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精索、输精管、前列腺等。 各组成部分根据其组织成分的不同,都可能发生相应的肿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嗜酸性腺瘤( Oxyphilic adenoma ). 2 基底细胞腺瘤( basal cell adenoma ) 多见于男性老年人,主要发生在腮腺.
Advertisements

东莞市病理读片会 供片单位: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  病理号: 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 60 岁,双侧鼻塞 20 天,右眼突出 伴胀痛、复视 1 周,以向下看时明显,嗅觉消失,间伴右 侧头痛。查体:右侧上颌窦、额窦及筛窦区轻压痛。右侧 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
急性粒 - 单核细胞白血病( M4 ) 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四种类型 : ( 1 ) M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 核和单核细胞 ≥20% (非红系细胞)。 ( 2 ) M4b :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 幼粒细胞> 20% (非红系细胞)。 ( 3 ) M4c.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分类 基 础 医 学 院 主讲:于智泉.
第二节、涎腺肿瘤 学习要求: 掌握: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及生物学特点。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修改:张绘宇.
卵巢肿瘤分类分期及治疗 云南省肿瘤医院 祝英杰.
软组织肉瘤概述及举例 兰卉 2012年9月.
病例:女,34岁,体检发现右附件区包块半年,无自觉症状,B超提示右附件3×4cm包块,内为液性暗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课比赛 胎盘的形成 姓 名:魏 强 职 工 号: 单 位:动物医学院.
免疫组织化学 常用抗体标记谱系.
INI1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卵巢常见肿瘤的CT表现 云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丁莹莹.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Teacher :唐加步.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
淋巴结转移癌 制作:刘重次 钱丽娟.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男性生殖系统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卵巢肿瘤 Ovarian tumor 中山二院妇产科 林仲秋. 卵巢肿瘤 Ovarian tumor 中山二院妇产科 林仲秋.
组织细胞.
卵 巢 肿 瘤 狄 文 教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 妇产科.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第 17 章 肿 瘤.
外 科 护 理 学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课件
第五章 肿瘤 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第一节 男性生殖 Male reproduction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男 性 生 殖 系 统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 Chaper 18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生殖细胞.
男性生殖系统 GHL.
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 复习课.
Welcome 制作:初二备课组.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Pathology Department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CK19、RET、galectin-3和HBME-1在
卵巢肿瘤 狄 文 教授,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仁济医院 妇产科.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第十六章 第三节 子宫肌瘤 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李立霞.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临床肿瘤细胞学.
长 春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精品资源共享课 制作单位:基础医学部 病理教研室 李桂波.
睾丸旁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Features of Paratesticular Masses in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研究生:林文金.
随访 熊美连
第二节 人的生殖 滕州市羊庄镇羊庄中学 甘信用.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長者支援服務隊 香港房屋協會 家維邨義工隊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研究进展.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秀梅 A.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精索、输精管、前列腺等。 各组成部分根据其组织成分的不同,都可能发生相应的肿瘤。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睾丸肿瘤。

睾丸的解剖与组织学 睾丸大小约4.5 cm×2.5 cm×3 cm,重20g。它的大部分区域被腹膜腔的延伸——鞘膜腔所包绕,脏层鞘膜里面是睾丸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白膜。鞘膜的脏层和壁层都被覆间皮,它们之间由少量液体分开。 睾丸的实质主要由生精小管组成,生精小管由各级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睾丸间质包含间质细胞(Leydig cell)、血管、淋巴管、成纤维细胞,成肌纤维细胞以及少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睾丸门处,生精小管汇合形成睾丸网,后者又与输出小管吻合,输出小管穿过白膜并卷曲形成附睾头。 附睾贴附于睾丸后面的大部,并形成输精管,汇入精囊。

睾丸的曲精小管

睾丸的曲细精小管里的各级生精细胞

由于精母细胞增生能力强,绝大多数睾丸肿瘤是生殖细胞起源的。这些肿瘤就象它们起源的全能生殖细胞一样,可沿多种途径分化。 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鉴别依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虽然非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相对少见,但无论从分类还是从预后的角度看,它们都是诊断难点。这些肿瘤包括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颗粒细胞瘤和特化性较差的性索--间质肿瘤。 同睾丸的管状组织一样,间质中的非间质细胞(non—Leydig cell) 成分同样可以发生肿瘤。

