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大學 社研所 進階社會個案工作 社會個案工作知識理論 林娟芬 2014/11/01 PPT 7.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基礎英文書信及論文閱讀課程.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行銷研究 單元三 次級資料的蒐集.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焦慮症個案處理及協作 講員:陳琦女士.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聲音地圖.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第三章 危害與操作性研究.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數學 近似值 有效數值.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初接班級時,可實行之輔導活動 1.畫人測驗 2.家庭動力畫
經濟學 學經濟.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C O S) 慈善組織會社
智 慧 型 環 境 系 統 實 驗 室 生態工程 環境評估 決策分析 人工智慧 資訊系統 永續發展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把你的換帖的CO進來 一個設計者的心路歷程:聯合報企畫林懷駿.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流程控制:Switch-Case 94學年度第一學期‧資訊教育 東海大學物理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正向輔導管教 (國小案例 分享與座談) 基隆市中和國小張意欣老師.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注音符號課程綱要 注音符號應用能力 A-1-1 能正確認念、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能熟習並認念注音符號。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優質形象建立與溝通技巧 魏麗敏.
一 可靠度問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台中市信義國小 六年七班34號_楊凱茵 製作日期:2012/04/12
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的要素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Team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營運模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長榮大學 社研所 進階社會個案工作 社會個案工作知識理論 林娟芬 2014/11/01 PPT 7

第一個學派 心理暨社會學派 前言 心理暨社會派是社會工作實務最普遍的服務模式。 第一個學派 心理暨社會學派 前言 心理暨社會派是社會工作實務最普遍的服務模式。 早期以心理動力為主要知識基礎,強調對案主問題的診斷應建立在他的早年生活經驗和創傷的瞭解,運用潛意識,抗拒和精神決定論等概念來詮釋案主問題。 被稱診斷派或心理分析派。

社會工作心理暨社會派 一般特質 一)強調人在情境中。 二)強調個人和其周圍環境(包括人、事、物及機構組響的互動)。 三)強調人的內在心理事實及所處社會內涵之間的交互作用。

社會工作心理暨社會派 四)強調處置過程是依據案主的個別需要來處理。 五)強調案主與工作員關係的本質--從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之發展。 六)強調社會個案工作是藝術和科學。

心理暨社會派歷史源流 一)源起可溯Marry Richmand "社會診斷" 一書。 二)嘉勒(Annette Garette),柯士甸(Lucille Austin)等早期學者的著作中,均可找到其一點點的發展痕跡。 三)社會暨心理(Psycho Social)這個名名詞早在三十年代便由美國史密斯學院的夏健士(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

心理暨社會派歷史源流 四)在五0年代漢彌爾頓(Gorden Hamilton)在個案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再次引用這個概念,並首次有系統地闡明此派理論,也成為代表人物。

心理暨社會派歷史源流 五)六0年代後,哈理斯(Florence Hollis)將此派發揚光大,並撰寫了社會工訓練經常採用的教材-個案工作:心理社會治療法一書(Casework: A Psychosocial Therapy,成為美國當代相當具影響力的學派。 六)當時這些學者大都任教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因而此大學成為此派的代表。

心理暨社會派歷史源流 年代 代表人物 形成及發展 知識基礎 1917 Marry Richmond    形成及發展 知識基礎 1917 Marry Richmond 出版社會診斷,說明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個人人格的發展 社會觀點 1930 Frank Hankins 美國史密斯學院教授,最早使用心理社會名稱.。 1930-1940年是心理暨社會學派個案工作的旺盛年代.但仍以精神分析為主. 1937 Gordon Hamilton 所著個案工作的基本概念,採用心理暨社會治療理論,有系統地闡明此學派。與當時的功能派並駕齊驅。 1940 Charlotte Towle 對此學派加以修正,主張從人在情境中瞭解人的行為。使診斷派轉為心理暨社會學派

心理暨社會派歷史源流 年代 代表人物 形成及發展 知識基礎 1948 Lucille N. Austin    形成及發展 知識基礎 1948 Lucille N. Austin 主張心理暨社會治療,以顯示出其特性。 1964 Florence Hollis 所著個案工作-一種心理暨社會治療,反應她努力連結診斷傳統理論及不同的模式來形成一個個清楚的心理暨社會的模式。為心理暨社會派個案工作之集大成者。  1950年受學習理論,家庭理論,系統理論產生影響。 1960年也運用危機調適理論。 1972 1981 Hollis & Woods Casework: A Psychosocial Therapy第二版 。 第三版,提供心理動力個案工作解釋基礎 1990 Woods 負責修訂 Casework: A Psychosocial Therapy第四版,加入生態觀點及系統理論而走入更綜融式的社會工作。

心理暨社會派基本假設 (一)基本假設: 1、人類行為在某些範圍內可以被預測了解的。 2、可用預測的方式加以影響改變,必須透過個人環境二者的互動加以了解。 3、系統內的成員透過互動相互影響產生連鎖效應(用最小力量達到最大效果) 4、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知道他過去的經驗。

心理暨社會派基本假設 5、個人對於影響目前功能的潛意識與過去經驗常無法有充分了解,因而只有在特別的環境或依賴具有特殊技術的人才能發掘出他的過去經驗、態度、情緒…等。 6、要了解當事人,除了注意外在行為與對其他人的反應外,也要重視環境知覺、個人內在認知經驗與心理感受。

心理暨社會派基本假設 7、人格發展受內在趨力、自我成熟度與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所導致。

心理暨社會派人類行為的假設 對人類行為動力的基本假設: 第一,個人出生時即具有獨特的本能驅力和攻擊性,並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獨特之行為方式,因此,人格與個人社會生活功能息息相關。 第二,個人行為反應來自他對環境之知覺,認知和內在心理感受,故僅憑個人反應他人的外在行為而忽視個人內在認知經驗和心理感受是不足以瞭解個人。

心理暨社會派人類行為的假設 第三,要瞭解和預測個人行為是必須瞭解個人與整個環境型態中的所有人的互動。個人行為表現並非內在心理特質因素所決定,往往是個人和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才決定行為的表現。 第四,人類生活環境為一個系統,系統內的成員彼此交互反應和相互影響,成為一個連鎖反應。

心理暨社會派人類行為的假設 第五,個人對環境的認知是個人對環境的期望和事實二部份的結合。 第六,人之所以會發生適應問題是來自社會適應失敗。 第七,如果個人的人格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那麼自我是可以改變和成長的,亦即人與環境的互動可以促使個人內在的改變,進而影響外在環境的互動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核心概念 1、要了解一個人必須知道『人在情境中』的重要性。 2、人的行為常是受到個人內在的心理事實與所楚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協助改變的目標在於調整個人的人格,讓他能夠適應環境,進而使案主人格成長。

  心理暨社會派核心概念 3、強調人類的生理與心理雙重需求,人的成長與發展受到生物心理與社會三方面因素所影響。 4、發生問題的原因有: (1)個人早期未被滿足的慾望與未解決的情緒方向。 (2)來自目前生活與環境的壓力。 (3)不成熟或不適當的自我與超我。

