inheritance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基因信息的传递.
实验一 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析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实验十八 图谱解析实验 根据谱图,推定未知苯系物的结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遗传学实验 实验01 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 实验0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一 果蝇的形态、生活周期及其饲养 实验01  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 实验0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一  果蝇的形态、生活周期及其饲养 实验二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实验三  果蝇唾腺染色体标本的制备和观察 实验四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 实验五 果蝇的单因子杂交实验 实验六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七  实验五的检验 实验八  实验六的检验 实验九  植物有性杂交技术 实验十 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实验十一 诱变物质的微核测试 实验十二 简易法提取植物总DNA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味觉差异受遗传控制的本质,掌握测定味盲基因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P.T.C.即苯硫脲,是一种无毒的白色结晶状化合 物,味苦。P.T.C.尝味能力是由一对等位基因( T t)决定的遗传性状。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人类基本味觉有咸、甜、苦、酸4大类。味觉 的适宜刺激是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通过味觉能力测试可知,对一种物质的溶液, 能尝出其特有味的最低浓度,在人群中因个体 差异而不同,尝味阈值分布是在一个连续变化 的范围内。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造成味觉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有年龄、人种 、民族、性别及健康状态等。 同一个人,在反复辨别中会有30%的差异,这 与测试溶液的温度及与舌作用的时间、面积有 关,但不会产生味觉类型的变化。 当然在现在还未知的因素作用下,如宇航飞行 中所经历的,会使一个人对物质感受的味觉类 型产生改变。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在一般情况下,同样条件的人群中,对同一物质也会 产生不同的味觉,这种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是因为饮食 习惯方式而产生。 诸如可逆性的适应反应,具体表现如有人经常吃苦瓜 而使苦感迟钝。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还有 来自于遗传的,属先天性变异。 还有交叉反应,包括继时对比型与同时对比型。前者 如吃蔗糖后会感到水有酸味,后者是在同时给予各种 不同味觉刺激时,因相互干扰可失去味觉,有时甚至 引起完全不同的其它味觉。如弱的甜味存在会使其它 物质的咸味增加,含有4%~24%的乙醇会使酸味、 咸味降低而会增强甜味、苦味。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导致个体差异的原因还有 来自于遗传的,属先天性变异。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味觉差异与遗传有关,发现于1931年。在Dupont公 司研究一种称为苯硫脲(简称P.T.C.)的物质时,Fox发 现这物质引起的味觉类型有强烈的个体差异。 苯硫脲是一种由尿素合成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具有硫 代酰胺基,含有这种基团的物质多具有苦味。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1931年12月,Blakeslee在新奥尔良市举行了公开的 苯硫脲味觉调查与宣传会,海报上写着“你生活在什 么样的味觉世界里?”,对2550名自愿受试者的结果 分析,可知这种个体差异在人类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说苦的人数占65.5%,其他人说酸或是其它味道, 有人没有感到任何味道。 这以后,就把不能尝出P.T.C.苦味或只能在高浓度下 才尝出苦味的人称做P.T.C.味盲。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人群中得到的尝味阈值分布呈双峰形。Snyder同时做 了家系调查,表明P.T.C.味觉由遗传所决定,属常染 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不完全显性遗传,导致 P.T.C.味盲的是隐性基因。根据当时已建立的,以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为基础的群体遗传分 析方法,由此得出的各项理论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 经统计学处理可知是相等的。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到1990年为止,我国已对29个民族的P.T.C.味觉进行 了调查,汉族中味盲率在9%左右。在已知资料中频 率最低的是黎族(4.62%)。频率最高的是柯尔克孜族 (42.11%)。 这为人种学、人类群体遗传学提供了基本数据。有这 样的观点,各种族有特具的频率,越是接近白种人, P.T.C.味盲率就越高,越是接近有色人种,味盲率就 越低。Coon 1965年报告,白人味盲率在20%~40% ,黑人在3%~10%。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P.T.C.味盲实际上只是对含有硫代酰胺基(N—C=S)的 20多种物质有同样反应的一种“苦”味盲,而与其它 物质的味觉无关。 此外,还有对多硝基苦剂的苦味盲。同样是苦味物质 ,比如常用作苦感测试的硫酸奎宁,并不具硫代酰胺 基团,P.T.C.味盲中对此物质的苦味有的能感觉,有 的不同感觉。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因受体各不相同,对于甜、酸味的品尝更是独立于 P.T.C.味觉之外。如果因某人对某化合物是味盲,就 认为其不知食物的口味是一种误解。Blakesce认为, 每个人都生活在独特的味觉世界中,用以表示人各种 味觉复杂组合的多样性。 像P.T.C.味觉那样,味觉差异受遗传控制的,还有阿 斯匹林、甘素、邻磺酰苯酰亚胺等。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由于自然界中苦味物质多对正常机体有害,并常伴有 不快感,其尝味阈值也就低。但由于是某种苦味物质 的味盲,就可能引起疾病。 在单纯性甲状腺患者中,P.T.C.味盲频率较高,在新 疆不少地区有含苯硫脲成分的苦豆子,同样是P.T.C. 味盲的奶牛或奶羊食入后(尝味牛羊不吃)就会将此成 分通过乳汁进入味盲人体内。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已知致甲状腺肿的goitrin(L-5-乙烯-2-硫噁唑烷酮)具 苦味。与P.T.C.一样也是具有硫代酰胺基,可抑制甲 状腺素合成。这种天然物质还存在于十字花科的许多 种蔬菜与野生牧草中,在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均发现 吃这些植物的牛的乳汁与甲状腺肿流行有关。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丙基硫氧嘧啶也是具硫代酰胺 基团的苦味物质,P.T.C.味盲对此物也是味盲。该物 也是可以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在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中,P.T.C.味盲频率确实较低。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知识背景: 遗传学中有关味觉的研究现已在民族起源、双生子研 究、亲子鉴定、疾病成因及食品、药物研究等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还出版了Kalmus的《味觉遗传学》专著。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可以预见,这些研究 将会积极推动遗传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

三、实验对象:学生人群 四、实验用具药品 药品试剂:不同浓度的P.T.C. 、蒸馏水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三、实验对象:学生人群 四、实验用具药品 药品试剂:不同浓度的P.T.C. 、蒸馏水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五、实验步骤:将P.T.C.溶液与蒸馏水反复交替给受试者,测定其尝味阈值。 协助你的老师配制P.T.C.溶液。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五、实验步骤: 2.受试者端坐在凳子上,仰头张口,由合作者滴5~6滴溶液于受试者舌根部,徐徐下咽,并询问品出什么味道。测定从14号液开始,逐次测定至尝出苦味为止,并记下号码。   当受试者鉴别出某一号溶液时,应将此号溶液重复尝味三次,三次结果相同时,才是可靠的。   在测定过程中,应将P.T.C.溶液与蒸馏水反复交替给受试者,以免由于受试者的猜想及其他心理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五、实验步骤: 3.据研究, 尝味阈值 ≥11号, 基因型为TT; 尝味阈值为10~7号,基因型为Tt;   尝味阈值 <7号, 基因型为tt(P.T.C.味盲)。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五、实验步骤: 4.表 人群中P.T.C.味盲调查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能尝出P.T.C.苦味的溶液号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遗传学中的人类味觉研究 实验作业: 在你班级中,P.T.C.味盲率是多少? 记下你的基因型,并根据自己的基因型,推出父母的 表现型和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