被覆鞘膜的间皮细胞可以发生间皮瘤,还能发生腺瘤样瘤、睾丸旁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还可通过苗勒源性上皮化生,发生卵巢常见的上皮性肿瘤。 睾丸旁区内具有多种起支持作用的间充质细胞和胚胎性残余细胞,它们可以发生种类繁多的睾丸旁肿瘤。

睾丸和睾丸旁肿瘤的一般分类见表1。

表1 睾丸肿瘤分类 ------------------------------------------------------------------------ I. 生殖细胞肿瘤(90%~95%) II. 性索--间质肿瘤(4%) A.间质细胞瘤(3%) B.支持细胞瘤(1%) C.支持--间质细胞瘤(罕见) D.颗粒细胞瘤(<1%) 亚型:成人型(罕见) 亚型:幼年型 E.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类肿瘤(罕见) F.混合型和中间型(未分类型)性索--间质肿瘤 (<1%)

III. 生殖细胞--性索--间质混合性肿瘤(<1%) A.性母细胞瘤(0.5%) B.其他生殖细胞--性索--间质混合性肿瘤(罕见) IV.“过客”肿瘤(tumors of“passenger”)和间质细胞 (非Leydig细胞)的肿瘤 A.淋巴瘤(真正原发肿瘤1%?) B.浆细胞瘤(罕见)和多发性骨髓瘤 C.粒细胞肉瘤和白血病浸润(作为首发表现者 罕见) D.其他,包括表皮样囊肿,间叶组织肿瘤和 转移瘤(1%~2%)

V. 睾丸网的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A.囊性结构不良 B.腺瘤样增生 C.腺瘤 D.腺癌 VI. 白膜和间皮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A.鞘膜腔积水 B.纤维瘤 C.间皮瘤 VII.附睾肿瘤 A.腺样囊性癌 B.乳头状囊腺癌 C.腺癌

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09S

分类 Classification 绝大多数睾丸原发肿瘤是生殖细胞肿瘤。这类肿瘤的进一步分类见下表。

表2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分类 ------------------------------------------------------------------------ 前期病变 管内生殖细胞肿瘤(等同于原位癌)含一种组织学类型的肿瘤 精原细胞瘤 亚型:含合体滋养层细胞的精原细胞瘤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胚胎性癌 卵黄囊瘤(内胚窦瘤) 滋养层细胞肿瘤 绒毛膜上皮癌前期病变

畸胎瘤 成熟型畸胎瘤 未成熟型畸胎瘤 继发癌变的畸胎瘤 单胚层亚型 类癌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含两种以上组织学类型的肿瘤 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亚型:多胚瘤

组织发生 Histogenesis

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精原细胞瘤可能是生殖细胞肿瘤共同的前身病变,精原细胞瘤由管内生殖细胞肿瘤(intratubular germ cell neoplasia,IGCN)发展而来,可以转化为胚胎性癌,或者在极少数情况下,直接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如卵黄囊瘤和绒毛膜上皮癌。 胚胎性癌同样可以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

起始于IGCN的生殖细胞肿瘤可以沿以下几条途径转化: ①管外浸润(我们称为精原细胞瘤),其后或者保持稳定,或者再进一步转化为非精原细胞瘤性肿瘤; ②同时发生管外浸润和向非精原细胞瘤性肿瘤的转化(即精原细胞瘤的时相非常短暂); ③先在管内转化为非精原细胞瘤性肿瘤,再发生间质浸润。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除外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主要见于年轻男子—1 5~45岁,年长者很少发病。 睾丸恶性肿瘤与吸烟、饮酒、射线辐射和输精管切除无关。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与以下因素有明确的联系: ①隐睾; ②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病史; ③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家族史; ④某些性综合征; ⑤精子减少性不育症。

隐睾仍旧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最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大约10%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过去曾经(已矫正)或正在患有隐睾。 隐睾患者发生睾丸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10~14倍。 隐睾促进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推测,隐睾是泌尿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异常的标志,阴睾患者的睾丸“发育不良”。 研究发现,睾丸固定术不能降低肿瘤发生的危险性,这同样支持上述假说。