  心理暨社會派核心概念 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目標?調整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增進人格成長以便適應環境 5、重視工作者與案主的專業關係。 6、尊重個人的重要性與價值,抱持個別化處遇、不批評、接納…等心念。 7、強調力量間的平衡。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一)此派的理論根基於社會工作實施理論、精神分析人格理論、認知理論、家庭理論、文化人類學理論、角色行為概念系統理論、溝通理論、與小團體理論 二)此派當年被稱為診斷派,與同年中期出現的功能派分庭抗禮。 三)診斷派強調診斷過程,功能派強調機構功能。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四)此派將系統理論運用於個案工作過程中,強調人與環境互動的體系。這個體系稱為人在情境中的狀態(person - in -situation)。 五)此體系包括人、環境以及兩者的交互影響。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六)人是指個人內在的心理體系,以人格發展,自我功能為主體。環境是指個人生活的社會網絡以及物質環境。 七)人與環境交互影響的體系中,任何部份的改變,將引起他部份的改變,如此不斷的交互影響,模塑而達平衡狀態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八)此派治療的首要任務在於調整個人人格體系,並配合環境的調整進而增加人格的成長與適應。 九)協助的目標在於適度滿足案主的基本需求,助其處理面對問題,增強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減輕痛苦,以增加實現目標與期望的機會與能力。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十)在環境改善方面,則讓案主自己擔當改善環境的責任,除非由他自己來做會有困難或太慢時,否則工作人員應儘量讓案主處理。 十一)此派主張一個人的過去經驗會影響其現在,所以瞭解個人的過去經驗有助於明白甚至改變案主之現狀。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十二)診斷和處置過程中,應對案主進行社會探討,也是要去參考多方面的訊息來推論問題性質。 十三)對案主人際互動中失功能的性質及造成此種困擾的原因。 十四)自我是平衡個人慾望和理想之間的一股力量,因此案主自我強弱程,是不容忽視的評量人格之指標。

心理暨社會派理論觀點 十五)除了良好的處置方法和技巧外,最重要的是和案主維持治療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一)心理社會治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多個不同學說上,這可以從它的價值取向中窺知。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一)心理社會治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多個不同學說上,這可以從它的價值取向中窺知。 二)心理社會這個名詞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會(Phys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mponents)各部份組成,而其中的互動作用更促成各部份之間不斷的彼此影響。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個人的心理發展,是備受其社會環境和生理狀態所模造。因此,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人際關係和個人與環境的關係都是重要的研究範圍。 心理社會治療法就有所謂〞人在情境中〞這個從系統理論借用過來的獨特概念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具體來說,〞人在情境中〞認為人不能被看為一個完全獨立自存的個體,研究一個人,一定要同時了解其所身處的環境,即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社會團體,因互動所產生的狀態。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個人網絡 朋友 家人 個人 工作 鄰居 學校 社區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三)個人在過往所經歷的事物,所持的觀念,他學習得到的技巧,知識和態度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個人今時今日的一切。因此了解其早年經歷對了解個人的現在和將來有很大的幫助。 與此同時,心理社會治療法亦強調了解個人的自我調節功能(ego adaptive abilities)。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工作員不單探索問題的背景成因,也重視現時人格的強度。心理分析論和自我心理學對此治療法的啟發在此可見一班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工作員不單探索問題的背景成因,也重視現時人格的強度。心理分析論和自我心理學對此治療法的啟發在此可見一班 四)個人與其環境的互動,他的家庭和社會角色的影響,對超我和自我理想的建立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哈理斯十分著重溝通,她認為個人既與他人互動,溝通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媒界。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個人的自我強度,自我防衛機能及知覺力等因素,對個人的溝通技巧的優劣,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的價值基礎  個人的自我強度,自我防衛機能及知覺力等因素,對個人的溝通技巧的優劣,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五)每個人都能被視為有價值和有待發展潛能的個體。心理社會治療法的宗旨是要協助個人達成健康的發展和充份地使用其潛能。

心理暨社會派處遇目標  1、減低案主的焦慮不安與功能失調。 2、改善環境以解決當前問題。 3、促進人們健全成長,增強案主自我適應與生活功能,增加案主自我實現與滿足感。

