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我 起 誓: 尊师如父,爱徒如子。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端庄检点,护患隐私。 非己所长,不强为之。 守誓得福,违誓福止。 希波克拉底誓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我 起 誓: 尊师如父,爱徒如子。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端庄检点,护患隐私。 非己所长,不强为之。 守誓得福,违誓福止。 希波克拉底誓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 起 誓: 尊师如父,爱徒如子。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端庄检点,护患隐私。 非己所长,不强为之。 守誓得福,违誓福止。 希波克拉底誓言

2 希波克拉底简介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5,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且是病人,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 生饮食疗法,但不忽视药物治疗 尤其注意预后。其医学观点对以 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 我起誓: 终生纯洁,忠贞职守。 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慎施药物,护患隐私。 协助医师,造福患友。 南丁格尔誓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 南丁格尔简介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英国女护士,近代护理学创始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850年在德国学习护理, 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领38名护士赴前线参加伤病员护理工作,建立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在伦敦创办英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推动了西欧各国以 及世界各地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 著有《护理工作记录》等。国际护士会将 她的诞辰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 示对她的纪念。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 中医内科学-血证 2017/3/5 血证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 瘀血,呕血,吐血,尿血,齿衄、外伤出血, 咳血,瘀斑,便血, 胃火、肝火,脾不统血, 虚火、实火、气虚、
衄血 失血头晕、心悸、面色白、 瘀血,呕血,吐血,尿血,齿衄、外伤出血, 咳血,瘀斑,便血, 胃火、肝火,脾不统血, 虚火、实火、气虚、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 中医内科学-血证 2017/3/5 一.概述: 凡是因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之外的病证,统称血证。 咳、吐、衄、尿、便。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 衄血: 凡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口、鼻、眼、耳诸窍的称衄血。 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 从牙龈渗出者称为齿衄。
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 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 或肌衄、葡萄疫。 如口、鼻、眼、耳、皮肤出血和 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 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 因损伤肺及气道络脉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称咳血。
咳血: 因损伤肺及气道络脉而引起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称咳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从口中吐出的病证称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物残渣的证候。
吐血: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从口中吐出的病证称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物残渣的证候。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1 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清血。
便血: 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清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2 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溲血、溺血。
尿血: 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溲血、溺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3 早在《内经》即对血证所涉及到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有关病证就做了论述。
明代虞天民在所著的《医学正传·血证》中才把多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统称为血证。 有关血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内经》强调其发病与饮食、起居、伤力等因素 有关。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4 《张氏医通·诸血门》发挥:“究其所脱之源,或缘脏气之逆,或缘腑气之乖,皆能致病。从上溢
《灵枢·百病始生》曰:“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张氏医通·诸血门》发挥:“究其所脱之源,或缘脏气之逆,或缘腑气之乖,皆能致病。从上溢 者,势必假道肺胃,从 下脱者,势必由于二肠及 膀胱下达耳。”

15 金元医家朱丹溪在《平治荟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中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
