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安徽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解热镇痛抗炎药一般特性 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其中大多数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 - steroidal anti – 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
发展简史 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 1899年Bayer 药厂合成aspirin,开创了NSAIDs发展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 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 20世纪70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
第一节 基本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
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 抗炎作用
一、解热作用 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使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则没有影响。
感染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 内热源(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 中枢PG的合成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发热) 机体 内热源(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 中枢PG的合成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发热)
解热作用特点 1.(-)COX→(-)中枢PG合成 2.影响散热过程 3.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4.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配合对因治疗 5.热型有诊断意义,不宜逢热必解
解热镇痛药 氯丙嗪 强度 弱 强 只对高温起作用 对高温正常体温有用 机制 (-)COX→PG合成 (-)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 用途 感冒发热 人工冬眠 返回
二、镇痛作用 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主要作用部位是在外周。
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 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组胺、缓激肽 PG 解热镇痛药 (PGE1、PGE2、PGF2α) 致痛 感觉神经末梢 致痛 痛觉增敏
镇痛作用特点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 对创伤引起的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长期使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多数属于OTC
返回 解热镇痛药 镇痛药 强度 弱 强 机制 (-)外周PG合成 (+)脑内阿片R 用途 慢性钝痛 剧痛(锐痛) 镇静 无 有 解热镇痛药 镇痛药 强度 弱 强 机制 (-)外周PG合成 (+)脑内阿片R 用途 慢性钝痛 剧痛(锐痛) 镇静 无 有 呼吸抑制 无 有 欣快感 无 有 多数属于 OTC 麻醉药品 返回
三、抗炎作用 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疗效。
返回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解热镇痛药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PG合成增加 (红斑、水肿、疼痛 )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 PG合成增加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痛觉增敏 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痛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 返回
第二节 常用药物
解热镇痛药的分类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吡唑酮类 保泰松 其他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布洛芬
阿司匹林(aspirin) 又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解热镇痛药中应用最早最广的典型药物
化学结构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禁忌证
化学结构 返回
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迅速。弱有机酸。 2.吸收后被水解为乙酸和水杨酸 3.肝脏代谢: 小剂量—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大剂量—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以代谢产物的形式从肾脏排出 返回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2.抑制血小板聚集 3.其它作用: 治疗胆道蛔虫 治疗痛风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阿司匹林 TXA2 血小板释放ADP 环氧化酶 (—) 环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血小板聚集
作用机制和特点 1、TXA2和PGI2是生理性对抗物,TXA2/ PGI2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的形成。 2、前列环素(PGI2),强大的全身血管扩张剂,也是最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血管壁可生成PGI2。 3、小剂量(50-100mg/天):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酶,使TXA2的合成减少,但对PGI2的生成无影响。 大剂量 (600mg/天):则抑制血管壁上的环氧酶, 使PGI2的生成减少,这样反而又可促进血栓的形成。 用于抗血栓时,用量不宜过大 返回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水杨酸反应 凝血障碍 过敏反应 瑞氏综合征
一、胃肠道反应 直接刺激–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 长期使用 -- 胃黏膜损伤 (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二、水杨酸反应 剂量过大导致中毒反应 停药,碱化尿液,加速排出
有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的病人、术前、产前等不宜 四、过敏反应 皮疹 阿司匹林哮喘 禁用于哮喘、荨麻疹、鼻息肉患者 三、凝血障碍 出血倾向多见 有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的病人、术前、产前等不宜 四、过敏反应 皮疹 阿司匹林哮喘 禁用于哮喘、荨麻疹、鼻息肉患者 五、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 少见,但后果严重 儿童,青年伴病毒性感染和发热慎用,水痘,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者慎用 返回
禁忌证 胃溃疡 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友病患者、 vitk缺乏、 产妇、孕妇 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 返回
药物相互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的置换--香豆素类抗凝药、磺酰脲类降糖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糖皮质激素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 又名:醋氨酚、扑热息痛, 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但作用较非那西丁强、毒副作用少。 非那西丁大剂量下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严重的肾损害,故已少用。
作用和应用 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 抗炎作用很弱,无临床使用价值。 不良反应 较少
