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二节 仪器简介与实验技术 第三节 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 第四节 红外特征吸收与光谱解析 第五节 拉曼光谱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 析法 一、概述 introduction 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 条件 condition of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三、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 动形式 basic vibration of the group in molecular.
Advertisements

红外吸收光谱 学习要求 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红外图谱解析 红外光谱仪 样品制备方法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拉曼光谱简介.
  红外、拉曼介绍 .
一、概述 二、红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 三、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四、影响峰位变化的因素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十八章 四谱简介 第一节 电磁波 第二节 红外光谱(I R) 第三节 核磁共振(NMR) 第四节 紫外光谱(UR) 第五节 质谱(MS)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光谱:利用物质对红外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特性来进行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红外谱图解 析一般步骤 化合物结构 鉴定 标准红外谱 图库简介 定量分析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和发展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鉴定有机物结构的优势
第六章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一节 概 述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 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
第4章 红外光谱实用技术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药科大学.
傅立叶红外光谱 样品调制及图谱解析技巧 西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王振军.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IR
《光谱导论》课程 第三章 红外吸 收 光 谱 法.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模块8:红外光谱分析IR 陈燕舞.
第七章 三萜以及苷类 定义 三萜(triterpenoids)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指基本骨架,不包括糖),可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两大类:四环三萜 五环三萜 存在形式:游离形式(苷元) 苷的形式(与糖结合)
红外光谱法 Infrared Analysis.
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节 概述 红外光谱的历史 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谢尔发现红外线 1936年世界第一台棱镜分光单光束红外光谱仪制成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IR
材料分析化学 第4讲 拉曼光谱分析 朱永法
专题2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同分异构体.
《谱学导论》课程 任课教师:孙国英 副教授 授课班级:
第四节 红外光谱分析 一、试样的制备 (一) 气态样品
红外光谱分析 高素君
第6章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 6.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6.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 6.3 红外光谱的测量 6.4 红外光谱解析
第十八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IR 第五节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
Presenter: 宫曦雯 Partner: 彭佳君 Instructor:姚老师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第五章 振动光谱 分子的红外吸收和Raman散射光谱可用来阐明分子结构. 基于力常数和结构信息的简正坐标分析方法可以表征振动模式和频率.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延安大学化工学院 有机化学教研室.
The nature of plasmon-exciton co-driven surface catalytic reaction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关系式。
§2.6 红外谱图解析 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是解析谱图的基础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
NaI(TI)单晶伽马能谱仪实验验证 朱佩宇 2008年1月3日.
Raman Spectra 姚思嘉 合作者:蔺楠、尹伊伦.
第七章 分子.
第二章 开链烃 §2-1 烷 烃 §2-2 烯 烃 §2-3 炔烃和二烯烃.
第二章 红 外 光 谱 红外光谱 第一节 基本知识 第二节 红外光谱的 重要区段 第三节 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分异构现象.
第三节 分子间作用力 一、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极化 二、分子间作用力 三、氢键.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八章 现代物理方法的应用.
大头婴儿 大头婴儿的头比较大,面部肌肉松驰,表情比较呆滞,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反应较低。为什么婴儿长期吃劣质奶粉会出现这种症状?
欢迎光临指导 执教者:吕承洲(马站高中).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H核磁共振谱图解析举例 解析NMR谱: 共振信号的数目,位置,强度和裂分情况 信号的数目: 分子中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质子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苍南钱库二高 季宝璋.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实验目的】 【实验提要】 【仪器与试剂】 【实验内容与步骤】 【思考题】 【数据处理】 【讨论】 【参考文献】
§17.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 波长 + ? 假设: 实物粒子具有 波粒二象性。 频率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第四章 红外光谱 4.1 基本原理 3.1.1波长和波数 电磁波的波长(  )、频率( v)、能量(E)之间的关系:
第十八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IR 第五节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红外吸收光谱法模块之 任务5:液体样品的红外吸收 光谱绘制与解析.
拉曼光谱 Raman spectra 材料科学系 蔡紫轩 高歌谣
§2.3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
实验十八 图谱解析实验 根据谱图,推定未知苯系物的结构
拉曼光谱 Raman spectra 材料科学系 蔡紫轩 高歌谣
第三章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3.1 基本原理 电子跃迁: * ,n* , * , n* 能量大,波长短,远紫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节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第二节 仪器简介与实验技术 第三节 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 第四节 红外特征吸收与光谱解析 第五节 拉曼光谱法 第二章 红外与拉曼光谱法

第一节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内容提要 1. 红外光谱是怎样产生的? 2. 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有什么区别? 3. 红外(IR)是否存在选律 ? 4. 分子有哪些基本振动类型? 5. 基团的振动频率是否可以计算?

