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田文平 董乐乐 常振华 柳茂林 王玉林 徐晓光 左强 魏海涛 张文龙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田文平 董乐乐 常振华 柳茂林 王玉林 徐晓光 左强 魏海涛 张文龙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一 胫骨平台的解剖特点 二 骨折的机制和分类 三 治疗原则、手术指征时机选择 四 预后相关因素 五 术后平台高度丢失原因分析 六 防止平台高度丢失的对策
胫骨平台骨折占所有骨折的 1% ,占老年人群骨折的 8% ,作为全身承重约 85% 的重要人体结构,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对骨科医生仍具有挑战性。
一、 胫骨平台的解剖特点
内侧平台: 宽大,平坦(低,凹) 外侧平台: 窄小,隆起(高,凸) 内 内 外 外 外 高 低
在冠状面上胫骨内外侧平台相对于胫骨干有大约100的后倾。 100后倾角 解剖轴
在矢状面平台与胫骨干的轴近乎垂直,有30的内翻角。 是外侧平台高于内侧平台的结果,从而导致胫骨平台负荷分布的偏移——内侧承担更多的重量。 该受力的不对称致内侧关节下软骨的增多、致密,比外侧坚固。
正位片上内侧髁间嵴较外侧髁间嵴要稍高, 内 外
侧位片上内侧髁间嵴位于外侧髁间嵴前方, 前嵴较大,偏内,位于前交叉韧带止点的后方;后嵴较小,偏外侧,是后交叉韧带的止点的一小部分 其作用是通过股骨内外髁内侧面的阻挡作用提供膝关节内外方的稳定。
二、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和骨折分型
(一) 损伤机制 1 内外侧应力: —内翻:内侧平台骨折 1 内外侧应力: —内翻:内侧平台骨折 外翻:外侧平台骨折——“保险杠”骨折,由于下肢的外翻机械轴,以及经常由外向内暴力的作用,更易发生。 在这种损伤机制中,每侧股骨髁产生压缩或剪切应力作用在下方的胫骨平台上,导致劈裂骨折和压缩骨折或俩者皆有。
2轴性负荷——压缩力: 双侧平台骨折 3轴性压缩力 +内外侧应力 合力
外力的方向 创伤的能量 膝关节的姿势 骨骼的强度(年龄) 四个因素 最终决定 —— 骨折的类型以及是否合并软组织韧带损伤
(二)骨折分型 AO分型
Shatzker分型
schatzkerⅠ型 ● 外侧平台 ● 单纯劈裂 ● 外侧 ● 三十 以下 ● B1 劈裂—塌陷 屈曲合并 轴性力 四十或以上 B3.1
schatzkerⅢ型 SchatzkerⅣ型 外侧平台 内侧平台 单纯塌陷 劈裂或劈裂—塌陷 四十或五十 内翻和轴性力 中心或外侧 外力大 稳定或不稳定 B2.1或B2.2 内侧平台 劈裂或劈裂—塌陷 内翻和轴性力 外力大 合并髁间棘骨折 外侧韧带复合 腓神经和腘动脉 B1B2B3
SchatzkerⅥ型 SchatzkerⅤ型 骨干—干骺端分离 高能量损伤 关节面 塌陷, 粉碎 软组织 损伤严重 C2,C3 双髁 伸直位 高能量 损伤 愈后 C1
三、治疗原则 手术指征 时机选择
关节内骨折的治疗目标: 1 保存关节的活动性 2 关节的稳定性 3 关节表面的对称性 4 轴向力线 5 减轻关节的疼痛 6 防止创伤性关节炎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原则(四条): 1任何导致关节不稳的胫骨平台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2只有通过切开复位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匹配度; 3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对关节软骨的再生是非常必要的; 4若一期手术困难,应骨牵引或仅固定关节部分,或临时外固定支架联合应用,二期固定骨干部分。
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 1开放的胫骨平台骨折 2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或急性血管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的相对适应症 1大多数有移位的双髁骨折 2有移位的内髁骨折 3导致膝关节失稳的胫骨外侧 平台骨折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 平台骨折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 4合并有多发性损伤胫骨平台骨折
损伤的个体差异 病人因素: 年龄,健康情况,职业,活动量,对结果的预期 损伤因素: 软组织,骨性,血管神经 医生因素: 医生经验,手术器械,植入物的 地区差距
非手术治疗指征 由低能量损伤导致不完全或无移位骨折 移位的外侧平台骨折无关节不稳定 (不稳定指膝关节活动范围内,内外翻应力下,不稳定超过100) 某些骨质疏松病人外侧平台骨折 身体状况不耐受手术
手术时机 急诊手术: 开放骨折,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急性血管损伤。 合并软组织损伤的骨折——经皮或有限的小切口复位固定
