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病 因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食物因素  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 药物因素  其它因素.
Advertisements

四、常见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I 型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种属和不同个体中差异 很大。临床上与 I 型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可以 是全身性的或局部性的。 ( 一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 I 型变态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症候群。 发病通常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气急、
CONCEPT :是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 抗原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 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 ( HYPERSENSITIVITY ))
医学免疫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 19 )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 allergy , anaphylaxis ) 某些物质某些个体致敏 allergy * 病理性免疫应答 该物质.
超敏反应. 病 例 某男, 15 岁 主诉:发热,咽痛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青霉素静脉滴注 处理经过: 青霉素皮试弱阳,被误作阴性处理。在静滴青 霉素约半分钟,患者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 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 疫应答所致。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 第一节 I( 速发 ) 型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 ) 型超敏反应.
第 17 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 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所致。 第一节 I 型 ( 速发型 ) 超敏反应,即过敏反应 第二节 II 型 ( 细胞毒或细胞溶解型 ) 超敏反应 第三节 III 型 ( 免疫复合物或血管炎 ) 型超敏反应.
孙汶生主编 春 - 朱 1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超 敏 反 应 超 敏 反 应.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张秋萍 第一节 概述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超敏反应的分型 第二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二、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三、发生机制 四、常见疾病 五、防治原则.
水痘疫苗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明胶的去除 明胶是个什么东西? 明胶在疫苗研究中的历史贡献 为什么要去除明胶?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一、 概述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 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 免疫应答,称超敏反应。 2. 类型 1. 概念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 第八章 临 床 免 疫 学. 一、教学目的 熟悉: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 II 型、 III 型、 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应用: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发生机制及 常见疾病;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教学互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 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 变态反应( allergy) 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超敏反应 学习要求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Ⅰ、Ⅱ型超敏反应的 机制、常见病、防治原则。 2 、了解人工主动、被动免疫的区别。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免疫学.
急性肾小球肾炎 昆明医学院第 一附属医 院 儿 科 教研室.
荨 麻 疹.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 二、I型超敏反应 三、II型超敏反应 四、III型超敏反应 五、 IV型超敏反应.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肺结核.
第五章 免疫应答.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三十五章 超敏反应 学习目标 1.解释超敏反应的概念 2.叙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列出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李明远 教授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测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二、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制作及主讲:林英姿 单 位:海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Copyright 2009.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第五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免疫是机体对异种、异体及自身物质所产生的反应,即机体“自我识别,排除异己”,以达到自身稳定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性保护,并且与人体的胚胎发育、疾病发生、衰老等一系列的生命过程有密切关系,是人体进化的结果。免疫学是研究人类和实验动物体内、外免疫反应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糖尿病流行病学.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四章 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 专业基础部 夏西燕.
13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第十六讲 超敏反应(19) 一、概述 1. Hypersensitivity (allergy,anaphylaxis) 该物质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器官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
第十二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论 一、超 敏 反 应: 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后,所引起的组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40章 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六章 免疫应答.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B淋巴细胞介导的 体液免疫应答 1/17/2019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六大类: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免疫分子 (一).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软骨与骨 Cartilage ﹠ Bon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机体的免疫防御 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曹 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胡 群

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所致。(又称变态反应 allergy)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 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或速发型);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产生,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Ⅳ型:T细胞介导产生,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 发生较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Aanaphylaxis) 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经血请被动转移,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其特征是: ①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 胞损伤; 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是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有: ①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普鲁卡 因、有机碘化合物等,其本身有抗原性,但是没

有免疫原性,进入机体其抗原表位与某些蛋白结 合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 ②吸入性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 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 ③食物变应原: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 部分肽类物质; ④某些酶类:尘螨的半胱氨酸蛋白、细菌酶类。 (二)IgE: 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型抗体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正常人血清中IgE抗体含量很低,发生反应后显著增高。此类个体易对变应原产生IgE类抗体介导超敏反应,称特应性个体。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易引发过敏反应的部位。 IgE的产生依赖于细胞因子IL-4。Th2细胞受变应原刺激活化,分泌IL-4、IL-13等细胞因子,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Th2细胞的活化可被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DC、巨噬细胞分泌的IL-12抑制。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及IL-13的产生,进而增加IgG(IgG4)抗体产生,降低IgE抗体产生,有助于治疗。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二、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抗原 (二)抗体 --- IgE (三)IgE Fc段受体(FcεR)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嗜酸性粒细胞

抗原 呼吸道吸入 消化道吸入 药物

APC Th2 B IL-4、IL-5、 IL-13、GM-CSF Ag 参与的抗体IgE CH4 CH3 CH2

IgE 正常血清中含量:0.1-9ng/L 过敏体质或患者:1000-10000倍 半衰期:2.5天 来源: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

IgE Fc受体(FcεR)

FcεRI: 分布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3 x 105 FcεRII:B, Mφ,T ,NK,DC, 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

ITAM: Immunreceptor tyrosine based activation motif 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化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mast cells and basophils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下层及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血液。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分布: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 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 作用:负反馈调节,破坏呼吸道 消化道粘膜。

