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常见症状 第十一节 呕 血 诊断学教研室 谭 珊 讲 师 学习内容( Contents ) 概念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伴随症状 4 问诊要点 5.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消化道出血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消化道出血 (Gastrointesinal bleeding) 1. 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上, 呕血及 / 或黑便 下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下,血便 2. 呕血 Hematemesis 便血 Hematochezia 3. 急性.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丸 组 成 桂枝 桃仁 芍药 茯苓 丹皮 各等分(各 12g )
药 物 ―― 理血药 作 用 ―― 活血祛瘀、止血 病 证 ―― 血瘀证、出血证 定 义 血证血证 血虚 出血 血瘀 — 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 — 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 离经妄行 补血 止血 活血祛瘀 分类分类.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1 止血药 一、含义 : 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 药,称为止血药。 二、功效 : 止血 。 三、分类 :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四、适应证:出血证。 五、配伍: 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防止止血留瘀。 六、使用注意: 1 .因证选药。 2 .关于炒炭止血的问题。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 本篇论述百合、狐惑、阴阳毒三 种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由于这三疾病的发病均与外感热 病有关,某些症状亦有相似之处(或 有神志方面的症状,或有热证),因 此合为一篇论述。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词解 ※奔豚气:豚为小猪,此处指奔豚气病, 指气上冲症状如豚之奔走。 概 述 本篇主要论述奔豚气病的成因和症状及 治疗,至于吐脓、火邪、惊怖三种病, 篇中虽有涉及,但并未论述。 奔豚气症状,以 “ 气从少腹,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复还止 ” 为特点,与肾积奔 豚之气从少腹上冲形似而实异。此处奔.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安神剂。
郁证 主要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 痛, 或精神恍惚,易怒喜哭, 或咽中如有物梗塞。 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等
第十一章 二、止血药 (一)、含义: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止血药。
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
理血剂 概念: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 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 理血剂。 立法依据: “血实者直决之”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妇人妊娠病 脉证并治第二十.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 治第十四 2017/3/1.
第十八章 止 血 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温经散寒话艾叶.
我 起 誓: 尊师如父,爱徒如子。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端庄检点,护患隐私。 非己所长,不强为之。 守誓得福,违誓福止。 希波克拉底誓言.
王 付 制作.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病人 出现 吐血 衄血…… 一系列出血症状 如何处理?. 组员 主讲&ppt: 任润媛 收集资料: 孔競谊 张雪 (临床加减运用) 吴禄兰 刘英 (案例) 谢静思 刘晚霞 (药物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安 神 剂.
心悸 概述 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脉律失常等症。或阵发性或持续性。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目的要求: 重点内容: ⒈了解惊悸、吐血、衄血、下血和瘀血的概念及合篇理由。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乳衄.
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消化道出血 诊断学症状学.
月经先期.
消 食 剂.
咯 血.
【小组分工】 主讲人:刘易 ppt制作:罗廷、纪燕、张亚玲、曾红梅 查找文献、资料:彭婷、张春燕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惊 悸 小组成员: 王杰 薛晓芬 杨文超 韦林 李明 李海军 李磊 王文春 查找资料: 王杰 薛晓芬 杨文超 韦林 李明 李海军
易××,女,12周岁,1975年3月2日初诊。 主诉:近三月来月经过频过多,时间延长。2月28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昨天曾服凉血止血中药,药后流血更多(一天用卫生纸一包多,并用很多棉花),不能坐立。经色鲜红夹有血块,腹微痛,汗多,疲乏,腰痠,自觉烦热口干,小便微黄。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淡红略胖,苔薄白润,脉细滑略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

本篇论述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等病,而胸满仅是瘀血的伴见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由于上述病证均与心和血脉有密切联系,故合为一篇讨论。 惊与悸有别,惊指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不安。惊之证发于外,多自外来,悸之证在于内,多自内生。但惊与悸又互有联系,突然受惊必然导致心悸;心悸又易并见惊恐,故常惊悸并称。吐、衄、下血和瘀血,皆为血脉之病,均属血证范围。因其发病机理和病变部位不同,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治有温凉补泻之异。