2.1 概述 电磁波谱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四大波谱:紫外-可见光谱(UV)、红外光谱(IR)、 分子  电磁辐射 相互作用为基础 四大波谱:紫外-可见光谱(UV)、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 MS UV NMR IR -OH -CH3 -CH2 分子量,分子式?…… 骨架结构?….. 官能团?…… 基团结构和连接顺序?……

红外光波长: 0.75-1000mm ν ~ = 104/ (mm) 近红外:0.75-2.5mm 中红外:2.5-25mm (4000-400 cm-1 ) ν ~ 红外光谱---官能团 -----分子结构信息

2.2 红外光谱的产生 经典力学 ---- 共振 量子力学 ---- 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红外光谱图:纵坐标为透过率T%(或吸光度A),横坐标为波数(cm-1)或波长,可以用峰数,峰位,峰形,峰强来描述。

2.3 IR与UV的区别 用途 表示方法 特征性 适用范围 起源 IR UV 电子光谱,谱带宽 振-转光谱,谱带较窄 含有共轭→*、n→*跃迁的不饱和化合物 有红外吸收化合物,应用广泛 光谱简单,特征性不强 光谱复杂,特征性强 A~ T%~ ~ ν 定量,推测共轭体系 定性鉴别及结构分析

2.4 IR选律

IR选律:只有偶极距发生变化的振动才会产生红外吸收。 HF; CH3COOH; 有红外“活性”分子 红外“非活性”分子 Cl2; O2 分子中既有红外活性振动,又有红外非活性振动。 CO2;CS2

2.5 分子的基本振动类型

s: 2853cm-1 as: 2926cm-1 (强吸收S) ~ 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 ν ~ 弯曲振动 (变形振动) δ

环己烷 s: 2853cm-1 as: 2928cm-1 δ:1460 cm-1

2.6 分子振动方程式 化学键的振动类似于连接两个小球的弹簧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K单位为毫达因/埃,相当于105达因 cm-1

例题: 由表中查知C=C键的K=9.5  9.9 ,令其为9.6, 计算波数值. 正己烯中C=C键伸缩振动频率实测值为1652 cm-1

表 某些键的伸缩力常数(毫达因/埃)1dyn=10-5N 键类型 —CC — > —C =C — > —C — C — 力常数 15  17 9.5  9.9 4.5  5.6 峰位 高波数 中 较低   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思考: 三个原子的非线性分子H2O红外光谱图中对应出现 个吸收峰,苯在红外光谱上应出现 个峰,CO2呢? 理论振动数(峰数)  对于非线形分子,理论振动数=3n-6  对于线形分子,理论振动数=3n-5 H2O理论振动数为3 CO2理论振动数为4 苯理论振动数为3×12-6=30

峰位、峰数与峰强  水分子

 CO2分子

小 结 红外光谱的产生 ---- 红外辐射引起分子振-转能级跃迁 2. IR与UV区别 ----跃迁类型;谱带特征;表示方式;用途 小 结 红外光谱的产生 ---- 红外辐射引起分子振-转能级跃迁 2. IR与UV区别 ----跃迁类型;谱带特征;表示方式;用途 3. IR选律 ---- 偶极矩变化的振动 4. 分子振动类型 ----伸缩;弯曲(变形) 5. 分子振动方程 ----理论振动频率和振动数计算

第二章 红外与拉曼光谱法 一、仪器简介 二、实验技术 第二节 仪器简介与实验技术

一、仪器简介 两种类型: 1.色散型 光源 样品 单色器 检测器 光谱图

2.干涉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光源 干涉仪 样品 检测器 干涉图 傅立叶变换 光谱图

