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Advertisements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组成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运动神经 1) 植物神经 ( 自主神经 ) 1. 按解学分类 :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第 二 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抑制药:镇静催眠药等 中枢兴奋药:咖啡因等 传出神经系统药 传入神经:局麻药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枢神经 效 应 器 效 应 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局麻药 传出药物 交感副交感 运动神经.
1 拟胆碱药 Cholinomimetic drugs. 2 3 拟胆碱药分类 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拟胆碱药) M 、 N 受体激动药 M 受体激动药 N 受体激动药 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拟胆碱药) 可逆性 难逆性.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一 ) 呼吸中枢 1.基本节律中枢 -延髓 2.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 3.呼吸随意控制 -高位脑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第九章 神经系统.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 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 B 人脑高级功能 A
一、课标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B级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级 3、人脑的高级功能A级
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与运动单位.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节 脑干.
Functions of Nervous System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Neuron, Nerve fiber & Neuroglia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纠错卡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树突和细胞体三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用手一碰含羞草,它的叶子合拢,就是反射。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其中感受器指的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给某点一个适宜强度刺激,可以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就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模块十 神经系统的功能 知识点一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二、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是行为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劳动中,人体所处的各种姿势以及所进行的多种形式的躯体运动,都以骨骼肌的活动为基础。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的舒缩活动,不同肌群之间的相互配合,均有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人体科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肾上腺素能受体: (1) 受体( 1和 2)- G蛋白偶联受体 分布: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膜上
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调节.
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之一: 通过神经系统 的调节
武松打虎 脸色苍白  乏力瘫软   吓得尿裤子 副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 怒目圆睁 心跳加快 血管扩张 肌肉收缩.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Nervous control for movement
自主神经系统药理学 雷天落 生理楼205.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第二篇: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第二篇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拟胆碱药 有机磷酸酯中毒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抗胆碱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自主神经 运动神经 神 经 节 换 元 心肌 平滑肌 腺体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 新纹状体 } 纹状体 旧纹状体.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教材:药理学 主编:扬世杰 讲授人:交大医学院 李增利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体系概览 复习导引 1.线索导引 以稳态的各种调节过程为线索,系统复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动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作用。 2.重点关注 (1)血糖平衡的调节与细胞代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命题中,常把血糖的代谢与调节、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综合起来进行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流程图解的形式表示调节的机理,把握生命活动调节的规律本质。
甲状腺激素.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Overview of Autonomic Pharmacology.
Posture & Motor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 腺体等处。 包括: 内脏运动神经 又叫自主神经 autonomic nerve 或植物性神经 vegetative nerve ,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 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习单元一 传出神经系统概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一. 神经元 1.功能:接受刺激 传递信息 4个功能部位: 胞体或突起:受体 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 (1)传导兴奋 由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外面包以髓鞘或神经膜构成。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⑤兴奋的“全或无”原则 ⑥伴有兴奋性变化 特征:

纤维分类 功能 纤维直径 (μm) 传导速度 (m/s) 相当于传入纤维类型 A (有髓鞘) α β γ δ 本体感觉、躯体运动 触-压觉 支配梭内肌(引起收缩) 痛觉、温度觉、触-压觉 13~22 8~13 4~8 1~4 70~120 30~70 15~30 12~30 Ⅰa、Ⅰb Ⅱ Ⅲ B C (无髓鞘) 后根 交感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交感节后纤维 1~3 0.4~1.2 0.3~1.3 3~15 0.6~2.0 0.7~2.3 Ⅳ

顺轴浆运输—细胞器、可溶性成分 (2)运输 物质 逆轴浆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3)营养性作用

三、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电突触传递

(一)突触传递 1.突触结构

2.突触类型 轴突-轴突式 轴突-树突式 轴突-胞体式

3.突触传递过程

4.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部分除极的电位变化。 机制:对Na+ 、K+的通透性增大,尤其Na+内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部分超极的电位变化。 机制:对Cl- 、K+的通透性增大,尤其 Cl-内流