心理暨社會派診斷性預估內容 1、確認案主待解決問題的事項。 2、研判案家生活系統與心理動力關係。 3、了解案家過去生活經驗與行為特質。 4、考量案主自我評估。 5、依工作專業知識將案主情況加以分類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此派對人性的了解或人性觀,在應用心理社會治療法時,工作員便應採用下列的工作原則: 1.個別化 2.接納 1.個別化      2.接納 3.當事人自我決擇  4.非批判態度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5.表裡一致 6.保密   7.有目的的情感表達 8.適度的感情介入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第一,重視專業關係的建立與運用 第二,心理暨社會服務程序應採取一種診斷性瞭解或研判的觀點.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第一,重視專業關係的建立與運用 第二,心理暨社會服務程序應採取一種診斷性瞭解或研判的觀點. 第三,提供服務應以個別化原則 第四,心理暨社會問題研判或診斷是屬於社會心理性質的,其焦點是放在案主目前與過去生活功能表現與生活環境互動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第五,重視案主參與問題研判和處置計劃建構的整個過程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第五,重視案主參與問題研判和處置計劃建構的整個過程 第六,除非有必要,否則不以直接滿足案主需要來協助案主解決問題,而是協助案主透過改變自己來影響環境.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原則  1、彈性原則 2、個別化原則 3、重視個人早期生活經驗的原則 4、重視專業關係的原則 5、參與原則 6、協助案主改變自己來影響環境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社會心理治療法的實施,是一氣呵成不可分割的。但為了討論方便,可將個案工作程序分成為:開始接觸;心理社會研究;診斷;治療目標和治療步驟等。 一)開始接觸 1.接觸原因:社會工作者必須了解當事人與工作員接觸的原因和機構本身的性質。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一個自願來見社工員,和一個被推介,甚至被強迫來會見社工員的當事人相比,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接案的首次面談時,工作員必須向當事人詳細解釋機構所提供服務的性質,能夠協助他解決困難的可能性,幫助當事者決定是否繼續和工作員接觸。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建立關係:工作員能否與當事人建立關係乃視乎工作員能否取得當事人的信任。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建立關係:工作員能否與當事人建立關係乃視乎工作員能否取得當事人的信任。 在治療的早期,建立關係的階段,工作員的態度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當事人與工作員最被接觸時往往會受他過去的偏見和早年經驗所影響。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根據心理分析學派所提供的理論觀念, 工作員要留意自己和當事人之間所發生的〞情感轉移和情感反轉移〞的現象。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根據心理分析學派所提供的理論觀念, 工作員要留意自己和當事人之間所發生的〞情感轉移和情感反轉移〞的現象。 由於關係的建立在此治療法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工作員要有充份的自我認識足夠的督導和諮詢,甚至本身曾有接受心理輔導的機會,這種經驗和裝備,對工作員了解自己的反應和感受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進入治療: 當事人能否從容地進入治療乃視乎他是否願意改變和希望改變多少。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進入治療: 當事人能否從容地進入治療乃視乎他是否願意改變和希望改變多少。 他自己的動機固然重要,但工作員若能協助他,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存有一定的希望和正確的認識也會增加當事人進入治療的動機。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被推介來的當事人,通常會有較多的抗拒,尤其是一些虐待子女、未婚媽媽等個案更會為當事人帶來內疚、社會污點(污名)、焦慮或批評。 若遇到超我特別強或自我形象低落的人,工作員更要先行減低他們的不安和焦慮。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可以和他們討論一下前來求助的那份矛盾心情,也可以協助他們澄清一些對接觸社會工作者的謬誤思想。或許提議他們接受一段短暫的〞試驗期〞才決定是否繼續接受幫助。這些處理的方法,通常都會對情況有所裨益;幫助案主建立對工作員的信心是重要的。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初次會談是包括前面一至六次的會談主要任務有: -建立工作者與受助者間的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初次會談是包括前面一至六次的會談主要任務有: -建立工作者與受助者間的關係。 -減低案主不舒服的感受,如焦慮、罪惡感、恐懼、無價值感等。 -建立受助者對工作者之善意與能力的信任感。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訂定關係契約。 -從事社會調查:瞭解受助者對其困難的看法及求助原因。個人發展資料及家庭資料背景。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5.個案接觸: - 接觸的頻率及狀況 - 會談模式 - 案主對輔導員的服務反應 - 案主對問題的討論及改變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三)心理社會研究 1.此派深受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和韋之蒙等大師的醫療模式之影響;心理社會治療法亦採用了〞研究-診斷-治療〞的架構。 2.心理社會研究是由觀察,並把所得的資料有系統的整合的過程。這個治療法的特徵是對當事人的〞人在情境中〞有所了解。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必須認識當事人如何看他自己的問題,曾經如何處理過這些問題及認為是什麼使他遇上這些問題。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必須認識當事人如何看他自己的問題,曾經如何處理過這些問題及認為是什麼使他遇上這些問題。 3.要得到這些資料,工作員便要引導當事人把以上的經歷一一道出。還要追溯他的童年經驗、家庭關係、價值觀念、對自己的看法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同時也觀察當事人的情緒狀態和身體健康,如是否有憂慮、恐懼、畏縮等情緒和是否有失眠、疾病、傷殘或接受醫療等的生理問題。 因為〞人在倩境中〞這個概念是要協助當事人與自己〞此時此刻〞的現實接觸,好讓他了解到他和其他系統的相互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心理社會治療法所關心的重點仍然是當事人的意識部份而不是其潛意識的層面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心理社會治療法所關心的重點仍然是當事人的意識部份而不是其潛意識的層面 機構本身的性質和服務對象,對心理社會研究的深度是有直接影響的。如:在治療精神病的診所或有關機構中服務的工作員,早年經驗的心理社會研究便會比在一般青少年中心工作的工作員來得較為深入。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心理社會研究的資料內容包括: 1)呈現問題: - 申請人為誰?案主如何聞悉輔導機構?轉介或親自求助?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心理社會研究的資料內容包括: 1)呈現問題: - 申請人為誰?案主如何聞悉輔導機構?轉介或親自求助?  - 案主對問題之陳述? - 案主對輔導機構之期望? - 案主過去對其問題之處理經驗?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對案主之描寫: - 儀表、修飾、說話的姿態、用字的範圍、智力、動作與語言形態。 - 情緒的強弱度與反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對案主之描寫: - 儀表、修飾、說話的姿態、用字的範圍、智力、動作與語言形態。 - 情緒的強弱度與反應。 3)當時實際情況: - 文化與宗教 - 職業、學校及家庭責任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 住宅及社區的狀況 - 生理、情緒及心理的健康情形 - 社交活動及對社區事務參與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 住宅及社區的狀況 - 生理、情緒及心理的健康情形 - 社交活動及對社區事務參與 - 家庭關係,特別是夫妻、親子兄弟姐妹的關係。 4)歷史背景: - 個人與家庭背景/ - 早期性格發展型態/- 早期生理發展情形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診斷過程:(diagnosis)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診斷過程:(diagnosis) 由於此派治療法強調對問題作出評估的需要,因此也被稱為〞診斷學派〞。診斷派所重視的診斷程序是與在當時盛行的〞功能派〞區別的主要標記。根據哈理斯所謂的診斷是: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 將社會調查所收集的資料整理、分析、歸納後,對問題的性質作出一些評估和推理的過程,以及決定適合案主情況的服務及治療方式。 - 診斷隨著瞭解程度的不同及人與情境的改變不斷修正,應視為是暫時性的。她強調診斷並非只是給當事人一個標簽(Label),而應該是一個科學化的過程。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診斷分成三個種類:  一)心理動態診斷(dynamic diagnosis):是研究形成當事人性格的三大動,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間的互動。弗洛依德認為超我的強弱程度和自我的調節功能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心理平衡。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雖然有時問題產生自環境,但個人的所謂〞自我強度〞--即理解力、判斷力、衝動控制力、防衛機能、自我理想、現實測驗力,與別人的關係是否成熟等,都會影響個人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研究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和個人與系統間的互動也是協助診斷當事人〞此時此地〞的〞人在情境中〞的重要程序。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二)根由診斷(etiological diagnosis):上述的心理動態診斷是以平面的角度診斷當事人的現況,而根由診斷則把當事人的過去經歷和現今行為間的互動作垂直的分析。哈理斯看人的矛盾和衝突是由既往到如今的原因組成;因此,要充份了解全面的〞人在情境中〞便要先對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有所認識。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二)根由診斷(etiological diagnosis):上述的心理動態診斷是以平面的角度診斷當事人的現況,而根由診斷則把當事人的過去經歷和現今行為間的互動作垂直的分析。哈理斯看人的矛盾和衝突是由既往到如今的原因組成;因此,要充份了解全面的〞人在情境中〞便要先對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有所認識。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三)分類式診斷(classificatory diagnosis):亦即是把當事人的各方面功能,就是生理健康、情緒狀態和社會功能作一臨床的評估。如哮喘病患者,酗酒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的分類。〞診斷〞是以當時之社會意識形態作為規範的。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社會的行為常模(norm)和角色期待都會影響個人如何看自己、如何與人交往和期待別人如何對自己作出反應。如: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妻子都被期望為較柔順和服從,而丈夫則較為主動和外向。 一個十分支配性的妻子自然會喚起工作員的警覺性了。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此治療法更主張診斷不應只局限在有問題的部份,工作員應該同時評估個人的長處和實力以便鼓勵他動員本身的資源和潛能去解決問題。診斷也不應只集中在開始的階段,而是持續的評論,這種診斷過程能協助工作員更客觀和有效地認識當事人的進展。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綜合觀之,此派的診斷應包括評鑑及治療計劃,即: - 評鑑家庭單位、社會功能的強弱點。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綜合觀之,此派的診斷應包括評鑑及治療計劃,即: - 評鑑家庭單位、社會功能的強弱點。 - 評估個別家庭成員的自我功能、主要的防衛功能、超我功能、各種侵略性與求生性慾望與衝動之特質。 需要何種資料做進一步的澄清、指明能用來改善社會功能問題的環境力量。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五.治療計劃: 綜合上述論點,〞心理社會治療法〞的目標,指明目前治療目標、長期治療目標、中期及短期目標。其內容可簡單地羅列如下: 一)減低當事人的焦慮和不安; 二)減低〞人在情境中〞系統的功能失調;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三)增強當事人的自我適應技巧和〞人在情境中〞系統的功能; 四)增強當事人的自我實現和滿足感; 五)改善環境以解決問題。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六.治療過程: 一)依診斷的結果訂定治療計劃,可為長期治療或短期治療計劃。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六.治療過程: 一)依診斷的結果訂定治療計劃,可為長期治療或短期治療計劃。 二)治療目的在於調整個人人格狀態、環境狀態,使人與環境間的適應更理想,社會功能更增進。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七.治療步驟: 一)透過語言及非語言動作讓案主覺得受到支持。 二)使案主無拘束地談論其情境,讓案主的感受得到抒解。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七.治療步驟: 一)透過語言及非語言動作讓案主覺得受到支持。 二)使案主無拘束地談論其情境,讓案主的感受得到抒解。 三)進行對話,反應案主的人格類型並使他瞭解其孩童經驗和目前行為的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四)直接勸導、示範或與案主作邏輯式討論或要求案主面對現實。總括來說,研究、診斷和治療三者是互相連鎖和相輔相承的;工作者與當事人也是在訂定契約及治療目標的過程中,一起參與和共同進退的。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八.治療技巧: 早在二十年代,診斷學派鼻祖Richmond已開始嘗試把治療分類,將治療目標針對當事人本身的叫做直接治療,針對其週圍環境的則叫做間接治療,後來經過不同的學者,如Hamilton,等人的數度演譯後,哈理斯終於以較為詳盡的方法按著治療過程所包含的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將治療分為下列幾類: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一)直接治療:當事人和工作者間的溝通構成了直接治療;即工作者直接和當事人接觸並進行研究,診斷及治療過程。直接治療可分為非反映(non-reflective)與反映(reflective)兩種溝通動力: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1.非反映的溝通動力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1.非反映的溝通動力有: 1)支持(sustain):這是此治療法,尤其是開始接觸時,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工作者透過表示了解、接受、同理、信任和樂意幫助的態度去減低當事人來求助時的不安和焦慮,並進而與其建立信任、良好的專業關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專注的聆聽、溫情的語調、不時點頭、友善的臉容等都是表達持的有效技巧。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專注的聆聽、溫情的語調、不時點頭、友善的臉容等都是表達持的有效技巧。 支持過程的第二步便是保證。不當事人對自己的問題懷著沈重的內疚和焦慮,極需工作員的了解和同情。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給與保證時是必須要切合現實的,如果工作員把事情過份簡化,甚或輕率地同意當事人的某些行為,或太早做保證、不切合實際的保證,反而會使當事人覺得工作員信口開河,失去信任。 以工作員要認真地對當事人的能力作出估計,也要對其自我觀念有所了解。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給與保證時,適宜同時進行反映討論,以期找出焦慮和內疚的成因。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給與保證時,適宜同時進行反映討論,以期找出焦慮和內疚的成因。 支持也可以是一些實物的幫助,哈理斯叫它們為〞愛的禮物〞,即是為當事人做一些實際的事,好讓他們知道工作員關懷和真正想幫助他們。 