干涉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定镜 2 l - 光程差 信号强度 麦克尔逊干涉仪 分束器 光源 动镜 检测器 干涉信号 傅立叶变换

FTIR的优点 扫描速度快,测量时间短,可在1s至数s内获得光谱图,比色散型仪器快数百倍; 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可达10-9~10-12g; 分辨率高,波数精度一般可达0.1cm-1; 波数范围可达10~104cm-1,涵盖了整个红外光区; 精密度、重现性好,可达0.1%,杂散光小于0.3%。

二、实验技术 1)气体——气体池 ①液膜法——难挥发液体(BP》80C) 2)液体: ②溶液法——液体池 溶剂: CCl4 ,CS2常用。 ①研糊法(液体石腊法) ②KBr压片法 ③薄膜法 3) 固体: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章 红外与拉曼光谱法 第三节 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

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不仅与其性质有关,还受分子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因素影响。相同基团的特征吸收并不总在一个固定频率上。 一. 外部因素 1 样品物态、浓度影响 固态,液态,气态时IR光谱不同 不同浓度乙醇在CCl4溶液中的红外光谱片断

2 溶剂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 1 键力常数和成键原子影响 化学键 波数(cm-1) C−C 1250~1150 H−O 3600 C=C 1680~1600 H−S 2570 C≡C 2200~2060 H−N 3400 C−O 1300~1050 C−N 2900 C=O 1850~1650 H−F 4000 C−F 1400~1000 H−Cl 2890 C−Cl 800~600 H−Br 2650 C− Br 600~500 H−I 2310

cm -1 1680 2 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兰移) R-COR C=0 1715cm-1 ; R-COH C=0 1730cm -1 ; R-COCl C=0 1800cm-1 ; R-COF C=0 1920cm-1 ; F-COF C=0 1928cm-1 ; R-CONH2 C=0 1620cm-1 ; b.共轭效应 cm -1 1680

3 空间效应: 场效应 场效应是通过空间作用使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的。只有立体结构上相互靠近的基团之间才能发生明显的场效应。 空间位阻 共轭体系中共平面性被偏离或被破坏

跨环效应:空间发生的电子效应 克多品生物碱的羰基比正常的羰基吸收峰波数低一些

4 氢键效应 (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对峰位,峰强产生极明显影响,使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一、有机化合物分子中 常见基团吸收峰 二、化合物结构与红外 吸收 三、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第二章 红外与拉曼光谱法 一、有机化合物分子中 常见基团吸收峰 二、化合物结构与红外 吸收 三、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第四节 红外特征吸收与光谱解析

一、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常见基团吸收峰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基团频率出现的范围:4000  670 cm-1 依据基团的振动形式,分为四个区: 1.4000  2500 cm-1 X—H伸缩振动区(X=O,N,C,S) 2.2500  1900 cm-1 三键,累积双键伸缩振动区 3.1900  1350 cm-1 双键伸缩振动区 4.1350  670 cm-1 X—Y伸缩, X—H变形振动区

1. X—H伸缩振动区(4000  2500 cm-1 ) (1)—O—H 3600  3200 cm-1 确定 醇,酚,酸 在非极性溶剂中,浓度较小(稀溶液)时,峰形尖锐,强吸收;当浓度较大时,发生缔合作用,峰形较宽。 (2)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3 296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7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2— 2930 cm-1 反对称伸缩振动 285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 2890 cm-1 弱吸收 3000 cm-1 以下

正丁醇 -CH2 -CH3 -OH伸缩振动

(3)不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 ) 苯环上的 C—H 3030 cm-1 =C—H 3010 cm-1  C—H 3300 cm-1 3000 cm-1 以上 1-戊烯的红外光谱

(4)—N—H 3500  3300 cm-1 NH吸收出现在3500-3300cm-1,为中等强度的尖峰。伯氨基因有两个N-H键,具有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因此有两个吸收峰。仲氨基有一个吸收峰,叔氨基无N-H吸收。 3480cm-1 3395cm-1

2. 叁键(C C)伸缩振动区(2500  1900 cm-1 ) (1)RC CH (2100  2140 cm-1 ) RC CR’ (2190  2260 cm-1 ) R=R’ 时,无红外活性 (2)RC N (  2250 cm-1 ) 非共轭 2240  2260 cm-1 共轭 2220  2230 cm-1 2229cm-1