5.神经递质 定义: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并能引起一定效应的化学物质。 中枢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 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组胺等。 (3)氨基酸类递质:主要有谷氨酸、γ-氨 基丁酸和甘氨酸。 (4)肽类递质 外周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6.受体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1.胆碱受体:M、N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α、β受体 3.其他受体: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谷氨酸等。

(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无经典突触

(三)电突触传递 速度快 双向 无潜伏

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 (2)辐散和聚合式联系 (3)链锁式和环式联系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播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容易疲劳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三).中枢抑制 : 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引起。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得到协调 ②回返性抑制 意义在于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2. 突触前抑制:结构基础是轴-轴式突触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其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受器的共同特征 神经中枢不同部位的感觉传导 脊髓和低位脑干 丘脑 大脑 痛觉

一、感受器的共同特征 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 各种刺激 感受器电位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二、不同部位的感觉传导 脊髓和低位脑干 丘脑 大脑皮层

脊髓和低位脑干

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 主要核群 ①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 后外侧腹核:接受躯干四肢纤维的投射 后内侧腹核:接受头面部纤维的投射 丘脑是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传入信号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 1. 主要核群 ①第一类细胞群:特异感觉接替核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后外侧腹核:接受躯干四肢纤维的投射 后内侧腹核:接受头面部纤维的投射 内侧膝状体:听觉神经纤维的投射 外侧膝状体:视觉神经纤维的投射

②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 丘脑前核:接受下丘脑乳头体的纤维, 投射至皮层扣带回 丘脑外侧核:接受小脑、苍白球、后腹核的纤维, 投射至皮层运动区 接受来自特异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丘脑前核:接受下丘脑乳头体的纤维, 投射至皮层扣带回 丘脑外侧核:接受小脑、苍白球、后腹核的纤维, 投射至皮层运动区 丘脑枕核:接受内外膝状体的纤维, 投射至皮层顶叶、枕叶和颞叶联络区

③第三类细胞群:非特异投射核 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纤维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具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

2.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①特点 ②主要功能 感觉传入通路在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联络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神经通路。 ①特点 专一性,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②主要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①特点 ②主要功能 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其觉醒。 感觉传入通路上行经过脑干时,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多次换元后到达丘脑,在丘脑非特异投射核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神经通路。 ①特点 没有专一的感觉传导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主要功能 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其觉醒。

大脑皮层感觉区 体表感觉区 第一体感区:中央后回 ①投射纤维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左右交叉,头面双侧) ②投射区的空间排列是倒置的,但头面部的排列是正立的。(空间倒置,头面正立) ③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灵敏度呈正相关。 第二体感区: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 感觉投射是双侧性、正立的。

内脏感觉:第二体感区、边缘叶 本体感觉:中央前回 视觉: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 听觉:双侧皮层颞叶的颞横回、颞 上回 嗅觉:边缘叶的前底部 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的下 侧。

三、痛觉 定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通常伴有情绪变化和自主神经反应。 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 分类: 躯体痛 内脏痛

1. 躯体痛 (1)体表痛:快痛和慢痛。 快痛 慢痛 感觉清晰,定位明确,历时短 定位不明确,历时长,烧灼性的钝痛。 (2)深部痛:一般表现为慢痛,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感觉清晰,定位明确,历时短 定位不明确,历时长,烧灼性的钝痛。

2.内脏痛 ①定位不准确:这是内脏痛的最主要特点。 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③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改变。 ⑤可以有牵涉痛。

牵涉痛 定义: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同一神经节段支配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牵涉痛机制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 脑干 小脑 大脑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方式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节间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具保护意义,不属姿势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一种姿势反射,保持躯体平衡

牵张反射 定义: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性活动。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地收缩,阻止被拉长。为多突触反射。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地缩短。如膝反射 ,为单突触反射,反射时间很短。

牵张反射弧 肌梭敏感性↑ 牵拉肌肉 肌梭(+) 脊 髓 梭外肌收缩 α传出纤维 γ传出纤维

牵张反射的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受损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位中枢有病变。