如:在辦公時間以外接見案主,或在當事人財政異常拮据的情況下,為他們申請救助金或其他的實務資源;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直接影響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工作員間接地表示自己的庇度和立場,來助長或打消當事人的某些行為。但是為了避免工作員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後,不期然墮入給與太多自己意見的引誘,在進行直接影響時,工作員便應留意幾個準則: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1.工作員必須認清當事人的真正情況以求取得一些既主觀,又客觀的了解。讓當事人自行決定他是否需要指導,而不濫用工作員給人指導的權力。 2.協助當事人,特別是那些依賴性強的人,運用自己的思考能力為自己作出決定。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這樣,不但避免了工作員給與錯誤指導的危險,也能對缺乏自決能力的人仕提供一些自決的訓練,同時也能減低他們的依賴性。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這樣,不但避免了工作員給與錯誤指導的危險,也能對缺乏自決能力的人仕提供一些自決的訓練,同時也能減低他們的依賴性。 3.直接影響的技巧,對一些身處危機或初來求助的人是適合的,或多或少工作員都要讓當事人對其產生一些短期性的依賴。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可就自己對問題的了解和當事人的情況,選擇運用較指導性或非指導性的影響技巧。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 強調:工作員用點頭同意或,表示重視的姿態去鼓勵當事人實踐一些他本來已有的念頭。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強調   忠告     實際干預 (underlining)(advice giving)(actual intervention) <─┼───┼───┼────>      非指導性 提議  驅策或堅持 指導性 (less directive)(suggesting)(urging or insisting)(directive) 強調:工作員用點頭同意或,表示重視的姿態去鼓勵當事人實踐一些他本來已有的念頭。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提議:工作員提出某些意見,由當事人自己作出取捨的決定。 忠告:工作員向當事人提出指導或一些他認為當事人必須採取的行動。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提議:工作員提出某些意見,由當事人自己作出取捨的決定。 忠告:工作員向當事人提出指導或一些他認為當事人必須採取的行動。 驅策或堅持:對於較嚴重的事態,如離家出走、傷害別人等會引致不良後果的情況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在時間緊促的環境下,便要當機立斷地向當事人指出事情的嚴重性和提出他應該採取的行動。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在時間緊促的環境下,便要當機立斷地向當事人指出事情的嚴重性和提出他應該採取的行動。 實際干預:若遇到危急的情況,如要把受虐待的兒童帶離家庭或把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強行帶到醫院治療等,工作員要考慮兩個情況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不是因過敏反應行事,他必須有充份的法律或人權的理由,支持其行動。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不是因過敏反應行事,他必須有充份的法律或人權的理由,支持其行動。 對社區資源知識和行動步驟有充份的把握,進行實際干預時,工作員應具有堅定和仁慈的態度,以免引起當事人的刺探或恐慌。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探索-描述-宣洩(exploration-description-ventilation)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探索-描述-宣洩(exploration-description-ventilation) 理論上這個過程是心理社會研究的一部份,但實際上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它是不斷地出現的;除了達到情緒疏導的目標外,〞探索-描述-宣洩〞更有診斷的價值,因為在當事人描述和解釋的時候,工作員便可以就其談話內容進行較深入的探索。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這過程中,事實和感受均是了解的範圍。其包括: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這過程中,事實和感受均是了解的範圍。其包括: 憤怒和憎恨(anger and hatred):不少當事人對表達自己的負面感受或攻擊性情緒存有困難;若透過工作員接納的態度,憤怒和憎恨得以宣洩後,當事人對自己所處的情況便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時反映討論便會有更佳的收效。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悲傷反應(grief reaction):長久以來社會文化一直強調堅強,其實哭泣和哀歎是對悲傷的自然反應。宣洩對患上不治之症,或有親人離世等的當事人,有減輕痛苦的幫助。不過工作員應當尊重當事人的自我防衛,也無須催迫,待當事人預備好以後,便會自然宣洩。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內疚感(guilt feeling):在協助內疚感的宣洩時,支持和反映討論的技巧必須同時使用;因為前者有減低焦慮的作用,後者有面對現實、重估感受的作用。但對一些當事人來說,某程度的內疚感不是伓消極性的。工作員可藉此幫助當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關顧別人的感受,從而建立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焦慮(anxiety)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焦慮(anxiety) 焦慮可有短暫及長期之分,前者包括對一些經驗之反應,包括因前來求助所帶來壓力;後者可能是長久以來,一些連當事人也摸不清的重重疊疊之焦慮經驗。透過運用支持的技巧,工作員可以鼓勵當事人宣洩,繼而探索其焦慮的原因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不過,對某些當事人來說,重複談論一些焦慮、悲痛的感受和經驗,不但使他得不到幫助,反而更使他泥足深陷,難以自拔。工作員也應該留意到某些會濫用宣洩的機會去滿足自己自憐甚或自虐需要的人。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5)反映討論(reflective discussion)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5)反映討論(reflective discussion) 這是一個運用評語(comments),問題和解釋等技巧來反映當事人的處境和心態的過程。這種鼓勵當事人運用自己的思考去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是心理社會治療法與其他指導性治療法,如:行為修正等理論的主要差異點。反映討論包括以下三種分類:即人在情境反映;心理模式反映;和人格發展反映。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1)人在情境反映:包括他人、健康及情境,這可稱為〞外在反映〞,不少當事人因知覺歪變(erceptual distortion)或缺乏知識而引起錯誤的觀念。如:父母不理解青少年的反叛行為實是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他們會因為子女的衣飾言行而小題大做,事情往往便因此弄至惡化;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此情況下,工作員可以協助當事人自己解釋各種導至其子女轉變的可能或直接灌輸以正確的知識,以糾正他們錯誤的思想。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此情況下,工作員可以協助當事人自己解釋各種導至其子女轉變的可能或直接灌輸以正確的知識,以糾正他們錯誤的思想。 決定、後果及變通(decision consequence and alternatives): 這是一種介乎外在及內在的反映;工作員運用引導技巧,使當事人了解其行為及決定如何影響別人及他自己。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此外,也協助他留意一些自己忽視了的情況,和衡量一些後果的好歹。如對一個嚴厲的母親,工作員可說:〞李太太,當你時常在親友面前指責你兒子不中用時,不知他有什麼感受?” 內省(inwardly directed awareness):這是一種內在反映,即工作員協助當事人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有更深入的意識。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過早採用解釋或闡釋的方法是不適當的。這樣只會帶來一些否認或理由化的反應;工作員應該運用支持來引導當事人較自如地談及一些隱藏的感受,如恥辱、憤恨、別人的批評等。工作員說:有時要父母毫無怨言地照顧一個嚴重低能的孩子是頗不容易的。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對環境刺激的反映(responses to situational provocation and stimuli):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對環境刺激的反映(responses to situational provocation and stimuli): 外來的刺激與個人思想過程互動所產生的反應是因人而異的;如:一個思想保守的丈夫會認為妻子出外工作是對自己瞧不起的表現,夫妻的磨擦因此而起;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可引導丈夫了解自己對妻子出外工作(外在刺激),和自己的保守思想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其反應的原因。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可引導丈夫了解自己對妻子出外工作(外在刺激),和自己的保守思想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其反應的原因。 自我評估(self-evaluation):這是超我所謂〞對與錯〞和自我象有關的自我反映。工作員可以引用〞外在現實〞來糾正當事人錯誤的自我形象。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如:對一個因聯考而恐懼不安的國中或高中學生,工作員可說:你不覺得你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嗎?其實你在國中或高中的成績評核,都能應付自如,你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才對。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對工作員與治療的反應(reaction to the worker and to treatment):不少當事人因對治療過程不大認識而對工作員產生懷疑或誤解;工作員必須向他們解釋清楚治療和專業關係的性質,以便協助他們積極地參與治療的過程。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運用此項反映討論時,工作員必須要盡量鼓勵當事人自己去思考和談論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同時也要不斷運用支持技巧,好讓當事人不會覺得他是受到威脅和偵查。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心理模式動力反映(pattern dynamic reflection):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心理模式動力反映(pattern dynamic reflection): 以上6種反映分類旨在了解某件或一連串互動事件於〞人在情境〞的動力。模式動力反映則刻意了解當事人內在的反應模式和傾向。個人的早年經驗往往為我們營造了一些對人對事的反應模式和傾向;這些下意識的反應很多時會不利地影響今日今時的適應能力。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若工作員能透過某一人際事件以問方式,誘發當事人思索他對雷同事件的反應模式,這種技巧對當事人了解自己的問題會有相當幫助。個案例: 工作員對一個因害怕失去兒子的愛,而引致管教上出了問題的母親,發問到:李太太你有否覺得當你管教女兒的時候,頗有分寸,但面對兒子時,你卻顯得那麼害怕和不知所措呢?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工作員沒有闡釋問題的原因,卻鼓勵當事人自己尋找答案。在當事人了解自己這種行為模式後,工作員便可繼續引導她找尋對兒子溺愛的根本原因--害怕失去父親和丈夫的愛--早年經驗的結果。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人格發展反映(developmental reflection...):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人格發展反映(developmental reflection...): 鑑於早年經驗對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協助當事人意識(aware)和修正自己對早年經驗的反應是相當有用的。工作員可先行與當事人探索往事,給予宣洩的機會,繼而把早年經驗與現今的感受和行為作連繫。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個案例: 當事人:我很恨我父母,他們重男輕女,不給我機會上大學,害我前途受阻。(宣洩)工作員:你是否清楚他們是不給你上大學的機會?還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供你上大學?你剛才說過你升高中時,你父親失業,直到你弟弟中學畢業後生活才好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當事人對父母的敵意得到宣洩後,工作員可進行重估工作,即讓當事人覺察自己對父母的反應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在與父母的關係修正後,當事人對異性的反應(來自重男輕女的感覺)也可能有所改善。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二)間接治療(indirect treatment)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二)間接治療(indirect treatment) 哈理斯在八十年代把間接治療易名作環境工作;由於人與其環境互動,除了直接與當事人工作外,改善他的環境是義不容辭的。那麼什麼是環境?當事人的環境就是他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如父母、親戚、朋友等。此外還有並行者(collateral),如二房東、僱主、老師、鄰居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其實並行者和重要他人的態度,願意伸出援手的程度,對問題的了解等都對整個治療過程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她們大概可分兩大類: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其實並行者和重要他人的態度,願意伸出援手的程度,對問題的了解等都對整個治療過程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她們大概可分兩大類: 1.工具式(instrumental):與當事人的關係是以〞職務為主〞(task oriented):如二房東,僱主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表達式的(expressive):較為〞感情為主〞(feeling-oriented)如親戚、朋友等。工作員應採用什麼方法改善環境呢?哈理斯認為前述直接治療中的四種溝通技巧為有用。其中有些是反映的,有些是非反映的。這四種溝通技巧,如: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1)支持:接納並行者/重要他人的意見和承認他們所付出過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被問題學生弄到頭昏腦漲的教師,其實已經為他的學生下了不少功夫,他需要工作員加倍的支持和鼓勵,去持續他幫助其學生的努力。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2)直接影響:工作員可以運用不同強度的直接影響技巧,去助長和催促並行者為當事人取得一些資源,或付出較多的努力。例如:工作員可以運用驅策的技巧,向一間安置所為一個無棲身之所的流浪漢,以緊急理由爭取一個安身之所。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3)宣洩:並行者/重要他人對於當事人的感受是需要處理的。如:面對一個因同情隔壁老婦,而答應在她未獲入住仁愛之家之前的生活料理的鄰居,工作員要懂得細心聆聽其宣洩對照顧老婦人的挫折感受。若工作員過份認同當事人的需要,只處處為老婦人說話,而忽視了鄰居本身的感受,很可能會引起並行者反感。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4)反映討論:使並行者了解自己對當事人的反應和感受是很重要的。心理模式動態反映和人格反映在這方面可以派上用場;如一個僱用殘障青年的快餐店老板,因當事人打破了數只柸子而準備將他開除,工作員可嘗試以反映討論技巧,協助老柀了解他對〞殘障人士〞的反應模式,並協助他修正一些因早年經驗而建立起來的反應。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面對工具式的並行者,工作員應採用開放的態度和同理心,去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對質式的溝通型態,在此時似乎是不適宜。工作員可以週旋於雙方之間直至達成兩方面都愜意的協議為止。在面對〞表達式〞的重要他人時,給與支持和保證是必需的,但保證的部份應考慮其原則。