宋代《济生方·吐衄》则强调血证“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该书特别强调火热在血证发病中的作用:“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金元医家朱丹溪在《平治荟萃·血虚阴难成易亏论》中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6 明代医家张景岳则特别强调“火”与“气”在血证发病中的作用,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中指出:“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7 关于血证的治疗,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创立了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有效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 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即“宜行 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种治 法,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8 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在论及血证的治疗时则提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 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 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唐氏提 出的上述止血、祛瘀、宁血、 补虚等四法,仍为目前临床医 家治疗血证经常使用的方法。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9 相关疾病: 西医学中许多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系统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咳血;消化系统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门脉高压、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所引起的吐血、便血;泌尿系统的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肿瘤所引起的尿血;血液系统的原发性血小板减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0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1 二、病象 咳、吐、(鼻、齿、肌)衄、尿、便 热:血色鲜红+热象(实热、虚热) 虚:血色淡红+气虚(疲乏、气短、脉虚)
瘀:出血夹有血块+瘀主证(颜面黎黑,皮肤干涩,舌有瘀斑)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2 三、病位 咳血在肺 衄血在五官、皮肤 吐血在胃 便血在胃及在肠 尿血在肾与膀胱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3 四、病类 咳、吐、尿、便、衄五类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4 五、病性 有虚有实 实以热、瘀为主 虚为气虚或阴虚火旺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5 六、病程 一般短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6 七、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 酒食不节 情志过极 劳倦过度 大病久病之后 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之于外而导致血证的发生。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7 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 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
1.外感六淫 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 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 热邪留滞,侵及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8 一则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血,而致衄血、吐血、便血。 二则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也可导致出血。
2.酒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 一则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血,而致衄血、吐血、便血。 二则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也可导致出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29 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气逆于上,血随气逆,溢于脉外而致出血。 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窍及肺之络脉可致鼻衄和咳血。
3.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气逆于上,血随气逆,溢于脉外而致出血。 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窍及肺之络脉可致鼻衄和咳血。 郁怒伤肝,肝火偏亢,横逆犯胃,胃络受伤,以致吐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0 劳倦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阴损伤。气虚失摄,阴虚火旺均可致血溢脉外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4.劳倦过度 心主神明,神劳伤心; 脾主肌肉,身劳伤脾; 肾主藏精,房劳伤肾。 劳倦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阴损伤。气虚失摄,阴虚火旺均可致血溢脉外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1 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行而致出血; 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难归经,因而出血。
5.病后诱发 久病热病之后, 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行而致出血; 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难归经,因而出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2 出血的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以归纳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这两个方面。
火热之邪中又分实火和虚火,其中外感风热燥邪、湿热蕴积和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导致的火旺则为虚火。 气虚之中又分为单纯气虚和气损及阳而致阳气虚衰等两种情况。 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而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3 血证始为火热偏亢者,若反复发作,阴分必伤,虚火内生; 或火热伤络,反复发作不愈,出血既多,气亦不足,气虚阳衰,更难摄血。