曾行睾丸切除术的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其残存睾丸再发生殖细胞肿瘤的危险性增加—这类患者中2%~5%发生双侧睾丸肿瘤,如果残留睾丸萎缩或是隐睾,或具有睾丸恶性肿瘤的家族史,这种危险性还会更高。 尽管有些患者两侧睾丸的肿瘤同时被发现,但50%患者两次肿瘤的发生间隔期是3~5年,有的长达10年。

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具有家族发生的倾向,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一级男性亲属罹患睾丸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而对照人群的几率是0.4%。有家族史的睾丸恶性肿瘤患者,双侧睾丸都发生肿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8%~14%的这类患者两侧睾丸均发病。

虽然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与精子减少性不育症之间肯定的相关性尚未完全建立,但男性不育症患者易于发生睾丸恶性肿瘤是毫无疑问的,大约1%的此类患者可以检测出IGCNU。然而,隐睾、性腺发育不良与不育症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因此,尚不能确定不育症是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一个独立性危险因素。

管内生殖细胞肿瘤 Intratubular Germ CeIl Neoplasia

管内生殖细胞肿瘤(Intrabular Germ Cell Neoplasia 简称 IGCN) 的含义: 指局限于小管内的分化型的生殖细胞 肿瘤。

在青春期后的患者,IGCN最常表现为排列在生精小管基底部的生殖细胞体积增大,核深染,胞浆透亮 。 核仁明显,分裂像常见。支持细胞常常移位至近管腔区,在病变区生精小管内,几乎看不到精子形成,而在邻近的正常小管内可以观察到。 病变的小管基底膜增厚。随着IGCN的发展,支持细胞可以被取代,从而形成类似所谓管内精原细胞瘤的类型。 IGCN以派杰病样的方式播散至睾丸网也很常见。

IGCN镜下观,不典型性生殖细胞排列在生精小 管基底部,基底膜增厚,不到精子形成。

IGCN,PAS组织化学染色示瘤细胞富含糖原。

PL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阳性表达。

精原细胞瘤 Seminoma

单纯性精原细胞瘤(seminoma)(包括含散在滋养层细胞成分的病例)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50%,其平均发病年龄是40岁,比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要晚5~10年。 精原细胞瘤在儿童中罕见。

临床症状: 80%~90%的精原细胞瘤患者的初始症状是睾丸肿胀或其他可触及的异常,10%~20%的患者有睾丸疼痛。大约1%~3%的患者出现肿瘤转移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是腹膜后转移引起的腰背痛。只有极少数患者发生男性乳腺发育,这是由于混杂在肿瘤中的滋养层成分释放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之故。

约10%的一期精原细胞瘤患者和25%的已发生肿瘤转移的患者有轻到中度的血清hCG增高。血清hCG水平增高与肿瘤中的滋养层细胞有关。 精原细胞瘤细胞不产生甲胎蛋白(AFP)。AFP轻度增高可能提示肝脏疾病,包括肿瘤的肝脏转移,单纯性精原细胞瘤患者血清AFP增高,提示取材时未能取到肿瘤中的非精原细胞瘤成分。 50%的精原细胞瘤患者可有PLAP水平的增高。

大体表现,肿瘤的切面呈分叶或多结节状,颜色从奶油色、棕褐色到粉红色不等,质地为肉质样,切面隆起高于周围组织。 点状的出血灶对应于合体滋养层细胞团。肿瘤内可以出现境界清楚的黄色坏死灶,但广泛的出血和坏死罕见。 白膜和附睾的侵犯仅见于小于10%的病例。

精原细胞瘤。肿瘤大,几乎整个睾丸。

精原细胞瘤。肿瘤较小。

光镜下,精原细胞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排列或呈融合的多结节状。 肿瘤周边肿瘤细胞条索状排列方式提示肿瘤的间质浸润倾向,有时这种结构可以非常显著。 精原细胞瘤中常常可以查见分支状的纤维间隔。有时纤维可形成广泛的瘢痕,并可占据肿瘤的大部分区域。

典型的精原细胞瘤细胞胞浆透亮或淡嗜伊红色,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核仁1~2个,较大,位于核中央。 细胞排列紧密,胞浆界线清楚。 丰富的细胞浆使得细胞核间有一定的间隔而不相互重叠。 所有精原细胞瘤都有淋巴细胞浸润。 淋巴细胞在纤维间隔内及其周边最显著,也可与肿瘤细胞混杂在一起。