3. 双键伸缩振动区( 1900  1350 cm-1 ) (1) RC=CR’ 1680  1620 cm-1 强度弱, R=R’(对称)时,无红外活性。 (2)单核芳烃 的C=C键伸缩振动(1600  1580 cm-1 和1500-1450) 一般1600 cm-1峰较弱,而1500 cm-1峰较强,是有无芳环的重要标志,吸收峰位置比较稳定,但芳环取代后峰会发生位移。 芳环取代的倍频峰出现在2000-1668 cm-1,强度弱,但很特征。

芳环取代的泛频区 1603cm-1 1500cm-1 C=C键伸缩振动

(3)C=O (1900  1600 cm-1 ) 碳氧双键的特征峰,强度大,峰尖锐。 醛,酮的区分?

苯乙醛 苯乙酮 2826cm-1 2728cm-1 1724cm-1 1686cm-1 费米共振 C-H的伸缩振动 C=O伸缩振动

3300-2500cm-1 宽的-OH伸缩振动 1715cm-1

1743cm-1 C=O伸缩振动 1243cm-1 C-O伸缩振动

-NH2 -C=O 1681cm-1

C6H5CHO C6H5CONH2 思考:下列化合物能否用IR光谱区别?为什么? ~ 思考:酸酐、酯、醛、酮和酰胺五类化合物的υ 出现在1870cm至1540cm之间,它们的υ 排列顺序是: A.酸酐<酯<醛<酮<酰胺    B.酸酐>酯>醛>酮>酰胺    C.醛>酮>酯>酸酐>酰胺 ~ ~ 峰位排序:酸酐 > 酰卤 > 羧酸(游离)> 酯类 > 醛 > 酮 > 酰胺 讲解:酸酐、羧酸盐和硝基化合物的红外 思考:下列化合物能否用IR光谱区别?为什么?         C6H5CHO C6H5CONH2

4. X—Y,X—H 变形振动区 < 1350 cm-1 (1)C-H弯曲振动(变形振动) C-H,N-H的变形振动; C-O,C-X的伸缩振动; C-C骨架振动等。精细结构的区分。 (1)C-H弯曲振动(变形振动) 振动偶合 CH3在1375cm-1和1450cm-1附近同时有吸收,分别对应于CH3的对称弯曲振动和反对称弯曲振动 两个甲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偕二甲基有特征吸收峰。如异丙基(CH3)2CH-在1385-1380cm-1和1370-1365cm-1有两个同样强度的吸收峰(即原1375cm-1的吸收峰分叉)。

A.甲基(−CH3) ; B.异丙基((CH3)2C−); C.叔丁基((CH3)3C−)的红外光谱示意图 叔丁基((CH3)3C-)1375cm-1的吸收峰也分叉(1395-1385cm-1和1370cm-1附近),但低波数的吸收峰强度大于高波数的吸收峰

1050 ~ cm (伯醇) n 1100 (仲醇) 1150 (叔醇) (2)C-O的伸缩振动 C-O单键振动在1300-1050 cm-1, 如醇、酚、醚、羧酸、酯等,为强吸收峰; 醇在1100-1050cm-1有强吸收; 酚在1250-1100cm-1 有强吸收; 1 1050 ~ - cm O C (伯醇) n 1100 (仲醇) 1150 (叔醇)

酯有两组峰:1250cm-1左右(反对称)和1050 cm-1左右(对称); C-O伸缩振动 1243cm-1 1048cm-1

(3)C-H的弯曲(变形)振动 通过=C-H的面外弯曲(变形)振动( 900 - 600cm-1)推测苯环取代情况: 苯环单取代:~690cm-1, ~750cm-1 苯环邻位二取代:~750cm-1 苯环对位二取代:~810cm-1 讲解:烯烃中=C−H的面外弯曲振动

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 特征区 指纹区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C-H,O-H N-H CN C=O C-C,C-O =C-H C-H CC C=C

二、化合物结构与红外吸收 1.烷烃 正癸烷 环己烷 −CH3: ~2950cm-1(s), ~2870cm-1(m) −CH2:

2. 烯烃 1-戊烯的红外光谱 ① =C−H:3100~3010 cm-1(w) 2. 烯烃 1-戊烯的红外光谱 ① =C−H:3100~3010 cm-1(w) ② C=C:1680~1610 cm-1(w)共轭烯烃还可以观察到~1600 cm-1(m) δ=C−H:末端烯烃表现出993 cm-1和912 cm-1两个强吸收峰

顺式2-戊烯 反式2-戊烯 反式980~965 cm-1;顺式730~665 cm-1 δ=C−H

3. 醇 正丁醇

4.醛、酮

5. 芳香族化合物 邻二甲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6.羧酸及其衍生物

三、红外谱图解析示例 例1 某无色或淡黄色有机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沸点为145.5℃,分子式为C8H8,其红外吸收光谱见下图,试进行光谱解析,判断该化合物的结构。

分子的不饱和度 例:C9H7NO不饱和度的计算 定义: 不饱和度是指分子结构中达到饱和所缺一价元素的“对”数。如:乙烯变成饱和烷烃需要两个氢原子,不饱和度为1。 计算: 若分子中仅含一,二,三,四价元素(H,O,N,C),则可按下式进行不饱和度的计算:  = (2 + 2n4 + n3 – n1 )/ 2 n4 , n3 , n1 分别为分子中四价,三价,一价元素数目。 例:C9H7NO不饱和度的计算

解:1. 不饱和度计算:n = (推测可能有苯环) 原则: “先特征,后指纹,先最强峰,后次强峰;先粗查,后细找;先否定,后肯定;一抓一组相关峰” 由此可判定该化合物具有单取代苯基团。

苯环的不饱和度为4,而总的不饱和度是5,还应该有一个双键,分子式中不含氧原子,则可能是含有一个C=C,应该存在一组相关峰: 未知物可能的结构是苯乙烯: 3. 查Sadtler光谱对照,该谱图与苯乙烯的光谱完全一致。

例2 某一未知物,由气相色谱分析证明为一纯物质,较低室温下是一固体,熔点为29℃,分子式为C8H7N,其红外吸收光谱如图所示,试通过光谱解析确定其分子结构。

综上所述,化合物结构可能是对甲基苯甲腈,结构式为 苯环是对二取代,其中一个取代基是C≡N叁键,从分子式C8H7N中减掉已知结构,还剩下一个CH3,在2926 cm-1和1380 cm-1左右出现的吸收峰预示着化合物中有甲基−CH3存在。 化合物结构可能是对甲基苯甲腈:

例3 如何用红外吸收光谱法区别下列化合物?它们的红外吸收有何异同?

例4 判断给出的红外光谱对应的是下列哪种化合物? 1 5 4 3 2

解:

~ ~ ~ ~

~

一、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二、拉曼光谱的应用 三、 激光拉曼光谱仪 第二章 红外与拉曼光谱法 第五节 拉曼光谱法

概 述 散射光谱 C.V.Raman,the Indian physicist 1930 Nobel Prize 概 述 散射光谱 C.V.Raman,the Indian physicist 1930 Nobel Prize 1928年,在《一种新的辐射》一文中,印度物理学家C.V.Raman提到了一种比入射光波长短或长的散射现象,并指出它和散射物质结构有密切关系,1930年该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 Absorption of IR light in a sample cuvette IR Inelastic scattering of light at a molecule Raman

光散射 丁达尔现象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 这主要是胶体中微粒散射造成的.

一、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Rayleigh散射: 弹性碰撞;无能量交换,仅改变方向; Raman散射: 非弹性碰撞;方向改变且有能量交换; V=1 V=0 h0 h0 +  E1 + h0 E0 + h0 h(0 - ) 激发虚态 Rayleigh散射 Raman散射 E0基态, E1振动激发态; E0 + h0 , E1 + h0 激发虚态; 获得能量后,跃迁到激发虚态.

