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一般检验:概论 医学检验系临检教研室 陈丽华
补充:绪言
一、临床检验的历史和现状
Physician studying urine, with four patients(15th) 古代:感官检查 (如:尿液-中世纪)
尿轮(urine wheel)的发明;
17世纪:荷兰Leeuwenhoek发明显微镜
20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医学基础学科结合-电脑化、自动化、微量化
21世纪: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远程诊断)与系统生物工程(包括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结合。
最常用的临床检验,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对来自离体的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理学、化学、病原学和显微镜形态学的检查,以简便、快速的检测结果,基本满足临床医学检验筛检疾病的需求。
本课程的特点 项目多联系少 理解易记忆难 实践操作是关键 基础实用须重视
二、临床检验特点 1. 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 (1)速度快 (4)参数多 (2)精度高 (5)易质控 (3)操作易 (6)信息大
分析前 2.需要实施全程质量保证 分析中 分析后 3.需要合格的检验人员和标准化的检验方法 4.现代仪器检验更强调生物安全。
三、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目的 1.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检查客观依据 例:anemia 依据:血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leukemia 依据:血象和骨髓象 肾脏有实质性损伤的依据 尿液中出现蛋白、细胞管型
2.为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在疾病过程中,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也 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 如血象和肿瘤细胞学的普查等 4.为科学研究提供医学检验基本数据、基本检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四、临床检验的一般方法 1、目视检查 直接观察标本:颜色、透明度、性状,有无 凝块或寄生虫 2、理学检查 液体的相对密度、血液粘度、红细胞沉降 率、红细胞比积等病理变化 3、化学检查 定性和定量检测标本化学成分的病理变化 观察有型成分的数量和形态 4、显微镜检查 5、自动化仪器检查 电子技术、程序控制的发展
五、学好临床检验基础基本要求 1.掌握检验的基础理论; 2.掌握检验的基本技能; 3.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 4.了解检验项目的参考值; 5.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用循证检验医学的新思维指导临床检验。
六、注意事项 1.在运用实验结果协助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动态观察, 其理由: 2.当实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则更应重视临床并进行动态观察。
第一章第一节: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毛细血管采血;抗凝剂的种类及选择;血涂片制作、瑞氏染色的原理、方法、质量控制和方法学评价 2、熟悉:静脉采血、真空采血
重点: 1、掌握毛细血管采血 2、掌握血片的制备及染色 难点: 1、抗凝原理及抗凝剂的选择 2、静脉采血
血液学一般检验的用途 1.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2.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 3.某些治疗的监护; 4.术前准备; 5.协助传染病和职业病的调查。
一、血液生理概要
1.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白细胞:N,E,B,L,M 血细胞(45%) 血小板 血液 固体成分(8%~9%):血浆蛋白、无机盐、脂类等 血浆(55%) 红细胞 白细胞:N,E,B,L,M 血小板 固体成分(8%~9%):血浆蛋白、无机盐、脂类等 水(91%~92%)
血浆与血清 血浆: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清:离体后的血液自然凝固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清与血浆比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2.血液主要的理化性质 (1)血量: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升,约占体重的6%~8%。 (2)颜色:来自于Hb。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 (3)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Zeta电位
(4)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健康成人的全血粘度为N.S.粘度的4~5倍,血浆粘度为N.S.粘度的1.6倍左右。 (5)比重和渗透浓度: 比重 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 渗透压:290~310mOsm/kg·H2O