经典型睾丸精原细胞瘤。片块状排列大的肿瘤细胞 被纤维分隔,纤维分割中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

经典型睾丸精原细胞瘤。

经典型睾丸精原细胞瘤。大的胞核,明显的核仁, 丰富的胞浆,清晰的胞界。

大多数淋巴样细胞经标记确定为T淋巴细胞,对肿瘤有细胞毒作用,并可促进肉芽肿的形成。 在近50%的病例中可见肉芽肿性反应,表现从散在的上皮样细胞团到明显的具有典型Lanhans巨细胞的肉芽肿都可出现。

精原细胞瘤伴肉芽肿性反应,仅见几个肿瘤细胞。

近20%的病例,可以观察到散在分布的较大的滋养层细胞。 有时这些细胞表现为明显的合体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多核和(或)含胞浆腔隙。 而在另一些病例中,也可表现为大的单核细胞。 它们常位于毛细血管周围并与微小出血灶密切相关。

精原细胞瘤中和体滋养层细胞

hC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近98%的精原细胞瘤PLAP及CD117免疫染色阳性,呈膜着色 (图)。 精原细胞瘤也可以表达广谱角蛋白,通常为孤立细胞阳性,很少为弥漫性。 而在非精原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广谱角蛋白抗体染色呈强阳性,弥漫性着色。 有些精原细胞瘤,抗hCG免疫染色可以显示滋养层细胞。

精原细胞瘤。CD117免疫组朱化学染色

精原细胞瘤。 PL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睾丸的淋巴瘤也需与精原细胞瘤鉴别。虽然存在睾丸原发性淋巴瘤,但多数睾丸部位的淋巴瘤是睾丸外的淋巴瘤播散至睾丸。从临床特点分析,老年人双侧睾丸受累更提示淋巴瘤,而非精原细胞瘤。肉眼可观察到的睾丸旁组织侵犯更常见于淋巴瘤。淋巴瘤通常呈广泛的间质浸润的特点,生精小管相对保存较好,而且缺乏精原细胞瘤细胞胞浆透明和细胞界线清晰的特点。淋巴瘤的细胞核常常也不够规则和均一。PLAP染色在多数精原细胞瘤中呈阳性而在淋巴瘤中为阴性,相应淋巴瘤的标记淋巴瘤呈阳性表达。

精原细胞瘤的DNA指数是,明显高于非精原细胞瘤性肿瘤。 此外,核型分析可确定短臂染色体(12p)或其他12号染色体的异常。

精原细胞瘤对放疗和化疗非常敏感。 其最重要的预后指标是肿瘤分期(包括肿瘤的大小)。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Spermatocytic Seminoma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生殖细胞肿瘤。大约占所有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2%,因此,发生频率仅是典型的精原细胞瘤的1/25~1/40。因为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与典型的精原细胞瘤两者的治疗差别很大,所以区别二者显得尤为重要。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的发病年龄要比大多数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大,平均年龄是50~60岁,而在30岁以前罕有发病。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肿大,可以持续几年。在9%的病人中,双侧睾丸受累,一般是两侧先后累及。另一点与典型的精原细胞瘤不同的是,精原细胞瘤可以在性腺以外的其他部位作为原发肿瘤发生(称为生殖细胞瘤),目前尚未见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始发在睾丸以外其他任何部位的描述。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与隐睾无关。在其他流行病学特征上,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与一般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亦不同。 对于一般的血清学标记物,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也是阴性的。

肉眼观察,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通常呈多结节状,切面可有从灰白、肉质样到棕褐、胶冻样的不同表现。 可以发生出血、坏死,亦可以有睾丸以外的浸润。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切面见肿瘤呈结节状、向外凸。

低倍镜下,弥漫性、片状的细胞结节之间可以充满水肿液。 间质一般不明显,缺乏典型的精原细胞瘤中的规则的纤维性间隔。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最显著的特征是细胞的多形性。细胞核一般呈规整的圆形,但直径可从6~l00gm不等。肿瘤细胞可以分三型:小淋巴细胞样型,细胞平均直径6~8μm;中间型,平均直径15~20μm;巨细胞型,平均直径50~100μm。

