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的特点与难点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吴惟粤 E-mail:wuweiyue@21cn.com 2004年5月19日 广州
特点一 新课程的实施 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 政府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特点一 新课程的实施 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 政府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新课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责: 提供条件保障—— 学校规模、设施设备、经费、 师资、政策、舆论、评估 (教师编制与课程的矛盾) 教育局、学校有责任责成政府
新课程中地方教育局的职责: 提供指导、规划、管理—— 指导实施 规划发展 统筹协调 监控引导 教育局有责任保证学校健康发展
学校需要提供的行政支持: 支持是否得力可决定得失成败 培训校长 培训教师 全面评估学校 科学评价教师、学生 整合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支持是否得力可决定得失成败
特点二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 向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 校长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特点二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 向校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 校长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新课程中学校的职责: 保证课程实施—— 认真组织实施 排课、选修、选课、班级管理 提高实施水平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 做好发展规划 规模、设施、师资、时间表 尽快实现课程目标 学校有责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
校长面对: 1.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方案 2.省教育厅制订的实施方案 3.市县教育部门确定的执行方案 据此制订学校的实际操作方案
校长受到的限制: 学校规模 领导水平 教师状况 学生基础 设施设备 经费收支…… 在有限的条件下实施课程领导
校长可能的态度及对策: 完全执行 加码执行 减量执行 变通执行 以不变应万变 创造性执行…… 不折不扣地执行几乎不可能
课程实施的检验办法: 各种考试 评估督导检查 学区教学测验 学生家长反馈 社会舆论期望…… 必须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和考试办法
需要配套的机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培训活动开展 校本教研制度建立 …… 学校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基本组织
不具备开课要求的学校怎么办? 逐步达到课程要求—— 组织现有力量努力实施 尽量整合课程资源 校内、校间、社区 做好发展规划 规模、设施、师资、时间表 及时报告政府 采取适当措施 学校有责任规划和报告
特点三 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 教师、学生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特点三 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 教师、学生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其他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大量的书面练习 自学 老师讲授为主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变革教师教学方式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以学生发展为本。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应用。 组织广泛的课程资源。 反思与交流,分析与提高。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形成科学的个人修习计划。 建立适合于个体的学习策略。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 广泛利用学习资源。
特点四 教师必须在新课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 教师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特点四 教师必须在新课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 教师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教师必须—— 认识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 推进新课程 ——在新课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必须—— 认识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 推进新课程 ——在新课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评价教师 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专业发展
首先必须认识课程改革涉及的领域 理念 含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质量观等,如创新精 内容 精选与生活社会关联,关注经验,终身必备 理念 含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质量观等,如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知识、技能、方法等 内容 精选与生活社会关联,关注经验,终身必备 方法 有效,有用,互动、合作、研究性学习 管理 科学、客观,适应新课程,保障改革实施 评价 注重过程,形式多样,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树立新课程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观——学生要全面发展 教师角色观——必须为学生服务 课程观——要思考、研制、开发 教学观——要以学生为本 教材观——要为教学服务 评价观——要重过程、多样化
在若干方面建立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教学内容 课程管理制度 评价和考试制度 教学研究制度 ……
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 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学生 提高教育能力——善于发现学生 转变教育行为——与学生平等交往 反思教育过程——从中获得新体验 提升专业水准——能研制开发课程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决定课程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广东省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 (2003年) 一类地区 二类地区 三类地区 穗、深、珠、莞、中 其他地区 16个贫困县 小学大专 80% 50% 40% 初中本科 50% 25% 20% 高中本科 90% 75% 65% 中小幼新教师 100% 县级主要领导干部负责,考核每缺 1 人扣 1 分。 (资料来源:《广东省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指标体系》)
广东省2005年目标 85%以上中学教师、60%以上小学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50%以上中学教师、20%以上小学教师能基本用英语会话和阅读。 全省高校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教学,40岁以下教师英语基本达到六级以上水平,部分非英语专业用英语教学。
教师培训的新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校本研训 多途径——培训机构、信息网络、校本培训 多形式——技能型、实践型、研究型、评价型 全过程——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 分责任——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岗位研训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校本研训