证据:脊休克 定义:指人或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横断面以下): 1) 肌张力下降或消失; 2) 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 3) 粪尿潴留; 4) 发汗反射不出现(不出汗) 机制: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使其兴奋性降低。

高位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来完成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易化区:加强肌紧张 网状脊髓束:主兴奋γ运动神经元 前庭脊髓束:主兴奋α运动神经元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 网状脊髓束:抑制γ运动神经元 高位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来完成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伸肌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 本质:伸肌的牵张反射增强

去大脑僵直

机制: α-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主要通过前庭脊髓束而实现的。 γ-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转而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主要通过网状脊髓束。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小脑:调节肌紧张 皮层小脑:协调随意运动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损伤 小脑损伤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准确度将发生变化,行走摇晃,步态蹒跚等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同时还可出现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退和肌无力等症状。

四、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基底核的运动调节功能 组成:纹状体、丘脑底核、中脑的黑质和红核 功能:①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 ②肌紧张的调节 ③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 病变表现: 舞蹈病:运动过多而肌张力降低。 震颤麻痹:运动过少而肌张力增强。

黑质DA系统功能减退,纹状体ACh功能亢进 黑质DA系统亢进,新纹状体Ach和GABA功能减退 舞蹈病 震颤麻痹 黑质DA系统功能减退,纹状体ACh功能亢进 黑质DA系统亢进,新纹状体Ach和GABA功能减退

(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特点: ①交叉性支配(交叉支配,头面双侧) ②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排列(空间倒置,头面正立) ③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运动信号下行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锥体系 皮层脊髓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达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皮层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精细、技巧性的运动;皮层脊髓前束控制躯干、四肢近端肌肉的姿势和粗大运动。 皮层脑干束:由皮层发出,经内囊下行到达脑干内脑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控制头、颈、咽、喉等部的骨骼肌。

锥体外系 定义:起源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除锥体系以外的与躯体运动有关的各种下行传导通路。 功能: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动作。

运动传导通路损伤表现 柔软性麻痹(软瘫):随意运动的丧失而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 痉挛性麻痹(硬瘫):随意运动的丧失而牵张反射亢进。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对内脏的调节 中枢对内脏的调节 脊髓 低位脑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社会心理因素对内脏的影响

一、自主神经对内脏的调节 组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分布特征: ①有节前、节后纤维 ②双重神经支配 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比较项目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 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腹腔内脏、皮肤、唾液腺、外生殖器的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收缩或舒张 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少数器官(如外生殖器)血管舒张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呼吸道粘膜腺体分泌 消化器官 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使唾液腺分泌粘稠的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减少 促进胃肠运动、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舒张、唾液腺分泌稀薄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增加 泌尿生殖器官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逼尿肌舒张,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逼尿肌收缩 眼 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 睫状肌松弛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 泪腺分泌 皮肤 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 内分泌 促进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促进肝糖原、脂肪分解 促进胰岛素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特征 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往往相互拮抗。 ②交感神经效应作用较广泛,副交感神经作用较局限。 意义:ⅰ主要是有利于机体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ⅱ主要在于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功能等方面。 ③受效应器功能状态影响。 ④紧张性支配 ⑤自主神经活动基本不受意识控制

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 (一)外周递质及神经纤维分类 包括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胆碱能纤维: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全部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节后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纤维: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二)外周受体及生理效应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激素等)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分类: 胆碱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 毒蕈碱受体(M受体) 烟碱受体(N受体) α受体 β1受体 β受体 β2受体

胆碱受体——M受体 分布:在外周,分布于副交感节后纤维和交感节后胆碱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效应:与M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和消化管平滑肌、膀胱逼尿肌收缩,瞳孔缩小,消化腺和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这些作用称为毒蕈碱样作用,简称M样作用。 阿托品为M受体拮抗剂。

胆碱受体——N受体 分布: 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 N2受体分布于神经-骨骼肌接头终板膜上 效应: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 筒箭毒为N受体拮抗剂