透过光λ不变 瑞利散射λ不变 拉曼散射λ变 λ增大 λ减小 样 品 池

Raman散射的两种跃迁能量差: E=h(0 - ) stokes线;强;基态分子多; E=h(0 + ) V=1 V=0 E1 + h0 E2 + h0 h  h0 h(0 - ) ANTI-STOKES 0 -  Rayleigh STOKES 0 +  0

Raman位移 对不同物质: 不同; 对同一物质: 与入射光频率无关;表征分子振-转能级的特征物理量;定性与结构分析的依据; Raman散射的产生:光电场E中,分子产生诱导偶极距  = E  分子极化率;

红外活性和拉曼活性振动 E e ①红外活性振动 ⅰ永久偶极矩;极性基团; r ⅱ瞬间偶极矩;非对称分子; 红外活性振动—伴有偶极矩变化的振动可以产生红外吸收谱带. ②拉曼活性振动 诱导偶极矩  = E 非极性基团,对称分子; 拉曼活性振动—伴随有极化率变化的振动。 对称分子: 对称振动→拉曼活性。 不对称振动→红外活性

红外与拉曼谱图对比 红外光谱:基团; 拉曼光谱:分子骨架测定;

红外与拉曼谱图对比

选律 振动自由度:3N- 4 = 4 1 2 3 4 拉曼活性 红外活性 红外光谱—源于偶极矩变化 拉曼光谱—源于极化率变化 对称中心分子CO2,CS2等,选律不相容。 无对称中心分子(例如SO2等),三种振动既是红外活性振动,又是拉曼活性振动。

二、拉曼光谱的应用 由拉曼光谱可以获得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结构信息: 1)同种分子的非极性键S-S,C=C,N=N,CC产生强拉曼谱带, 随单键双键三键谱带强度增加。 2)红外光谱中,由C N,C=S,S-H伸缩振动产生的谱带一般较弱或强度可变,而在拉曼光谱中则是强谱带。 3)环状化合物的对称呼吸振动常常是最强的拉曼谱带。

4)在拉曼光谱中,X=Y=Z,C=N=C,O=C=O-这类键的对称伸缩振动是强谱带,反这类键的对称伸缩振动是弱谱带。红外光谱与此相反。 5)C-C伸缩振动在拉曼光谱中是强谱带。 6)醇和烷烃的拉曼光谱是相似的:I. C-O键与C-C键的力常数或键的强度没有很大差别。II. 羟基和甲基的质量仅相差2单位。 III.与C-H和N-H谱带比较,O-H拉曼谱带较弱。

2941,2927cm-1 ASCH2 1029cm-1 (C-C) 803 cm-1环呼吸 2854cm-1 SCH2 1444,1267 cm-1 CH2

3060cm-1r-H) 1000 cm-1环呼吸 1600,1587cm-1 c=c)苯环 787 cm-1环变形 1039, 1022cm-1单取代

Raman 效应发现后, Raman光谱分析的方法开始建立。 Raman可以研究650cm-1以下,而IR不行。 但是Raman采用的汞弧灯光源,检测谱线太弱,透明液体样品才好做,而且荧光背景难消除,到1946年, Raman光谱基本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而IR发展迅速。 60年代,激光出现,被应用到Raman上,使光源单色性更好,能量集中,功率更高。 到1978年的50年间共发表论文23600余篇。 由于脉冲激光的发展,可以实现毫秒,纳秒,皮秒级的时间分辨。共振Raman效应,紫外激发以及傅立叶变换的应用,使Raman光谱的应用更为广泛。

三、激光Raman光谱仪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激光光源:He-Ne激光器,波长632.8nm; Ar激光器, 波长514.5nm, 488.0nm; 散射强度1/4 单色器: 光栅,多单色器; 检测器: 光电倍增管, 光子计数器;

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仪 FT-Raman spectroscopy 光源:Nd-YAG钇铝石榴石激光器(1.064m); 检测器:高灵敏度的铟镓砷探头; 特点: (1)避免了荧光干扰; (2)精度高; (3)消除了瑞利谱线; (4)测量速度快。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1974年,Fleischman将银电极表面进行数次循环伏安处理使电极表面粗糙化,观察到了增强的散射信号,通过计算发现,比正常的光谱信号增强了105到106倍。

Coating Ultrathin Film 表面增强基底的获得 Oxidation–Reduction Cycle Chemical Etching Film Deposition Overlayer Technique Chemical Reduction and Laser Ablation Lithography 平版印刷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Technique Surface Fabricating Coating Ultrathin Film Au core/ Pd S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