保泰松(phenylbutazone) 作用和应用 羟基保泰松 消炎抗风湿作用强,解热镇痛作用弱,毒性大 。 主治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风湿脊椎炎等。 较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故对急性痛风有效。 羟基保泰松 由保泰松在体内经肝药酶代谢在苯环上羟化后形成。 除无排尿酸作用外,其它作用、用途似保泰松, 不良反应与保泰松基本相同,但胃肠刺激症状较轻。
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 最强的COX抑制药之一。消炎、解热作用显著, 仅对炎症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严重,一般不作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尼美舒利(nimesulide) 新型NSAID,较高的选择性抑制COX2。 抗炎作用强、不良反应小 布洛芬(brufen,异丁苯丙酸 ) 解热镇痛消炎作用较强,效力似阿司匹林。 对炎性疼痛的疗效比创伤性强。 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特点:胃肠道副作用较少,病人易于耐受 吡罗昔康 (piroxicam,炎痛喜康 ) 抗风湿疗效同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好。优点血浆半衰期长、用药量小
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 ①轻度疼痛选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 ②中度疼痛选用弱效的阿片类药(如可待因、强痛定等); ③重度疼痛选用强效的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等)。治疗时应注意尽量选用口服给药;有规律按时给药及剂量个体化;必要时可加用辅助药(如解痉药等)。
解热镇痛药活性成分与复方制剂 分 类 作为非处方药是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仅限于口服与外用。其活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独使用,另一类仅作为配制复方制剂,不能单独使用。 可单独使用的活性成分: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酚酸(仅限外用)、吲哚美辛(仅限外用)。 仅限用于复方,不能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
感冒用药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上感) 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是由很多不同类型的病毒(特别是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为甲、乙、丙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粘膜的急性感染。 感冒的发病较急,全身症状常有发热、头痛、畏寒、疲乏无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胀或便秘;局部常伴有流涕、流泪、喷嚏、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和咳嗽。
感冒常分为良性和自限性,如1~2周后症状上未缓解和消失,甚至加剧,则表明鼻窦、耳、气管、支气管或肺部已受继发细菌感染。这类病例在诊断检查后,可选用抗感染药进行治疗。应向医生咨询。
对感冒(包括流感)目前尚无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解除鼻充血,减少鼻分泌物,减轻发热头痛等症状。 由于还没有一种单方药能够解决所有这些症状。 因此才有了许多复方制剂中以解热镇痛药、减轻鼻充血药以及抗组胺药为最常用的组成成分。
复方制剂,常用的组方搭配有: (1)解热镇痛药:退热和缓解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例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酚酸等。
(2)鼻粘膜血管收缩药:减轻鼻窦、鼻腔粘膜血管充血,解除鼻塞症状,例如伪麻黄碱、苯丙醇胺(PPA,因可出现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不良反应
(3)抗组胺药: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干燥和变稠,减少打喷嚏和鼻溢液,例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 (4)中枢兴奋药:有些制剂中含有咖啡因,一是为了加强解热镇痛药的疗效,二是抵消抗组胺药所引起的嗜睡作用。
(5)抗病毒药:抑制病毒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抑制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如金刚烷胺、吗啉胍(ABOB,病毒灵) 本类药物服用一周后仍不见症状缓解或消失,应向医生咨询。
解热镇痛药常用的复方制剂 复方阿司匹林片(APC) 每片含阿司匹林0.2268g,非拉西丁0.162g,咖啡因0.035g。1~2片/次,3次/日。 扑尔感冒片 每片含阿司匹林0.2268g,非拉西丁0.162g,咖啡因0.0324g,马来酸氯苯那敏0.002g。1~2片/次,3次/日。 阿苯片(乙酰水杨酸苯巴比妥片) 阿司匹林100mg、苯巴比妥10mg。
速效感冒胶囊 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25g,咖啡因0.015g,人工牛黄0.01g。1~2片/次,3次/日。 去痛片(索米痛) 每片含非拉西丁0.15g,氨基比林0.15g,咖啡因0.05g,苯巴比妥0.015g。1~2片/次,3次/日。
白加黑(美息伪麻片) 白: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325g,右美沙芬0.015g,伪麻黄碱0.03g。1~2片/次,早、中服。 黑: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0.325g,右美沙芬0.015g,伪麻黄碱0.03g,苯海拉明0.025g。1~2片/次,睡前服 999感冒灵 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等
感冒清 南板蓝根、大青叶、金盏银盘、岗梅、山芝麻、穿心莲叶、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12mg、盐酸吗啉胍 新康泰克(不含PPA) 盐酸伪麻黄碱90mg,马来酸氯苯那敏4mg。 酚咖片 对乙酰氨基酚500mg,咖啡因65mg。
日夜百服宁(泰诺) 日用片:对乙酰氨基酚500mg、盐酸伪麻黄碱30mg、氢溴酸右美沙芬15mg。夜用片:增加马来酸氯苯那敏2mg。 幸福伤风素 对乙酰氨基酚250mg、氯苯那敏2mg、维生素B13mg、盐酸苯肾上腺素5mg、咖啡因30mg。 儿童幸福伤风素 对乙酰氨基酚125mg、氯苯那敏1mg、维生素B11mg、盐酸苯肾上腺素2.5mg。
药方分析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毒性大,单独制剂已淘汰。约70~80%在肝中去乙酰基成为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醋氨酚)、氨基比林、双氯灭痛均为解热镇痛药。作用:解热、镇痛。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前面已述。
右美沙芬(美沙芬、右甲吗喃):中枢性镇咳药。 作用:干咳,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咳嗽。 不良反应:头晕、恶心、便秘、中毒量时能抑制中枢。 注意:哮喘患者、孕妇慎用,精神病史(抑郁症)、有呼吸衰竭危险者禁用。
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H1受体阻断药(抗组胺药)。 作用:抗过敏、镇静催眠、(抗晕止吐)。 不良反应: (1)嗜睡、乏力,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船和高空作业;也不宜饮酒,以免加重副作用。 (2)抗胆碱作用:故青光眼、尿潴留、幽门梗阻者禁用。
苯巴比妥:镇静催眠药。久用有耐受性、依赖性 咖啡因:中枢兴奋药。 作用:兴奋皮层—提神、对抗中枢抑制药作用;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管搏动,缓解头痛症状。 不良反应:激动、不安、失眠、心悸,中毒—惊厥;久用—耐受性、依赖性。 注意:用于婴幼儿高热易致惊厥,故宜选用不含咖啡因的复方解热药。
伪麻黄碱:是麻黄的右旋体,具有平喘、镇咳、祛痰,解热、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病原微生物、发汗、利尿等作用。 不良反应:兴奋中枢、升压、加快心率(左旋体—麻黄碱较强) 盐酸吗啉胍(病毒灵、ABOB):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食欲减退、出汗等。
思 考 题 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是什么?有何临床用途? 2.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3.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临床应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4.比较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特点。 5.比较阿司匹林与吗啡的镇痛作用与临床用途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