肾上腺素受体 α受体:分布于平滑肌 效应:兴奋,如皮肤粘膜下血管收缩 抑制,如小肠平滑肌舒张 酚妥拉明为α受体阻断剂 β1受体:分布于心脏组织 效应: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缩力增强 β2受体:分布于支气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平滑肌细胞上 效应:抑制,表现为平滑肌舒张

三、中枢对内脏的调节 脊髓 :血管张力、排尿、排便、发汗反射 脑干: ①延髓(生命基本中枢):心血管反射、呼吸节律、消化功能反射 ②中脑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③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角膜反射中枢 下丘脑:体温恒定、水平衡、调节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日周期节律 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新皮质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觉醒与睡眠

一、条件反射 定义: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 形成: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的强化,经过一段时间后,该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 意义:使机体对数量无限的各种环境变化的刺激产生精确而完善的、具有高度适应意义的反应,从而大大提高了机体活动的预见性、灵活性和精确性,增强了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种族共有 后天获得,有个体差异 数量上有限 数量上无限 反射弧比较固定,不变或少变 反射弧有极大的易变性,可以新建、消退和改造 低级中枢可完成 大脑皮质加各级中枢才能完成 适应性有限,无预见性 具有精确而完善的高度适应性,有预见性

二、大脑皮层活动的特征 (一)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如灯光、铃声、食物的形状、气味等,它们以信号本身的理化性质作为刺激 第一信号系统: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第二信号:是抽象信号,即与第一信号相应的语言和文字,它们以其含义发挥刺激作用,是第一信号的抽象和概括,是具体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能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是人类所特有

(二)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 语言代表区 中枢部位 损伤后表现 语言运动区 中央前回下部前方 运动性失语症:病人不会讲话(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未受损),但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 语言听觉区 颞上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症: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也能听见别人的发音,但听不懂别人说话。 语言书写区 额中回后部 失写症: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说话,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的其他运动正常,但却不会书写。 语言视觉区 顶下叶角回 失读症:病人视觉和其他语言功能正常,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

(三)优势半球 定义: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大脑半球集中的现象称为一侧优势,该侧大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语言功能优势半球在左侧:与遗传以及后天习惯使用右手有关 一侧优势现象是相对的

三、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一)自发电位: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的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 脑电图: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

脑电图

脑电波 频率(次/s) 波幅(μV) 常见部位 出现时状态 δ 0.5~3 20~200 颞叶、枕叶 婴幼儿正常脑电图或成人熟睡时 θ 4~7 100~150 颞叶、顶叶 少年正常脑电图或成人困倦时 α 8~13 20~100 枕叶 成人安静、闭目、清醒时 β 14~30 5~20 额叶、顶叶 成人活动时

脑电波变化 同步化:许多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趋于一致时,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的现象 去同步化:皮质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的现象。 意义:脑电图对某些疾病,如癫痫、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根据脑电波改变的特点,并结合临床资料,可用来诊断癫痫或推测肿瘤的部位

(二)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次反应 后发放 主反应

主反应 次反应 后发放 特点:先正后负;在大脑皮质投射有特定的中心区。 特点:在大脑皮质投射无特定的中心区,可见于皮质广泛区域。 特点:正相周期性电位,波幅小。

四、觉醒和睡眠 觉醒 觉醒状态的维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脑电觉醒状态:行为上不一定呈觉醒状态,但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 行为觉醒状态: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 。

睡眠 慢波睡眠:脑电图表现为同步化慢波;机体的耗氧量下降,但脑的耗氧量不变;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快波睡眠:脑电图表现为不规则的β波;脑的耗氧量增加,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的关系,但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有利于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恢复;可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做梦。

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感受和处理信息 C.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D.正反馈和负反馈 E.产生和传导兴奋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 B.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C.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D.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 E.神经元的功能是传导信息 3.下述哪种电位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后电位 D.局部电位 E.终板电位