特点五 改革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 教师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特点五 改革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 教师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教育教学内容改革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 初中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课程结构系统和改革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将转变课程的功能 传授知识原课程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数 学 科 技 术 艺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政 治 历 史 地 美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语言与 文学 人文与 社会 科 技 术 艺 体育与 健康 综合实践 活动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政 治 历 史 地 美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略)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兴趣、潜能和发展需要,各科目课程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 学习领域 144分 科目 必修学分 116分 28分以上 选修I 选修II 语言与文学 20 语文 10 按照教育部要求,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兴趣、潜能和发展需要,各科目课程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 (学校开出率必须占所提供模块的80%以上)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以及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设置若干模块,供学生选修。 (按18学时1学分计算) 外语 数学10 数学 人文与社会 21 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 活动 23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语 文 语文 1 语文 2 语文 3 语文 4 语文 5 必修 小说与戏剧 新 闻与传记 诗歌与散文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选修系列
数 学 必修 选修系列 数学 1 数学 2 数学 3 数学 4 数学 5 系列1文科 系列2理科 系列3文化 系列4应用 系 列5拓 展 数 学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必修 数学 1 数学 2 数学 3 数学 4 数学 5 系列1文科 系列2理科 系列3文化 系列4应用 系 列5拓 展 选修系列
英 语(英语5 – 六、七级) 系列1 系列2 必修 选修系列 英语 1 英语 2 英语 3 英语 4 英语 5 提高系列 拓展系列 英 语(英语5 – 六、七级) 必修 英语 1 英语 2 英语 3 英语 4 英语 5 系列1 提高系列 英语6-8,八级 英语6-11,九级 系列2 拓展系列 语言知识与技能 语言应用、欣赏 选修系列
思想政治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必修 选修系列 生活与哲学 经 济 学 常 识 生 活 科 学 思 维 常 识 中 的 法 律 公 民 道 德 与 伦 理 常 识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生 活 中 的 法 律 经 济 学 常 识 科 学 思 维 常 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选修系列
历 史 历史 1 历史2 历史3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 史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历史 1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 历史2 近代民主与 专制的较量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历史3 探索历史 的奥秘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地 理 必修 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模块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 技术应用 自然灾害 与防治 城乡规划 与生活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 理 人口与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修 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地理信息 技术应用 自然灾害 与防治 城乡规划 与生活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选修模块
物 理 必修模块 物理 物理 1 2 选修系列 物理与社会 物理与技术 基础物理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 物 理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 运动规律 必修模块 物理 1 物理 2 物理与社会 物理与技术 基础物理 选修系列 限选2分
化 学 必修模块 化学 1 化学 2 选修模块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物质结构与性质 物质结构基础 化 学 必修模块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 1 化学 2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选修模块 限选2分
生 物 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 必修模块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科学与社会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信息获取 信息加工与表达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我省特色 所有模块必开限选 2分以上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通用技术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电子控制技术 简易机器人制作 现代农业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 汽车驾驶与保养 结构与设计 流程与设计 系统与设计 控制与设计 技术及其性质 设计过程 设计的交流 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必修模块 电子控制技术 简易机器人制作 现代农业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 汽车驾驶与保养 建筑及其设计 服装及其设计 选修模块
美 术 美术鉴赏 绘画•雕塑 设计•工艺 书法•篆刻 现代媒体艺术 选修 系列 从上述系列中任选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
音 乐 音乐鉴赏 歌 唱 演 奏 创 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选修模块 从上述6个模块中任选2-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
艺 术 上述四个系列共16个模块,从中任选6个模块,获得6个必修学分。 艺术与 生活 系列 艺术与 情感 系列 艺术与 文化 系列 艺术与 艺 术 生活中的音乐 身边的设计 身体表达的艺术 戏剧创编入门 音乐的情感表现 视觉语言表达 舞蹈即兴表演 戏剧表演基础 艺术与 生活 系列 艺术与 情感 系列 民族民间音乐 图形的奥秘 舞蹈与服饰 中外戏剧欣赏 艺术与 文化 系列 艺术与 科学 系列 音乐与科学 材料与造型艺术 乐舞与身心健康 影视特技 上述四个系列共16个模块,从中任选6个模块,获得6个必修学分。
体育与健康 共11必修学分 田径运动 球类运动 体操类运动 新兴运动 选修系列 体育与健康 共11必修学分 田径运动 球类运动 体操类运动 民族民间体育 冰雪或水上运动 新兴运动 健康教育专题 选修系列 从上述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应保证1分。
水平五共同必修目标 内容选择范围(含田径必修1分) 必修 系列 1 球类项目 2 体操类 项目 3 田径类 4 水上 或冰雪类项目 5 民族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内容选择范围(含田径必修1分) 必修 系列 1 球类项目 2 体操类 项目 3 田径类 4 水上 或冰雪类项目 5 民族 民间体育项目 6 新兴运动项目 7 健康教育专题
任选内容范围 水平六共同必修目标 系列 1 球类项目 2 体操类 项目 3 田径类 4 水上 或冰雪类项目 5 民族 民间体育项目 6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任选内容范围 系列 1 球类项目 2 体操类 项目 3 田径类 4 水上 或冰雪类项目 5 民族 民间体育项目 6 新兴运动项目
难点一 课程管理必须进行改革 ——局长、校长、教师 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难点一 课程管理必须进行改革 ——局长、校长、教师 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课程管理改革涉及方方面面 新概念: 学段、领域、模块、综合实践活动 新机制: 学分管理、分级管理、走班 新任务: 选修课开设、选课指导、学习记录