实证可向虚证转化。 血证始为火热偏亢者,若反复发作,阴分必伤,虚火内生; 或火热伤络,反复发作不愈,出血既多,气亦不足,气虚阳衰,更难摄血。 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属实的火热之邪引起的反复不止的出血,可以导致阴虚和气虚的病理变化;而阴虚和气虚又是导致出血日久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病因。如此循环不已,则是造成某些血证缠绵难愈的原因。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4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腔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5 1.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3.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r检查、 支气管镜或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血沉、痰细菌培养、痰抗 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 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6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 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
吐血 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癥积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 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 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7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便血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8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39 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紫斑 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2.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 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0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1 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鉴别: 鼻衄 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 经。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2 舌衄:出血来自舌面、舌边、舌根或舌系带处,有时在舌面上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齿衄 舌衄:出血来自舌面、舌边、舌根或舌系带处,有时在舌面上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3 ****咳血 1.与吐血:咳血与吐血均为血液经口而出的病证,但两者区别明显。 (1)病位不同:咳血的病位在肺与气道,而吐血的病位在胃与食道。 (2)血色不同:咳血之血色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血之血色紫暗,常混有食物残渣。 (3)伴随症状不同:咳血之前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兆,血常随咳嗽而出;而呕血常伴胃 脘不适、恶心等症状,血随呕吐而出。 (4)出血后症状不同:咳血之后常持续多日 的痰中带血症状,但大便不黑;而呕血则无 痰中带血症状,而大便常呈黑色。 (5)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 喘证或心悸等旧疾;而呕血则往往有胃痛、胁 痛、黄疸、臌胀等既往史。

44 **2.与肺痈:因肺痈也有咳血表现,故应加以鉴别。但肺痈初期常可见风热袭于卫表之症
状,当病情进展到成痈期和溃脓期时则常有壮热、烦渴、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等症状,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与肺痈截然不同。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5 2.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常为鲜红色或随唾液而出,血量较
吐血 1.咳血:见咳血的鉴别诊断。 2.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口腔、鼻腔及咽部出血常为鲜红色或随唾液而出,血量较 少,不夹杂食物残渣。除此之外,这些病证还常有相应的口腔、鼻咽部的病证存在,可经口 腔、五官科检查确诊。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6 1.痔疮:便血在便中或便后,常伴肛门疼痛或异物感,作肛门或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 痔或外痔。
2.痢疾:下血为脓血相兼,常伴腹痛、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等症状。病初常有发热恶寒等外感表现。 3.便血的自身鉴别 近血:为先血后便的病证,病位在肛门及大肠。 远血:为先便后血的病证,病位在胃及小肠。 肠风:为风热客于肠胃引起,证见便血,血清而鲜者,病属实热。 脏毒:为湿热留滞肠中,伤于血分引起,证见便血,血浊而暗者,病属湿热偏盛。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7 1.血淋:尿血与血淋均为血随尿出,但以排尿时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即血淋者有尿 道疼痛,而尿血者则尿道不痛。
**尿血 1.血淋:尿血与血淋均为血随尿出,但以排尿时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即血淋者有尿 道疼痛,而尿血者则尿道不痛。 2.石淋:石淋者可先有小便排出不畅,小便时断,伴有腰疫绞痛,痛后排出砂石并出现 尿血症状;尿血者尿道不痛,亦无砂石排出。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8 1.出疹:紫斑与出疹均为出现在肌肤的病变,而紫斑中有点状出血者须与出疹相鉴
别。一般说来,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而出疹点则高于皮肤,压之退色, 触之碍手。 2.温病发斑:紫斑与温病发斑在肌肤上的改变很难区别。但临证上温病发斑的发病 急骤,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有时抽搐,同时可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 舌质红绛等,其传变迅速、病情险恶;而紫斑常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史,但一般无舌质红 绛,也无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49 九、辨证论治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0 1.辨病证之不同 血证常有明显的出血证候,一般容易诊断。但应根据其出血的部位及原因辨识不同的病证。
辨证要点 1.辨病证之不同 血证常有明显的出血证候,一般容易诊断。但应根据其出血的部位及原因辨识不同的病证。 如同为口中吐出血液之证,既有吐血和咳血的不同,又有齿衄和舌衄的不同; 同为小便出血则有尿血与血淋之不同; 同为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痢疾、痔疮之不同。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1 同为一种血证,可由不同病变脏腑引起,其病位是不同的。 如咳血有在肺、在肝的不同; 齿衄有在肺、在胃和在肝的不同;
2.辨病位之不同 同为一种血证,可由不同病变脏腑引起,其病位是不同的。 如咳血有在肺、在肝的不同; 齿衄有在肺、在胃和在肝的不同; 齿衄则有在胃、在肾的不同;尿血则有在肾、在脾和在膀胱的不同。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2 血证中的实证,多由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但火热之证,有实火与虚火之不同。 其实火为火热亢盛,虚火一般由阴虚导致,而后者属虚中夹实证。