(6)pH:7.35~7.45,动脉血pH值7.40,静脉血pH值7.35。 (7)凝固性:由于凝血因子被激活,血液离体后会自行凝固。
3.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为血液的基本功能。 (2)协调功能:激素、酶类 (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4)防御功能:白细胞、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具有免疫功能;血小板、凝血因子起止血和凝血作用。
二、血液标本采集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 1.检验申请单; 2.标本采集和处理具体要求; 3.标本信息完整性; 4.标本拒收。
(二)血液标本类型 1.全血 静脉全血 动脉全血 毛细血管全血 3.血清:与血浆比较,缺乏纤维蛋白原。 2.血浆 4.分离或浓缩的血细胞成分
图1 血液标本类型
(三)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皮肤采血 静脉采血 1.按采集部位分 动脉采血 普通采血法 2.按采血方式分 真空采血法
一)皮肤采血法(毛细血管采血法) 1.采血部位:一般采用手指(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或耳垂,婴幼儿可用拇指或足跟,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2.器材:1)微量吸管:以下两种任选一种 ①Hb吸管; ②一次性毛细玻管 2)消毒用品:75%乙醇棉球、干棉球 3)一次性采血针
3.采血方法:按摩 消毒,干燥 进针 弃第一滴血 吸取血液 止血 4. 注意事项:①生物安全,挤压力度(约3mm深) ②动作要快。 ③多项检查时,采集标本顺序为:Plt、 RBC、 Hb、 WBC、 DC。
二)静脉采血法 1.普通采血法 (1)器材准备:试管、注射器、消毒器材 (2)采血部位:主要是肘静脉。还可以在:手背部手腕部等。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3)操作:扎压脉带 消毒,进针 ,松压脉带 抽血 按压,拔针 继续按压数分钟 (4)注意事项: ①若病人晕针,应立即拔出针头,让病人平卧,必要 时可给病人嗅吸芳香酊或针刺人中和合谷穴位,或给 予糖水口服。
②防止标本溶血:容器清洁、干燥;轻轻推注血液;压脉时间不宜太长,抽血速度不宜太快;与抗凝剂混匀时不宜用力振荡;离心速度不宜太快。 ③以空腹采血为主。 ④出血性疾病要用硅化或塑料胶管。
⑤切忌将注射器内气泡推回血管。 ⑥应注意无菌操作。 2.真空采血法
两种采血方法的区别 毛细管采血法 静脉采血法 采血部位 手指、足跟 肘部静脉(浅表静脉均可) 采血器材 专用采血针 注射器,真空采血器 毛细管采血法 静脉采血法 采血部位 手指、足跟 肘部静脉(浅表静脉均可) 采血器材 专用采血针 注射器,真空采血器 采血量 少,<0.1ml 多,>0.2ml 适用范围 需血量少的项目 需血量多(或)少的项目 注:两种方法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静脉血小板数>毛细管血。
两种采血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毛细血管血 静脉血 限制了重复实验和追 加实验,标本量少, 局部炎症可得假结果 ,组织液可混入 不同抗凝剂的使用, 改变血液性质,影响 有形成分的形态 缺点 标本代表性大,无组 织液影响,适于临床 研究,可重复实验和 追加其他实验 优点 价廉、快速、操作简 便,标本可直接测定
三)动脉采血法 1.器材准备:注射器、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橡皮塞、消毒器材等。 2.选择动脉:多选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3.采血步骤 4.注意事项:①避免空气; ②立即送检;③防止血肿。
动脉采血法:血液气体分析 ( vacuum tube for blood collection) 部位:深部动脉如股动脉、桡动脉等。
三、血液标本抗凝
抗凝:应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称抗凝。 抗凝剂(物质):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
1.枸橼酸钠(trisodium citrate) 又名柠檬酸钠;化学名:3-羟基-3-羧基戊二酸(三钠盐) a. 抗凝原理:螯合钙离子 使用方法 配成109 mmol/L的浓度和血液1:9 106 mmol/L的浓度和血液1:4 c. 适用范围: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2.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a. 抗凝原理: 螯合钙离子 b. 使用方法: 15g/L浓度EDTA 和血液 1:10 适用范围: 对血细胞形态影响小---血小板计数; 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吞噬功能 ---不宜做止血学检验及血小板功能 检验。
3. 草酸盐(sodium oxalate) a. 抗凝原理:草酸钙沉淀 b. 使用方法 草酸钠0.1mol/L 和血液1:9 c. 适用范围: 止血学检验;逐步被淘汰。
4. 双草酸盐抗凝剂 a. 抗凝原理: 草酸钙沉淀 使用方法: 草酸钾0.8g , 草酸铵1.2g(100ml) 4. 双草酸盐抗凝剂 a. 抗凝原理: 草酸钙沉淀 使用方法: 草酸钾0.8g , 草酸铵1.2g(100ml) 与血液 1:10 (80°C以下烘干) 适用范围: 红细胞检验(红细胞比积、计数) 不适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5. 肝素(heparin) 抗凝原理: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b. 适用方法: 1g/L浓度的肝素钠与血液 1:10
