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侵华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侵华史 专题线索: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抗争史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单元 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请根据课本第四单元目录,找出单元线索。
Advertisements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主讲:王晓凤 老师 任课单位:孟津县平乐高中 时间: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必修(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一 中国近代的被侵略 史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刘公岛历史悠久,扼守京津门户,横踞海上,形成天然屏障,是扼守东陲海疆的军事重地。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清政府北洋水师的诞生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著名的黄海海战就发生于此。因此,刘公岛素有“不沉的战舰”之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段耻辱而又悲壮的历史 。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 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此处插入经压缩后的授课教师照片,大小不能超出此相框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 老师指导! 陈淑英 2010年11月.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侵略 《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抗争 虎门销烟 《海国图志》
8 鸦片的背后. 8 鸦片的背后 鸦片,非禁不可! 中英《南京条约》 1.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2.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4.改制。废除清政府原有的自主贸易制度。 5.丧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
  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英勇的抗争。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历史特征 (1)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 (2)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3)从局部宰割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2.主要表现: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I think therefore I am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案 欧阳德全编写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14课 书利华教育网 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单元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第4讲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欢迎来到历史课堂.
第六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视点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3.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考点回顾 1894年-——1895年 日本VS中国 1894年9月 黄海大东沟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 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 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模块: 中国近代史 主题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卖国贼? 淮军创始人 洋务运动 北洋舰队 东方的俾斯麦.
那段尘封的岁月 承载了中华民族多少屈辱 回首往事 有无数优秀中华儿女 为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长廊
第1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割地 割香港岛 割辽、台及附属岛屿 赔款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4.5亿两白银 开埠
甲午中日战争.
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
甲午中日战争: 本课考点回顾 1894年-——1895年 日本VS中国 1894年9月 黄海大东沟 黄海海战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欢迎指导!圣诞快乐! 执教者:蒋海兵.
中国近代史.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教学软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政 治 文 明 历 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政治文明 主讲人:李素云.
第一单元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第1课 鸦片战争.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 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第六讲 “东方问题”、俾斯麦同盟体系的扩大与完成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商学院: 班 主讲人: 杨涛 助讲人:顾泽阳 陈艺元 周洋 王璐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侵华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侵华史 专题线索: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抗争史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专题线索: 侵华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地主阶级(政府官兵英勇反抗、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 鸦片战争 侵华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 抗争史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大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探索、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

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蒸汽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电气时代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840 1842 1856 1860 1894 1895 1900 1901 1870 1897 1899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 甲午战争 项目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历史阶段 背景目的 特征 主要事件 影响 争夺资本市场,变中国为殖民地 镇压革命维护利益 打开市场 进一步打开市场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法先锋、美俄帮凶共同侵略 拉开列强瓜分中国序幕,刺激国人觉醒 镇压革命,直接控制中国 禁烟运动、《南京条约》 损毁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黄海海战、《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 加深了…… 大大加深了…… 完全沦为……

条约 内容 《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权力 《天津条约》 公使驻京、十口通商、赔款、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内河航运权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割地、赔款 《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四口通商、投资设厂 《辛丑条约》 赔款、驻兵、惩办官员、外务部

(2013·上海单科·23)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考点】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④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 【答案】C

1885年的上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部分条款规定:“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四,不准入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对此现象的反思应该 A.形成平等观念 B.口诛笔伐,愤懑宣泄 C.维护民族尊严 D.外争权益,内省公德

碰撞:对鸦片战争的再思考 一、武器装备 “中国之官炮,之官船,其工匠与监造之员,惟知畏累而省费,炮则并渣滓废铁入炉,安得不震裂?船则脆薄腐朽不中程,不足遇风涛,安能遇敌寇?”“官设水师长艇,每艘官价四千,已仅洋艘五分之一,层层扣蚀,到工又不及一半” ——魏源 问题:阅读表格,与英军的枪支相比,清军的枪支有哪些缺陷?阅读魏源的话,反映了什么问题?据此,揭示材料反映了哪些深层次问题?

二、清军士兵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结论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A.没有正常兵役制度,影响战斗力B.没有定期的武器报废制度,经费不足 C.部队调动异常缓慢,运输能力低D.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闭关锁国

中国 英国 三、军事体制 总兵力 驻防分布 前线总兵力 军队集结 20万八旗 京师10万,其余10万驻防:龙兴之地、蒙古地区、西北边疆、内地各省 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兵力22万;交战区驻军3万;厦门驻军5680人,参战兵力不足2000人。 军队抽调分“起”行动,每“起”200—300人,一般为步行。邻省抽调须30—40天,隔一二省须50天,隔三省70天,四省90天以上。 60万绿营 京师1万,其余分布各省各地,一般各地为几人——200人 英国 英国军队14万,6万国民军(警察部队) 英国远征军:7000—20000人(包括印度、中国) 英国从南非到香港约60天,从印度到香港仅需30—40天。 问题:分析清军驻防制度的成因,有什么弊端?军队的集结反映了哪些问题?(按理来说,英军“劳师以袭远”,“天时地利”都没有优势,为什么我们失败了?)