** 3.辨证候之虚实 血证中的实证,多由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但火热之证,有实火与虚火之不同。 其实火为火热亢盛,虚火一般由阴虚导致,而后者属虚中夹实证。 血证中的虚证,一般由气虚失摄,血不归经所致。此外,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而久病人络者,又为虚中夹实。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3 2.治气 一则气为血帅,气能统血,气行血行,气脱血脱;二则气有余便生火,火热偏则扰动血脉,血不归经。故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治疗原则 1.治火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是引起血证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由于火热之邪可分为实火与虚火的不同,故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2.治气 一则气为血帅,气能统血,气行血行,气脱血脱;二则气有余便生火,火热偏则扰动血脉,血不归经。故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 血证既为出血之证,因此一定要根据出血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差异而施以 不同的止血方法。如实火亢盛,扰动血脉者当凉血止血;气虚失摄,出血不止者当收敛止血;瘀血阻络,血难归经者当活血止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4 ** 除了上述治疗血证的三项原则以外,还应根据出血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及药物。
如血证初期,出血较多较急,应急塞其流,以治其标,即采取“止血”的治疗方法; 血止之后,应祛除病因,以澄其源,即采用“宁血”的治疗方法; 善后应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补虚”的治疗方法。因此止血、宁血和补虚 三个治疗方法,常应用在治疗血证 的不同阶段中。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5 血证的初期,应积极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云南白药、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黄炭等以求迅速止血。
如证属火热偏盛者,临床多使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白茅根、栀子、丹皮、白及、侧柏叶、茜草根、仙鹤草、地榆、大小蓟等清热凉血之品; 如阳气虚损,气失统摄者,应立即服用三七粉、艾叶炭以温经止血。 如出血过多,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厥 冷,汗出不止,心悸不宁,甚至神识 不清,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 候,急以益气固脱的独参汤煎服,或 使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6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7 鼻衄以火热偏盛,迫血妄行为多。其中以肺热、肝火、胃火最为常见;有时也与正气不足,气不摄血有关。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8 分析:鼻为肺窍,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上循其窍,故鼻燥流血;火为阳邪,故其血色鲜 红;热耗肺津,不能上承,故口 干咽燥;发热为热邪犯肺所致;热
1. 热邪犯肺 主症:鼻燥流血,血色鲜红。 兼次症:身热不适,口干咽燥,咳嗽痰黄。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 脉象:数。 分析:鼻为肺窍,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上循其窍,故鼻燥流血;火为阳邪,故其血色鲜 红;热耗肺津,不能上承,故口 干咽燥;发热为热邪犯肺所致;热 邪亢盛,灼津为痰,肃降失司故咳 嗽痰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为 热邪偏盛之表现,若热盛伤津则苔黄燥。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59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桑菊饮。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透表,宣散风热;杏仁、桔梗、甘草宣降 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为加强凉血止血之力,可酌加栀子炭、白茅根、丹皮、侧柏 叶;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可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桑白皮以清泻肺热;咽喉痛者加玄 参、马勃以清咽利喉;咽干口燥 者加麦门冬、玉竹、沙参、天花 粉以养阴生津;咳甚者加象贝母、 橘红以润肺止咳。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0 分析: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肝火循肺经上出其窍而为鼻衄;肝开窍于目,肝火偏盛故两目红赤;肝在志为怒,肝火盛则烦躁易
2.肝火上炎 主症:鼻衄目赤,烦躁易怒。 兼次症:头痛眩晕,口苦耳鸣。 舌象:舌质红,苔黄而干。 脉象:弦数。 分析: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肝火循肺经上出其窍而为鼻衄;肝开窍于目,肝火偏盛故两目红赤;肝在志为怒,肝火盛则烦躁易 怒;肝火上炎则头痛、口苦、耳 鸣;清窍为肝火所扰故眩晕。舌 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数皆为肝火 偏亢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1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栀子清肝汤加减。方中栀子、菊花清泻肝火,丹皮、赤芍凉血止血,柴胡清肝解郁。原方中川芎因其辛温升散,临证中可减去。但应酌加生地黄、藕节、白茅根以凉血止血;便秘者可加大黄通腑泻热;阴液亏耗者可加麦冬、玄参、旱莲草以养阴清热。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2 清金化痰汤 黄山截瓜被母俘 知母橘红卖草皮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3 分析:胃热亢盛,上炎犯肺,迫血外溢,上出肺窍则鼻衄且血色鲜红;阳明经上 交鼻颊,胃火上熏则鼻燥口臭,口 渴引饮;热居胃中,气机不利则胃
3.胃热炽盛 主症:鼻血鲜红,胃痛口臭。 兼次症:鼻燥口渴,烦躁便秘。 舌象:舌质红,苔黄。 脉象:数。 分析:胃热亢盛,上炎犯肺,迫血外溢,上出肺窍则鼻衄且血色鲜红;阳明经上 交鼻颊,胃火上熏则鼻燥口臭,口 渴引饮;热居胃中,气机不利则胃 脘不适;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 伤津液,肠道失润则便秘。舌质红, 苔黄,脉数皆为胃中有热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4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方中石膏清泻胃热,麦冬养阴清热,生地凉血止血,川牛膝引血下行。可加山栀子、丹皮、藕节、白茅根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大便秘者可酌加大黄、瓜蒌以通腑泻热;阴津被伤而见口渴,舌质红,少苔者,可加沙参、天花粉、石斛等益胃生津之品。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5 兼次症:心悸神疲,气短乏力,面白头晕,夜难成寐。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或弱。