一、惊 悸 (一)成 因 【原文】 【提要】 本条从脉象论述惊和悸的病因病机。 【分析】 动—动摇不定如豆—外界惊恐刺激 —气血逆乱—惊 一、惊 悸 (一)成 因 【原文】 寸口脉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1) 【提要】 本条从脉象论述惊和悸的病因病机。 【分析】 动—动摇不定如豆—外界惊恐刺激 —气血逆乱—惊 弱—细软无力—内因气血不足,心失 所养—悸 寸口脉

动即为惊 弱则为悸

(二)证 治 1.火邪致惊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2) 桂枝救逆湯方: (二)证 治 1.火邪致惊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12)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分 析 病因:火邪—熏熨,烧针等法—发汗。 病机:火劫发汗,损伤心阳,心神浮越。 主症:心悸,惊狂,卧起不安,脉动。 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 方剂: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分 析

因其症情紧急,且由火逆所致,故方名“救逆”。 方义: 桂枝汤去芍药—和营卫通心阳。 龙牡—镇惊安神。 蜀漆—涤痰逐邪 (先煮使其尽其药力涤痰,逐邪以止惊狂,并利用其急速之性,引领龙牡,从阳镇惊固脱)。 因其症情紧急,且由火逆所致,故方名“救逆”。

蜀漆(常山之苗)

临床应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用治多种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快速房颤、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房性早搏、高血压心脏病频发房性早搏及阵发性房颤等)所致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脉促或结等,有一定疗效。若心下空虚而悸者,加柏子仁、枣仁养心安神;口不渴,呕恶者,加半夏、生姜,以降逆行水;口渴者加党参或人参、天花粉,以益气生津;伤阴舌红脉数者,加麦冬、玉竹,以滋阴生津;胸脘痞满加栝楼、木香、枳壳,以通气消痞。

2.水饮致悸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13)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 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分析】 病机:水逆凌心,心阳被遏。 主症:胸脘痞满,咳、喘、呕、眩、悸。 治法:蠲饮通阳,降逆定悸。 方剂:半夏麻黄丸。

方义: 半夏——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麻黄——宣发阳气,以镇饮邪 但阳气不能过发,凌心之水不易速消,故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二、吐衄下血 (一)成 因 【原文】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7)

(二)脉证与辨证 【原文】 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5)

【原文】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3) 【提要】 本条从四时气候论述衄血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预后及治禁 【原文】 師曰:尺脉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2)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脉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4)

(四)证 治 1.虚 寒 吐 血 【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14) 柏葉湯方: 柏葉 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四)证 治 1.虚 寒 吐 血 【原文】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14) 柏葉湯方: 柏葉 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分 析】 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主症:吐血日久不愈, 血色淡红或暗红,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体倦,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温中止血。 方剂:柏叶汤。

方义: 侧柏叶——苦涩微寒,其性清降, 折其逆上之势而又能 收敛以止血; 干姜——温阳守中, 艾叶——温阳摄血; 马通汁即马粪绞汁——温涩之性,引血 下行以止血,现多以童便代替 四味合用,共奏温中止血之效。

侧柏叶

艾叶

干姜 马通汁

临床应用 柏叶汤为虚寒出血常用之方。临床应用并不限于吐血,对衄血、咳血或下血等均可使用。本方临床上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肺结核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中气虚寒失于统摄者。马通汁古人常用于止血,目前临床上常用童便代之,其效亦佳。为了加强本方的止血效果,也可将柏叶、干姜、艾叶三药炒炭应用。

2.热 盛 吐 衄 【原文】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17) 瀉心湯方:亦治霍亂。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鼻衄

鼻衄 肌衄 紫癜

【分 析】 病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主症:吐血衄血, 来势急迫,血涌量多, 面赤舌红,烦渴便秘,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止血。

方剂:泻心汤。 方义: 黄连——长于泻心胃之火, 黄芩——泻上焦心肺之火, 大黄——苦寒降泄, 三药合用,直折其热,使火 降则血亦自止。

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三焦热盛的常用方。本方对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多种出血,有较好的疗效。对上消化道出血其效尤佳。本方还广泛用于火热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尿毒症、紫癜、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口腔炎等多种疾病。