四、战争期间的中国民众 据载,英军登陆后,就有许多当地民众闻风而来,向洋人兜售蔬菜、牲畜和粮食。而当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居然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兴高采烈地站在远处观战,就好像过端午节看龙舟比赛一样! 英军发布广告以每份情报二十银元价格悬赏,浙江沿海的一些百姓居然每天能给洋老板提供数十条情报。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杨红林:《经典影像背后的晚清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 问题: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分析原因。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五、战争期间的中国决策层 “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居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林则徐 “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不素有无往来?” ——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帝上谕 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的深层问题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林则徐辑录的《软尘私议》一书中描述到:“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而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议和”是指《南京条约》的签署 B.鸦片战争之后京城依然貌似太平盛世 C.清朝统治者未能从战败中吸取教训 D.咸丰统治时期对思想及舆论的控制很严格

国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再思考 问题:依据表格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黄海海战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 清海军在武器装备上居于优势;北洋舰队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武器装备的差距尚未达到决定黄海会战胜负的程度。

一、黄海海战前中日海军体制对比 问题:有对比图看,中日两国的海军机构有何特点?分析这种特点对中国在战略上、海权意识上的影响? 特点:中国舰队分散,衙门多;日本机构简单。 影响:战略——缺乏周密计划,战略保守;意识——海权意识淡漠

清朝政府国家系统中的“正规军”,是八旗兵和绿营。这么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因为“祖宗旧制”,人人有“公务员身份”,每年清政府并不宽裕的财政要为这支吃闲饭的队伍支付约2000万两银的粮饷开支,相当于北洋海军建军购舰的全部费用。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前线使用的兵力最多不过十二三万人,且没有预备役补充。(补充说明:日本具有近代化的军事动员体制,初期投放兵力12万,后不断补充至17万) ——萨苏《甲午战争的“体制问题”》 问题:从投放到战场的兵力看,日本占有优势,偌大的中国为什么缺少兵力?反映了怎样的深层次问题? 原因:正规军毫无战斗力,无法上战场。 问题:“没有预备役”——缺乏近代军事动员体制——军事体制问题——政治体制问题

外国观察家记载:(甲午中日战争)“军中没有固定的医师、卫生兵、担架员以及后方的战地医院。……中医疗法的缓慢疗效,无法适应近代热武器造成的创伤。清军没有免费提供医疗的制度,……战地医疗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动摇了兵卒战斗的士气。”上述材料 A.说明中国失败原因是军队士气低落 B.强调中国军队需要免费医疗 C.证明中医疗法不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D.反映中国缺乏现代战争思维

问题:光绪皇帝认为出兵朝鲜的理由是什么?与光绪帝上谕相比,明治天皇诏书强调其出兵的理由是什么?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谁能获得国际支持?为什么?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舆论战”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 ——《光绪皇帝宣战上谕的咨文》 “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 问题:光绪皇帝认为出兵朝鲜的理由是什么?与光绪帝上谕相比,明治天皇诏书强调其出兵的理由是什么?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谁能获得国际支持?为什么? 光绪: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帮助朝鲜平息叛乱 日本:帮助朝鲜巩固独立,维护东亚与世界和平 日本;中国的理由与西方主流文化相悖。

——摘自雪珥:《甲午战争日本取胜另一秘闻:舆论战中击败大清》 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摘自雪珥:《甲午战争日本取胜另一秘闻:舆论战中击败大清》 问题:从材料看,美国媒体是如何看待中日战争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看待:日本代表正义,中国代表野蛮;同情日本 说明:在舆论宣传上日本占据优势

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卿等速起。 ——宗方小太郎:《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 问题:从材料看,宗方小太郎为什么强调战争的对象是清朝而非百姓? 原因:利用满汉矛盾,分化、削弱反日力量 问题:综合“军事体制问题”和“舆论战”两个方面的问题,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结论:军事体制的落后,使清军战斗力远不及日军; 大众传媒的滞后,使广大民众完全置身于战争之外; 专制制度的痼疾,无法调动国家力量应对危机; 总之,大规模的战争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的较量。

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惨烈的失败换来沉痛的反思,沉痛的反思为中国迎来了一个沉痛的转身。知耻而后勇,原本就是先圣往哲殷切教诲,中国人不怕失败,就怕失败之后不敢承认。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从此,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维新历程,康有为、梁启超在京沪两地相继建立强学会,各省府州县也成立了不同的相应组织,结党营私、君子不党的观念被渐渐打破,政治新气象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不久悄然发生,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①对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②各国货物,均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税; 【读史感悟】阅读教材P27的学习思考,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 内容:①对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②各国货物,均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税; ③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你来晚了,已经有人先到了 ①对中国: 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 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有利于列强在华进一步扩张,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 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2014·海南单科·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是推进而是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解析】有识之士描述了一国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一国对中国提出的要求会得到列强齐心地帮助。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 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 D项有较强的干扰。“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因此D项错误。 【答案】B

鸦片战争 第二次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840 1842 1856 1860 1894 1895 1900 1901 1870 1897 1899 瓜分中国 门户开放 蒸汽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电气时代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94年黄海海战 1895年反割台斗争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