淋巴细胞样的肿瘤细胞同真正的淋巴细胞相比,染色质呈污秽状浓染,而胞浆较丰富,这种染色质特点提示此种细胞是变性的细胞。中间型细胞最常见,核圆形,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可明显,亦可不明显。胞浆淡染至嗜伊红色。巨细胞可为单核或多核,核仁明显;有些细胞核亦可以含丝团状的染色质。核分裂像多见。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显示肿瘤由巨细胞、中等 大小细胞(主要部分)及小的淋巴样细胞组成。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见污秽状浓染的染色质 及丝团状的染色质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通常在生精小管中生长,这可能是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呈现多结节状的原因。

在生精小管中生长的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在免疫染色方面,波形蛋白、肌动蛋白、结蛋白、AFP、hCG、癌胚抗原(CEA)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在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均为阴性。 一般认为PLAP在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中不表达。 多数病例角蛋白18染色通常是阴性的。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最易与较典型的精原细胞瘤混淆。 下表是两者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比较。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转移非常罕见。因此,在治疗方面单纯的睾丸切除即足够了。

表3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和典型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 ----------------------------------------------------------------------------------------------------------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 部位 只在睾丸 睾丸,卵巢(无性细胞瘤),纵隔, 松果体,RP 合并隐睾 不 可以 双侧 9% 2% 合并其他类型 生殖细胞肿瘤 不 可以 合并IGCNU 不 可以 组成 三种细胞,胞浆深染, 一种细胞,胞浆常常透亮, 核圆形 核较不规则 细胞问水肿 常见 不常曰 间质 稀疏 显著 淋巴细胞反应 罕见 显著 肉芽肿 极罕见 常常显著 生长方式 常常在小管内 常常在间质中 糖原 无或少量 丰富 PLAP染色 阴性 明显阳性 hCG染色 阴性 10%阳性 转移 极罕见 常见 -----------------------------------------------------------------------------------------------------------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PLAP,胎盘样碱性磷酸酶: IGCNU,管内生殖细胞肿瘤,未分类型; RP;腹膜后

胚胎性癌 Embryonal Carcimoma

胚胎性癌是一种由原始上皮细胞构成的生殖细胞肿瘤。 这些上皮细胞排列成实体形、乳头状和腺状。 胚胎性癌作为一种单纯的肿瘤,相对少见,它仅占生殖细胞肿瘤的2%;大多数非精原细胞瘤性肿瘤中均包含胚胎性癌成分。

因此,大多数关于胚胎性癌临床病理联系研究中的病例,是以胚胎性癌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近年来单纯性胚胎性癌的构成比例下降,反映了诊断方面观念的转变,由于认识到了以往诊断为胚胎性癌的肿瘤中的畸胎瘤和卵黄囊瘤成分,现在已把这类肿瘤诊断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胚胎性癌的发病年龄要比精原细胞瘤小10岁,平均年龄是31岁。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睾丸肿物,并可伴有疼痛。与精原细胞瘤不同, 70%的精原细胞瘤患者就诊时肿瘤仅局限于睾丸,而66%的胚胎性癌(或以胚胎性癌为主要成分的肿瘤)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发生转移,因此,可表现为与转移瘤有关的临床症状,如背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呕血,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男性乳腺发育,反映了肿瘤中混杂有滋养层细胞成分并释放hCG。有时原发瘤较隐匿,而表现为广泛的转移。

尽管极少数胚胎性癌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FP阳性,单纯性胚胎性癌患者血清AFP通常不升高。 同样,hCG升高反映了肿瘤的滋养层细胞分化,提示为非单纯性胚胎性癌。 60%的胚胎性癌晚期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PLAP亦可升高。

肉眼观察,胚胎性癌通常呈浅灰色,境界不清,常有出血、坏死(图),肿瘤平均直径2~3cm。 大约20%的病例侵及睾丸外组织。

胚胎性癌。切面显示实性结节状,并可见片状坏死及出血

光镜检查,肿瘤细胞较大,形成典型的结节状,有明显的嗜伊红的凝固性坏死区。结节内肿瘤细胞可有几种排列方式。最常见的是腺样型,立方或柱状肿瘤细胞围绕成官腔。乳头型中的乳头可以有结缔组织轴心。也可以单独由肿瘤细胞构成,其间为裂隙状空隙。如果乳头内脉管丰富,便可形成假内胚窦型。实体型中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有的肿瘤细胞核呈污秽深染改变,这种细胞较常见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不是特异性,一般认为它是细胞的退行性改变。