心理暨社會派實施過程  在接觸任何重要他人和並行者之先取得當事人的同意是間接治療中重要的一環。因為當事人自決權和保密等原則是不應忽略的。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一)哈理斯認為工作員可同時扮演多種角色,因此角色間也許會存在一些矛盾或重疊,另外在個案發展過程中,角色也有轉移的可能。 二)工作員所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其特徵: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1.提供者的角色(provider):工作員以一個機構職員的身份,向當事人提供資源,他必須對機構的政策和運用時的靈活性有相當的認識;如安排提供家務助理或心理評估服務。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2.找尋者(locator):工作員對當事人的需要和問先行作出有想像力的評估,並為他尋找合適的社會資源;之後工作員便運用影響技巧,助長並行者為當事人提供資源。如:為當事人安排前往接受〞性治療(sex)的診所。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3.創造者(creator):工作員為協助解決當事人的困難而重新創造資源;如:在精神病中途之家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工作員率先向中心主任,機構董事會及至政府部門申請撥地資助興建一所中途之家。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4.傳譯者(interpreter):工作者協助並行者了解當事人的真正問題和需要,並且對應有的行動提出建議;因為工作員必須對當事人的情況有相當客觀和正確的掌握。如:感化觀護員透過其觀護訪談記錄及報告,向法官報告當事人的狀態和家庭背景,以便作出合理的判決。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5.中間者/協調者的角色(mediator):工作員運用直接及間接治療的技巧,與並行者討價還價,直至當事人的需要和並行者本身的權利,得到若干程度的平衡為止。如校方有開除問題學生的權利,未足十五歲的學生有上學的需要和權利。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6.攻擊性干預(aggressive intervention):當中間人的角色不成功時,工作員便要與當事人商討有否冒險,作進一步爭取權益的必要;如:處理體罰院童的宿舍主任,若在獲得當事人同意後,工作員便可以與並行者,宿舍主任談判,甚至有所行動;進行攻擊性干預前,必須先取得上級或督導的認可和支持,且社工的專業道德亦不可忽略。