4.气血亏虚 主症:鼻衄或兼肌衄、齿衄,血色淡红。 兼次症:心悸神疲,气短乏力,面白头晕,夜难成寐。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细或弱。 分析:气为血帅,气虚失摄,血脱于外故见鼻衄、肌衄及齿衄;气血亏虚,气不摄血 则鼻衄,血色淡红;气血不足,心 神失养故见心悸神疲、夜难成寐;正气 亏虚则气短乏力;气血不能上荣头面故 面白头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弱均 为气血不足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6 以上各种鼻衄之证,除内服汤剂以外,尚可在鼻衄发生时,采用局部外用药物治 疗,以期尽快止血。可选用云南白 药局部给药以止血或用湿棉条蘸塞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方中以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黄芪益气生血;茯神、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气养血,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本方补而不滞。临证可酌加茜草、阿胶以增强止血之效。 以上各种鼻衄之证,除内服汤剂以外,尚可在鼻衄发生时,采用局部外用药物治 疗,以期尽快止血。可选用云南白 药局部给药以止血或用湿棉条蘸塞 鼻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枯矾60g共研极 细末)塞鼻治疗。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7 齿衄是牙龈出血的病证。由于手足阳明经分别人于上下齿龈,而肾主骨,齿为骨余,所以牙龈出血一般与胃、肾二经有关。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8 分析:上下齿龈分属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胃肠火盛,循经上扰,以致齿 衄出血鲜红,齿龈红肿疼痛;胃火 上熏,故口臭头痛,火热伤津,故
1.胃火内炽 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 兼次症:口渴欲饮,口臭便秘,头痛不适。 舌象:舌质红,苔黄。 脉象:洪数。 分析:上下齿龈分属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胃肠火盛,循经上扰,以致齿 衄出血鲜红,齿龈红肿疼痛;胃火 上熏,故口臭头痛,火热伤津,故 口渴欲饮;热结阳明则便秘。舌质 红,苔黄,脉洪数为阳明热盛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69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加味清胃散。方中以生地黄、丹皮、犀角(水牛角代)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胃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临证可加入黄芩、黄柏、栀子、石膏以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加藕节、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烦渴加知母、天花粉、石斛以清热养阴除烦;便秘可加大黄、芒硝以导热下行。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0 兼次症:常因烦劳而发,头晕目眩,腰疫耳鸣。 舌象:舌质红,苔少。 脉象:细数。
2.阴虚火旺 主症:齿衄血色淡红,齿摇龈浮微痛。 兼次症:常因烦劳而发,头晕目眩,腰疫耳鸣。 舌象:舌质红,苔少。 脉象:细数。 分析:肾主骨,齿为骨余,肾虚则龈浮齿摇而不坚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血随火动,故血从齿缝渗出以致齿衄,血色淡红;烦劳则更伤肾阴,而易诱发齿龈出血;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相火扰动, 清窍不利则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外府,耳 为肾窍,肾阴不足,故腰疫耳鸣。舌质红, 苔少,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舌脉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1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知柏地黄丸中的六味重在滋丰r、肾阴,知母、黄柏重在降下虚火。茜根散中的生地黄、阿胶珠滋阴止血;茜草根、柏叶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甘草和中。二方合用,共奏滋阴补肾,降火止血之效。方中可加旱莲草、侧柏叶等滋阴凉血止血之品;如阴虚潮热者可加胡黄连、地骨皮等清虚热之药。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2 咳血乃肺络受伤,血经气道咳嗽而出的病证。但引起咳血的病证除因燥热伤肺和阴 虚肺热外,还有肝火犯肺所致的咳血证。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3 分析: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犯肺,肺失清肃,肺络受伤故咳嗽痰血, 发热喉痒;燥伤津液故咳痰不爽, 口干鼻燥。舌质红,少津,苔薄黄,
1.燥热犯肺 主症:咳嗽痰血,鼻燥口干。 兼次症:发热喉痒,咳痰不爽。 舌象:舌质红,少津,苔薄黄。 脉象:数。 分析: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犯肺,肺失清肃,肺络受伤故咳嗽痰血, 发热喉痒;燥伤津液故咳痰不爽, 口干鼻燥。舌质红,少津,苔薄黄, 脉数均为燥热伤肺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4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方中桑叶、杏仁、川贝母宣肺止咳;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沙参、梨皮养阴润肺。临证可加用藕节、仙鹤草、白茅根等凉血止血之品。出血量多而不止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吞服。若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喉痒、咽痛等外感风热者,可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燥伤津液较甚,证见口干鼻燥,咳痰不爽,舌质红,少津,苔干者,可加用麦门冬、天门冬、石斛、玉竹等品;若痰热壅盛,热迫血行,症见咳血,咳嗽发热,面红,咳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清金化痰 汤加大小蓟、侧柏炭、茜草根等以清肺 化痰,凉血止血;热甚咳血较重者,可 重用清热宁络之黄芩、知母、栀子、海 蛤壳、枇杷叶等。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5 分析:肝火亢盛,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伤,故咳嗽阵作且痰中带血; 肝经布胸胁,肝火犯肺,故胸胁牵 引作痛;肝在志为怒,肝火旺则烦