4.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有与递质结合的相应受体 C.Ca2+在突触传递中有重要作用  D.突触传递对内环境不敏感 E.经典的突触传递是一个电-化学-电的过程 5.在递质的合成与代谢中Ca2+主要对哪个过程起作用 A.合成 B.贮存 C.释放 D.清除 E.失活 6.经典突触是通过 A.电信息直接传递     B.化学递质传递 C.局部电流传递      D.轴浆的直接沟通 E.曲张体释放神经递质

7.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时主要提高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Ca2+ B.K+ C.Na+ D.Cl- E.Mg2+ 8.以下哪项不是中枢信息传递的特征 A.单向传递 B.总和 C.中枢延搁 D.对内环境敏感 E.相对不疲劳性 9.下列哪项不是突触后电位的特征 A.不能远传 B.具有“全或无”性 C.有空间总和 D.有时间总和 E.有除极和超极两种

10.关于中枢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枢抑制必须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 B.中枢抑制是一个被动过程 C.抑制过程不能扩散 D.突触后抑制是超极抑制 E.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产生了IPSP 11.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 B.突触前轴突末梢一种除极减弱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不发生改变 E.突触后膜产生了IPSP 12.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超极 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超极 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14.关于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叙述,错误是 A.产生特定的感觉 B.保持大脑觉醒 C.经过丘脑 D.投射区域广泛 E.由髓板内核群发出投射纤维 15.最基本的躯体运动反射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下丘脑 C.延髓 D.脑桥 E.脊髓 16.有关大脑皮层感觉机能定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皮层感觉区主要在中央后回 B.所有感觉传入纤维都交叉投射到对侧皮层 C.投射区的整体空间分布呈倒立状 D.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灵敏度呈正相关 E.第一体感区产生的感觉明确而清晰

17.有关内脏痛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脏痛定位不精确 B.对缺血、牵拉、痉挛等敏感 C.对切割、烧灼不敏感 D.牵涉痛的部位与内脏疾病无固定关系 E.可有牵涉痛 18.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A.屈肌反射 B.肌紧张 C.对侧伸肌反射 D.腱反射 E.节间反射 19.有关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牵张反射可分为肌紧张和腱反射 B.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上 C.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是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D.正常肌紧张维持只取决于重力的作用 E.腱器官的作用是抑制牵张反射

20.关于脊休克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大、小便失禁 B.断面以下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C.端面以下肌张力消失 D.发汗反射消失 E.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21.不经丘脑换元的是下列哪种感觉的传入纤维 A.嗅觉 B.视觉 C.听觉 D.痛觉 E.温度觉 22.小脑不具有的功能是 A.维持身体平衡 B.调节肌张力 C.发动随意运动 D.协调随意运动 E.与大脑形成反馈环路,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

23.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胺 D.乙酰胆碱 E.肾上腺素 24.属于肾上腺素纤维的是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支配汗腺的纤维和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E.所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25.不属于胆碱纤维的是 C.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 E.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26.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正确的是 A.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B.胃肠平滑肌舒张 C.胰岛素分泌减少 D.心肌收缩力增强 E.瞳孔扩大 27.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错误的是 A.瞳孔缩小 B.胃肠运动抑制 C.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D.汗腺分泌 E.肝糖原分解 28.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意义在于 A.促进消化吸收 B.加速排泄 C.保存能量 D.应付环境急骤变化 E.加强生殖功能 29.左侧中央前回受损,将导致 A左侧躯体运动障碍 B右侧躯体运动障碍 C左侧躯体感觉障碍 D右侧躯体感觉障碍 E 只表现头面部感觉障碍

1.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 。 2.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 和 。 4.突触后抑制分为 和 。 5.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并 。 6.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具有 的投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 。 7.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使 收缩,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使 收缩。 8.牵张反射包括 和 两种类型。 9.牵张反射反射弧的特点是 ,感受器是 。 10.肌梭的作用是感受 ,腱器官的作用是感受 。 12.交感节前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1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 ,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 。 14.阿托品是 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是 受体阻断剂。