心理暨社會派工作者的角色  第5和6的角色,有倡導者的(advocacy)成份,工作者與並行者的關係較有緊張的壓力,因此工作員應小心評估。

心理暨社會派評價和思考  一)對此心理社會治療法的社會研究部份,你認為對個人過去及早期經驗的研究應多深才夠?若當事人沒有提出求助的問題,是否應該加以探討? 二)有人批評此治療學派過份著重〞診斷〞,而帶有太重的〞醫療模式〞或〞疾病模式〞,你同不同意?你認為過多的診斷有何優點和缺點?

心理暨社會派評價和思考 三)在非反映溝通中,工作員進行的〞直接影響的技巧〞應至何程度?當事人的自決權會不會受干預? 心理暨社會派評價和思考  三)在非反映溝通中,工作員進行的〞直接影響的技巧〞應至何程度?當事人的自決權會不會受干預? 四)由於此治療法曾受太多其他學說的影響,有人說〞它〞只不過是一堆狹窄概念和技巧的組合,你的意見如何?  

第二個學派 功能學派

功能學派 前言 功能學派的工作模式,主要從賓州社會工作學院在1930年代發展出來的。 它強調關係建立、動態運用時間與機構功能的運用。本學派以蘭克(Rank)為代表。蘭克認為,個體最大的改變力量是來自其主動與自我肯定地的意志。

功能學派 1940年後,功能學派的基本原理就整合為「綜合學派(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綜融性社會工作是從全方位的角度,有系統的審視個人與社會的問題;另外,其在實務的層面上以問題為關心重點,因此綜融性社會工作具有跨領域的特色。

功能學派的基本假設 綜融性社會(個案)工作主要分四個元素: (一)多層次的問題解決為方法;(二)具有多種理論為取向並包括生態系統模式;(三)綜融性社會工作的知識、工作價值與技術是可以轉移的;(四)是一種選擇介入的策略或角色。

功能學派的基本假設 功能學派的中心思想--一般特質與基本概念 一)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social work: 1.強調了解人的本質,認為改變的機樞不在社會工作者而在於案主。 2.強調個案工作者必須運用專業關係和過程,以釋放案主內在須要成長的力量

功能學派的基本假設 二)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of social work: 了解個案工作的目的,認為個案工作並非是對個人或家庭所作的心理社會治療,而是在協助過程中,藉著心理瞭解和工作技術,為個人和社會福利提供特定服務的一種方法,也就是:

功能學派的基本假設 1.強調統籌各機構發揮各機構之功能,以充分協助案主。 2.強調人類成長是目標也是過程。

三)了解過程的概念:(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process) 瞭解個案工作是一種程序的概念,認為個案工作是一種協助的程序,透過它,社會機構才能提供服務。而受助者與工作者雙方必須合作,才能尋求適當的方法以開始,維持及結束雙方的關係。並強調:

三)了解過程的概念:(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process) 1.強調個案工作的服務目標是開放性的 2.強調整個處置過程工作者須要與案主研商之後,才能決定處置辦法,處置效果好壞,也要視案主本身求助及解決問題之意願程度而定。

功能學派的歷史背景 1920年代至1930年代,弗洛依德(Freud)的理論大行其道,對社會工作的影響甚深。功能派的理論即深受其對人具決定論觀念(deterministic view of man)的影響,認為人的一切深受早期生活經驗、父母及潛意的影響。後因『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的發展,認為人是自己的創造者,此種觀念經弗洛依德的門生閏克(Otto Rank)加以闡揚,成為功能派的起源。

功能學派的歷史背景 閏克對功能派的主要貢獻在於理論和方法的基礎方面;他特別強調『意志(the will)』即為主宰,組織力和潛在創造力,透過關係,能力和時間的運用,可以提供或獲得心理協助;但值得注意的,也是很可惜的地方,就是他並未將理論運用到實察社會工作任何方面。

一)1930年代起源於賓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 二)1920年代受Freud 學生Otto Rank 倡導心理學的影響,強調人是自己的創造者,個人的意志是個體控制與組織的力量故透過助人關係與不同時間階段的運用,可協助個人發揮力量解決問題,增進福祉。

三)Jessie Taft 首創運用機構功能,此也成為此派的基本概念強調機構功能與助人過程之間的關係,並使賓州大學博得功能學派的美名。 四)Robinson女士更進一步將此派理論擴展到社會工作教育與實習督導的過程中。