延期手术: 1软组织的肿胀与挫伤、血性水泡; ——皱褶试验是急性肿胀有效消退,可以手术的指征。 2单侧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 1软组织的肿胀与挫伤、血性水泡; ——皱褶试验是急性肿胀有效消退,可以手术的指征。 2单侧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 ——有时间进行CT.MRI检查、 评估、制定手术计划。 3多发伤、严重软组织伤——跨越关节 的临时外固定架或牵引 危重病人——临时外固定支架或石膏 固定或骨牵引
四、胫骨平台骨折预后因素
决定胫骨平台骨折远期预后因素 目前公认的四个因素: 1关节面压缩的程度 2胫骨髁骨折线的范围和分离程度 3干骺端粉碎和分离程度 4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五、 术后平台高度丢失原因分析
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胫骨平台骨折应用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随访、总结。获得良好随访患者96例。
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影像X光片,判断胫骨平台高度变化。 判定标准: 关节面塌陷〉5mm, 和/或轴向对线〉100。
一般资料: 其中男69 例,女27例,年龄在19~86岁,平均37岁 ; 受伤原因 :行走、运动摔伤 12例 , 机动车伤 60例 , 高处坠落伤 13 例 , 挤压砸伤 11例 ; 按 Schatzker 分类, 其中 Ⅰ型25例 , Ⅱ型21例 , Ⅲ型9 例 , Ⅳ型18 例 , Ⅴ型15例 , Ⅵ型8例;
本组患者中伴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29 例 ,交叉韧带损伤 18 例 ,半月板损伤 25 例 ; 本组患者中伴内外侧副韧带损伤 29 例 ,交叉韧带损伤 18 例 ,半月板损伤 25 例 ; 开放性损伤 6例 ,伴胫骨干骨折 4例
治疗方法 本组 96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采用四种内固定方式 : 1单纯骨栓、螺钉及克氏针固定 34 例 , 2单侧钢板固定 37 例, 3双侧钢板固定 17 例, 4 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8例(其中跨关节2例)。 有交叉韧带止点骨折者用钢丝牵引固定 ,
内翻角 α β ∏ =α-β 轴线
a a b b X=a-b
结果—— 96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 出现胫骨平台高度丢失16例,占总手术病例数的16.7%,胫骨平台高度丢失5―25mm。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功能预后。 膝关节功能按Hohl评分法评定,结果优32例、良46例、可14例、差4例,优良率达81.3%。
表 1 胫骨平台骨折 96 例不同内固定方法与疗效 内固定方法 例数 疗 效 平台高度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丢失 表 1 胫骨平台骨折 96 例不同内固定方法与疗效 内固定方法 例数 疗 效 平台高度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丢失 双侧钢板 17 4 10 2 1 82.4 3 单侧钢板 37 12 18 6 1 81.1 6 螺钉克氏针骨栓 34 14 15 5 0 85.3 5 联合外架 8 1 4 1 2 62.5 2 合计 96 31 47 14 4 81.3 16
表2 胫骨平台骨折96 例的骨折类型与疗效 骨折 疗 效 平台高度 类型 例数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丢失 表2 胫骨平台骨折96 例的骨折类型与疗效 骨折 疗 效 平台高度 类型 例数 优 良 可 差 优良率(%) 丢失 I 25 9 15 1 0 92.0 1 II 21 7 10 4 0 80.9 4 III 9 3 4 2 0 77.8 1 IV 18 6 9 3 1 77.7 4 V 15 4 7 2 2 73.3 4 VI 8 2 3 2 1 62.5 2 合计 96 31 47 14 4 81.3% 16
讨 论
1、术前影像学的诊断和评估 1.1 X光片的局限和弊端 骨折未显示:摄片条件、角度 复位良好的假象 夸大塌陷:前后位(50%?), 1.1 X光片的局限和弊端 骨折未显示:摄片条件、角度 复位良好的假象 夸大塌陷:前后位(50%?), 标准平片不能提供平台塌陷的准确信息, 40°内旋斜位观察外侧平台,40°外旋斜位观察内侧平台。
高能量创伤导致的复杂平台骨折往往软组织条件差,骨折粉碎又经常伴有胫骨结节、胫骨髁、交叉韧带等损伤,手术较为复杂,术前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X光片仅能判断骨折或塌陷是不够的,而且往往导致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案不一致。