病 案 徐荣斋医案:任某某,女,成年。1972年7月25日初诊。月经逾期半月不行,昨忽鼻衄如注,并从口溢,因过食椒姜辛热之物,使经血逆乱,亦由积热内蕴所致。脉数心悸,额面潮红。急宜清降,使血下行归经。炒黄芩10克,黄连3克,制军6克、细生地15克,紫草、丹皮各6克,百草霜9克(包),代赭石、川牛膝、仙鹤草各10克。2剂。复诊:吐衄止。嘱忌食辛辣物,并于下月经期前3天服原方3剂以防治。 按语:张章青说:“天下无倒流之水,因风而方倒流;人身无逆上之血,因火而方逆上。”本案患者嗜食辛辣,便积热内蕴,迫血上行,而致倒经。故用泻心汤加清热降火之剂以治。

柏叶汤证与泻心汤证鉴别表 方证 病机 主要脉证 治法 柏叶汤 中气虚寒,气不摄血 吐血不止,色暗红,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淡苔白,脉微弱或虚而无力 温中止血 泻心汤 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吐血衄血,多鲜红,来势急,面红口渴, 神烦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 凉血止血

3.虚寒便血 【原文】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15) 黃土湯方: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竈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分 析】 病机:脾气虚寒,统摄无权,阴血下渗。 主症: 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远血 血色紫暗稀薄(柏油样便), 腹痛便溏,面色无华, 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 治法:温脾摄血。 方剂:黄土汤。

方义: 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涩肠止血; 白术、附子、甘草——温阳健脾摄血; 地黄、阿胶——滋阴养血以止血; 黄芩——苦寒作为反佐,防温燥动血。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脾气虚寒,不能统血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出血多者酌加三七、阿胶、白及、艾叶;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虚寒甚者加炮姜、肉桂、补骨脂,去黄芩或改用黄芩炭。本方还可加赤石脂,以增强温补涩血之效。

医案举例 章某,男,54岁。患胃病多年,经X线钡餐透视,诊为溃疡病。初起自服苏打片、氢氧化铝之类,可以缓解,以后时愈时发,逐渐加重,曾经中医治疗,亦只暂时见效。近来嗳气泛酸,胃痛背胀之症,反而减轻,但觉头晕眼花,神疲无力,大便溏黑如柏油,隐血试验阳性,其人面色萎黄,眼睑、舌质淡白,脉弦细无力。此中气虚寒,不能摄血,治以温脾摄血为法。用黄土汤:干地黄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黄芩6克,阿胶10克(蒸兑),甘草3克,灶心土150克(烧红淬水煎药),加白芍10克,侧柏叶10克,服3剂,大便色变黄软,余症如上,后用归脾汤多剂,调理半月而痊。

4.湿 热 便 血 【原文】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16)

【分 析】 病机:湿热蕴结大肠,灼伤肠络, 迫血下行。 主症: 便血在先,大便在后——近血 血色鲜红,来势急迫,或挟脓液, 伴见腹痛,大便不畅,里急后重,滞下 不爽,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方剂:赤小豆当归散。 方义:

临床应用 赤小豆当归散使用时可酌加槐花、金银花、紫花地丁;若便血日久不止者,可酌加炒椿根白皮、侧柏炭;若湿热偏重者,可酌加黄柏、苦参、知母等。

黄土汤证与赤小豆当归散证鉴别表 方 证 病 机 主 要 脉 证 治 法 黄土汤证 脾气虚寒 气不摄血 下血暗紫稀薄,便溏腹痛,面色无华, 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 温脾摄血 赤小豆当归散证 大肠湿热 迫血下行 下血鲜红或有粘液,大便不通,苔黄腻,脉数 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三、瘀 血 【原文】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無寒熱,脉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10)

瘀血舌象

【分析】 脉症: 胸满,腹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脉微大来迟。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脉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11) 【原文】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脉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11) 【提要】 本条论述瘀血化热的脉症及其治法。

【分析】 症状:病人自觉发热,胸满,腹满, 心烦,口干而渴。 病机:热邪潜伏于血分(阴伏)。 治法:攻下瘀热。

复习题 1. 何为近血、远血?二者如何区别辨证施治? 2. 柏叶汤与泻心汤证治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