实体型胚胎性癌。肿瘤弥漫排列。 有些肿瘤细胞核呈污秽深染。

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浆呈嫌色或淡嗜碱性,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核大,不规则呈空泡状,染色质呈团块状,核仁一般较大,一到两个,位于核中央。 细胞核一般排列紧密,核与核呈重叠状。 核分裂像常见。

胚胎性癌。显示瘤细胞核大而不规则,核重叠排列。

免疫组化染色对胚胎性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0%~33%形态学上典型的胚胎性癌AFP阳性,而在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中胚胎性癌成分AFP的阳性率较高,这种现象提示胚胎性癌成分有向卵黄囊瘤转化的能力。86%~97%的胚胎性癌病例PLAP阳性,95%~100%的病例角蛋白阳性,而上皮性膜抗原(EMA)的阳性率仅为2%。大多数胚胎性癌有Ki-1(CD30)的表达.Ki-1表达在其他生殖细胞肿瘤中少见。诊断睾丸的胚胎性癌并不困难,非常棘手的是睾丸以外的胚胎性癌转移瘤与非生殖细胞性的未分化癌的鉴别。PLAP阳性和EMA阴性对胚胎性癌的诊断有极大帮助。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最重要的是与精原细胞瘤鉴别,精原细胞瘤尤其是较早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是放疗,而胚胎性癌的疗法一般是联合化疗和外科治疗。

实体型胚胎性癌会与精原细胞瘤混淆。细胞界线不清、核重叠、核形态不规则和多形性是胚胎性癌与固定良好的精原细胞区别点。此外,胚胎性癌缺乏精原细胞瘤中规则的纤维间隔。角蛋白染色亦有助于鉴别。有些精原细胞瘤含有形态多样的区域;然而,在判定非精原细胞瘤性分化之前,在相应区域必须具备上皮性分化的确凿证据,如乳头、腺体或不成比例的细胞角蛋白表达。

实体型卵黄囊瘤会与胚胎性癌混淆,然而卵黄囊瘤还有其他的结构类型。出现透明小体或基底膜沉积物、AFP染色阳性和CD30阴性均有助于卵黄囊瘤的诊断。以胚胎性癌为主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经常含有相邻的卵黄囊瘤病灶,后者由小的、含空泡的肿瘤细胞构成,常常有粘液样背景

大细胞性淋巴瘤会与胚胎性癌混淆,但通常发生于老年人,并有睾丸外病变。淋巴瘤经常具有间质浸润的特点,PLAP和CK阴性,而LCA与其他淋巴组织标记物阳性。 最困难的是性腺外胚胎性癌与转移的未分化癌的鉴。

卵黄囊瘤 Yolk Sac Tumor

卵黄囊瘤是青春期前儿童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单纯性卵黄囊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是17~18个月,年龄范围是新生儿到9岁。青春期以后的患者,卵黄囊瘤最常以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成分之一出现。 幼年和成年卵黄囊瘤患者都最常以睾丸肿物就诊。 卵黄囊瘤是非精原细胞瘤性肿瘤中最常被忽视的成分。

在具有卵黄囊瘤成分的肿瘤患者中,95%~100%表现有血清AFP增高。AFP不仅对诊断大有帮助,而且可以检验疗效和监测复发。

肉眼观察,卵黄囊瘤无包膜,为灰白、灰黄或棕褐色结节,常伴囊性变和粘液性改变(图)。 出血坏死常见,成年患者尤为明显。 儿童患者,肿瘤成分较为均一,常常为黄/褐色、粘液样实性结(图)。

单纯性卵黄囊瘤

成年型单纯性卵黄囊瘤。见出血和囊性变。

卵黄囊瘤有多种组织结构形式,是一个真正的多形性肿瘤。 各种结构混合存在有利于诊断。 下面是各种组织学结构:内胚窦样结构;网状结构(微囊,蜂窝,巨囊);乳头状结构;实体型结构;腺体-腺泡样结构;粘液瘤样改变;肉瘤样结构;多囊卵黄样结构;肝细胞样分化。

内胚窦样结构,其特征是所谓“肾小球样″或Schiller—Duval小体。 小体中心是间充质轴心,内含中央血管,外周围以立方至柱状恶性肿瘤细胞,并可形成囊腔(图)。

