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本章主要内容 褐变概述 褐变分类 非酶褐变 酶促褐变 羰氨反应 焦糖化反应 抗坏血酸反应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化学性质 不可燃,在常温下性质稳定。水溶液呈弱碱性( pH 值 =8 ),与盐酸、硫酸、硝酸、乙酸、草酸等都能形成 三聚氰胺盐。在中性或微碱性情况下,与甲醛缩合而 成各种羟甲基三聚氰胺,但在微酸性中( pH 值 5.5 ~ 6.5 )与羟甲基的衍生物进行缩聚反应而生成树脂产物。 遇强酸或强碱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先.
Advertisements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肝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谷丙转氨酶作用于丙氨酸及 α-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与丙 酮酸。丙酮酸与 2.4- 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二硝基苯腙,此 物在碱性溶液呈红棕色,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丙酮酸比色, 求得丙酮酸的生成量以表示酶的活性。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一节 食品的颜色 教学目的:介绍食品颜色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及性质,掌握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色素品种,食品褐变的原因、抑制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各种色素的性质、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的品种。食品褐变的原因、抑制方法。 教学难点:各种色素的结构及性质.
第三章 食品的色香味.
合理选择饮食.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 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 二 课 时.
第八章 食品的色泽 ~1-10.
糖 类.
重溫 1..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 伍群艳 H O C H COOH R2 N NH2 C C 肽键 R1 H2O.
维生素A结构和性质、鉴别试验.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 葡萄糖、蔗糖.
三、三大营养物质的水解反应 ⑴蔗糖水解(实验 3~6) 实验现象:出现砖红色沉淀 结 论:蔗糖水解有葡萄糖生成 反应原理: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植物和我们.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第六章 酶 Chapter 6:Enzyme.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的鉴定 汪岱华 黄耀佳 张雯婧
实验三 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制备 及性质实验.
课程安排-2015年秋学期 周数 日期 授课内容 授课形式 作业 1 绪论 讲解+视频 2 第1章 讲解+课堂讨论 3 国庆节放假 4 5
生物化学习题.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第六章 酶.
实验3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The Others Oxidative Enzyme Systems without ATP Producing
第七章 氧化还原酶 (2学时,共6学时) 主要内容: 一、过氧化物酶 二、多酚氧化酶.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三节 Gas Transport in the blood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混合离子络合滴定的最低允许PH值的计算 报告人:肖开炯.
化学品清单 类型.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强酸(碱)溶液 一元弱酸(碱)溶液 多元弱酸(碱)溶液 两性物质 混合酸碱溶液 各种体系[H+]浓度的计算
氮循环 肖子聪.
实验 二、配合平衡的移动 Cu 2+ + NH3 Cu(NH3)4 HCl Na2S Zn EDTA NH3 深蓝色消失
重点化学方程式复习 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OH-=Cl-+ClO-+H2O
药物的跨膜转运.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第二节 羟基酸 羟基酸是分子中既含有羟基又 含有羧基的双官能团化合物。 一、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羟基酸中羟基所连接的烃基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1课时 第3章 第3节 设计 1 课前预习 ·巧设计 设计 2 设计 3 名师课堂 ·一点通 考 点 课堂10分钟练习 创新演练
3.9.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自学)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3.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离子反应.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沈丹英.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 第五节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定海一中 黄 敏.
Astrid Schödel 全球质量管理总监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守恒法巧解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和净化 一、利用SO2生产硫酸 SO2+1/2O2 钒催化剂 SO3 SO3+H2O H2SO4 二、工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本章主要内容 褐变概述 褐变分类 非酶褐变 酶促褐变 羰氨反应 焦糖化反应 抗坏血酸反应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本章主要内容 褐变概述 褐变分类 非酶褐变 羰氨反应 焦糖化反应 抗坏血酸反应 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非酶褐变的控制方法 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的概念与条件 酶促褐变的反应历程 酶促褐变的控制方法