三、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致敏阶段:IgE与肥大细胞结合 (二)发敏阶段 1. FcεRⅠ交联 2.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 作用的结局: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示意图

FcεRⅠ交联

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和合成生物活性介质机制

PTK , Tyrosine protein kinase,酪氨酸蛋白激酶 PLC, 磷脂酶C MAP,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丝裂原 活化的蛋白激酶 PKC, protein kinase C, 蛋白激酶C IP3,inositol1,4,5-trisphosphate,肌醇三磷酸 PIP2,phosphatidylinositol-4,5-biophosphate, 磷脂酰肌醇2磷酸 DAG, diacylglycerol, 二脂酰甘油

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介质 ① 组胺(histamine) ② 激肽原酶(kininogenase) ③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①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② 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 ③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早期反应( early phase reaction)发生迅速 多为功能紊乱 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

晚期反应(late phase reaction) 发生较慢,数小时或几天 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改变: 主要由新合成介质(PAF, LTC4)、细胞因子( IL-1,3, 5 GM-CSF)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主体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参与

I型超敏反应的基本过程

三、I型超敏反应的调节 嗜酸性粒细胞的负反馈调节 环腺苷酸(cAMP)的调节

嗜酸性粒细胞 1)直接吞噬、破 坏肥大细胞等 脱出的颗粒; 2)释放组胺酶灭 活组胺; 3)释放芳基硫酸 酯酶,灭活白 三烯; 4)释放磷酯酶D 灭活血小板活 化引子,从而 对Ⅰ型超敏反 应有负反馈调 节作用

环腺苷酸(cAMP)的调节 cAMP缓解平滑肌痉挛,稳定肥大细胞膜 cGMP促进平滑肌痉挛,增加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β肾上腺能受体 ATP----cAMP-----AMP 磷酸二酯酶 腺苷酸环化酶 氨茶碱(-) 肾上腺素(+) M胆硷能受体 GTP----cGMP 阿托品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 过敏性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 皮炎、血管性神经水肿

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立即反应30分之内,快 速反应1-72小时 血清过敏性休克:抗毒素血清,疫苗,细胞因子,脑活素

花粉症的发生机制

支气管哮喘 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全世界有一亿人患病。 诱发因素:化工原料、药物、蚕丝蛋白、精神因素 分布:经济发达地区,“富裕病” 研究方向:哮喘易感基因14q( TCRα/δ) 哮喘候选基因5q (IL-4,IL-13 GM-CSF) 11q( FcεRⅠ) 21q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 荨麻疹

五、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三)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 (四)药物治疗

皮 试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Radio allergosorbent test,RAST)

急性脱敏治疗: 短期内进行小剂量、多次注射特异性变应原, 消耗IgE 。 慢性减敏疗法: 采用多次、少量、长间隔(5~7天)皮下注射特异性抗原,使IgE 变成IgG,或Th1水平增高。

急性脱敏的机制

减敏疗法(hyposensitization)的机制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药 物 治 疗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 列腺素E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 度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改善效应 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cytotoxic type),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 --主要为IgG1,2,3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异嗜性抗原

二、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损伤的各种方式

三、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

新生儿溶血症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 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 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 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1.临床特点: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发生机制: 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 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 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 球基底膜存在共同 抗原 肾、肺组织损伤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刺激型超敏反应 长效甲状腺刺激素 ( long-acting thyroid stimulator, LATs)

Ⅲ型超敏反应 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 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 积于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 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

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 — 可溶性抗原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四)组织损伤特点

抗原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内在抗原 变性IgG,核抗原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 先决条件 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肾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

大分子IC —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 —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中等分子IC — 组织内沉积

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小分子IC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大分子IC 抗原略多于抗体 形成中等分子IC (抗原决定簇有剩余)

/

/

抗原抗体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 肥大细胞激活: 过敏毒素 中性粒细胞的浸润:C5a C3a C567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 血小板聚集:PAF

/

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局部多次注射) (1)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2)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 局部红肿、出 血及坏死。

Arthus reaction Arthus reaction Type-II Weal & flare reaction Type-I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

Serum sickness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核物质 (如DNA、 RNA、核内 可溶性蛋白) 刺激机体产生 抗核抗体,形 成IC,沉积于 周身毛细血 管、关节滑 膜、心脏瓣膜 等处,引起全 身性损伤。

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内变性IgG刺 激机体产生抗体 (称为类风湿因 子, IgM类), 形成IC,沉 积 于全身小关节 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 变形僵直、失 去运动功能。

Detection of immune complexes in serum

Detection of immune complexes in serum

Ⅳ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效应细胞 --- CD4+Th1细胞和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

/

二、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 (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结 核

结核菌素试验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结膜皮肤炎

小 结 类型 Ⅰ Ⅱ Ⅲ Ⅳ Ab IgE IgG, IgM - 补体 + 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Mφ NK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Th1 CTL Mφ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本章要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3、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