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Boltzmann 常数(k = ×10-23 J K-1)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8 企业信息管理的定量分析 第八讲 企业信息管理的定量分析 8.1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 8.2 企业信息管理绩效的测评.
第五章 氧化還原反應. 第五章 氧化還原反應 目次 導讀 5-1 氧化數 5-2 氧化還原滴定 趣味實驗 藍瓶實驗 5-3 電池 科學家小傳—勒克朗社 科學報導 病毒製造的電池 5-4 電解與電鍍 學習概念圖.
第5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chapter 5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Energy Relationships in Chemical Reactions
第 2 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Rate of Chemical Reaction & Chemical Equilibrium
二、影响化学平衡 移动的因素.
第五章  化学平衡.
第4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习题课三 电化学&化学动力学
第5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 5.1 化学反应速率 5.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3 反应级数 5.4 反应机理
第7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主讲:燕翔(讲师) 单位:科学教育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平衡移动 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
3-4 勒沙特列原理 1.改變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對平衡的影響 2.改變壓力或體積對平衡的影響 3.改變溫度對平衡的影響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高中化学竞赛 【第七讲 速率与平衡】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乔纯杰.
第六章 化学平衡.
第二篇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5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0分钟识记 一举双得的课前预案 5分钟体会 一气贯通的课堂学案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 考点一一突破
氧化作用是物質獲得氧的過程。 鎂在空氣中燃燒的過程是一種快的氧化作用。 2Mg(s) + O2(g) 2MgO(s) 20.1 氧化作用與還原作用的性質 氧化作用是物質獲得氧的過程。 鎂在空氣中燃燒的過程是一種快的氧化作用。 2Mg(s) + O2(g) 2MgO(s)
第一章 9、294K时,在1L容器中,盛有10%的盐酸溶液0.1L(密度为1.1g/ml),现在加入 0.654g Zn,并塞进瓶口,反应完全后,计算瓶中压力是多少?(设瓶内温度在反应前后相同;瓶内空气、水蒸气、HCl气体的总压为105Pa,反应前后它们分压不变) 解:
第十章 氧化还原反应 §10.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10.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0.3 电极电势 §10.4 电势图解及其应用.
第三章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热力学,讨论化学反应的 可能性和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但实际上反应能否发生,平衡
Reaction Heat, Directions and Limit of Chemical Reactions
第六章 化学平衡 §6.1 引言 一、单向反应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认为是既能正向进行,亦能逆向进行;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例: K ,各气体分压 KPa 下 N2(g) + 3 H2(g) = 2 NH3(g) 1. 指定条件下,正反应可否自发进行;
第六章 化学平衡 §6.1 化学反应的自发方向和限度 §6.2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 §6.3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表示式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 反应热 二、 Hess定律 三、 生成焓.
第 3 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绪论 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化学是研究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同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同人民生活和人类社会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四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 §4.1 标准平衡常数 §4.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4.4 自发变化和熵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 5 章 化 学 平 衡.
第二节 平衡常数 相的定义: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 反应按相分类: 1相 2相 1相 1.气相反应:系统中均是气体的反应。
第二章 热化学 §2.1 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4 Hess定律
选修4课件: 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黑龙江省庆安一中 孙秀民.
选修4课件: 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题.
欢迎各位专家指导! 曹旭琴 西交大苏州附中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2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课题:1.5 同底数幂的除法.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荆门市胡集高级中学 陈恒恒.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氧化还原反应.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第6章 化学平衡常数 6-1 化学平衡状态 6-2 平衡常数 6-3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4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单元1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课时1 化学反应的焓变 平阳十一中 林天炜.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课堂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高一(5)班 教师:王琦.
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与经典习题赏析 河北省宣化县一中 栾春武.
2-3 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3-3 影響平衡的因素.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3章 化学平衡 Chemical Equilibrium 主讲教师:公瑞煜.
第四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
高中化学命题竞赛 虹桥中学高三化学组.
主讲:蒋琪英 7.化学反应平衡 主讲:蒋琪英
专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反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厦大附中 黄耿阳.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k: Boltzmann 常数(k = 1.3807×10-23 J K-1) k = R / NA (the gas constant per molecule) = 8.314510(70) J mol-1 K-1/6.0221367(36)×1023 mol-1 = 1.3807×10-23 J K-1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化学平衡及其特点 二、平衡常数K 1 平衡常数 1)经验平衡常数 2 平衡常数与Gibbs自由能变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化学平衡及其特点 二、平衡常数K 1 平衡常数 1)经验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3)书写平衡常数时要注意的事项 2 平衡常数与Gibbs自由能变 1)用热力学数据求算K 2)Q的引入 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4)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断 3 多重平衡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答案:否! Fe2O3(s) + 3 CO(g) = 2 Fe(s) + 3 CO2(g)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 化学平衡及其特点 Fe2O3(s) + 3 CO(g) = 2 Fe(s) + 3 CO2(g) 炼一吨 Fe 需多少焦炭(C)? C(s) + 0.5 O2(g) = CO(g) 是否全部的C(s) 能转化成CO(g),全部的Fe2O3(s) 和CO 能全部转化成Fe(s) 和 CO2(g)? 答案:否! • 可逆反应,动态平衡(G = 0) 正向反应速率 = 逆向反应速率 • 平衡常数以及平衡的移动