第九章 褐变与作用食品颜色 9.1 褐变概述 褐变是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常见现象,有的褐变能提高食品的品质与风味,如面包、糕点和咖啡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褐变,有的能降低食品的品质与风味,如蔬菜与水果加工贮藏过程中发生的褐变。 9.2 褐变的分类 羰氨反应引起的褐变 非酶褐变 焦糖化引起的褐变 抗坏血酸氧化引起的褐变 酶促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3 非酶褐变 9.3.1 羰氨反应 9.3.1.1 羰氨反应概念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3 非酶褐变 9.3.1 羰氨反应 9.3.1.1 羰氨反应概念 1921年, 法国化学家Mailard 发现葡萄糖与甘氨酸溶液共热即产生褐色色素,并称此色素为类黑精。以后人们就将胺、氨基酸、蛋白质与糖、醛、酮之间的反应统称为Mailard反应或羰氨反应。 9.3.1.2 羰氨反应历程 初始阶段:包括羰氨缩合和分子重排两种作用生成果糖胺与 双果糖胺(1~8)。 中间阶段:包括果糖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9~14)、果糖胺脱去胺残基重排生成还原酮(15~19)及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物的作用(19)。 终止阶段:包括醇醛缩合和生成黑色素的聚合作用(20)。

9.3.2 焦糖化褐变(Caramellization)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3.2 焦糖化褐变(Caramellization) 9.3.2.1 焦糖化褐变的概念 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当加热至其熔点以上时,糖通过脱水形成酱色物质,或通过裂解形成一些挥发性醛、酮类物质后,进一步缩合、聚合形成粘稠状的黑褐色物质的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 9.3.2.2 焦糖化的反应过程(以蔗糖为例)      1) 开始阶段:蔗糖熔融,温度约达到200℃,起泡,约5分钟时脱去1分子水,生成异蔗糖酐(无甜味但有温和的苦味)。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2)    中间阶段:第一次起泡停止后,随着加热,稍停又发生第二次起泡,持续时间约55分钟,此时失水量达9%,形成焦糖酐产物,焦糖酐熔点138℃,平均分子式为C24H36O18,焦糖酐溶于水及乙醇,味苦。 3) 最后阶段:焦糖酐进一步脱水形成焦糖烯,焦糖平均分子式为C36H50O25,熔点154 ℃,可溶于水。若继续加热,则生成难溶性的深色物质,称焦糖素。分子式为C125H188O80 蔗糖在强热下也可能发生脱水形成醛类,然后经过复杂的缩合、聚合反应或发生羰氨反应生成黑色褐色的物质。 9.3.2.3 焦糖化反应应用 主要应用于焦糖色素的生产,生产时要控制好反应的程度。磷酸盐、无机酸、碱、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对焦糖反应有催化作用。

9.3.3 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3.3 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抗坏血酸褐变是果汁在贮藏过程中变色的主要原因。其实质在于其形成的酮、醛等物质和氨基化合物反应后进一步缩合、聚合形成的褐色物质。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影响抗坏血酸氧化褐变的因素: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影响抗坏血酸氧化褐变的因素: 抗坏血酸浓度、pH、金属离子、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就pH来说,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其褐变速度大大加快。 9.4 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1)   氨基酸因形成色素和在Strecker降解反应被破坏,色素以及与糖结合的的蛋白质不易被酶作用,利用率下降,尤其是赖氨酸在非酶褐变中最易损失(营养价值降低)。 2)   果蔬加工中抗坏血酸氧化褐变而减少(营养价值降低); 3) 非酶褐变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罐装食品贮藏过程中会出现“膨听”现象; 4) 非酶褐变产生的一些呈味物质可能对产品的风味造成不良的影响。 当然,非酶褐变也可能给食品品质带来一些有效的作用如产生的醛、酮等物质会增加食品的抗氧化能力。