1.2 C T及三维重建: C T检查有利于为平台的治疗提供依据,有利于医师对治疗方案达成一致,与仅依靠平片的治疗方案是有显著性差异的,不仅能为医师提供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案, 同时也为患者的预后做了早期的评估。 尤其三维重建图像除了明确平台骨折的位置及骨折线走向,还显示了主要骨折块的体积,形状及移位方向和塌陷程度, 显示平台后侧骨折情况也较其平片和 C T 有优势,可指导手术入路,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 另外: 如果应用CT检测平台复位的丢失也许 比例更大。
1.3 核磁的补充: 高能胫骨平台损伤多伴有膝关节内软组织的损伤, M R I对软组织有高分辨率,无创伤,多序列、多层面成像的优点,可清楚地显示膝关节创伤的半月板、韧带、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等改变,还能显示骨挫伤,并能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有用信息并纠正补充平片和 C T 的评估漏洞。。
2 术前详尽的手术计划 治疗原则——思路 手术与否?时机? 影像学资料 —— 损伤类型——手术方案 操作技术——画图 (对侧膝关节做模板) 2 术前详尽的手术计划 指导 治疗原则——思路 手术与否?时机? 影像学资料 —— 损伤类型——手术方案 操作技术——画图 (对侧膝关节做模板) 入路 切口—— 一个,二个? 如何复位——同侧、对侧 ? 植骨与否——自体、人工骨? 如何固定——螺钉(几枚?)、 钢板(单侧、双侧?) 外架?联合? 术前无计划、准备不充分势必增加手术的困难, 降低手术的质量。 判断 确定 关键
3、术中操作注意事项: 3.1 平台被劈裂压缩后骨折复位不全 此种情况常见, 易被忽视。 2 关节面的中心凹陷: 3.1 平台被劈裂压缩后骨折复位不全 1 移位的同时也有压缩 此种情况常见, 易被忽视。 2 关节面的中心凹陷: 表现为塌陷关节面的连续性已恢复, 但关节面中心仍存在明显凹陷,台阶。造成关节面出现凹陷的骨折均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与胫骨棘相连的关节面向关节面塌陷方向旋转。 3 Ⅴ、Ⅵ型骨折由于关节平台骨质劈裂、压缩,旋转、塌陷时,结构紊乱,使手术失去了复位的标准,操作更困难。
复位不全
3.2 复位撬起后植骨不够、不实: 术中将塌陷部分撬起的同时出现关节面下缺损, 其骨缺损部分要用自体骨或人工骨植骨。因存在矢状面的骨折, 有时很难将植入的骨质完全压实。 进行闭合或开放撬拨时 ,应在平台软骨面下 2-4cm左右处用同宽骨块打击器将塌陷的平台作为一个整体缓慢撬起复位,后予植 --小骨块——打压打实处理,尤其骨质疏松者取骨要足量。切忌用克氏针尖端进行撬拨 ,以避免关节软骨面的损伤及加重平台下骨质破坏 ,给螺钉固定造成困难。
(1)在拧紧垂直于骨折线的固定螺钉时, 由于骨折端的挤压, 使复位很好的关节面再次出现移位; 植骨不实可出现两种并发症: (1)在拧紧垂直于骨折线的固定螺钉时, 由于骨折端的挤压, 使复位很好的关节面再次出现移位; (2) 术后关节开始活动时, 由于关节面的压力可出现晚期关节面塌陷。 有主张术中使塌陷的关节面略高于原平台约1--3 mm,以防术后填充骨吸收,负重行走致骨折平台再次塌陷 骨折端过度的充填骨质, 使骨折分离移位的病例较少, 但应注意。对胫骨平台冠状面的骨折, 不应过多地向骨折深处填塞植骨块, 以防将骨块顶向后方。
3.3 内植物不当或预弯不服贴 术中应尽量将2枚拉力螺钉在植骨下方平行于胫骨平台关节面,拉力螺钉松紧程度应适可而止,以免过度加压反而使平台狭窄致关节面过度向上抬起影响正常的压力分布。
? 患者 男 46岁 X光片SchatzkerⅣ型 MRI示SchatzkerⅤ型
7mm 术后2年
7mm 行走轻度疼痛
3.4 单侧螺钉钢板抗压、剪应力差 对于shatzkerⅡ-Ⅲ型既往采用拉力螺钉较多,抗压应力差,早期负重更易出现平台再塌陷。故对粉碎严重者目前多采取支撑钢板固定。这样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
钢板稳定性>螺钉
单外侧钢板固定两侧平台 这种情况共有6例, 均发生在Ⅴ、Ⅵ型, 此种骨折内外平台与骨干之间失去连续性, 缺乏力线标志, 单侧钢板固定三处极易造成关节面不平整或整体倾斜。如骨块内再有塌陷压缩不但不能有效固定也无法提供稳定支撑. 采用双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已广为接受,治疗的宗旨是给予塌陷的内侧柱一个支撑,以防止出现内翻畸形。
3.5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平衡 稳定的膝关节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骨关节炎的发生。胫骨平台骨折并发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如果未予修复治疗,尽管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良好,仍可出现膝关节不稳且膝关节功能晚期康复结果差。 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因素除了胫骨平台骨折复位程度外,其静态稳定结构的修复与平衡也是不易忽视的重要因素,侧副韧带的修复应注意术中缝合的松紧度,充分考虑膝关节内外侧的平衡,避免术后胫股关节的相对移位和膝关节的内或外翻。 动力性稳定结构髌韧带对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也起很大作用。V、Ⅵ型骨折选择前正中切口在胫骨内外侧放置双钢板时,勿过分牵拉或损伤髌韧带,以免术后股四头肌黏连而至伸膝乏力。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有韧带损伤的处理: 1 伴有撕脱骨块的交叉韧带损伤, 术中应一期将其复位固定。