二、平衡常数 1、 平衡常数(K) 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 若均为气体,且在温度为 T (K) 时达到平衡: 1)经验平衡常数 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 若均为气体,且在温度为 T (K) 时达到平衡: 其中,[PA] 等为平衡分压,Kp 为压力平衡常数 若在溶液中,平衡时的浓度分别为[A]  , Kc 为浓度平衡常数 Kp、Kc 可由实验测定,称之为经验平衡常数

• 测定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通过平衡常数表达式,可求出K. 例: H2(g) + I2(g) = 2 HI(g) 注:( )中的为起始浓度;[ ]中的为平衡浓度。 • 在一定温度下,Kc 为常数 • 测定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通过平衡常数表达式,可求出K.

Kp 与 Kc 的关系: 设为理想气体 对于反应前后总计量系数相等的反应: Kp = Kc PV = nRT  P = (n/V)RT = CRT 对于反应前后总计量系数相等的反应: Kp = Kc 如: H2(g) + I2(g) = 2 HI(g) 对于反应前后总计量系数不相等的反应 如: N2(g) + 3 H2(g) = 2NH3(g) ng: 生成物与反应物气体总计量数之差。

2)标准平衡常数(K): (相对于标态的压力或浓度) 平衡压力: 4.17 12.52 3.57 (106 kPa) 如: N2(g) + 3 H2(g) = 2NH3(g) 平衡压力: 4.17 12.52 3.57 (106 kPa) = 1.56 × 105 P = 1.00 × 105 Pa = 1 bar 标准平衡常数无量纲,数值上与经验平衡常数往往不同。 (相对于标态的压力或浓度)

3)书写平衡常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1)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同,平衡常数值不同。 如:273 k 时,反应 N2O4(g) = 2NO2(g) 的平衡常数 = 0.36, 反应 2NO2(g) = N2O4(g) = 1/0.36 = 2.78 反应 NO2(g) = 0.5 N2O4(g) = (1/0.36)0.5 = 1.7 (2)纯液体、纯固体参加反应时,其浓度(或分压)可认为是常数,均不写进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Fe3O4(s) + 4 H2(g) = 3 Fe(s) + 4 H2O(g) (3)K 与温度有关, 但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K 还取决于反应物本性。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平衡常数 K K 反映了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的限度。 反应程度受浓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可通过实验条件促进平衡的移动。 一般认为, (1) K  10+7 自发,反应彻底 (2) K  10 -7 非自发,不能进行 (3) 10+7  K  10 -7 一定程度进行 反应程度受浓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可通过实验条件促进平衡的移动。 怎样求K? (1)测定 (2)热力学计算

2、 平衡常数与Gibbs自由能变 是温度T(K) 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起始压力均为标准压力(或标准浓度)时的Gibbs自由能变。   是温度T(K) 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起始压力均为标准压力(或标准浓度)时的Gibbs自由能变。 可查表得到。 可由 公式计算。

例 分别计算在 298K 和 673K 时 N2(g) + 3 H2(g) = 2 NH3(g) 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 298K时,

解: 673 K时, = 2 ×192.51-191.49-3×130.6 = - 198.3 (J·mol-1 ·K-1)

实际情况下,往往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是标准状态。 非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的方向: 实际情况下,往往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不是标准状态。 Van’t Hoff 等温式: Q: 起始分压商 QP ,或起始浓度商QC 如:3 H2 (g) + N2 (g) = 2 NH3 (g)

当 GT = 0 时,体系处于平衡状态, 有 则: = -2.30 RT lg K +2.30 RT lgQ 在非标态、指定温度下 Q/K < 1 GT < 0 正向自发 Q/K > 1 GT > 0 正向非自发 Q/K = 1 GT = 0 处于平衡