2.肝火犯肺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牵痛。 兼次症:烦躁易怒,目赤口苦,便秘溲赤。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弦数。 分析:肝火亢盛,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伤,故咳嗽阵作且痰中带血; 肝经布胸胁,肝火犯肺,故胸胁牵 引作痛;肝在志为怒,肝火旺则烦 躁易怒;肝火盛则目赤口苦,便秘 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等为肝 火偏亢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6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两方合用后,青黛清肝泻火;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海蛤壳、甘草化痰止咳。临证可酌加大小蓟、白茅根、茜草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肝火较甚,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者可加丹皮、栀子、黄芩以清泻肝火;若咳血量较多,血色鲜红, 可加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用水 牛角代替)冲服云南白药以清热泻 火,凉血止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7 兼次症:血色鲜红,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 舌象:舌质红,苔少。 脉象:细数。
3.阴虚肺热 主症:咳嗽少痰,痰中带血,经久不愈。 兼次症:血色鲜红,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 舌象:舌质红,苔少。 脉象:细数。 分析:肺阴不足,肺失清润,阴虚火旺,损伤肺络则咳嗽少痰,痰中带血; 肺阴亏虚,难以速愈,故反复咳 血,经久不愈;肺阴不足,津液 亏少,故口干咽燥;阴虚火旺则潮热 盗汗,两颧红赤。舌质红,苔少,脉 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8  治法: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方中百合、麦冬、贝母润肺生津;生地黄、熟地黄、玄参养阴清热凉血;当归、白芍润肺补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因其性提升,不利治疗咳血,故临证应减去。可加白及、白茅根、十灰散以凉血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不止者,宜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 青蒿、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 鳖甲、白薇等以清退虚热;盗汗 宜加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 浮小麦、橹豆衣、糯稻根等以收涩敛汗。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79 吐血 吐血一证,其血来源于胃及食道,血常随呕吐而出,属胃之疾患,故《丹溪心法·吐血》曰:“呕吐血出于胃也。”但是吐血也往往始于它脏的影响,而后导致胃络受伤。所以吐血可分胃中积热、肝火犯胃和气虚血溢等证。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0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1 分析:嗜食辛辣酒热之品,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失和降而逆于上,血随气逆,从口而出,故吐血色红或紫暗;热结中焦,升
1.胃中积热 主症:胃脘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 兼次症:口臭,便秘,大便色黑。 舌象:舌质红,苔黄干。 脉象:数。 分析:嗜食辛辣酒热之品,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失和降而逆于上,血随气逆,从口而出,故吐血色红或紫暗;热结中焦,升 降失司,气机不利以致胃脘灼热作 痛;溢于胃络之血如未尽吐而下走 大肠故大便色黑;胃热上熏则口臭;热 伤大肠津液则便秘。舌质红,苔黄干, 脉数皆为胃中有热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2  治法:清胃泻热,凉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泻心汤中之大黄、黄芩、黄连苦寒泻胃中之火,故《血证论·吐血》曰:“方名泻心,实则泻胃。”十灰散中山栀子泻火止血;大黄导热下行;大小蓟、侧柏叶、荷叶、白茅根、丹皮凉血止血;配以棕榈炭收涩止血。两方中的大黄,为治胃中实热吐血之要药。若胃热伤阴,证见口干而渴,舌红而干, 脉象细数者,可加玉竹、沙参、 麦门冬、天门冬、石斛等以滋养 胃阴;若胃热积中,气失和降, 胃气上逆,恶心欲吐者,可酌加旋覆 花、代赭石、竹茹等和降胃气。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3 分析: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络伤血溢,故吐血色红或紫暗;肝胃失和, 气机不利,故脘胀胁痛;肝火 旺盛,扰动心神,故烦躁易怒,
2.肝火犯胃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脘胀胁痛。 兼次症:烦躁易怒,目赤口干,寐少梦多。 舌象:舌质红,苔黄。 脉象:弦数。 分析: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络伤血溢,故吐血色红或紫暗;肝胃失和, 气机不利,故脘胀胁痛;肝火 旺盛,扰动心神,故烦躁易怒, 寐少梦多;肝火上炎,灼伤津液 ,故目赤口干。舌质红,苔黄, 脉弦数为肝火亢盛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4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泻肝胆之实火;黄芩、山栀子苦寒泻火止血;丹皮、生地黄凉血止血;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引血归经。如无湿邪,可去泽泻、木通、车前子,临证并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以凉血止血。如吐血不止,口渴不欲饮而胃脘刺痛者,为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所致,应合用十 灰散,三七粉以增强化瘀止血的 作用;胁痛明显者宜舒肝理气, 活血止痛,可加玄胡索,香附等。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5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 兼次症: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色苍白。 舌象:舌质淡。 脉象:弱。
3.气虚血溢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   兼次症: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色苍白。   舌象:舌质淡。   脉象:弱。   分析:气虚不足,摄血无力,故吐血不止,血色暗淡;吐血因随气虚之轻重不 同而变化,故吐血时轻时重;正 气不足则神疲乏力,气短声低, 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为气虚 不足之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6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黄芪、当归益气生血;龙眼肉、酸枣仁、远志补血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方中可酌加炮姜炭温阳止血,阿胶养血止血,乌贼骨收敛止血。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肢冷畏寒,自汗便溏者,治宜温经 摄血,方用柏叶汤。方中以艾叶、 炮姜温经止血,侧柏叶宁络止血, 童便化瘀止血,上药共用以达到温 经止血的目的。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7 便血为胃肠脉络受伤所致。临床分肠道湿热与脾胃虚寒两类,其治疗以清热化湿和健脾益阳为基本原则。
便血   便血为胃肠脉络受伤所致。临床分肠道湿热与脾胃虚寒两类,其治疗以清热化湿和健脾益阳为基本原则。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8 分析:恣食肥甘厚味,湿热下移大肠,热伤大肠络脉,血随便下,故见便血;湿性粘滞,故大便秽腻不畅;湿为阴邪,易