学习领域 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制订各科课程标准; 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科 目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学段: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 程,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使其 集中有效地学习,将每学期分两 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 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模块: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 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 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 个模块为18 学时,相当于1学分), 学分由学校认定。通常每个模块按周 4 学时安排,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15学分,可每年安排5分,也可三 年统筹安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社会实践,6学分,每学年1周,可获得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并持有 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可在高一、高二 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
学分管理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学分由学校按教学管理要求予以认定。 三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28个选修学分,其中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可获得180个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课程安排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课程管理: 必修 116分 选修 28分以上 选修一 …… 选修二 6分以上 分级管理
课程表: 学年学分分配指导表 学校课程指导表 学校课程设置表(学生选课表) 学校课程表(教学流程表) 学生修习计划(学生课程表) 教务管理要非常精细
学生选课自主程度: 在老师指导下 自行选课制订个人修习计划 报学校批准备案 要作修改必须提前一学期报批 学校帮助落实,有效监控
教材报订和使用: 5月下旬准备报订 6月下旬可见教材 7月中旬开始学科培训 必须及早安排教师 及时组织学习
通用技术教师: 充分开发教师资源—— 本校教师 外聘教师 校际协作 教育局有责任帮助协调
“ 走 班 ” 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 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辅之以教 班组织教学。 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 “ 走 班 ” 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 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辅之以教 班组织教学。 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 织管理形式。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 管理,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 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班级管理: 保持班集体—— 行政班为基础 教学班为辅助 保证实时管理,责任到人 不能削弱德育,保证学习辅导 学校有责任落实教师岗位责任
学籍(教学)管理: 学年学分管理—— 领域、科目、模块 校内、校际、省际 学段、学期、学年 认定、作用、诚信
选修课: 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各学校可根据现实条件,有选择地开设部分选修模块(80%以上)。 学校要制订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
选修课开设: 25人以上选课 必须开 11-24人选课 尽可能开 10人以下选课 可以不开 80%以上 60%以上
选课指导: 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学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
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主要包括: 课程说明 选课指导手册 专职咨询员 辅导员制度 同学合作计划
学校规模: 2004年秋起 高一招生原则在6个班以上
学校规模: 规模目标—— 3000人 高标准 1500人 省平均目标 900人以下 要采取措施 重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立广泛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教育厅即将发文: 《广东省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广东省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课程资源共享: 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鼓励学校独立或联校(也包括职业学校、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发部分选修课程,实现优势互补。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规划 时 间 实验省区数 起始年级学生所占比例 2004年秋季 4 13% 2005年秋季 8~10 25%~30% 时 间 实验省区数 起始年级学生所占比例 2004年秋季 4 13% 2005年秋季 8~10 25%~30% 2006年秋季 15~18 50%~60% 2007年秋季 原则上起始年级全部进入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 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意见
综合高中如何操作? 按照“二一分段,高三分流” 的模式操作 综合高中如何操作? 按照“二一分段,高三分流” 的模式操作
难点二 评价与考试改革 ——局长、校长、教师 将如何实施和面对课程评价 难点二 评价与考试改革 ——局长、校长、教师 将如何实施和面对课程评价
普通高中教育的价值取向: 2003、2004年—— 82% 升大学,其中:本科40%以上 2004年—— 18% 直接就业 考普通高校347351人,考高职类4.1万人 考本科11.7万人,考专科15.6万人 招生29.96万人,普通高校27.3万人,高职2.66万人 18% 直接就业
校长的目标 与课程目标不一致怎么办? 通过健全制度使之一致 高考、会考、评估督导 管理制度(学籍管理、教学管理) 校长的目标 与课程目标不一致怎么办? 通过健全制度使之一致 高考、会考、评估督导 管理制度(学籍管理、教学管理)
评价与考试改革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要求: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评 价 学 校 学校领导 发展与规划 制度与管理 教学研究
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校内评价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估与督导制度
评 价 学 生 以发展为目标
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高中生获得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同时建立省级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实际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97.5%的校长反映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纸笔测试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中学生对分数能否反映其 全面发展状况的看法 85.4%的高中学生认为分数不能反映其全面发展状况
除纸笔测试外学生期望的评价方式 除纸笔测试以外,学生认为还可以通过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成长记录和同学评议等方式来反映其发展状况。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 制度改革的通知》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 制度改革的通知》的主要内容 1.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2. 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3. 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4. 中小学升学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5. 普通高中会考制度改革 6 .深化高考改革 7. 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组织实施