Q 与 K 的关系与反应的方向

例1 2000 °C 时,下列反应的 = 9.8 × 10-2 N2(g) + O2(g) = 2NO(g) 判断在下列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方向: (kPa) ① 82.1 82.1 1.00 ② 5.1 5.1 1.6 ③ 2.0×103 5.1×103 4.1×103 解 : ① = (0.0100)2/(0.821)(0.821) = 1.48 × 10-4 = (1.48 × 10-4)/ 9.8 × 10-2 < 1 正向自发 ② Qp = 9.8 × 10-2 = 1 平衡 ③ Qp = 1.6 = 1.6/ 9.8 × 10-2 > 1 正向非自发

例2 由MnO2(s)和HCl 制备Cl2(g)的反应的 为: MnO2(s) + 4H+(aq) + 2Cl-(aq) = Mn2+ (aq) + Cl2(g) + 2H2O(l) -465.2 0 -131.3 -228.0 0 -237.2 (kJ/mol) 问: ① 标态下、298 K 时,反应能否自发? ② 若用12.0 mol/dm3 的HCl,其它物质仍为标态,298 K时,反应能否自发? 解 : ① = [-228.0 + 2 (-237.2)] - [(-4465.2) + 2 (-131.3)] = 25.4 (kJ/mol) > 0 反应非自发

一些反应在标态下不能进行,但在非标态下可以进行 例2 下列反应的 为: MnO2(s) + 4H+(aq) + 2Cl-(aq) = Mn2+ (aq) + Cl2(g) + 2H2O(l) -465.2 0 -131.3 -228.0 0 -237.2 (kJ/mol) 问: ① 标态下、298 K 时,反应能否自发? ② 若用12.0 mol/dm3 的HCl,其它物质仍为标态,298 K 时反 应能否自发? 解 : ② 根据: G = 25.4 + 2.30×8.31×10-3 ×298 ×(-6.47) = - 11.5 (kJ/mol) < 0 反应自发 一些反应在标态下不能进行,但在非标态下可以进行

能否用标态下的数据来判断非标态下的反应?(即用 来代替 GT) 根据实践经验,一般认为: ① ≤ - 40 kJ/mol K ≥ 10+7 反应自发、完全 ② ≥ +40 kJ/mol K ≤ 10–7 反应不可能 ③ -40 ≤ ≤ +40 10–7 ≤ K ≤ 10+7 可通过改变条件 来促进反应进行

例3 某反应 A(s) = B(g) + C(s) 的 = 40 例3 某反应 A(s) = B(g) + C(s) 的 = 40.0 kJ/mol (1) 计算该反应在298 K 下的 (2) 当B 的分压降为1.00 × 10-3 kPa 时,正向反 应能否自发进行? 解: (1) = - 40.0/2.30 × 8.31× 10-3 × 298 = -7.023 = 9.48 × 10-8  1.00 × 10-7

例3 某反应 A(s) = B(g) + C(s) 的 = 40 例3 某反应 A(s) = B(g) + C(s) 的 = 40.0 kJ/mol (1) 计算该反应在298 K 下的 (2) 当B 的分压降为1.00 × 10-3 kPa 时,正向反 应能否自发进行? 解: (2) Qp = PB/P = (1.00 × 10-3)/100 = 1.00 × 10-5 = 2.30 × 8.31× 10-3 × 298 × lg(1.00 × 10-5 / 9.48 × 10-8) = 11.5 kJ/mol > 0 非自发 Q 改变5个数量级,仍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

用标准状态下的数据来判断非标态下的反应: 当 - 40 kJ/mol ≥ ≥ +40 kJ/mol 时, 主要由 来决定。

3. 多重平衡 在一个平衡体系中,有若干个平衡同时存在时,一种物质可同时参与几个平衡,这种现象称多重平衡。 例 700 °C时, 3. 多重平衡 在一个平衡体系中,有若干个平衡同时存在时,一种物质可同时参与几个平衡,这种现象称多重平衡。 例 700 °C时, (1)SO2(g) + 0.5 O2(g) = SO3(g) = - RT ln (2)NO2(g) = NO(g) + 0.5 O2(g) (3)SO2(g) + NO2(g) = SO3(g) + NO(g) 反应(3)= 反应(1) + 反应(2)

G是状态函数,具加合性 = + - RT ln = - RT ln – RT ln ln = ln + ln = + - RT ln = - RT ln – RT ln ln = ln + ln 若干反应方程式相加(减)所得到的反应的平衡常数为这些反应的平衡常数之积(商)。