1.肠道湿热 主症:便血伴大便秽腻不畅。 兼次症:腹痛不适,口粘而苦,纳谷不香。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分析:恣食肥甘厚味,湿热下移大肠,热伤大肠络脉,血随便下,故见便血;湿性粘滞,故大便秽腻不畅;湿为阴邪,易 阻气机,气机不利故腹痛;湿热 困于肠胃,运化失调,则口粘而 苦,纳谷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为肠道有湿热之象。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9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0 分析:肾阴亏虚,虚火内动,灼伤脉络,故小便短赤带血;阴虚阳亢,故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为肾府,耳为肾窍,肾阴
2.阴虚火旺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   兼次症: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疫耳鸣。   舌象:舌质红。   脉象:细数。   分析:肾阴亏虚,虚火内动,灼伤脉络,故小便短赤带血;阴虚阳亢,故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为肾府,耳为肾窍,肾阴 不足,则外府失养,肾窍不充故腰 痠耳鸣。舌质红,脉细数均为肾 之阴虚火旺之象。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1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此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之阴水,以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旨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中可酌加旱莲草、茜草根、蒲黄炭以凉血止血;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白薇等清退虚火之药。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2 兼次症:气短声低,面色苍白或兼见皮肤紫斑、齿衄。 舌象:舌质淡。 脉象:弱。
3.脾不统血   主症:久病尿血,食少乏力。   兼次症:气短声低,面色苍白或兼见皮肤紫斑、齿衄。   舌象:舌质淡。   脉象:弱。   分析:脾气亏虚,统血无力,血不归经,渗于膀胱,则尿血日久不愈,溢于肌肤, 可兼见紫斑、肌衄;脾胃运化无权, 气血生化不足,故食少乏力,气短 声低;气血不能上荣头面则面色苍 白无华。舌质淡,脉弱皆为气血亏虚, 血脉不充之象。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3 治法:补脾益气生血。 方药:归脾汤。临证可加用阿胶、仙鹤草、熟地黄、槐花、汉三七等养血止血之品;若气虚下陷,小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等以提升中阳,亦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4 主症: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腰痠耳鸣。 兼次症: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淡。 脉象:弱。
4.肾气不固 主症: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腰痠耳鸣。 兼次症: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淡。   脉象:弱。   分析:劳倦日久或久病伤肾,肾气不足,封藏不固,血随尿出,此为久病但 无火邪,故尿血日久不愈,血色 淡红;肾虚则腰膝疫痛兼见耳鸣; 髓海不充则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舌质淡,脉弱皆为肾气不足之象。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5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怀牛膝补益肾精;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温肾助阳且固肾气;五味子、赤石脂固摄止血;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可酌加仙鹤草、蒲黄炭、大小蓟、槐花等止血之品;加煅龙骨、煅牡蛎、补骨脂、金樱子等固 摄肾气之药。若见畏寒神怯者, 可酌加肉桂、鹿角片、狗脊以温 补肾阳。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6 紫斑在临证上可分为热盛迫血、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等证,应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和益气摄血为治疗原则。
紫斑   紫斑在临证上可分为热盛迫血、阴虚火旺和气不摄血等证,应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和益气摄血为治疗原则。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7 主症:感受风热或火热燥邪后,肌肤突发紫红或青紫之斑点或斑块。 兼次症: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溲赤便秘,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或便血。
1.热盛迫血   主症:感受风热或火热燥邪后,肌肤突发紫红或青紫之斑点或斑块。   兼次症: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溲赤便秘,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或便血。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数有力。   分析:感受风热或火热燥邪,火热偏盛,迫血妄行,血溢于肌肤脉络之外,故皮肤出现紫红或青紫之斑点或斑块;若热邪炽盛,损伤鼻、龈、 肠胃和膀胱等处之脉络,则可见鼻衄、 齿衄、便血和尿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 安;火热伤津则不仅可见发热,还可见 皆为火热之邪偏盛的表现。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8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方中犀角(水牛角代)、玄参、生地、麦冬滋阴清热凉血;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丹参散瘀止血。可酌加紫草、茜草凉血止血,化瘀消斑。若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紫斑密集成片者,可加用生石膏、龙胆草,并冲服紫雪丹以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效;还可合用十灰散以增强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若热壅肠胃兼见气滞血瘀,证见腹痛者,可 酌加白芍、甘草缓急,五灵脂、香附理 气活血,以期缓解腹痛;若热伤肠络而 见便血者,可加槐实、槐花、地榆炭以 凉血止血;若热夹湿邪,阻滞肢体经络, 而见关节肿痛者,可加清热祛湿、舒筋 活络之秦艽、木瓜、桑枝、川牛膝等。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9 主症:肌肤出现红紫或青紫斑点或斑块,时作时止。 兼次症: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心烦口干,常伴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症。