优点: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 适用范围: 红细胞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测定、红细胞比积)和多种生化分析。但不适用于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6. 促凝剂 a. 抗凝原理:激活凝血蛋白酶,加速血液凝固。 b.适用项目:缩短血清分离时间,特别适用于急 诊化学检验。 常用促凝剂:凝血酶、蛇毒、硅石粉、硅碳素等。
7. 分离胶 抗凝原理:高粘度凝胶在血清和血块间形成隔层, 达到分离血细胞和血清的目的。 适用项目:能快速分离出清晰的血清标本, 有利于标本的冷藏保存。 注意事项:分离胶质量影响分离效果和检验结果;分离胶试管成本高。
物理方法抗凝 脱纤维蛋白: 将血液注入有玻璃珠的器皿中,转动,纤维蛋白缠绕凝固于玻璃球,从而防止血成凝块。适用于免疫学检验和红斑性狼疮细胞检查及血液培养基的羊血采集。也可用竹签搅拌除去纤维蛋白。
四、血涂片制备
1.血涂片的用途: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异常寄生虫检验。 2.载玻片要求: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新购置载玻片处理:1mol/L HCl浸泡24h后再彻底清洗; 用过的载玻片:肥皂水煮沸20min,洗掉血膜再用清水清洗干净。
3.血涂片制备方法 (1)手工推片法 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血液快充满载片的宽度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向2的方向滑动。
良好血涂片标准:头、体、尾分明,厚薄适宜,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 注意:涂片的厚薄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 ()
(2)载(盖)玻片压拉法:用于血细胞的活体染色。 (3)棕黄层涂片法:离心取红细胞层上的棕黄层涂片。适用于白细胞减低患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4)仪器自动涂片法 ()
五、血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 常用染方法有:瑞氏染色法;瑞姬氏染色法; 姬姆萨氏染色法;
(一) 瑞氏染色法 1.染色原理 (1)染料组成:由酸性染料伊红(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溶解于甲醇而成。 (2)瑞氏粉的性质:是一种复合染料 ME M+ + E- 甲醇
(3)甲醇的作用:溶解美蓝和伊红;固定细胞的形态;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 (4)细胞对染液的反应 :取决于其化学性质,既有物理的吸附,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5)pH对染色的影响:酸性环境中,涂片偏红;碱性环境中,涂片偏碱。 因此染色以pH6.4~6.8为宜。
2.试剂 (1)瑞氏染液:瑞氏粉1g,甲醇600mL,甘油15mL。 (2)磷酸盐缓冲液(PBS):磷酸二氢钾(无水)0.3 g,磷酸氢二钠(无水)0.2g, 蒸馏水加到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塞紧瓶口备用。
3.染色方法 a.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平放于染色架上。 b. 加瑞氏染液覆盖血膜,固定1min。 c. 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色5-10分钟。 d. 用清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4.染色结果判断 1)正常:外观呈淡紫红色; 镜下红细胞染粉红色,白细胞胞质中颗粒清楚。 2)偏酸:涂片偏红, 核难着色 3)偏碱:染色偏蓝
5.瑞氏染液的质量评价 (1)采用吸光度比值(RA)为评价指标。瑞氏染液的成熟指数以RA(A650nm/A525nm)=1.3±0.1为宜. (2)染液的成熟过程主要是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的过程。在密封条件下,贮存时间愈久,转化的天青B愈多,染色效果愈好。
6.注意事项 a. 血膜要干透后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 b.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 一般染液淡、染色时间长些效果好。 c. 染液不能过少,以防蒸发沉淀。
d. 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防染料沉着。冲洗时间也不能长。 e. 染色过淡,可复染。 f. 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还可用甲醇脱色。
(二)姬姆萨染色法 一)、染色原理: 基本成分仍然是伊红和亚甲蓝,改进了染料的质量,使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好,结构显示更清晰,而胞浆和中性颗粒染色较差。 二)、试剂 Giemsa 甲醇 纯甘油 三)、染色方法 1. 甲醇固定干燥血膜3-5min 2. 将血膜在染液中浸染10-30min 3. 流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三)方法学评价 1.瑞氏染色法是血细胞分析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及中性颗粒等的染色效果较好,但对核的染色不如吉姆萨染液。 2.用瑞-吉姆萨复合染液可取长补短,获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