例: 已知:(1) CO2(g) + H2(g) = CO(g) + H2O(g) Kp1 = 0.14 (823 K) (2) CoO(s) + H2(g) = Co(s) + H2O(g) Kp2 = 67 (823 K) 试求在823 K,反应 (3) CoO(s) + CO(g) = Co(s) + CO2(g) 的平衡常数Kp3。 解:反应(3)= 反应(2)- 反应(1)  Kp3 = Kp2 / Kp1 = = 67/0.14 = 4.8 × 102 (823 K) Kp3 > Kp2, 用CO 还原剂更易反应。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713 K 时,Kp = Kc = 50.3 条件改变使平衡态变化: 浓度、压力、和温度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K 是定值,Q的变化 例如: H2(g) + I2(g) = 2HI(g) 713 K 时,Kp = Kc = 50.3

H2和I2 化合的反应商Q 和反应的方向 状态 起始浓度 (mol/dm3) (H2) (I2) (HI) Q Q与K 自发反应方向 转化率(%)* H2, I2 (1) 1.00 1.00 1.00 1.00 Q < K 正向 67 67 (2) 1.00 1.00 0.001 1.0 ×10-6 78 78 (3) 0.22 0.22 1.56 50.3 Q = K 平衡 0 0 (4) 0.22 0.22 2.56 135 Q > K 逆向 (5) 1.22 0.22 1.56 9.07 13 73 *转化率() = (反应掉的量 / 起始量)× 100 % 结论:1 Q/K 的比值,决定反应进行的方向; 2 Q 与 K 的差距,预示了平衡移动的多少; 3 增加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4 标态下, Q=1, 但K不一定等于1。

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物质的状态 及其反应前后量的变化 压力的影响 固相 可忽略 液相 气相 反应前后计量系数相同 无 反应前后计量系数不相同 有 压力对反应 H2(g) + I2(g) = 2HI(g) 无影响 对于反应如 N2O4(g) = 2 NO2(g) 增加压力,平衡向气体计量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例 已知在 325 K 与100 kPa时,N2O4(g) 2 NO2(g) 解:设有 1 mol N2O4, 它的分解率为 ,则 N2O4(g) 2 NO2(g) 起始 n 1.0 0 平衡 n     1.0 -  2 平衡时 n总= (1.0- ) + 2 = 1+  设平衡时总压力为 p, 那么 当 p = 100 kPa 时,p / p = 1.00,  = 0.502,  Kp = 1.35 p = 1000 kPa 时,p / p = 10.00, Kp = 1.35,   = 0.181 < 0.502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Van't Hoff 方程式 浓度、压力变化,平衡常数 K 不变; 温度变化,K 改变。 将 代入上面右式, 得 设T1时的平衡常数为 , T2时的平衡常数为 ,则 两式相减,得 或 Van't Hoff 方程式

对Van‘t Hoff 方程式的讨论 判断: 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1) 当 H < 0 (放热反应),T  (T2  T1), < (2) 当 H > 0 (吸热反应),T  (T2  T1), > 即: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利用Van‘t Hoff 方程式: (1) 已知 H 时,从 T1、 求T2 时的 (2) 求 H (当已知不同温度下的 值时)

勒 ·夏特里(Le Chatelier) 原理: 改变平衡体系的外界条件时,平衡向着削弱这一改变的方向移动。(也称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压力:增加压力,平衡向气体计量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非标态任意指定温度下) GT < 0 = 0 > 0 正向自发 平衡 正向非自发 特例:(1) 标态、298 K时, 查表 (2) 标态、任意指定温度下, 计算: Q/K < 1 , Q < K = 1 , Q = K > 1 , Q > K < –40 kJ/mol > +40 kJ/mol 二者之间时,用GT 或Q/K 判断 K  10+7  10–7

化学反应的限度 K 反映了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的限度。 K值大,反应容易进行。 一般认为, (1) K  10+7 反应彻底 反应程度受浓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可通过实验条件促进平衡的移动。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小结) 中心是平衡常数 K 1. 表达式, K 与 Q 的异同; 平衡状态与起始状态 2. K 的计算: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小结) 中心是平衡常数 K 1. 表达式, K 与 Q 的异同; 平衡状态与起始状态 2. K 的计算: ① 实验法; ②热力学计算 ③多重平衡中K 的计算 3. K 的应用 ① 反应限度的判断; ② 物质浓度或分压的计算

习题: 3.3 3.8 3.10 3.14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