9.5 非酶褐变的控制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1)降温与控氧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5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与控氧 褐变的温度系数为3~5,30℃以上褐变快,20 ℃以下褐变较慢,当温度达到80 ℃或以上时,氧气对其影响不大,当温度为室温条件下,则氧气可大大加非酶褐变作用。所以容易褐变的食品采用真空包装、低温贮藏则可较好地防止其褐变。 2) 控制水分含量 水分在10%~15%时最易发生褐变,完全干燥后,则褐变速率大大下降。所以容易褐变的固体食品将水控制在3%以下,可很好地抑制其褐变。不过干制的猪肉制品虽然水分低,但由于油脂氧化加速,则其褐变也非常速迅。 液体食品通过降低其浓度,则可较好地防止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3) 改变pH值 羰氨反应是可逆的,在稀酸条件下,羰氨缩合产物很易水解。所以降低pH值是控制褐变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蛋白粉在脱水干燥前先加酸降低pH值,在复水时加Na2CO3 恢复pH值就是为了有效控制非酶褐变作用。 另外,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的自动氧化速度较慢,且可逆。 4) 使用较不易发生褐变的食品原料 羰氨反应的速度与糖及氨基酸的结构有关。对于糖来说,双糖的褐变速度小于单糖,单糖中六碳糖的褐变速度小于五碳糖。 在所有羰基化合物中,以α-已烯醛褐变最快,其次是α-双羰基化合物,酮褐变速度最慢。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对于氨基化合物来说,褐变速度为:蛋白质>肽>胺类>氨基酸。在氨基酸中, 碱性氨基酸褐变速度较快,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上较易褐变,所以赖氨酸褐变损失率最高。 由于脂类氧化和热解可产生不饱和醛、酮及二羰基化合物,因此,不饱和度高、易氧化的脂类亦易与氨基化合物发生褐变反应。 5) 亚硫酸处理 羰基可以和亚硫酸根形成加成化合物,其加成物能与氨基酸化合物缩合,但缩合产物不能再进一步生成Schiff碱和N-葡萄糖基胺,因此,可用SO2和亚硫酸盐来抑制羰氨反应。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5)钙离子处理 钙离子可同氨基酸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钙离子具有控制褐变作用。有些食品加工中,当使用SO2不能有效地控制褐变时,配合使用CaCl2则可很好地控制褐变作用,如马铃薯的加工中。 6) 生物化学方法 当食品中糖含量低时,可用发酵法将糖除去。如蛋粉和脱水肉末的生产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使用酶制剂如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结合可除去食品中微量的葡萄糖与氧。

9.4 酶促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4.1 酶促褐变的概念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4 酶促褐变 9.4.1 酶促褐变的概念 食品中的酚类物质和抗坏血酸等物质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作用下生成褐色物质的作用称为酶促褐变。 一般当较浅颜色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土豆等受到机械损伤,或受冻受热时造成酶与底物大量接解后则易发生酶促褐变。 9.4.2 酶促反应的历程 1)多酚类被多酚氧化酶氧化的历程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不同蔬菜水果其褐变的底物不同。马铃薯褐变的最适底物是酪氨酸;有些水果如桃、苹果等褐变的底物不是酪氨酸,而是绿原酸;香蕉褐变的底物是3,4-二羟基苯基乙胺;有些水果的阿魏酸和咖啡酸;茶叶中褐变的底物是儿茶素。

2)抗坏血酸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两种酶在有氧条件下均可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其历程同非酶氧化历程。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2)抗坏血酸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两种酶在有氧条件下均可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其历程同非酶氧化历程。 过氧化物酶也可催化酚类化合物的氧化。 9.4.3 酶促褐变的控制 要进行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多酶类物质(决定因素);酚酶(活性强弱似乎无明显影响)和氧。 因此,控制酶促反应的方式一是除去基质多酚类,这不仅困难,而且不现实。二是抑制多酚酶活性;三是驱除氧气。生产上通常采用各种措施来控制后两人因素来防止酶促褐变。 1)热处理 热烫、巴氏消毒和微波等处理都属于这一类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酶一定要充分钝化,否则会使其褐变更快。90~95℃加热7s可使大部分氧化酶类失活。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2) 酸处理 多数酚酶的最适pH在6~7之间,pH3以下可使其几乎完全失活。采用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以及其他有机酸混合液降低pH可以很好地抑制酶促褐变。生产上通常以0.5%柠檬酸0.3%抗坏血酸混合后使用,效果好。 抗坏血酸不仅能使酚氧化形成的醌还原为酚,另外,抗坏血酸可以使酚酶失活,抗坏血酸被氧化的同时,消耗掉氧。 在果汁中,抗坏血酸在酶的作用下能消耗掉溶解氧,从而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3) 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处理 SO2及亚硫酸盐是酚酶的强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如蘑菇、马铃薯、苹果等加工过程中的护色剂。SO2规定用量为小于300ppm,成品中最大残留量小于20mg/kg。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4) 驱氧法 根据水、糖液和盐液中溶解氧小于空气中氧的浓度,常将去皮切开的蔬菜和水果放在这些液体中浸泡的办法来防止褐变,其原理就是驱除氧气。 5) 添加底物类似物竞争抑制酶活性 这种方法常受到一定限制,因为食品中一般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而酶促褐变的程度又主要取决于酚类的含量,加酚酶活性的高低影响不大,所以,添加酚酶底物类似物防止褐变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