2 对于韧带实质部损伤单纯修补效果不佳, 一期重建缺乏稳定的胫骨骨性附着区, 且周围软组织条件不明, 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物, 并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 可留待二期重建。 3 后交叉韧带动力重建, 术后胫股关节反复前后错动, 可加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因此, 交叉韧带的重建应行静力重建, 保持胫股关节的稳定及良好对应关系, 可延缓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4 内、外侧副韧带为囊外韧带, 自愈能力较强, 外侧副韧带损伤几率较小, 膝内、外翻畸形所致的侧副韧带继发性松弛,无需处理, 畸形矫正后韧带可自行挛缩恢复。
4、术后管理与功能锻炼 4.1 过早负重及不当活动 由于大多患者住院时间短,出院后缺乏正确系统的长期的康复指导 ,过早负重及不当活动直接影响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出现后期的骨折移位 ,平台塌陷,膝关节内外翻畸形 ,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等。
4.2 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与负重时间: 从理论上讲,晚负重可减少胫骨平台高度丢失的发生,但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外固定时间过长,将直接导致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黏连从而导致膝关节僵直。 手术后过长时间的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将危害更大。 故术后应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外侧副韧带、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决定外固定时间及指导膝关节功能康复。
4.2.1 术后1周至4周: 术中无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后仅膝关节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1周,创伤性炎性反应消退后就应拆除石膏。 4.2.1 术后1周至4周: 术中无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后仅膝关节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1周,创伤性炎性反应消退后就应拆除石膏。 如估计创伤性炎性反应较小,肿胀轻和缝线应力不大也可以不用石膏托功能位外固定,术后3日即行膝关节伸屈运动,被动——主动。 如合并以上软组织损伤,石膏托也仅需固定3至4周待软组织疤痕修复后就应拆除。 在石膏固定阶段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防止股四头肌萎缩。
拆除石膏后应在CPM机帮助下,行膝关节伸屈运动,避免膝关节僵直,4周内关节功能达到900—1200 逐渐下地功能锻炼部分负重。 4.2.2 解除外固定至术后12周: 拆除石膏后应在CPM机帮助下,行膝关节伸屈运动,避免膝关节僵直,4周内关节功能达到900—1200 逐渐下地功能锻炼部分负重。 早期 CPM机锻炼的优点: ①促进关节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骨折愈合 ,并可预防 DV T (深静脉栓塞)发生 ; ②改善关节液循环 ,增加软骨的营养 ,促进关节软骨面修复 ; ③对疤痕修复的关节软骨面进行早期磨合 ,并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改善日后关节活动功能。
膝关节CPM练习会减轻主动功能练习对修复后韧带的再损伤,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膝关节复合损伤后的功能锻炼方法。同时,早期CPM机康复锻炼可以使术中难以解剖复位的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按股骨髁形态重新模造成型。 4.2.3 术后12周: 骨折多已达影像学愈合,应循序渐进的由膝关节的部分负重过度到完全负重的康复锻炼。
患者 男 35岁 2005年4月2日 术后石膏固定2月余
三年后 外侧平台塌陷,关节间隙变窄、 增生、硬化
5、高龄患者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对于骨质疏松者 ,操作的困难程度明显增加 ,易出现内固定失效。平台塌陷的机率最大,但因医患的同时重视以及外固定时间的延长,不能早期功能锻炼。本组的发生率并不是最高,但最终膝关节的功能不佳。
患者 女 78岁 骨质疏松。 开窗植骨、植骨不够 复位不足
切割 术后4个月