功能派的目標範圍和人性觀/價值觀 定義:功能學派對個案工作所下的定義,係透過一種關係(尤其是一對一的關係),以為受助者和一般社會福利所提供的一種社會服務方法。

人性觀/價值觀 1.尊重個人的尊嚴與價值 2.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做一個滿足並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3.認為社會是一整體,其透過相關的政策和機構,可以使人們有達成上述目標的機會。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一)個案工作實施的心理學基礎: 認為人的本性是追求生活、健康和滿足的,故在其能力和機會限制之範圍內,以改變自和環境,來達成所要追求的目標。這種觀點並未否定潛意識對個人生活經驗,尤其是與家人早期的經驗與關係等之影響。每一社會工作者皆應瞭解並考慮環境對人類發展的限制所可能產生的各種病態現象,因此強調: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1.強調成長是個人生活的中心。個人是他自己成長的中心。 2.人從出生開始就能運用潛在能力與所處環境,以達到不斷成長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在個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要運用特別的內在能力和外在環境中的人際關係來讓自己有更好的成長。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1.強調成長是個人生活的中心。個人是他自己成長的中心。 2.人從出生開始就能運用潛在能力與所處環境,以達到不斷成長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在個人生命中的每一階段都要運用特別的內在能力和外在環境中的人際關係來讓自己有更好的成長。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3.個體是發展階段的主體,雖然潛意識、非理性、早期生活經驗等具有影響力,但人類仍能在其一生中,依各階段的發展目標模塑個人與環境相互相合以達成長目標。環境不斷在改變,而生命週期中的每一階段也不斷在改變。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4.成長是一種過程,在生命的各階段都有特定的任務與機會,隨著不同階段、不同任務的達成,個人也不斷地成長。每個人都不斷有改變的能力,來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5.成長過程中,外在環境不斷地改變,個人的生理、智慧、情緒與社會能力也不斷地增加,以處理不斷改變的環境,個人的成長也不斷地隨之推進。每個年齡階段,經常都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移到下一階段,而且每一階段都有它被社會所付予的職責和特別的機會。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6.個人內在的發展是受到它自己的目的去主導所被要求的職責不是強迫的執行,而是由內在的能力去反應。 7.環境對個人的成長有所影響,其影響可能是正向的趨力,也可能是阻礙,但是人還是控制自己成長的中心,以及在有限的能力和環境適時的給予機會人仍然有能力透過生命的階段來不斷成長。

行為科學與理論基礎 8.文化的因素,如社經地位,可能影響到個人的社會期待和自我期待,但是它們不會改變他的內在需要繼續去發現個人的現實面和社會成員間的平衡點。

社會學的基礎 1.認為社會賦予社會工作的職責在於發展、執行、社會服務方案,以滿足一些單由個人努力無法達成的需求,增進個人成長與福利 2.社會工作機構是使個人與社會利益互相結合的地方,也是社會政策實施的處所。

社會學的基礎 3.此派認為社會工作的目標不在治,而在達成機構的社會目標。 4.當案主使用社會服務有問題時社會工作者利用專業知識、技術增加其能力,增進自我導向自我控制能力,以達發展目標故心理的改變是機構服務的結果,而非原始目標。

過程的基礎 1.過程具有高度的獨特性與整合作用,同時是持續的變遷,具有實現的潛能。 2.社會工作服務必須經由過程而達成,工作者與案主在專業關係中共同努力,協助案主發現並組合自己的需求瞭解自己的本質,工作者並將專業知識技術與專業自我提供案主使用並在過程中共同努力,以發展案主潛能。

實施過程中的五項原則 1.了解並診斷被服務對象的現象 2.時效性的利用於過程中的每個階段 3.運用機構功能與專業角色所付予功能 4.架構的運用,特別關於到功能與過程 5.所有社會工作的過程需要有效率,而且要求運用專業關係的技巧來達成所提供服務的目標

在開始的階段,應有的理念 1.任何有效的社會工作過程,初層次或高層次,一般在時間階段的運用都可分為開始的階段,中間的階段,及結束的階段為的是要使每一時間階段能充分發揮潛力。

在開始的階段,應有的理念 2.要了解會談過程的特質,可以從人的成長過程去了解;開始的階段就像是個人剛出生時,每一個生命的開始都有它的特殊意義,也都會有害怕--害怕分離死亡,害怕沒有活力,害怕沒有經驗,害怕沒有真正的潛力。

在開始的階段,應有的理念 3.工作員應該要有敏銳度去處理剛開始的階段,去了解他的背景,以儘可能的去疏解案主的害怕及抗拒力,且開發其能力。

Ruth E. Smalley提出在社會個案工作協助過程中 一)原則1.診斷與了解被服務對象 1.診斷隨著服務的過程發展,邀請案主進入或參與服務的過程;認知或認清楚那些須要繼續改善的現象,社工員幫助案主適當的運用服務過程的課題。 2.診斷須要隨著情況的改變而不斷修正,其過程也須由案主參與,其結果也要作為協助的依據。

Ruth E. Smalley提出在社會個案工作協助過程中 原則2.充份運用時間階段 運用時間的階段並討論,所有社會工作過程的效能,將因工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於各個時間階段中,如:開始的階段,中間,及結束階段的特質,而得以發揮。

Ruth E. Smalley提出在社會個案工作協助過程中 原則3.運用機構及專業角色的功能 1.運用機構的功能和專業角色所給予的重點, 內容, 及直接從事社會工作過程等功能,確定其對社會,對機構的貢獻。 2.機構功能的使用與專業角色功能的兼顧,將是社會工作過程的方向與重點。

Ruth E. Smalley提出在社會個案工作協助過程中 原則4.注重專業服務的結構 1.認知及對功能運用的架構--對往後的整個社會工作過程有效的助益。 2.有意識地使用結構,將可增進所有社會工作過程的功效。結構的要素有:時間、地點、政策及程序等,各種機構依其本身功能均對結構要素有所範定。

Ruth E. Smalley提出在社會個案工作協助過程中 原則5.運用專業關係以達成所要追求的目標 1.整個社會工作的過程都要求有效率的,也要求運用專業原則來進行選擇與決定的工作重點來完成工作目標。 2.所有社會工作過程需妥善運用專業關係,協助案主作決定,並確認機構提供之服務與案主所需之服務是一致的。