2.阴虚火旺   主症:肌肤出现红紫或青紫斑点或斑块,时作时止。   兼次症: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心烦口干,常伴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症。   舌象:舌质红,少苔。   脉象:细数。   分析:阴虚火旺,虚火灼伤肌肤络脉,故可见红紫或青紫斑点、斑块,亦可见齿衄、鼻衄 或月经过多之表现;阴虚火旺,则可见 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肾水不足,不能 上济心火,心火被扰则心烦;虚火逼心 液外出则盗汗;阴液不足则口渴。舌质 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舌脉改变。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0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方中生地、阿胶滋阴养血;茜草根、侧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甘草调中解毒。可酌加丹皮、紫草等化瘀消斑止血之品。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育阴清热之品;潮热者,可加地骨皮、鳖甲、秦艽、白薇等清退虚热之药;盗汗者,加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以收敛止汗。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1 主症:紫斑反复出现,经久不愈,神疲乏力。 兼次症: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弱。
3.气不摄血   主症:紫斑反复出现,经久不愈,神疲乏力。   兼次症: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   舌象:舌质淡,苔白。   脉象:弱。   分析:气虚不能摄血,脾虚不能统血,以致血溢于肌肤脉络之外而为紫斑;气虚日久,难以速复,故紫斑反复出现且经久不愈;脾虚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生化气血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 黄;气血不足,不能上承濡养清窍,故头 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脉弱为气虚不足 之象。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2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本方以四君子汤加当归补血汤为基础,能补脾益气,摄血补血。龙眼肉、大枣健脾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健脾。临证可酌加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蒲黄炭、紫草等药以增强止血消斑的作用。若脾虚及肾,兼见肾气不足,出现腰膝痠冷, 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清长者,可 酌加菟丝子、补骨脂、川续断以 补益肾气。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3 十、转归预后 实虚之转化:外感风热燥邪、酒食不节、情志过极所引起的血证均属实证。但日久不愈,正气暗耗可转化为脾虚失摄、肾气不固等虚证;而阴虚不足,又容易引发虚火偏亢之症。   血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与血证的病因有关,一般外感易治,内伤难调,新病易治,久病难医; 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显而易见,出 血量少且易止者病轻,出血量多而不易止 者病重,而出血量特别多,甚至出现气随 血脱的危重证候,多预后不良; 三是与伴随症状有关,出血同时伴有发热、咳喘、脉数大有力者,病情较重。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4 十一、预防及护理 1.避风热燥邪等外感,少食辛辣肥甘助火之品,保持情志舒畅。热病久病之后,尤当及时调补阴津。平时应劳逸适度,节制房事,固护脾肾免受损伤。   2.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如咳血较多时,务必使病人保持镇定,静卧勿躁;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以免病人出现虚脱或窒息死亡。治疗吐血时,饮食上一要杜绝暴饮暴食,二要清淡,多食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品,尤其要戒除酒类;对于吐血量大者,应禁食。   3.临证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与发展,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若出现头晕、 心悸、汗出、面色苍白、肢体湿冷、烦躁 不安、脉芤或细数等,应立即救治,防止 厥脱和昏迷的发生。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5 十二、结语 血证是以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为特征的病证。本节主要讨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和紫斑等七种病证。血 证的发生虽有外感火热燥邪、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和病后诱发等因素,但共同的病理变化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两大方面。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的不同,气虚又有单纯气虚和气损及阳的区别。治疗血证应根据治火、治气、治血之三原则进行辨治,也即治火时,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治气时,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时,应根据情况分别施以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和活血止血之方法。还应按血证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初期应采用急塞其流,以治其标的“止血”方法;止血之后则应采用祛除病因,以澄其源的“宁血”方法;善后应采用补益气血,以扶其正的“补虚”方法。此外,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并对血证的转归和预后做出正确判断。  

106 热:血色鲜红 鼻衄 咳血 泻肺清热 凉血止血 桑菊饮 桑杏汤 肺热 玉女煎、清胃散 泻心汤+十灰散 鼻衄、齿衄 吐血 清胃泻火 凉血止血
胃热 鼻衄 咳血 吐血 栀子清肝汤 黛蛤散合泻白散 龙胆泻肝汤 木火刑金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肝火 下焦 热盛 尿血 小蓟饮子 地榆散 湿热 便血 肌衄兼其它出血 清营汤 十灰散 血热 肺阴虚 肺阴虚-咳血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 知柏地黄汤 茜根散 阴虚火旺 肾阴虚-尿血 凉血止血 衄    血

107 虚:血色淡红或紫暗,易有瘀产生 衄血 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吐血 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便血 黄土汤 尿血 补中益气汤 (无比山药丸)
衄血            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吐血            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便血            黄土汤 尿血            补中益气汤                 (无比山药丸)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Download ppt "我 起 誓: 尊师如父,爱徒如子。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端庄检点,护患隐私。 非己所长,不强为之。 守誓得福,违誓福止。 希波克拉底誓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