(1)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的评价体系 基础性发展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 (第 7 点) 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 (第 8 点)如: 基础性发展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 (第 7 点) 多样、有效的评价方法 (第 8 点)如: 行为观察、情景实验、学生成长记录、考试等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 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
( 2)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 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 2)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 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 评价方法: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目的:分析、反思、评价教学行为,提高专业水平 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
(3)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的评价体系 (3)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的评价体系 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校长、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体育与文艺活动等;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评价学校重视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听课、座谈、分析学校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实证性考察方法; ……
(4)中小学升学与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公办学校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必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参考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 制定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和公示制度,杜绝腐败现象 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命题和考试管理进行评价和指导。
深圳市南山区2004年中考改革方案 综合评价录取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 五门学业考试成绩等级呈现 综合表现评定等级 参考个人成长记录 综合性评语 其他资料
南山区综合表现要素报告 维 度 要 素 道德素养 道德品质 团队精神 法纪观念 文化素养 学习能力 平时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 参与态度 维 度 要 素 道德素养 道德品质 团队精神 法纪观念 文化素养 学习能力 平时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 参与态度 社区活动 信息技术运用 学习成果表现 维 度 要 素 运动与 健康 体质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水平 参与与合作 平时成绩 艺术 修养 审美与艺术表现能力 活动参与 个人成长记录 综合性评语
(5)普通高中会考改革 省对普通高中会考具有统筹决策权。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是否组织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不进行普通高中会考的地方要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毕业考试制度。 逐步形成允许高中阶段其他学校的学生和社会人员参加会考的机制。 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
(6)高 考 改 革(一) 原则: 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 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有助于高校扩大招生自主权
高 考 改 革(二) 要求: 德、智、体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 公平竞争、公正选拔 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高 考 改 革(三) 高考科目设置: 高考要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之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
高 考 改 革(四) 高中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高中要反映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多学生成长的信息 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意见 积极推进高考改革。教育部将成立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组,在各实验省区提出的高考改革建议的基础上,于2004年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前,提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路。
我省评价和考试改革方案: 毕业标准和高考资格 高考改革方案 招生办法、考试科目、试题 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 成长记录的评价功能 年底出台
(7)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 结合起来组织实施 结合实际,结合课改。 考试改革要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教研部门要认真研究,提高服务能力。 (7)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 结合起来组织实施 结合实际,结合课改。 考试改革要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教研部门要认真研究,提高服务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要培训校长、教师,宣传考试改革,争取社会支持。
难点三 教学研究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教研员、教师 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难点三 教学研究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教研员、教师 将如何面对新课程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校本教研、校本研训、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特点 把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 在教研活动中,加强培训含量 达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目的
校本研训的优势: (1)时效性强,可及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能 够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新要求; (2)层次性强,可根据实际要求和可能,分层分类 组织教研和培训; (3)针对性强,灵活机动,内容、方式切合实际, 能够根据教学热点、难点确定内容;
校本研训的优势: (4)操作性强,与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统筹; (5)沟通容易,双方相互了解,易于接受; (6)形式多样,从教学实践出发可多项选择; (7)讲求实效,寻求对策,解决问题; (8)责任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校本教研模式 (1)课题中心模式 (2)课题驱动模式 (3)学分驱动模式 (4)课堂评优模式 (5)案例设计模式 (6)骨干示范模式
校本教研模式 (7)观摩实习模式 (8)考察研讨模式 (9)短期专题模式 (10)专题讲座模式 (11)专家辅导模式 (12)热点讨论模式
校本教研模式 (13)问题探究模式 (14)远程开放模式 (15)网上交流模式 (16)开放参与模式 (17)合作交流模式 (18)自学互助模式
校本教研模式 (19)自主学习模式 (20)自学考试模式 (21)资源共享模式 (22)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其他模式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