第三個學派 問題解決學派

問題解決學派 前言 1957年由Perlman在美國芝加哥提出問題解決模式的社會工作方法。 是心理暨社會模式分枝出來的

問題解決學派 問題解決學派四Ps的說法是 Person個人=求助者 Problem=問題 Place=機構 Process=過程 帶著問題前來機構求助的個人,經過專業人員的協助過程,增強能力,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學派的基本假設 一.人類生活是一連串製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個人的行為有其目的和意義 三.問題解決是成長和改變 四.社會機構是一種表達社會意志的組織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問題解決派的演進可分為幾個演進部份 杜威Deway1933年提出解決問題的行為是基於想減輕困難而來的思考. 有效的解決問題必須循著一個理性的程序,其提出五個步驟: 1.確認困難 2.定義特定困難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3.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然後再進一步瞭解問題 4.從多個解決方法中選擇最可行的方法, 5.執行解決問題的方案.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Deway是最早提出問題解決概念與做法的人,其問題解決中沒有評估結果的有效性, 但社會工作的問題解決則有包括評估的四步驟: 1.初步接觸 2.預估需求 3.採取介入的行動 4.評估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傳統的解決問題理論 Perlman的理論中包括自我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強調個人的性格結構和自我功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重要性 其問題解決有三部份 1.調查或事實搜尋 2.以目標導向整合事實資料 3.以行動來執行結論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Perlman認為要了解個案工作的過程,必須瞭解其問題解決的過程 首先要移開阻擋案主解決問題的障礙,亦即問題無法解決的原因: 1.案主缺乏所需的資源和工具 2.忽視或錯誤認問題性質 3.案主身心受創,變得無能力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4.問題發生後,案主一時失去理性,變得情緒失常 5.問題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案主已經習慣受困於問題 5.案主從來沒有發展出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Perlamn和Minahan(1973)提出問題解決的五階段: 1.接案和接觸 2.資料蒐集和預估 3.計劃與訂契約 4.介入和監督 5.評估和結案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系統理論與生態理論 在執行問題解決任務時,強調連續的任務過程是回饋的過程,以及影響因素和結果同時並存的任務過程 Perlman認為個人任何一部份的問題都會有其連鎖反應,個人要處理的任何問題不只外在的和內在的問題是同時存在的,而且是互相影響的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社工在解決問題時,強調要運用系統之優勢,特別是社會資源的運用 社工不止是了解問題需要從生態觀點且在處理上都受到生態系統的影響. Woehle提醒社工處理問題時,須考量: 1.充分的使用預估,不論是繼續進行式的預估或偶發情境的預估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2.按嚴重性情境因素或策略因素,排出問題的優先順序 3.限制一定的明確執行方案 4.優先考慮可行的,具優勢條件的方案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優勢觀點和增權理論 Perlman定義個案工作是增進案主因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 1.透過治療關係提供情緒支持和對問題的認識 2.透過有系統的討論,使案主發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提供機會和協助案主進行問題的解決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為其他模式奠定基礎: 危機干預模式: 是一種短期治療方式與過程,對於處危機狀態的人所提供快速與短暫介入的專業服務. 危機干預的個案工作,其主要目標有二: 1.增加個人危機調適能力 2.回復個人危機調適能力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危機干預個案工作介入策略,包括: 1.探求各種可能減輕或解決壓力問題之選擇; 2.協助案主選擇一種有效壓力調適方式 3.確定危機干預之策略 4.運用此危機干預方式來減輕壓力 5.學習有效的危機調適策略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任務中心模式 主要結合個案工作功能派,問題派和危機干預等三類模式,其過程為: 事筅確定目標問題所在,進一步去分析診斷問題產生的原因 再確定受助者為緩和其問題的嚴重性所欲採取的行動 訂出個案工作期限,在期限內達成任務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任務中心個案工作基本假設: 1.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2.主要的改變媒介是案主本人 所以其運作程序三階段為: 訂定契約階段 執行契約階段 結束契約階段

問題解決學派理論核心與演進 以問題解決為基礎的模式 其處遇及基本概念 1.問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發生和處理 2.問題的情況是可以測量的 3.問題的處理是需要有責信的 4.針對高危險的行為來處理 5.預防問題復發的計劃

問題解決派理論適用之實務情境 處遇目標 Perlman認為社會個案工作的目標是適應而非治療 在考量案主的動機,能力,和資源之後,機構功能目標應在協助案主達到其先前的社會功能和提升目前所能達到的功能 其最終目標在使案主養成良好的問題解決態度及技術,開展未來適應良好,更富能力與創意的生活.

問題解決派理論適用之實務情境 處遇原則 Perlman以四P的思考和行動邏輯,使其目標明確,加上以區分段落,逐步達成目標 案主需具備三個重要條件:動機,能力和機會,因此解決問題,社工可以四面向來協助:

問題解決派理論適用之實務情境 1.社工應怯除案主自以為是社會犧牲品或是有問題的人的想法,引發案主求助動機,鼓勵選擇比較好的處事方法. 2.社工應嘉許案主具有認出自己困難的能力,並減輕案主因無力感所帶來的焦慮,恐懼或逃避的行為,然後社工指示其方向,給予支持和安栓感,讓案主冀望成功,將自我的活力投注於應該,必須或可做的事情上.

問題解決派理論適用之實務情境 3.社工與案主一起努力,激發案主的心智,情緒和行動的能力,並經由重複練習,使案主的自我功能伸展,以應付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情況 4.社工協助找尋可消弭問題之資源及機會,使得案主能夠比較順利完成所應該做的任務,以減輕或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派理論適用之實務情境 實施過程與步驟 Christensen等人認為問題解決過程包括: 1.確認問題類型 2.瞭解高危險問題類型 3.一步一步地朝向改變 4.創造一個預防問題再發生的計劃

問題解決派理論適用之實務情境 實施過程與步驟 Comptom和Galaway分四階段,包括: 1.與案主初步接觸,瞭解案主所陳述的問題,和發展初步的目標 2.蒐集資料,預估問題,訂定解決問題的目標和行動計劃 3.執行介入的行動 4.評估

問題解決過程各階段行動與技巧 I. 初步接觸階段 1.申請協助 2.問題初步界定 3.根據案主的欲望, 發展初步目標 所需行動 所需技巧 I. 初步接觸階段 1.申請協助 2.問題初步界定 3.根據案主的欲望, 發展初步目標 4.協商資料的蒐集和繼續工作的方式. 1.基於自我瞭解與案主互動,建立專業關係 2.運用眼,耳,心,積極傾聽 3.傳達同理,真誠,信賴和尊重 4.鼓勵案主表達自己的需要,並進行觀念之澄清,聚焦,贊許,詢問,反映,提供訊息,解釋,再保證等技巧..

問題解決過程各階段行動與技巧 階段 所需行動 所需技巧 II 預估 1.探索,調查和資料蒐集 2.整理資料,思考可以處理的問題和目標 3.擬定行動計劃 1.蒐集資料的一套技巧,不只是與案主會談,而且要與相關人士會談,並做記錄,還有觀察,做測驗,以及參閱其他文件等技巧. 2.具備瞭解問題的知識—如有關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多元文化因素,佪人自我功能與失功能等資料 3.具備將所蒐集資料整理分析,找出問題焦點能力 4.有能力確認案主的優勢條件 5.有能力尋找可使用的資源,以助採取行動 6.有能力將問題部份化,以選擇必要做的事情之優先順序 7.有能力產生替代方案,當需要時能應變 8.有能力確定要解決的問題 9.有能力發展特定行動計劃

問題解決過程各階段行動與技巧 階段 所需行動 所需技巧 III 介入的行動 1.執行問題解決計劃,做有計劃的改變 2.在改變的行動中,持續支持安柱 3.繼續執行,檢討和修正彼此同意的行動計劃 1.運用一般社工介入的工作技巧 2.有能力聚焦在所要達成的目標 3.有能力將行動部份化,並逐步加以完成 4.完成計劃所需的溝通技巧 5.有能力支持案主,並運用案主的優勢條件 6.有能力促使案主參與行動計劃,並使案主增權

問題解決過程各階段行動與技巧 階段 所需行動 所需技巧 IV 評估 1.檢視完成的工作計劃是否如所協議地進行 2.確定達成之目標,其內容有那些 3.是否提出預防復發的策略 4.提供結束或轉介時之服務 1.有能力促使案主判斷其計劃是否完成 2.有能力測量達成目標時所有的收穫 3.有能力面質案主,誰沒有做到什麼事情 4.有能力接受並負責自己失敗的部份 5.有能力再確定問題,目標和服務計劃 6.有能力發展新的工作或預防復發的計劃 8.有能力妥為結束個案工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