相关文献讨论:关节面塌陷与力线 膝关节是全身中结构最复杂受杠杆作用力最强的一个关节 ,股骨干的解剖轴与机械呈 6°外倾斜夹角 ,站立时与垂线间有 3°夹角 ,其内髁长轴与矢状平面呈 22°夹角 ,滚动与滑动比率由屈曲早期接近 1 ∶2 到完全屈曲时 1∶4。如果明显偏离力学轴线 ,可造成膝内外翻畸形 ,关节不稳 ,创伤性关节炎 ,严重致残。 Frankel 研究膝关节滚动和滑动联合运动后提出 :中心变位 →异常的关节面运动 →机械关节面磨损 →生物学反应 →局部滑膜肥厚、骨赘形成 →退行性骨关节病
相关文献讨论:关节面塌陷与力线 平台表面发生骨折分离或塌陷时, 由于平台表面高低不平, 塌陷的平台不负重, 应力集中于抬高侧, 导致局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增加, 并影响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 从而产生创伤性关节炎。 正常胫骨平台负重时, 同时承受轴向与外翻或内翻应力, 内、外侧受力基本相同, 但行走时内侧较外侧受力多, 当胫骨平台表面发生力学轴线改变时, 导致局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增加, 此压力超过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时, 也可产生创伤性关节炎。 实验证明, 当关节面塌陷超过1、5 mm 时, 关节内压力发生明显改变, 当超过 3 mm 时, 局部压力明显增高, 当塌陷、关节内外翻畸形导致膝关节不稳定时,其预后更差
相关文献讨论:关节面塌陷与力线 Bennett 等 (1994)将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或移位> 5 mm 或轴向不稳定> 5°者, 作为手术治疗的指征; Waddell 等 ( 1981 ) 手术治疗的底线为10 mm ; Honkonen(1994)认为平台向内或向外倾斜超过5°、压缩 > 5 mm、胫骨髁宽度 > 5 mm 均应手术治疗; Rasmussen(1973)则认为手术的指征不是骨折块大小或关节面塌陷程度, 而是膝关节屈曲 20°时有无 10°以上的膝关节不稳。 胫骨平台骨折凹陷型畸形在关节活动时不会磨损对应的关节面, 而隆起型台阶畸形在关节活动时则会磨损相对应的关节面, 平台中央区无半月板覆盖部位 (裸区)尤为明显。L ina s 的实验证实, 当隆起型台阶畸形的高度为关节软骨全层厚度的 1 倍时, 关节软骨还可以修复, 如果达到其 2 倍, 骨折处的软骨下骨将会裸露。
相关文献讨论:关节面塌陷与力线 Watson等 (1998)认为, 尽管残存关节面不平整, 但如果下肢整体力线能被维持, 则仍能获得优良的结果, 即维持力线较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对疗效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Kettlekam p 等 (1988) 也提出恢复膝关节的力学轴心线是决定膝关节功能和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因素, 而且力线恢复可以为后期关节置换奠定基础。 Honkonen(1995) 研究了 133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时发现, 内翻畸形比外翻畸形更容易产生创伤性关节炎。有学者报道平台骨折引起膝关节外翻畸形者约 31%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而膝关节内翻畸形则达 97%。
相关文献讨论:关节面塌陷与力线 内、外侧平台一致性倾斜造成的膝内、外翻畸形应行胫骨高位截骨术, 股骨胫骨角> 180°具有外翻截骨的指征, < 165°具有内翻截骨的指征; 内侧或外侧平台单侧倾斜造成的膝内、外翻畸形及骨性不稳定应行单侧平台干骺端截骨术, 手术指征为步行时膝关节向内侧或外侧摆动, 内侧平台倾斜> 5°, 外侧平台倾斜> 10°。
力线
术后不佳
总 结
术后平台高度丢失原因如下: 1过早负重; 2平台被压缩后骨折复位时撬起不足; 3复位撬起后植骨不够、不实; 4单侧螺钉、钢(钛)板抗压、剪应力差; 5内植物位置放置不当或预弯不服贴; 6高龄患者或长期制动或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7手术中透视或摄片角度不佳出现复位良好 的假象;
防止平台高度丢失的对策: 1术前充分准备(包括认真分析X光片、CT片、MRI片,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充分术前计划); 2植骨充分足量(打压); 3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必要时双侧); 4早期活动晚负重。 ——是减少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思考?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是否应过渡到以CT为依据?——有利于医师对诊断治疗方案达成一致。 X光片测量胫骨平台塌陷的误差?患者、机器、医师——CT? 经济 坚强内固定的标准? 股四头肌的肌力下降?预防? ……
欢迎到内蒙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