卵黄囊瘤。Schiller-Duval体。

网状结构是卵黄囊瘤最常见的成分,肿瘤细胞排列成网状,胞浆呈明显的空泡状,形成微囊或蜂窝样结构(图)。 有的肿瘤细胞由于广泛空泡化,外形似脂肪细胞或印戒细胞。 网状结构中的微囊可融合形成较大的囊腔。

微囊或网状型卵黄囊瘤。许多肿瘤细胞似脂母细胞。

在实体型结构中,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似精原细胞瘤,但局部常常有形成微囊的倾向,而且纤维间隔和淋巴细胞不够显著(图)。 瘤细胞胞浆经常是透亮的,细胞边界清楚,也似精原细胞瘤,但会伴有其他类型的卵黄囊瘤结构。

实体型卵黄囊瘤。见胚基样结构,部分区域呈微囊结构

卵黄囊瘤中可出现明显的腺样结构,腺样结构呈原始腺体形态,一般排列呈交织或分支状。 有些卵黄囊瘤含有大量的粘液样物质,少数卵黄囊瘤中观察到的富有细胞的肉瘤样区域。 多囊卵黄型卵黄囊瘤相对少见。此型由多量大小部等的囊状结构构成,囊内被覆扁平、立方或柱状上皮。

内胚窦型卵黄囊瘤。见Schiller-Duval体及迷宫样结构。

有些卵黄囊瘤的囊腔中可见乳头状突起。 这些乳头可以含有纤维组织轴心或单纯由上皮细胞构。 典型的肿瘤细胞胞浆稀少,核浆比例大,有的细胞成“鞋钉样”。 囊内常可见脱落细胞团。

有些卵黄囊瘤表现明显的肝细胞样分化,细胞呈多角形,胞浆嗜伊红色,核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这些肝样细胞可以排列成片状、小梁状或巢状。 肝样细胞区域AFP染色呈强阳性,并可含透明小球。

卵黄囊瘤。显示圆的、嗜伊红色的透明小球。

55%~100%的卵黄囊瘤中可出现细胞内的AFP阳性着色,经常呈灶状分布。 几乎所有卵黄囊瘤呈弥漫性角蛋白阳性,而间质成分波形蛋白阳性。 PLAP在卵黄囊瘤中的阳性率比其他生殖细胞肿瘤低,在39%~85%。 EMA通常是阴性的。

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实体型卵黄囊瘤也与精原细胞瘤相似,但通常还具有卵黄囊瘤的其他典型形态特点。即使活检组织较小,实体型卵黄囊瘤也经常有形成真正微囊的迹象,而精原细胞瘤则没有。角蛋白染色对疑难病例的甄别亦有帮助:卵黄囊瘤AEl/AE3染色阳性,而精原细胞瘤为阴性或仅表现为局灶性弱阳性。卵黄囊AFP染色常呈阳性而精原细胞瘤为阴性。一般在卵黄囊瘤中还会发现透明小体和细胞间基底膜,而精原细胞瘤中未被观察到。

胚胎性癌缺乏卵黄囊瘤特征性的结构类型,而且核较大,多形性明显。而透明小球和基底膜沉积物在胚胎性癌中罕见。儿童型卵黄囊瘤可能易与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混淆,因为它们都可以呈实性或囊性,有细胞异型性和较多的分裂像。卵黄囊瘤一般发生于年长的儿童而新生儿和小婴儿是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的特征性发病人群。一般地,观察到卵黄囊瘤的其他结构类型可将两者鉴别,免疫组化染色,AFP幼年型颗粒细胞瘤为阴性。要注意,新生儿血清AFP可有生理性增高。

波形蛋白强阳性而细胞角蛋白弱阳性或阴性倾向于颗粒细胞瘤的诊断。卵黄囊瘤中的腺样结构周围缺乏肌组织,而肌组织在畸胎瘤的腺样结构周围却可以观察到。生殖细胞肿瘤侵及睾丸网可引起睾丸网增生,并形成细胞内球形的透明小体,易与卵黄囊瘤中的透明小球混淆 (图)。这种睾丸网增生与卵黄囊瘤不同,在低倍镜下,它呈典型的分支状结构,而且细胞无异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